正常新生兒多在出生12h內初次排出胎糞,或可延至12~24h,極少數在24~48h才開始排便。如果新生兒因胎糞稠厚、積聚在乙狀結腸及直腸內,出生48小時後尚未開始排便,出現一過性低位腸梗阻癥狀,稱胎糞性便秘或胎糞栓塞。
(一)發病原因
多為非器質性病變,由於稠厚的胎糞秘結而形成糞塞。也可發生於肌張力低下的早產兒,或母親產前用過麻醉劑或硫酸鎂的新生兒,也可發生於患呼吸窘迫、顱腦損傷、敗血症、甲狀腺功能低下、巨結腸等病的新生兒。
(二)發病機制
胎糞的成分包括:
①胃腸分泌液、膽汁、胰腺分泌液、各種消化酶;
②胃腸黏膜表面脫落的上皮細胞;
③吞咽的羊水中不被吸收的毳毛、胎脂、角化上皮細胞等;
④腸內物質形成的鈣皂晶體、無機鹽類,以及脂肪、膽鹽酸、膽紅素等衍生物。胎糞呈墨綠色,黏稠,不成形,無臭味。由於胎糞在腸道內停留時間過長,以至乾結,出現一過性低位性腸梗阻。
主要癥狀:胎糞排出時間延遲,逐漸表現不安、腹脹、拒奶、繼之嘔吐,吐出物帶有膽汁。腹部X線平片可見小腸及結腸充氣,或有胎糞顆粒陰影。肛門指檢可觸到秘結的胎糞,並可能隨指檢帶出糞塞而使癥狀緩解。
診斷:根據臨床表現特點和生後48h後尚未排便,給予生理鹽水灌腸即緩解,併除外其他腸道器質性病變,即可確診。
實驗室檢查:非器質性病變引發常規檢查各項正常如並發水電解質紊亂應查血鈉鉀氯、鈣鎂和pH值等。
其它輔助檢查:腹部X線平片可見小腸及結腸充氣。B超可見乾結的糞栓。
1.先天性巨結腸 本病的病因目前尚不清,多數學者認為與遺傳有密切關係,本病的發病機理是遠端腸管神經節細胞缺如,或功能異常,使腸管處於痙攣狹窄狀態,腸管通而不暢,近端腸管代償性增大,壁增厚。本病有時可合并其他畸形。
先天性巨結腸是新生兒低位腸梗阻最常見的原因,表現為胎糞延遲排出、腹脹、嘔吐及餵養困難。X線腹部平片表現為低位腸梗阻徵象,直腸指檢可覺出直腸內括約肌痙攣和直腸壺腹部的空虛感,並有大量胎糞、氣體隨手指拔出而排出,腹脹隨之緩解,但此後又反覆出現排便困難。
腹部平片顯示被胎糞充填而擴張的腸,但由於胎糞稠厚而罕見液平。鋇劑灌腸結腸管腔細小為其特徵性表現,可與胎糞延遲排出和巨結腸相區別。
目前主張採用直腸黏膜吸引活檢的方法來診斷新生兒先天性巨結腸,診斷符合率較高。
2.胎糞性腸梗阻 胎糞性腸梗阻是由胰腺囊性纖維變所致,由於過分濃縮黏稠的胎糞不能通過迴腸末端而引起腸梗阻。患兒生後1~2天內即開始嘔吐,進行性加重,嘔吐物中含有膽汁。腹部膨隆,右下腹能捫及結實的塊狀物,無胎糞排出,直腸指診可觸及干糞塊,肛管及直腸一般細小,可誤認為肛管直腸狹窄。
本病在我國極為罕見。多見於低體重兒或早產兒,可有家族史。
3.腸閉鎖 腸閉鎖表現為完全性腸梗阻。十二指腸及空腸近段的高位閉鎖於24h內出現嘔吐,可不伴腹脹。空腸遠段及迴腸的低位閉鎖嘔吐出現較晚,吐出物可帶有糞汁,多伴有明顯的腹脹。
不論閉鎖部位的高低,患兒均無正常的胎糞排出,但少數病例會有閉鎖遠側腸段黏膜分泌物及脫落細胞混合物排出,顏色略淡,不要誤認為是胎糞。
腹部直立位平片雙球征提示存在上消化道梗阻,鋇劑灌腸盲腸在上腹部即可確診。
並發一過性腸梗阻、腹脹、嘔吐、拒奶和煩躁等。
(一)預防
1.圍生期母親用麻醉劑或硫酸鎂應嚴格掌握適應證和劑量,
2.生後儘早開始母乳餵養,一般生後半小時內喂母乳,防止脫水,
3.加強新生兒各項護理。
(二)預後
經上述處理,排出胎糞栓後即痊癒,預後良好。
如胎糞不能順利排出,可灌腸促其排便,且不再複發。
方法|:一般用等滲溫鹽水,每次~30ml灌腸,亦可用甘油/氯化鈉(開塞露)每次ml輕輕注入肛門,保留數分鐘,多即奏效,等大量胎糞排出,癥狀即刻緩解。
注:僅供參考,身體疾病請咨詢專業醫生。
健康諮詢描述: 孕24週四維顯示鈣化點,腸道強回聲,孕26周發現1.9*2.7CM囊性包塊可否繼續觀察? 病情分析:胎糞性腹膜炎是胎兒腸管穿孔胎糞洩露流…
健康諮詢描述: 孩子一出生就被抱到新生兒處,診斷為胎糞吸入綜合徵,已經3天了。呼吸頻率從107降到70了,一直穩定在70左右。血常規正常 病情分析:你好…
健康諮詢描述: 產程過長,肺部吸入胎糞,現在第四天。肺部五、無明顯��音,心率稍微偏低,稍微有點煩躁,暫未發現抽搐等症狀 想得到的幫助: 請問醫生,輕度窒息對…
胎糞的成分包括胃腸分泌液、膽汁、胰腺分泌液、各種消化酶及吞嚥羊水中不被吸收的胎脂、角化上皮細胞、腸內物質形成的鈣皁晶體、無機鹽類以及脂肪、膽鹽酸、膽紅素等衍…
胎糞吸入綜合徵(MAS)是指胎兒在宮內或娩出過程中吸入被胎糞汙染的羊水,發生氣道阻塞、肺內炎症和一系列全身症狀,生後出現以呼吸窘迫為主,同時伴有其他臟器損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