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氏並殖吸蟲病(paragonimiasis westermani)又稱衛氏肺吸蟲病,由衛氏並殖吸蟲(paragonimus westermani)所致,一般癥狀表現為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咳嗽、咳鐵鏽色痰、如果蟲體寄生在其他部位也會產生相應癥狀。
在我國,衛氏並殖吸蟲病流行區有 2 種類型,即以蝲蛄為傳播媒介的東北部流行區和以溪蟹為傳播媒介的東南部流行區,其中流行最嚴重的有浙江、黑龍江和吉林省。
(一)發病原因
衛氏並殖吸蟲的蟲體肥厚,背部隆起,腹部扁平,背面較隆凸;身體的長度可達7~12mm,寬4~8mm。成蟲有口、腹吸吸盤,肺部是蟲體的主要寄生部位、活體顏色為紅褐色,死後灰白色。蟲體表皮布滿小棘刺;前端有個口吸盤,腹面中部偏前有一個腹吸盤,腸管呈螺旋狀彎曲。一個分葉的卵巢,與子宮並列於腹吸盤之後。一對分支的睾丸,左右並列,位於體後部兩腸支之間。卵黃腺發達,滿布蟲體兩側。蟲卵100μm*55μm ;不規則橢圓形 ,似陶罐次品;金黃色;卵殼厚薄不均,卵蓋大,常略傾斜;內含10多個卵黃細胞,1個卵細胞常位於正中央。人及其他哺乳動物是終宿主。該蟲有二倍體及三倍體兩種染色體類型。三倍體蟲能在人體內成熟並產卵,二倍體則不適宜於人體寄生。
衛氏肺吸蟲的成蟲主要寄生於肺,所形成的蟲囊往往與支氣管相通,產出的蟲卵隨痰咯出,在適宜條件下約經3周左右發育成熟並孵出毛蚴。首先被第一中間宿主川卷螺吞入體內,緊接著是胞蚴、母雷蚴、子雷蚴各階段的發育繁殖,產生許多尾蚴。尾蚴從螺體逸出後,侵入第二中間宿主溪蟹、及蝲蛄的肌肉和內臟,形成囊蚴。人類及其他動物生食或半生食含有囊蚴的石蟹、蝲蛄或溪水即可受染。囊蚴入腸,蚴蟲逸出,在體內遊動,至肺與其他內臟及皮下、肌肉等處發育為成蟲後,產卵並形成囊腫。
流行
並殖吸蟲在我國分布於山東、江蘇、安徽、江西、浙江、福建、廣東、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貴州、廣西、雲南、台灣、甘肅、陝西、山西、河北、遼寧、吉林、黑龍江等23個省、區。 經過長期的防治,除東北的少數地區外,並殖吸蟲病在多數地區已得到控制或消滅。但新的疫區不斷報道。這些疫區的特點是病人不多,呈點狀分布,一經查出,很容易得到控制。
疫區有生吃或半生吃溪蟹、竻蛄習慣。在一些山區,吃溪蟹有生、腌、醉、烤、煮等方式。腌、醉並未能將蟹中囊蚴殺死,等於生吃,這類吃法最危險。烤、煮往往時間不夠未能將囊蚴全部殺死,是為半生吃,同樣有感染的機會。此外,食具污染了活囊蚴,中間宿主死亡,囊蚴脫落水中污染水源也有可能導致感染。近年來,報道了野豬、豬、兔、大鼠、雞、棘腹蛙、鳥等多種動物可作為並殖吸蟲的轉續宿主,如生吃或半生吃這些轉續宿主的肉,也可能被感染。
(二)發病機制
衛氏並殖吸蟲的致病,主要是童蟲或成蟲在人體組織與器官內移行、寄居造成的機械性損傷,及其代謝物等引起的免疫病理反應。病變以在器官或組織內形成互相溝通的多房性小囊腫為特點。
第一步:衛氏並殖吸蟲後尾蚴在宿主小腸內脫囊後,腹腔移行對腹膜的摩擦可引起腹膜的纖維素性炎症,穿過腸壁時可引起漿膜上的點狀出血,進入患者體內此時出現如下癥狀:腹痛、腹瀉。
第二步:童蟲經肝面穿過橫膈而進入胸腔時,也可引起胸膜炎及粘連。蟲體可進入肝臟,也可造成肝臟的損害。也有少數蟲體在腹腔內繼續發育成熟、產卵,在腹腔臟器表面及橫膈腹面形成許多囊腫及蟲卵結節。
第三步:經過1~3周竄擾後,穿過膈經胸腔進入肺,最後在肺中形成蟲囊。肺組織的破壞和出血是由童蟲進入肺臟後引起的,其病變的癥狀是肺組織表面常呈窟穴或隧道狀,窟內有血液,也常可見到蟲體及蟲卵,周圍的炎症反應並不明顯。在X線下可見到邊緣模糊的浸潤性陰影。以後病灶壞死區附近出現炎性滲出,主要為酸性粒細胞,還有多量中性粒細胞及小圓形細胞,並逐漸形成酸性粒細胞性膿腫,隨後產生肉芽組織而形成薄膜狀膿腫壁,內容物逐漸變成流動性赤褐色液體。X線下呈多房性囊性陰影是由於蟲體的移動而數個膿腫連在一起,互相溝通,切面呈多房性囊腫狀。以後膿腫內容物逐漸變為褐色黏稠半流動性液體,鏡下可見大量夏科雷登結晶和蟲卵。X線下見到結節狀陰影是因為囊壁因大量肉芽組織增生而變厚,肉眼上呈結節狀或球形蟲囊,在人體囊內常僅有一條蟲體。有時也可見3條或多於3條的蟲在一蟲囊者。囊壁周圍常有蟲卵肉芽腫現象發生。
第四步:成蟲在寄主體內可存活5~20年或更長時間。除肺臟外,也可侵入胸腔、腹腔、肝臟、縱隔、陰囊、眼窩、腦和脊髓等處。蟲體死亡或轉移後,膿腫的內容物逐漸被吸收,取而代之的是以肉芽組織,或者是形成的瘢痕或鈣化灶,同樣在X線下也為硬結性或鈣化陰影。蟲體也可從肺組織竄至縱隔,通過大血管根部向上移行,沿頸內動脈周圍的軟組織向上穿行而到達顱底部,經破裂孔或頸靜脈孔進入顱腔及大腦。蟲體在腦內穿行,形成互相溝通的囊腫,在腦內可找到成蟲及蟲卵。
衛氏並殖吸蟲潛伏在體內的時間長短不一,短的話2~15天,長的話1~3個月,大多起病緩慢。早期癥狀有輕度腹痛、胸痛、間有低熱。繼之出現咳嗽、咯痰、痰中帶血絲,以後轉為鐵鏽色或果醬樣痰,痰中可查見蟲卵。
本病主要有急性和慢性兩期的表現
1.急性期 主要由童蟲移行、游竄引起。癥狀出現於吃進囊蚴後數天至1個月左右,輕者僅表現為食欲不振、乏力、腹痛、腹瀉、低燒等非特異性癥狀。重者發病急,毒性癥狀明顯,如高熱、腹痛、腹瀉等。白細胞數增多,可高達20~30×109/L,嗜酸性粒細胞明顯增多。
一般情況下,患者會在感染衛氏並殖吸蟲後內的一個星期內出現如下癥狀:沒有食慾、畏寒、發熱、呈弛張熱、乏力、盜汗、腹痛、腹瀉、醬色大便。兩到三個星期後就會胸痛、咳嗽、氣喘。除此之外,白細胞及嗜酸性粒細胞的數量也會增多。
2.慢性期的主要病症主要表現為咳嗽、咳血痰,血痰一般呈果醬樣或爛桃樣、痰中會帶有夏科-萊登晶體及大量蟲卵。其過程大致可分為三期:
膿腫期 主要因蟲體移行引起組織破壞和出血及繼發感染。肉眼可見病變處呈窟穴狀或隧道狀,內有血液,有時可見蟲體。隨之,出現炎性滲出,病灶四周產生肉芽組織而形成薄膜狀膿腫壁,並逐漸形成膿腫。
囊腫期 由於滲出性炎症,大量細胞浸潤、聚集,最後細胞死亡、崩解液化,膿腫內容物逐漸變成赤褐色粘稠性液體。鏡下可見壞死組織、夏科雷登結晶和大量蟲卵。囊壁因大量肉芽組織增生而肥厚,肉眼觀呈周界清楚的結節狀蟲囊,呈紫色葡萄狀。
纖維疤痕期 蟲體死亡或轉移至它處,囊腫內容物通過支氣管排出或吸收,肉芽組織填充,纖維化,最後病灶形成疤痕。
臨床表現:衛氏肺吸蟲病臨床表現以胸肺型為主,次為皮下肌肉型。
(1)肺型:占病例總數的90%。咳嗽、胸痛、咳出果醬樣或鐵鏽色血痰為主要癥狀。部分病例出現胸腔積液及胸膜粘連、心包炎、心包積液等。肝、脾輕度增大。通過胸部X線檢查可以發現:
1)早期邊緣模糊、密度加深的圓形浸潤性陰影;
2)中期可見邊緣銳利的圓形或橢圓形,單房或多房,囊性或實質性,大小不等的陰影;
3)晚期可見大小不等的點狀或索狀緻密陰影,胸膜粘連與增厚。肺型癥狀亦常與其他類型並存。
(2)皮型:當童蟲穿透真皮到達肌肉及皮下,就會變成成蟲,導致皮下結節和包塊。衛氏並殖吸蟲引起的皮下結節多不遊走,一般大小在1—3cm左右,也可大如雞蛋或長條形,邊緣不清,皮膚表面正常。包塊間有時可捫及條索狀纖維塊。摘除切開包塊可見隧道樣蟲穴,有時可見童蟲,鏡檢可見嗜酸性粒細胞熱肉芽腫、壞死滲出物及夏科雷登結晶等。鏡觀為典型嗜酸性肉芽腫,灰黃色壞死組織在其中間。可查見各類衛氏並殖吸蟲。皮下及肌肉結節的主要癥狀表現的部位是下腹部至大腿之間,或者是背、臀、會陰部等,衛氏並殖吸蟲離去後,結節炎症才會消退,細小纖維塊依然停留在皮下。
(3)腦型:1/10~ 1/5的病人可見,患者常出現陣發性劇烈頭痛、癔病發作、癲癇、癱瘓。也可表現顱內佔位性病變、腦膜炎、視神經受損、蛛網膜下強出血等癥狀。若蟲體侵犯脊髓則主要為脊髓受壓、下肢運動或感覺障礙,甚至截癱等。多伴有肺部病變;也有少數病例無明顯癥狀或癥狀輕微。
(4)脊髓型:脊髓病變多見於第10胸椎平面以下,病變部位會隨著蟲體行走的改變而改變。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失語、視力障礙、頸項強直發作性或持續性頭痛、嘔吐、癲癇,凱爾尼格征和布魯津斯基征可陽性。通常伴有四肢及軀幹感覺異常,運動障礙、癱瘓、排尿排便困難等脊髓壓迫的情況發生。
(5)腹型:蟲體穿過腸壁,在腹腔及各臟器間游竄,出現腹痛、腹瀉、大便帶血等癥狀。腹痛部位不固定,多為隱痛。導致大面積的炎症性反應和粘連,嚴重者會形成囊腫。分散各處或聚集成團的囊膜使腹膜表面粗糙不平,嚴重改變了腹膜的表皮形狀。如果結腸及小腸漿膜處於充血狀態,體內各部位的臟器和組織間會發生不同程度粘連,腹水將不會出現。有嚴重者會腹痛如急腹症。結節和包塊有時也會在腹部發現。當蟲體及肝臟時,可致肝損害或肝大。
(6)全身癥狀:早期癥狀為發熱、低熱或馳張熱,持續數周,乏力、盜汗、食欲不振,反覆蕁麻疹。
(7)亞臨床型 沒有明顯器官損害,皮試及血清免疫學檢測陽性,嗜酸性粒細胞增加,有時伴肝功能損害。這類患者可能為輕度感染者,也可能是感染早期或蟲體已消失的感染者。
臨床診斷
應詳細詢問患者是否有生食或半生食溪蟹、蝲蛄或飲山間小溪生水等病史。在此基礎上對早期有腹痛、腹瀉,繼而咳嗽、咳鐵鏽色痰伴胸腔積液,特別對有皮下包塊的患者應引起高度重視,結合流行病學史、癥狀及體征全面考慮。
(1)咳血痰或果醬樣痰。
(2)下列不同癥狀交替出現:原因不明的腹痛、腹部腫塊、皮下結節。
(3)原因不明的頭痛、偏盲、等神經系統癥狀。
(4)嗜酸性粒細胞的數量在短期內大量增多。
(5)蠶豆大小單房或多房囊狀陰影出現在胸片內。
肺型的確診有賴於從痰或糞便(兒童病例)中找到蟲卵。皮型可作皮下結節活體組織檢查。腦型病例應根據臨床表現、腦脊液檢查(包括常規、生物化學及免疫學試驗)以及顱部 X射線照片或CT檢查的結果進行診斷。
1.可以通過在 痰、糞及各種體液內查見蟲卵,或皮下結節活檢見蟲卵或蟲體來判斷是否患有此類疾病
①皮下結節或包塊活檢, 可見嗜酸肉芽腫, 有嗜酸性粒細胞、夏科雷登結晶, 也可檢出成蟲、幼蟲或蟲卵。
②痰檢查:痰內蟲卵檢查, 陽性可確診衛氏肺吸蟲病。
2.免疫學診斷
如皮內試驗、補體結合試驗、間接血凝試驗、間接免疫熒光法、酶聯免疫吸附試驗等都有助於診斷,特別是對蟲體不寄生於肺內或蟲體尚未成熟的病例,免疫學試驗更有重要價值。
① 皮內試驗:常用於普查,以1∶2000肺吸蟲抗原0.1ml注射到前臂皮內,15~20min後,如果出現皮丘≥12mm,紅暈≥25mm,則為陽性反應。
② 補體結合試驗:出現陽性反應一般是100%的可能,但此類病與華支睾吸蟲病及麻風病人的血清會發生交叉反應。尤其腦脊液呈陽性有助於腦型肺吸蟲病的確診.
③ 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本主要是以並殖吸蟲的特異性單抗檢測病人血清中相應抗原。此類試驗的特異性高,敏感性好。陽性率可達90%~100%。
3.血象 :白細胞增多, 嗜酸性粒細胞比例或計數可明顯升高。
4.胸部X線攝片檢查對肺和胸膜病變可行,顱攝片、CT、MRI,腦電圖檢查對腦脊髓型患者可行。
①胸部X線:衛氏肺吸蟲在肺內病灶主要在中、下部。早期呈密度不均、邊緣模糊的圓形或橢圓形陰影; 中期示邊緣清楚的單房或多房囊狀陰影; 晚期則形成瘢痕, 呈點狀和條索狀陰影, 常有胸膜增厚。
②腦型肺吸蟲病CT:病變可呈結節狀、出血及囊變等多樣改變, 囊內可出現鈣化。病變多為混合性改變。病灶可無強化, 或出現程度不同的斑片狀或環狀強化。
各類型的疾病及相關診斷:
1.肺型吸蟲病的癥狀必須與肺結核、結核性胸膜炎、支氣管擴張、支氣管炎及肺腫瘤等區別開;
肺結核:本病病理特點是結核結節和乾酪樣壞死,易形成空洞。臨床上多表現為慢性病症,少有急性病症出現。常有低熱、乏力等全身癥狀和咳嗽、咯血等呼吸系統表現。
結核性胸膜炎:是結核菌由近胸膜的原發病灶直接侵入胸膜,或經淋巴管血行播散至胸膜而引起的滲出性炎症。臨床主要表現為發熱、咳嗽伴病側胸痛、氣急等。
2.皮型必須與皮下脂肪瘤鑒別:
皮下脂肪瘤:由正常脂肪細胞集積而成,占軟組織良性腫瘤的80%左右,無明顯特殊病因,常發於皮下,也可以發生在內臟等深部組織。一般脂肪瘤常見於頭部、頸部、肩部以及背部的皮下脂肪層。可以是多發性的,可以發生在任何年齡,但最常被發現於40――60歲。病灶通常長的很慢,摸起來是圓形,柔軟,可移動的,而且不會痛。
3.腦型肺吸蟲病須與腦炎、結核性腦膜炎、原發性癲癇、腦囊蟲病鑒別;
原發性癲癇指在臨床上找不到病因的癲癇病,有一定遺傳性。一般遺傳率3%~5%,原發性患者的親屬中,血緣關係越近發病率越高,反之越低。原發性癲癇的初發年齡不定,多在幼兒期和少年期起病,以典型大發作或典型小發作為臨床表現。
4.腸型及腹型肺吸蟲病須與痢疾、結核性腹膜炎、腹內腫瘤、慢性結腸炎及其他原因引起的腸粘連、腸梗阻等鑒別。脊髓型吸蟲病須與脊髓腫瘤、多發性神經根炎、脊髓灰質炎、脊髓空洞症鑒別; 腸型及腹型肺吸蟲病須與痢疾、結核性腹膜炎、腹內腫瘤、慢性結腸炎及其他原因引起的腸粘連、腸梗阻等鑒別。
肺型可能產生的疾病有哮喘、肺氣腫、支氣管炎、及液氣胸,常見繼發感染,伴胸腔積液。
腦型肺吸蟲病可並發癲癇、抽搐、運動障礙。嚴重者可出現截癱。
全身多部位的膿腫、囊腫病變。囊內由肉芽組織充填、纖維化,最後形成疤痕。
預防本病的關鍵是改變不良飲食習慣,切實做到不生食或半生不熟的蟹、蜊蛄及生水等以預防感染,對流行區的轉續寄主(如豬、雞等)的肉類也應熟食。不隨地吐痰,管理好人畜糞便,防止蟲卵入水污染水源。
宣傳教育是預防本病最重要的措施,除積極治療病人及病畜以消除傳染源。
檳榔15g、仙鶴草芽15g、榧子10g、雷丸10g,水煎服。
(1)吡喹酮:對本病有良好療效。總劑量120~150mg/kg,分~3次在2天內服完,療效顯著。腦型患者宜給2個療程,間隔1周。副作用輕微,停葯後即可消失。
(2)硫氯酚(bithionol,別丁bitin)1.5~3.0g或每天40~50mg/kg,分3次,每天或隔天口服。肺型療程10~15個治療日,腦型可重複2~3個療程。病變已鈣化、萎縮和非活動性者無效。有腸寄生蟲者可先驅蟲。副反應有噁心、嘔吐、食慾缺乏、腹痛、腹瀉、口腔或肛門的刺激癥狀等,停葯後即可消失。
(3)三氯苯達唑:劑量為10mg/kg,每日2次,連用3日。
(4)雙二氯酚(別丁):口服:每日每千克體重50~60mg(成人與小兒同)。可將全日量分3次服,隔日服藥,療程總量30~45g。毒性低,口服易吸收。副作用有頭暈、頭痛、消化道反應、皮疹等,偶可出現心悸、面色潮紅反應。發生肝臟損害,應立即停葯。
(5)六氯對二甲苯(血防-846):每日mg/kg,分~2次(超重者按50kg計算),一療程6~12日。對肺吸蟲病也有良好療效。副作用為胃腸道反應和頭痛、頭暈等,偶有急性溶血性貧血和精神癥狀。
(6)顱內高壓時應用脫水劑,癲癇發作者可用鎮靜劑。繼發細菌感染時,應加用抗生素。
(7)藥物治療要求不好可考慮手術。對慢性腦型、脊髓型,合并有壓迫癥狀可考慮手術治療。但病變已萎縮者,手術難以奏效;皮下結節和包塊可手術摘除。
並殖吸蟲屬扁形動物門,吸蟲綱,復殖目,並殖科,因本蟲最早發現於虎及人的肺內,故又名肺吸蟲,也可寄生於其他部位。並殖由英文paragonimus而來,因蟲體的生殖器官(左右兩個睾丸和卵巢及子宮)並列而得名。迄今全世界共發現並殖吸蟲近50種,中國已報道30餘種,其中10餘種對人有致病力。本病廣泛流行於亞洲、非洲、美洲的很多地區和國家,中國的22個省、市也有本病的流行。
食療方:(僅供參考)
百部草半斤,水5斤,煎至1斤,過濾,熬成膏。加蜂蜜2兩,攪勻,裝罐。每次開水送服3匙,早晚各1次。
鴉膽子仁,去殼,每次粒,裝入2個膠囊內,用開水吞服。一日3次。可服2-3周。
注:僅供參考,身體疾病請咨詢專業醫生。
衛氏並殖吸蟲病(paragonimiasis westermani)又稱衛氏肺吸蟲病,由衛氏並殖吸蟲(paragonimus westermani)所致,臨…
並殖吸蟲病一般指肺吸蟲病,肺吸蟲病又稱肺並殖吸蟲病,屬人畜共患蠕蟲病,為衛氏並殖吸蟲或稱衛氏肺吸蟲、斯氏並殖吸蟲或稱四川並殖吸蟲等寄生人體所致。人因生食或半生食…
斯氏肺吸蟲病(paragonimiasis skrjabini)又稱四川並殖吸蟲病,是由斯氏肺吸蟲(Paragonimus skrjabini)寄生人體所致…
肺吸蟲病又稱肺並殖吸蟲病,屬人畜共患蠕蟲病,為衛氏並殖吸蟲或稱衛氏肺吸蟲、斯氏並殖吸蟲或稱四川並殖吸蟲等寄生人體所致。人因生食或半生食含囊蚴的溪蟹或�|蛄而…
腹腔肺吸蟲病(celiac paragonimiasis)是因並殖吸蟲感染而引致的免疫性疾病,是並殖吸蟲的囊蚴經腸道進入腹腔、肺臟及中樞神經系統等組織和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