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毒性大腸埃希桿菌感染


腸毒性大腸埃希桿菌感染由腸毒性大腸埃希桿菌(Enterotoxigenic Escherichia coli enteritis,ETEC)引起的腸道傳染病。ETEC是近來人類霍亂樣病人大便中新發現的一組致腹瀉性大腸埃希桿菌,是發達國家「旅遊者腹瀉」的主要病原之一;是「成人霍亂綜合征」的常見原因,也是小兒腹瀉的重要病原,其發病率僅次於輪狀病毒。在孟加拉國,ETEC所致腹瀉佔全部腹瀉的30%~60%,形成區域性流行。302醫院於1982年在國內首次發現本病。

腸毒性大腸埃希桿菌感染的病因

(一)發病原因

ETEC定居於小腸表面,不損壞也不侵入腸黏膜上皮細胞,通過產生腸毒素引起分泌性腹瀉。常見的血清型有10餘種,如O6、O8、O15、O25、O27、O42、O63、O87、O148、O159等。

(二)發病機制

腸毒素分不耐熱腸毒素(LT)和耐熱腸毒素(ST)2種。1株大腸埃希桿菌可同時產生LT和ST,也可只產生1種。LT是一種蛋白質,由1個A亞單位和5個B亞單位組成,分子量為85000,60℃ 10min即可滅活。其抗原性和毒性與霍亂毒素相似,引起腹瀉的機制也與霍亂毒素相同,刺激細胞環磷酸腺苷(cAMP)增多,引起小腸持續過度分泌而腹瀉。ST是一種低分子量(5000)多肽半抗原,100℃ 30min活性仍不喪失,有STa和STb兩個亞型,與腸上皮細胞膜上的神經節苷脂受體結合,刺激細胞環磷酸鳥苷(cGMP)增多,使小腸短期過度分泌引起腹瀉。由LT與ST所致之分泌性液體相同,近似於等滲,碳酸氫根濃度為血漿的兩倍左右,鉀離子為血漿的5~6倍。

腸毒性大腸埃希桿菌感染的癥狀

1.潛伏期 一般為0.5~7天。

2.癥狀 表現為分泌性腹瀉,為水樣便。伴有腹部痙攣、噁心、嘔吐、寒戰、頭痛、肌痛,很少發熱,病程4~7天。病情輕重不等,可以僅有輕微腹瀉,也可呈重症霍亂樣,重度脫水,酸中毒,甚至死亡。成人常感染產ST和LT的菌株,小兒以單產ST的菌株多見,故成人腹瀉較重,持續時間長。302醫院收治1例成人ETEC腸炎患者,每天水樣便多達9000ml,病程長達38天。

根據臨床及流行病學特徵可提出擬診。

腸毒性大腸埃希桿菌感染的診斷

腸毒性大腸埃希桿菌感染的檢查化驗

確診必須大便培養大腸埃希桿菌並檢測ST、LT陽性。

腸毒性大腸埃希桿菌感染的鑒別診斷

主要應與霍亂進行鑒別,其次需要鑒別的尚有病毒性腸炎,沙門菌腸炎等。

腸毒性大腸埃希桿菌感染的併發症

並發脫水,酸中毒等。

腸毒性大腸埃希桿菌感染的預防和治療方法

1.預防醫院內交叉感染。

2.應使用多西環素治療,可縮短排菌時間。

腸毒性大腸埃希桿菌感染的西醫治療

(一)治療

本病有自限性傾向,輕者可不用抗生素治療,重者抗菌治療後可縮短排菌時間,主要選用司氟沙星(司帕沙星)或諾氟沙星合用十六角蒙脫石或小檗碱。劑量同EPEC之治療。本病治療重點是糾正脫水,酸中毒和低血鉀,輕症可用ORS液,重者需要靜脈補液,首選「5∶4∶1」液,即每1000ml液體加氯化鈉5g、碳酸氫鈉4g、氯化鉀1g。

(二)預後

ETEC腸炎預後良好,重者有如霍亂樣,中重度脫水,酸中毒,甚至死亡。

參看

  • 消化內科疾病

注:僅供參考,身體疾病請咨詢專業醫生。

<< 上一个: 腸風 下一个: 腸道息肉病>>

相關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