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疾病大全 > 中醫科疾病 > 心癉介紹

心癉


心癉又名心熱病。在《漢書.藝文志》之前已有心癉之病名,因其《方技略》謂古代有「五臟六府癉十二病方」,其五臟癉中當有心癉,可惜已佚。《外台秘要》卷四:「心癉,煩心,心中熱。」

心癉指因外感溫熱病邪,或因手術等創傷,溫毒之邪乘虛侵入,內舍於心,損傷心之肌肉、內膜。以發熱,心悸,胸悶等為主要表現的內臟癉(熱)病類疾病。

心癉的病因

心癉指因外感溫熱病邪,或因手術等創傷,溫毒之邪乘虛侵入,內舍於心,損傷心之肌肉、內膜。以發熱,心悸,胸悶等為主要表現的內臟癉(熱)病類疾病。

心癉的癥狀

1.起病前1~3周有發熱、o因痛或腹瀉病史;或原有心痹、先天性心臟病史,復患感冒、熱淋,或因手術、器械檢查後發病。

2.表現為胸悶,乏力,心悸,氣短,多汗,或持續發熱,消瘦,面色蒼白,頭暈,嚴重者可有唇甲青紫,煩躁不安等癥狀。

3.體檢可有心臟擴大,心尖區收縮期雜音,心音減弱,心律失常,心包摩擦音等;或見皮膚粘膜瘀點,杵狀指(趾),脾腫大,原有心臟雜音性質改變,甚至出現新的雜音。

4.心電圖有ST—T改變,各種心律失常;超聲心動圖有心臟擴大,甚至心包積液表現,或發現心臟贅生物。

心癉的診斷

心癉的鑒別診斷

1.胸痹:發病年齡多在40歲以上,多具有發作性心胸疼痛,胸悶癥狀,心電圖檢查有缺血性改變,血脂多增高。

2.濕溫[瘟]:有持續發熱,脘痞腹脹,苔膩脈緩,神情淡漠,薔薇疹,脾腫大,白細胞減少,肥達氏反應效價增高等表現。

3.心痹:常有關節肌肉酸脹疼痛,病程較長,反覆發作,抗「O」增高等。

心癉的併發症

併發症表現為胸悶,乏力,心悸,氣短,多汗,或持續發熱,消瘦,面色蒼白,頭暈,嚴重者可有唇甲青紫,煩躁不安等癥狀。

心癉的預防和治療方法

[辨證論治]

1.風熱外襲證:發熱惡風,或低熱不退,胸悶心悸,或咳嗽,汗出口微渴,舌紅苔

薄黃,脈浮數或結代。解表清熱。治療秘方:A-766號。

2.氣分(熱盛)證:身壯熱,不惡寒,但惡熱,口渴欲飲,汗多,心悸心煩,氣粗,大便秘結,小便短黃,面赤,舌紅,苔黃少津,脈洪數。辛寒清熱

3.熱入心營證:身熱夜甚,心煩不寐,甚或神識模糊,渴不多飲,斑疹隱隱,或見出血,尿黃便結,舌絳無苔,脈細數。清心涼營。

4.正虛邪戀證:發熱之後,餘熱尚存,神疲乏力,氣短懶言,咽干口燥,尿少便結,舌瘦而紅,苔少或有裂紋,脈細弱而數。益氣養陰、清泄虛熱。

心癉的護理

[其他治療]

1.強調充分休息和補充營養,急性期卧床休息至體溫正常後3~4周。注意防止反覆感冒。

2.原有心痹、先天性心臟病者,應注意其原發病情況,並作相應處理。

3.體針療法:選合谷、曲池等穴,用平補平瀉法。

4.單方驗方:

(1)黃芩、紫花地丁、連翹各10~15g,水煎服,1劑/日。

(2)大青葉、蒲公英各15g,1劑/日,水煎服。

(3)柴胡10g,黃芩10g,法夏10g,党參10g,青蒿15g(後下),青黛6g(包煎),甘草6g,1劑/日,水煎服。

5.西藥可選擇有效抗生素,或抗病毒藥如病毒唑等進行治療。

參看

  • 中醫科疾病

注:僅供參考,身體疾病請咨詢專業醫生。

<< 上一个: 心動過速性心肌病 下一个: 心包切開術後綜合征>>

相關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