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固醇後脂膜炎(post-steroid panniculitis)多系應用大劑量類固醇激素後而突然停止,或過快減量所致皮下結節性脂膜炎。Spagnuolo命名為類固醇激素後脂膜炎。國內張春波報道1例。
(一)發病原因
Spagnuolo認為本症屬類固醇激素的併發症。
(二)發病機制
發病機制還不清楚。Spagnuolo認為由於停用類固醇激素,失去對脂肪沉積失控所致脂肪細胞內脂酶一過性障礙,引起脂肪細胞變性、損傷。
通常停用類固醇激素後2周左右出現大小不等的皮下結節、質硬、境界清楚,有壓痛,皮損表面顏色正常或潮紅。多見於兒童,皮損常於皮下脂肪貯積最多的部位,如臀部、軀幹、四肢近側端等處。本病經曆數周或數月後可自然消退。全身癥狀缺如,有時可有發熱,關節疼痛,重者可有心臟、腸道脂肪貯積,甚而可引起心衰或胃腸癥狀,危及生命。
根據臨床表現,皮損特點,組織病理特徵性即可診斷。
組織病理:皮下脂肪小葉間早期有中性粒細胞與單核細胞為主的炎症浸潤。晚期出現組織細胞、泡沫細胞、淋巴細胞和異物巨細胞浸潤,脂肪細胞變性、細胞內含有針狀結晶,類似新生兒皮下脂肪壞死症所見脂肪結晶,甚至可見整個腸道脂膜炎病變。
應和結節性脂膜炎鑒別。常規應切取結節做組織病理檢查。
避免大劑量使用類固醇激素或停止使用時需要逐漸減量而停止。
(一)治療
本病症狀常可自然消退,無須特殊治療。
(二)預後
病經曆數周或數月後可自然消退。重者可有心臟、腸道脂肪貯積,甚而可引起心衰或胃腸癥狀,危及生命。
注:僅供參考,身體疾病請咨詢專業醫生。
1980年Winklemann等首先提出組織細胞吞噬性脂膜炎(histiocytic phagocytic panniculitis)的病名,並報道5例。是…
脂肪皮膚硬化症這一名詞原是用來描述小腿下段因靜脈高壓或重力性綜合徵而引起的皮膚和皮下組織增厚或硬化改變的。急性脂肪皮膚硬化症過去了解很少。其臨床表現為皮膚和…
寒冷性脂膜炎(cold panniculitis)由於寒冷、血運不良直接作用致脂肪組織損傷,引起皮下脂膜炎,表現為皮下結節或斑塊。1941年Haxthaus…
本病也稱Weber-Christian綜合徵,呈一種特發性的主要累及軀幹和大腿皮下脂肪組織的脂膜炎。主要臨床表現為反覆發作的皮下結節或為片狀斑塊,同時伴有發…
結節性脂膜炎(nodular panniculitis,NP)又稱Weber-Christian病或迴歸熱性結節性非化膿性脂膜炎(relapsing n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