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癌在我國的發病率很低,但在白色人種中卻是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根據上海市腫瘤研究所1988年上海市市區惡性腫瘤發病率統計資料表明,除惡性黑色素瘤以外的皮膚惡性腫瘤發病率為1.53/10萬。Boring等報道,美國1991年除惡性黑色素瘤以外的皮膚癌新病例有60萬人。據Giles等報道,在澳大利亞南部地區皮膚癌的發病率至少達650/10萬,為我國發病率的100倍。據估計凡能活到65歲的美國白人,其中有40%~50%至少患過1次皮膚癌,這可能與所處的地理位置和人民的生活方式有關。
癥狀:
1.鱗狀細胞癌往往由角化病、粘膜白斑及其它癌前疾病轉化而成。生長較快,早期即形成潰瘍。有的呈結節樣或菜花狀,向深部侵犯較小,基底可移動;有的呈蝶狀,向深部浸潤較明顯,破壞性大,常累及骨骼。鱗狀細胞癌常伴有化膿性感染,伴惡臭、疼痛。多見區域性淋巴結轉移,作者遇一頭部巨大鱗狀細胞癌,其惡臭無比,膿性分泌物較多,易出血;發生頸部淋巴結轉移。其發病部位以粘膜皮膚連接處鱗狀細胞癌發展最快,粘膜發病者更容易轉移。
2.基底細胞癌起病時常無癥狀,初期多為基底較硬斑塊狀丘疹,有的呈疣狀隆起,而後破潰為潰瘍灶改變,不規則,邊緣隆起,似火山口,底部凹凸不平,生長緩慢。轉移者極少,先發生邊緣半透明結節隆起淺在潰瘍,繼之漸擴大,可侵蝕周邊組織及器官,成為侵蝕性潰瘍。
3.鱗狀細胞癌以30~50歲年齡多發,基底細胞癌50歲以上多發。前者發病快,常在短期內快速生長;後者緩慢。鱗癌好發於下唇、舌、鼻、外陰、多發於皮膚粘膜交界點、潰瘍邊緣高起、紅硬、呈環狀、菜花樣外觀,周邊炎性反應顯著,多有區域淋巴腺腫大。基底細胞癌好發於眼眶、內眥、鼻、頰、前額、手背;潰瘍邊緣呈蠟狀、結節形、捲起,包有的呈黑色,炎性反應輕微或無,轉移極少,主要向深部組織浸潤。
【皮膚的診斷及得了皮膚癌怎麼辦】
在日常生活中,定期去體檢,時常注意自己的身體有無皮膚癌的徵兆,如果有一些反應就要弄清楚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不適。要確診是不是皮膚癌需要到醫院去做具體的檢查,看自己的血檢指標,CEA,CA125,做核磁共振等檢查確診。
1.體表皮膚上發生較硬結節,邊緣隆起,並有向四周發展之勢,應警惕到皮膚癌的可能,尤其是40歲以上的患者。
2.對患有慢性皮膚疾患和某些職業及接觸放射性物質、煤焦油、瀝青等的工作人員,如發生皮膚丘疹或小結節,應警惕本病的發生。
3.組織病理學檢查有確診的價值。如果確診是皮膚癌,首先不要慌,一定要根據具體的情況做判斷應該如何治療,進行多方面的諮詢。一般皮膚癌不易做手術,特別是腫瘤大的已經壓迫神經或者靠近大血管的情況,建議保守治療,進行食療。
病因及發病機制
(一)病因
本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明了,其發生可能與過度的日光曝晒、放射線、砷劑、焦油衍化物等長期刺激有關。燒傷瘢痕、粘膜白斑、慢性潰瘍、經久不愈的瘺管、盤狀紅斑狼瘡、射線皮炎等皮膚損害亦可繼發本病。但很多病人沒有明顯的病因。
(二)病機
古人云:"正氣虛則為岩"。易引起正氣虛衰的原因,不外情志內傷,沖任不調,飲食不節,體內陰陽失衡,臟腑經絡功能障礙,發生氣滯血瘀,痰凝濕聚,積塊結聚而發生腫瘤。《外科證治全書,石疽》指出,若局部皮膚"現小塊高低如石岩者,主三百日後必發大痛,不潰而死"。它描述的腫物形態及預後與皮膚惡性腫瘤非常相似。
中醫認為皮膚為人之藩籬,易受外邪侵襲,其為病不僅與外感六淫有關,亦與臟腑功能失調相連。肺主氣,外合皮毛,肺氣失調,則皮毛不潤;肝藏血,疏調血道,肝陰血不足,則皮膚血燥不榮;脾與外邪相夾為患。可見皮膚癌與肺、肝、脾之關係最為密切。外感六淫,風毒燥熱之邪,久羈留戀,內耗陰血,奪精灼液,或濕毒久留,皆可變生惡瘡,發為本病。
分型
皮膚癌包括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惡性黑色素瘤、惡性淋巴瘤、特發性出血性肉瘤(Kaposi肉瘤)、汗腺癌、隆突性皮膚纖維肉瘤、血管肉瘤等。
組織病理檢查對皮膚癌的診斷分型有確定的意義,且易於操作,茲將基底細胞癌和鱗狀細胞癌的組織病理分述如下:
1)基底細胞癌:真皮內有邊界明顯的瘤細胞群,胞核較正常稍大,呈卵形或長形,胞漿少,細胞間界限不清,細胞間無間橋,因此,像很多細胞核密布在一個共同漿液中,細胞核染色無顯著差異。有時可見細胞多核或核深染或呈不規則星狀核。瘤細胞群周圍結締組織增生,在最外層排列成柵狀的栓狀細胞,瘤組織周圍常可見到許多幼稚纖維母細胞及成熟的纖維細胞混雜一起。基底細胞癌間質含有粘蛋白,在製作切片時間質收縮,使間質與腫瘤團塊邊緣呈裂隙狀分離,對本病診斷有一定意義。在組織病理學上基底細胞癌可分為分化型與未分化型兩大類。未分化型可表現為實性型、色素型、纖維化型或硬斑狀、淺表型。實性型可見多少不一、形態不同的癌腫團塊埋在真皮內;色素型瘤細胞間有較多黑色素;纖維化型或硬斑狀型具有顯著的結締組織增生,結締組織成條束地包繞瘤細胞群;淺表型在表皮下有較多短小的花蕾狀瘤細胞團。分化型可出現向毛髮結構分化的角化型基底細胞癌,向皮脂腺分化的囊腫型基底細胞癌,向大汗腺分化的腺樣基底細胞癌等。
2)鱗狀細胞癌:癌細胞成團塊或條索增生侵入真皮內,其中有多少不等的正常和不典型分化不全的鱗狀細胞及角化不良細胞。不典型的鱗狀細胞愈多,惡性程度愈高,其表現為細胞大小不等,核分裂不典型,染色深,胞漿嗜鹼性,無細胞間橋。分化程度較高者則向角化方向發展的角化鱗狀細胞,愈近中心時愈角化,中心可完全形化。根據腫瘤中不典型鱗狀細胞所佔比例,可將鱗狀細胞癌分成四度。I度鱗癌:瘤組織不超過汗腺水平,不典型鱗狀細胞少於25%,有很多角珠,真皮內有明顯的炎性反應;II度鱗癌:癌細胞團界限不清,不典型鱗狀細胞約佔25%~50%,只有少數角珠,角珠中心多角化不全,周圍炎症反應較輕;III度鱗癌:不典型鱗狀細胞約佔50%~75%,大部分沒有角化,無角珠,周圍炎症反應不顯著;IV度鱗癌:不典型鱗狀細胞佔75%以上,核分裂象多,無細胞間橋,無角
診斷
1.體表皮膚上發生較硬結節,邊緣隆起,並有向四周發展之勢,應警惕到皮膚癌的可能,尤其是40歲以上的患者。
2.對患有慢性皮膚疾患和某些職業及接觸放射性物質、煤焦油、瀝青等的工作人員,如發生皮膚丘疹或小結節,應警惕本病的發生。
3.組織病理學檢查有確診的價值。
鑒別癌前期皮膚病與皮膚癌
要鑒別癌前期皮膚病與皮膚癌,首先我們要了解皮膚癌,尤其早期皮膚癌的臨床特徵。
早期皮膚癌多表現為紅斑狀或略高出皮面的丘疹樣皮損,表面常伴有鱗形脫屑或痂皮形成,癥狀與牛皮癬、濕疹、炎症等良性皮膚病相近。病灶的進一步發展就會出現某些具有特徵性的徵象,如一個發亮的、半透明的丘疹樣小結節,表面有滲血並伴有毛細血管擴張。或是疤痕樣表面光滑的纖維樣斑,無明顯毛細血管擴張、潰瘍及隆起。或是病灶內有黑色、彼此融合的小點。
皮膚癌的上述特徵與某些癌前期病變如日光性角化病、角化棘皮瘤的癥狀十分相似,很難鑒別。日光性角化病有粗糙的高出皮面的紅斑,表面覆有鱗屑,除去鱗屑後,紅斑常無明顯隆起。這與原位鱗形細胞癌的呈邊界清楚的、略高出皮面的紅斑樣丘疹極相近,唯後者的鱗屑及痂皮更明顯,病變更具實質性。角化棘皮瘤常發生於陽光照射的暴露部位,在無任何先兆的情況下,2~3周內迅速出現光滑的紅色結節,其中央有角質栓子,結節邊緣可見擴張的毛細血管。與其相鑒別的鱗形細胞癌的結節是不光滑的,且結節邊緣呈半透明狀。
因為癌前期病變與皮膚癌極難鑒別,所以當你懷疑某病是皮膚癌時,最好是做個病理活檢,以證實你的判斷。
皮膚癌活檢診斷時遇下述情況為高度可疑之早期惡性病變:
①經久不愈或時好時犯或有少量出血的皮膚潰瘍。
②凡日光性角化病出現有流血、潰爛或不對稱性結節突起等狀。
③往日射線照過的皮膚或舊瘡疤,或竇道處出現潰破或結節突起時。
④久不消退的紅色皮膚疤,其上顯示輕度糜爛時當警惕原位癌之可能。
病變稍大特別是需切除包括病變緣外2~3毫米正常皮膚方能達治療要求時缺損太大,造成外觀缺陷,則做鉗取或切取活檢,記住要包括病變近緣部分。
基底細胞癌和鱗狀細胞癌都具有惡性程度低,發展緩慢,容易發現及方便活檢的特點,容易作到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故預後良好。茲就其臨床癥狀體征分述如下。
1.基底細胞癌 一般分為4型,最常見的是結節潰瘍型。
(1)結節潰瘍型:初起是表皮出現一個小米粒至豌豆大小的蠟樣小結節,一般表皮相當硬,表面上常有小數擴張的毛細血管,略高於皮膚表面,或僅似紅斑而並不顯隆起,或略呈結節狀,表面的皮膚輕度向下凹陷。結節可逐漸擴大或新的損害在附近出現,相互融合,形成一個有蠟樣光澤的盤形斑塊,中央往往結成棕色、黃褐色或黯灰色痂,繼而痂下發生潰瘍,逐漸擴大,形成圓形、橢圓形或不整形潰瘍,大小自指甲蓋至銅錢大小不等,潰瘍邊緣堅實及捲起,往往呈半透明狀並凸凹不平,周圍皮膚無炎症,底部呈珍珠樣或蠟樣外觀,有時損害表面完全為痂所覆蓋。潰瘍緩慢向四周及深部擴展,有如鼠咬狀,形成基底細胞癌的一種典型臨床形態,名為侵蝕性潰瘍。潰瘍可部分癒合而發生瘢痕,亦可擴展至皮下組織甚至軟骨及骨骼。各種組織可被摧毀而成深坑狀。發生於面部能破壞鼻、耳、眼眶及上頜竇等部位的軟骨和骨組織,引起出血或顱內侵犯或毀形。基底細胞癌損害發展緩慢,一般極少發生區域淋巴結轉移,也不轉移到別處。
(2)色素型:結節較平面淺,損害與結節潰瘍型相同。由於含有較多色素,損害邊緣除有珍珠色光澤外,還點狀或網狀黯棕色或黑褐色的色素斑,中央部分亦可見有色素沉著,結痂後揭痂容易出血,痂下可呈黯棕色甚至炭黑色顆粒狀,與惡性黑色素瘤類似,容易誤診。
(3)硬斑狀或纖維化型:常見於頭頸部,為堅硬淡黃色或黃白色斑塊,略微隆起,邊界不清,似硬斑病樣,可長期保持完整,最後發生潰破。
(4)淺表型:皮損表淺,多發生於軀幹,呈一片或數片浸潤性紅斑,表面脫屑或結痂,邊緣或整個皮損稍隆起,至少有一部分邊緣呈細小珍珠樣或線條樣堤狀。本型最後可纖維化。類似銀屑病、濕疹或脂溢性皮炎。
2.鱗狀細胞癌
早期的鱗狀細胞癌和基底細胞癌臨床表現上無明顯區別。但是鱗狀細胞癌多發生於長期不正常狀態的皮膚,往往是由角化病、粘膜白斑病或其他癌前疾病轉變而成。初起皮膚損害往往是一個乾燥的、如小米粒至黃豆大堅硬之丘疹或小結節,表面呈黯紅色或有毛細血管擴張,粗糙不平,中央有緊密附著的角質物,不易剝離,用力剝離則易引起出血,剝離後將再長出角質性物質。以後中央可發生潰瘍,潰破面不斷增大,其發展較基底細胞癌為快。在較短時間內,形成一個乳白色顆粒或壞死組織的癌性潰瘍。有時形成相當深度的潰穴,狀似火山噴口,合并感染則有粘稠膿液,臭味異常,自覺疼痛,有的鱗狀細胞癌向外發展,可與深部組織粘連,形成基底廣闊的贅生物,外表像乳狀或菜花樣腫瘤。
本病發展較快,破壞性大,可伸入結締組織、軟骨、骨膜及骨骼,常可發生區域性淋巴結轉移,晚期可發生內臟轉移。尤其是粘膜的鱗狀細胞癌往往容易轉移。
1.TNM分期
原發腫瘤(T)分期:
T:無法對原發腫瘤作出估計。
Tx:未發現原發腫瘤。
T0:原位癌。
Tis:腫瘤最大直徑≤2cm。
T1:腫瘤最大直徑>2cm,但≤5cm。
T2:腫瘤最大直徑>5cm。
T3:腫瘤侵及深部皮膚下的結構,如軟骨、骨骼肌或骨。
[註:若同時有多個腫瘤,應以這些腫瘤中T項分類中最高的為難,並在括弧中指明腫瘤數目,如T2(5)。]
區域淋巴結(N)分期:
Nx:無法對區域淋巴結作出估計。
N0:未發現區域淋巴結轉移。
N1:區域淋巴結轉移。
遠處轉移(M)分期:
Mx:不能確定有無遠處轉移。
M0:無遠處轉移。
M1:有遠處轉移。
2.臨床分期:
O期:TisN0M0。
Ⅰ期:T1N0M0。
Ⅱ期:T2N0M0T3N0M0。
Ⅲ期:T4N0M0;任何T,N1,M0。
Ⅳ期:任何T,任何N,M1。
一、中藥治療
中藥可以彌補手術治療、放射治療、化學治療的不足,既能鞏固放療、化療的效果,又能消除放化療的毒副作用,更重要的是可以切斷癌細胞的複製功能,也就是切斷癌細胞重要的分裂方式——微管蛋白合成,使細胞體積逐漸縮小,在血管內形成穩定的抗癌細胞,從而提高人體的代謝功能,即:通過抑制癌細胞的呼吸,使癌細胞缺血、缺氧,不再裂變,從而達到治癒癌症的目的。
中醫中藥治療皮膚癌的特點 大量臨床實踐證明,對中晚期病人進行大劑量放、化療,或對產生耐葯的患者再次進行化療只能導致虛弱的生命更加垂危,加速了患者死亡。臨床常常可以見到,患者死因不是因為癌症本身造成,而是由於不科學、不恰當的殺傷性治療所致。如肝癌多次介入後出現腹水、黃疸等肝功衰竭而致死;肺癌胸水化療後導致呼吸衰竭而死亡;胃癌、腸癌化療後噁心、嘔吐,患者更加衰竭而死亡;白血球下降,患者感染而死亡等。對晚期癌症的治療更重要的是減輕痛苦,提高生活質量,控制病情,"穩中求進",以便獲得"長期帶瘤生存"。 中草藥治癌有以下特點:
1.具有較強的整體觀念。腫瘤雖然是生長在身體的某一局部,但實際上是一種全身性疾病。對多數的腫瘤病人來說,局部治療是不能解決根治問題的,而中醫由於從整體觀念出發,實施辨證論治,既考慮了局部的治療,又採取扶正培本的方法,對於改善患者的局部癥狀和全身狀況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2.可以彌補手術治療、放射治療、化學治療的不足。手術固然能切除癌腫,但還有殘癌、或區域淋巴結轉移、或血管中癌栓存在等,運用中醫中藥術後長期治療,可以防止複發和轉移;放療、化療治療對消化道和造血系統有相當的副作用,運用中醫中藥治療既能減輕放、化療的副作用,又能加強放療、化療的效果,對於晚期癌症患者或不能手術和放療、化療的可以採用中醫中藥治療。
3.不影響勞動力。癌症患者在局部狀況好轉的同時,全身狀況也得到改善。
4.副作用小。
二、手術治療
手術治療作為皮膚癌首選的治療方法,適當的手術切除治療,治治癒率達90%~100%。切除時,應距離腫瘤0.5~2cm作皮膚切口,並需要足夠的深度,儘可能作廣泛的切除。頭皮、軀幹和四肢的鱗狀細胞癌切除應適當增加至2~5cm。對於已證實的區域淋巴結轉移者,應行淋巴結清掃術,但不必作預防性的清掃術。當骨或主要血管和神經受累時,則需要截肢。電刀切除優於單純手術切除,因為乾燥對開放傷口有利。化學外科治療效果較好,但費時,代價較高。對切除範圍較大者應切除的實施植皮術。
三、放射治療
皮膚癌位置表淺,邊界清楚,直視下照射定位精確。一般鱗狀細胞癌對放射線中度敏感,基底細胞癌對放射線特別敏感,而且皮膚耐受性較高。因此,發生於暴露部位的病灶,手術切除後易致瘢痕形成,影響美容和功能。老年體弱,有手術禁忌證(有糖尿病、腎臟、心臟疾患等)者,均可選用放射治療。但對瘢痕組織上的病灶(燒傷瘢痕)、以前放療區、血供不佳或腫瘤累及骨和軟骨,如頭皮、手指、鼻、耳等處都不適宜於放療。放射源首選電子線,其次為接觸X線或淺層X線,照射野邊緣應超過腫瘤0.5~1cm,腫瘤邊界不清者,則將邊緣擴3~4cm。根據病變大小採用垂直、切線或多野照射。一般腫瘤劑量60~70GY/6~8周,基底細胞癌所需劑量稍小,治療中應根據腫瘤退縮情況調整射野及劑量。腫瘤直徑小於1cm,可用X線接觸治療,總量60~70GY,每次~30GY,間隔3天,共照2~3次,應注意保護周圍組織。
四、化學治療
(一)局部治療
1.氟尿嘧啶(5-FU)
對皮膚癌有較好的療效,局部用藥因很少全身吸收,故毒性小,而且一般很少殘留癍痕。局部應用濃度為0.1%-5%。多應用5%的5-FU油膏外塗,每日-2次,連用4周。若在外塗氟尿嘧啶之前或同時進行液氮冰凍治療,則療效更快更好。也有用2%普魯卡因2-4ml,5-FU0.25-0.5g,去甲腎上腺素0.5-1ml混合,先在癌瘤四周皮下、健皮內作浸潤注射,然後再在癌內作多方向注射,3-5日一次。
2.博萊黴素(BLM)或平陽黴素(PYM) 國內多用0.1%-0.2%博萊黴素軟膏外塗,每日-2次,一般無毒副作用。
(二)全身治療
主要適用於不宜作手術切除或放療的晚期病例;手術和(或)放療後懷懷疑有殘留病變及轉移的患者。多用博萊黴素或平陽黴素10mg/次肌內注射或靜脈注射,每周2~3次,可加用環磷醯胺400~600mg/m2,靜脈注射,每周一次,4~6周為一療程。
五、誘導分化治療
維A酸類能阻斷癌基因表型的表達,可抑制多種動物和人的惡性細胞類型的生長,誘導細胞分化。Isotretinoin(B-順式維甲酸)每日注射1.5mg/kg,可預防基底細胞癌患者發生新的病變。亦有以0.1%或0.3%的Tretinoin(B-全反式維甲酸)局部治療而獲得效者。
六、免疫治療
20世紀80年代以來,以美國和日本為首的科學家對舞茸(Maitake,又名灰樹花)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給癌症患者帶來了全新的治療手段,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效果。舞茸中含有以β-(1-6)結合為主鏈β-(1-3)結合為側鏈的葡聚糖和以β-(1-3)結合為主鏈β-(1-6)結合為側鏈的活性葡聚糖,實驗證明這些活性葡聚糖可通過活化免疫功能而顯著抑制腫瘤的生長;同時還發現純化的活性葡聚糖只有通過注射才能顯效,而舞茸D-fraction(活性葡聚糖和蛋白的結合物)通過口服便可得到理想的效果。舞茸D-fraction無論是化學結構和組成成分或是分子量都有別於從香菇、雲芝、靈芝、等其他菇類提取的同類物質,其生物活性也是這些同類物質所無法比擬的。
動物實驗和臨床實驗顯示舞茸D-fraction是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發揮防癌抗癌作用:
1、活化吞噬細胞、自然殺手細胞、傷害性T細胞等免疫細胞,誘導白細胞素,干擾素-γ,腫瘤壞死因子-α等細胞因子的分泌。
2、誘導癌細胞凋亡。
3、與傳統的化學治療藥物(絲裂黴素、卡莫斯丁等)合用,既增加藥效,又減輕化療過程中的毒副作用。
4、與免疫治療藥物(干擾素-α2b)有協同作用。
5、減緩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增加食慾,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美國麥克健康食品公司是第一個系統研究舞茸的權威企業,其生產的「舞茸精滴劑」對改善腫瘤患者生活質量能起到很好效果。
皮膚癌」如鱗狀細胞癌和基底細胞癌,手術範圍一般不大,不需特殊的護理。病人應盡量少暴露於太陽光下。在觀察腫瘤複發方面,原處複發比遠處轉移或區域淋巴結轉移更多見。發現可疑的複發病灶後,應及時到醫院確診和手術。再手術療效一般較好,手術有困難的,可進行放射治療。皮膚癌有多發的傾向,在護理時,應對整個皮膚區經常作嚴密觀察,特別要注意耳後等較隱蔽的部位。
「黑色素瘤」手術若發現病變浸潤較深,複發或轉移的機會明顯增加,要密切注意。手術後雖可用氮唑咪胺(DTIC)或卡介苗作輔助治療,但療效不肯定。因此應注意病人原病灶處有無複發,周圍有無衛星結節,引流區淋巴結有無腫大,肝臟有無腫大,並定期作肺部透視,了解有無轉移到肺部。
1、皮膚癌手術後,耗氣傷血,宜多食用補氣養血之品,選用粳米、扁豆、大棗、龍眼、荔枝、香菇、鵪鶉蛋、胡蘿卜、山藥、藕粉粥、豆類等。
2.放療時飲食 放療時耗損陰液,宜多食滋陰養液之物,選用鮮蔬菜、鮮水果如菠菜、水白菜、藕、白梨、香蕉、葡萄及泥鰍、海參、甘蔗粥等。
3.化療時飲食 化療時氣血兩損,宜常服養氣之品,選用核桃仁、桑椹、白木耳、香菇、菱角、苡米粥、黃鱔等。
驗方:
①板蘭根120g,銀花9g,連翹9g,皂刺9g。每日劑,煎2次分眼。
療效:按本方f台療多例,療效顯著,1例服藥2.5個月治癒。
②蟾酥軟膏:蟾酥10g,溶於30ml清洗液中,加磺胺軟膏40g,配成20%蟾酥軟膏外敷,一般用藥3天,癌組織開始脫落,約18天基本癒合。
偏方
①樟乳散:樟丹30g,乳香10g,研末以小麻油製成糊狀,塗敷患處,每日1次。
②白花蛇舌草30g,夏枯草30g,黃芪30g,蚤休15g,穿曲甲10g,甘草10g。水煎服,日服2次。
中醫認為皮膚為人之藩籬,易受外邪侵襲,其為病不僅與外感六淫有關,亦與臟腑功能失調相連。肺主氣,外合皮毛,肺氣失調,則皮毛不潤;肝藏血,調節血量,肝陰血不足,則皮膚血燥不榮;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若脾失健運,則氣血化生乏源,肌膚失養,且脾不健運,易聚津成濕,可與外邪相挾為患。可見皮膚癌與肺、肝、脾之關係最為密切。外感六淫,風毒燥熱之邪,久羈留戀,內耗陰血,奪精灼液,或濕毒久留,皆可變生惡瘡,發為本病。
現代醫學對皮膚癌變之因尚不清楚,一般認為是發生在各種慢性皮膚病損害的基礎上或與接觸放射線、日光曝晒、化學物質的長期刺激等有關。基底細胞癌常在老年人的萎縮皮膚上發生。
皮膚癌的護理常識:
1、日常生活中避免過度El光直射和曝晒,使用遮陽工具,避免過多接觸紫外線、x線等各種射線。
2、加強對職業性毒害的高危人群的防癌教育和定期普查,避免長期接觸煤焦油物質、砷劑和化學致癌劑,職業接觸者應當注意在工作中加強防護,以預防皮膚癌的發生。
3、對長期不能治癒的慢性潰瘍、慢性炎症和黏膜白斑等要積極治療並定期檢查,有助於預防皮膚癌的發生。
4、鼓勵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調動病人的主觀積極性,保持樂觀精神,避免緊張情緒。
5、保持局部清潔,防止感染的發生。
6、飲食宜富含維生素A和維生素C,喝茶也可以預防皮膚癌。
a.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應盡量避免長期接觸有害的化學物品如瀝青、焦油、砷化物、苯並芘等,這些化學物質都有較強的致癌性。對於因工作需要,必須長期接觸有害化學品的工人,尤其要有良好的勞動保護。
b.自覺保護好我們的生活環境,不要隨意點燃輪胎、瀝青、塑料、電線皮等物質。
c.防止長時間的皮膚暴晒。醫學家發現紫外線照射可誘發皮膚癌,長期工作在陽光下的農民、漁民、野外工作者較室內工作者發生皮膚癌的幾率要大很多。所以在戶外工作、遊玩時可塗些防晒霜之類的物品。
d.注意電離輻射,這主要是針對放射工作者而言。
e.積極治療原發病。患有光化性角化病、著色性干皮病等癌前病變者,應儘早進行治療,爭取將皮膚癌扼殺於萌芽之時。
f.加強鍛煉身體,提高身體素質,中醫云:「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皮膚癌擴散轉移的方式:
主要是通過血液和淋巴道轉移。皮膚癌一般通過血液傳播。
(1)淋巴系統轉移:癌細胞侵入淋巴管後,隨淋巴液流到淋巴結,在那裡形成新的癌腫,又會再向其他淋巴結轉移。
(2)血行轉移:癌細胞侵入毛細血管後,可隨血流周流全身,形成新的病灶。侵入體靜脈的癌細胞先轉移到肺,隨後到全身各處;消化道癌細胞先侵入門靜脈,再轉移到肝;椎靜脈系統與腰、骶、胸、腹等處的靜脈之間有吻合交通支,無靜脈瓣,而直接向脊椎、骨盆及顱內轉移。
皮膚癌早期常見有鱗狀細胞癌和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惡性程度較高,多發於頭頸、四肢、軀幹等部位的皮膚、粘膜及皮膚粘膜交界處,早期即可形成潰瘍,生長呈浸潤性,浸入深部組織時,常伴有化膿性感染和淋巴結轉移。易在色素性干皮病、老年性角化病基礎上演變而來。基底細胞癌多見於老年人,好發於額面、眼眶、眼瞼、鼻側、耳周圍等處,惡性程度較底,生長甚為緩慢,病程超過10~20年者極為常見,初起時多為一增厚的小塊,逐漸呈隆起向周圍浸潤,很少轉移。皮膚癌在我國約佔全部惡性腫瘤的1.5%,南方發病率比北方高。
皮膚癌在我國的發病率很低,但在白色人種中卻是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超過所有其他惡性腫瘤的總和。在澳大利亞南部地區皮膚癌的發病率至少達650/10萬,在美國的高加索人中,皮膚癌的發病率亦高達165/10萬,為我國發病率的100倍。在皮膚癌中以基底細胞癌最多見,佔60%以上。各類皮膚癌的早期表現多為紅斑狀皮損,伴有鱗片狀脫屑或痂皮形成,僅憑肉眼觀察非但難以區分其組織學類型,而且易與牛皮癬、濕疹等良性皮膚疾患相混淆,常需借病理檢查才能確診。無論手術、放療或其他治療方法,對皮膚癌均有很好的療效,治癒率可在90%以上。
早期皮膚癌多表現為紅斑狀或略高出皮面的丘疹樣皮損,表面常伴有鱗形脫屑或痂皮形成,癥狀與牛皮癬、濕疹、炎症等良性皮膚病相近。病灶的進一步發展就會出現某些具有特徵性的徵象,如一個發亮的、半透明的丘疹樣小結節,表面有滲血並伴有毛細血管擴張。或是疤痕樣表面光滑的纖維樣斑,無明顯毛細血管擴張、潰瘍及隆起。或是病灶內有黑色、彼此融合的小點。
1.鱗狀細胞癌往往由角化病、粘膜白斑及其它癌前疾病轉化而成。生長較快,早期即形成潰瘍。有的呈結節樣或菜花狀,向深部侵犯較小,基底可移動;有的呈蝶狀,向深部浸潤較明顯,破壞性大,常累及骨骼。鱗狀細胞癌常伴有化膿性感染,伴惡臭、疼痛。多見區域性淋巴結轉移,作者遇一頭部巨大鱗狀細胞癌,其惡臭無比,膿性分泌物較多,易出血;發生頸部淋巴結轉移。其發病部位以粘膜皮膚連接處鱗狀細胞癌發展最快,粘膜發病者更容易轉移。
2.基底細胞癌起病時常無癥狀,初期多為基底較硬斑塊狀丘疹,有的呈疣狀隆起,而後破潰為潰瘍灶改變,不規則,邊緣隆起,似火山口,底部凹凸不平,生長緩慢。轉移者極少,先發生邊緣半透明結節隆起淺在潰瘍,繼之漸擴大,可侵蝕周邊組織及器官,成為侵蝕性潰瘍。
3.鱗狀細胞癌以30~50歲年齡多發,基底細胞癌50歲以上多發。前者發病快,常在短期內快速生長;後者緩慢。鱗癌好發於下唇、舌、鼻、外陰、多發於皮膚粘膜交界點、潰瘍邊緣高起、紅硬、呈環狀、菜花樣外觀,周邊炎性反應顯著,多有區域淋巴腺腫大。基底細胞癌好發於眼眶、內眥、鼻、頰、前額、手背;潰瘍邊緣呈蠟狀、結節形、捲起,包有的呈黑色,炎性反應輕微或無,轉移極少,主要向深部組織浸潤。
①為了防止發生感染,應該保持皮膚局部清潔。
②應該多吃一些富含維生素C和A的水果和蔬菜,喝茶也是可以預防發生皮膚癌的。
③鼓勵病人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避免患者的情緒緊張,調動患者的主觀積極性,保持樂觀精神。
④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注意避免過的暴晒和El光直射,應該使用遮陽的工具,並且要避免過多的x線和紫外線的接觸。
⑤對一些長期不可以痊癒的慢性炎症、黏膜白斑、慢性潰瘍等需要積極的定期檢查,因為檢查還可以預防皮膚癌的發生。
⑥加強對職業性毒害的高危人群的防癌的普及教育和定期普查,應該避免長期的接觸砷劑、化學致癌劑、煤焦油物質,職業接觸者在工作中應該注意加強保護自己,防止發生皮膚癌的可能。
1、皮膚癌有多發的傾向,在護理時,應對整個皮膚區經常作嚴密觀察,特別要注意耳後等較隱蔽的部位。
2、在飲食上,皮膚癌患者應減少脂肪攝入,加強營養。
3、在飲食上尤應加以注意術後第2~3天起的情況,可視情況給予流質飲食,如米湯、豆漿、藕粉、果汁等,隨後再逐漸改為脫脂牛奶加甜麵包、大米稀粥、豆腐羹、棗泥米糊以及麵食類等。
4、在術後1個月內應減少脂肪類食物的攝人,禁食高脂肪類和煎炸食品。主要指不吃或盡量少吃肥肉、動物內臟、蛋黃及油炸食品,烹凋盡量少用動物油,可適量增加植物油。菜肴應以清蒸、炖煮、涼拌為主,特別要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並戒酒,這樣就能減少對膽道的不良刺激。
注:僅供參考,身體疾病請咨詢專業醫生。
<< 上一个: 皮膚白細胞破碎性血管炎 下一个: 盆腔炎>>
健康諮詢描述: 皮膚癌治療後會死人嗎,皮膚癌治療後存活期是多少年,皮膚癌不治療會死人嗎,皮膚癌是不是不會死人的,皮膚癌治療後是不是不會死人的 想得到的幫助: …
健康諮詢描述: 2000年炮竹廠爆炸全身燒傷面積83%.2001年治癒出院,2016年3月發現右腿膝腕潰瘍久治不愈,同年5月入院檢查屬皮膚癌,手術切割5x8釐米…
健康諮詢描述: 21歲,女,因遺傳原因,上下手臂大小腿很毛,平時身體一般,亞健康,抵抗力不強,猶豫了很久,決定要去脫毛了,脫上下手臂,大小腿的毛,會不會對皮膚有…
對於癌症,醫學界的態度都是早發現早治療早痊癒,一旦進入中晚期,對於人類目下當今的醫學力量而言還是有些一籌莫展,然而很多體內的癌變都是無法預知的,甚至一些癌症在…
健康諮詢描述: 前一段時間發現腿部長長了很多的白斑,就去醫院檢查,醫生說我這是得了白癜風,在這裡,我想問一下醫生白癜風會引發皮膚癌發生嗎? 想得到怎樣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