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筋膜炎


胸前、外側區的淺筋膜與頸、腹部和上肢淺筋膜相延續,內含脂肪、淺血管、淋巴管、皮神經和乳腺。其厚度個體差異較大,胸骨前面較薄,其餘部分較厚。肌筋膜炎又稱纖維織炎,只能算是一個綜合的概念,近年來已少有採用。纖維織炎是指有些腰痛病人在骶棘肌的表面或在髂嵴肌附著處有一些小結節,伴有疼痛及壓痛,有時也可以在臀部發現。

淺筋膜炎的原因

筋膜炎是指肌肉和筋膜的無菌性炎症反應,當機體受到風寒侵襲、疲勞、外傷或睡眠位置不當等外界不良因素刺激時,可以誘發肌肉筋膜炎的的急性發作,肩頸腰部的肌肉、韌帶、關節囊的急性或慢性的損傷、勞損等是本病的基本病因。由於在急性期沒有得到徹底的治療而轉入慢性;或者由於病人受到反覆的勞損、風寒等不良刺激,可以反覆出現持續或者間斷的慢性肌肉疼痛、酸軟無力等癥狀。病因機理是由於筋血不活毛細血管及微循環不暢所致。

淺筋膜炎的診斷

肌筋膜炎臨床多表現為發病部位疼痛,多為酸痛不適,肌肉僵硬板滯,或有重壓感,有時可及皮下可觸及變性的肌筋膜及纖維小結。晨起或天氣變化及受涼後癥狀加重,活動後則疼痛減輕,常反覆發作。急性發作時,局部肌肉緊張、痙攣,活動受限。

淺筋膜炎的鑒別診斷

胸前、外側區的淺筋膜與頸、腹部和上肢淺筋膜相延續,內含脂肪、淺血管、淋巴管、皮神經和乳腺。其厚度個體差異較大,胸骨前面較薄,其餘部分較厚,需要相互鑒別。

1.皮神經胸前、外側區的皮神經來自頸叢和上部的肋門神經分支。鎖骨上神經3~4支,自頸叢發出後經頸部向下跨越鎖骨前面,分布於胸前區上部和肩部皮膚。 肋間神經的前、外側皮支:胸前、外側區皮膚除鎖骨上神經分布區外,其餘均由肋間神經的前、外側皮支分布。肋間神經在腋前線附近發出外側皮支,分布於胸外側區和胸前區 外側部皮膚,在胸骨兩側發出前皮支,分布於胸前區內側部皮膚。肋間神經的皮支分布呈明顯的節段性,自上而下按神經序數排列,呈環形條帶狀。第2肋門神經分布於胸骨角平 麵皮膚,其外側皮支尚分布至臂內側部;第4肋間神經至乳頭平面;第6肋間神經至劍胸結合平面;第8肋間神經至肋弓平面。根據皮神經的分布可測定麻醉平面和診斷脊髓損傷節段。 相鄰皮神經的分布互相重疊,共同管理一帶狀區的皮膚感覺。如第4肋間平面的皮膚除接受第4肋間神經皮支外,尚接受來自第3、5肋間神經的皮支。因此一條肋間神經受 損,其分布區的感覺障礙不明顯,當相鄰兩條肋門神經受損時,才出現這一共同管理帶狀區感覺的喪失。

2.淺血管主要由胸廓內動脈、肋問後動脈和腋動脈等分支供血。靜脈匯入胸腹壁靜脈和上述動脈的伴行靜脈等。胸廓內動脈的穿支:細小,在距胸骨側緣約1cm處穿出,分布至胸前區內側部。女性 的第2~4穿支較大,發分支至乳房,在施行乳癌根治術時應注意結紮這些血管。肋間後動脈的前、外側皮支與肋間神經的同名分支伴行,分別分布至胸前、外側區肌 肉、皮膚和乳房。上述二動脈的分支均有伴行靜脈,分別匯入胸廓內靜脈和肋間後靜脈。胸腔壁靜脈:起自臍周靜脈網,沿胸前區外側部斜向外上行,匯入胸外側靜脈,收集腹壁上部、胸前外側區淺層的靜脈血。此靜脈是溝通上、下腔靜脈的 重要通道之一,當門靜脈血迴流受阻時,藉此靜脈建立門腔靜脈的側支循環,血流量加大而曲張。

肌筋膜炎臨床多表現為發病部位疼痛,多為酸痛不適,肌肉僵硬板滯,或有重壓感,有時可及皮下可觸及變性的肌筋膜及纖維小結。晨起或天氣變化及受涼後癥狀加重,活動後則疼痛減輕,常反覆發作。急性發作時,局部肌肉緊張、痙攣,活動受限。

淺筋膜炎的治療和預防方法

一半以上的病人經休息癥狀即可得到緩解,熱敷、按摩可消散結節,對疼痛結節的封閉也相當有效,但腰肌的鍛煉可能還是最重要的。少數癥狀頑固,久治不愈的病人需手術治療,手術時可發現在局部的筋膜上有裂隙,有脂肪從裂隙中疝出,這就是臨床上所捫及的結節。脂肪與周圍組織包括筋膜及鄰近的皮神經分支相粘連,這可能是疼痛的原因。手術應切除結節,修補筋膜,分離粘連及切除皮神經。效果常良好,但由於常為多發性病變,手術只能解決一處的癥狀,故仍應嚴格掌握手術指征。

參看

  • 嗜酸性筋膜炎
  • 筋膜炎
  • 筋膜炎
  • 筋痹
  • 筋瘤
  • 筋痿
  • 腹壁壞死性筋膜炎
  • 壞死性筋膜炎
  • 結節性筋膜炎
  • 瀰漫性筋膜炎
  • 慢性勞損性頸背部筋膜纖維織炎
  • 全身癥狀

炎症分類常見炎症消炎抗生素對症用藥

注:僅供參考,身體疾病請咨詢專業醫生。

<< 上一个: 強迫性脊柱炎 下一个: 缺血性結腸炎>>

相關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