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型病毒性肝炎


戊型病毒性肝炎其流行特點似甲型肝炎,經口—糞(包括動物糞便)途徑傳播,具有明顯季節性,多見於雨季或洪水之後,無慢性化,預後良好。  

戊肝與甲肝的癥狀區別

戊肝與甲肝相比,具有以下幾個突出特徵。

1.易發季節:多發於高溫多雨季節,尤其在洪澇災害造成糞便對水源廣泛污染的地區。

2.流行於水源污染程度有關:如果水源只是偶然受到污染,可造成連續數周的短期流行,如果水源反覆連續被糞便污染,就可能造成較長時間的流行,往往持續數月,數年,甚至有周期性發病率升高的特點。

3.潛伏期較長,多在2-9周之間,平均為6周。

4.患者發病年齡較大,以20歲以上的青壯年人發病率最高,在兒童中可能為臨床感染。

5.患者早期糞便中可以檢查出戊性肝炎病毒顆粒,但很快會自行消失。

6.戊型肝炎多數病例癥狀較輕,黃疸也不是太重。

所以在夏季因做好水源清潔,特別是飲用水源的清潔,防止病從口入,發現病請情要儘快治療。做好病人的糞便處理工作,防止傳給別人  

傳播途徑

(1)食物污染:也可導致此病爆發,我國曾報導3起因為食物受傳染而導致戊肝爆發。 

(2)基本上經糞-口渠道傳播:多因為水源被糞便污染所導致的,爆發或流行是此病的主要表現形式,所以發病高峰多於雨季或者洪水後,其流行規模視水源污染程度而異。 

(3)平時生活接觸傳播:戊肝發病以1戶1例比較多,印度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報告依次為88.3%和78.1%,兩代發病率只不過0.8%-14.3%,暗示其傳染性較甲肝為低。 

(4)輸血渠道:有人對德國西南方地區百例有輸血史的急性病人進行了血清學檢查,找到7例戊肝病毒抗體免疫球蛋白G陽性。這7例除在病發前有輸血史外,至少還有另一種肝炎病毒傳染的血清學標誌,但都沒去不發達國家旅遊,也未找到戊肝的其他因素。提示輸血中有傳播戊肝的可能性。在動物實驗中,傳染動物的途徑並非通過口服,而是單純選用靜脈內注射含戊肝病毒糞便懸浮液的方法。後果使5隻實驗動物全部感染成功,表明通過靜脈輸入含戊肝病毒血液或血漿,也會使受血者發生HEV感染。  

診斷

應根據臨床特點、肝功能檢查,參考流行病學資料。排除HAV、HBV、HCV感染和其他原因引起的急性肝損害。

診斷戊型肝炎的方法很多,目前國內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①特異性抗體檢測:抗HEV,即戊型肝炎抗體,包括抗HEV-IgM和IgG。在急性期血清中可測出高滴度的抗HEV-IgM,恢復期抗HEV-IgM滴度下降或消失。但取而代之的是血清中產生抗HEV-IgG。國內大多數醫院目前均使用酶聯免疫法檢測特異性抗體,其測定抗HEV-IgM最有臨床意義。

②免疫熒光法:檢測肝組織中戊型肝炎病毒抗原。此方法須進行肝穿活檢。

③免疫電子顯微鏡:用患者恢復期血清作抗體,檢測急性期患者的糞便及膽汁中病毒抗原,或用已知病毒檢測患者血清中相應的抗體。

④逆轉錄聚合酶鏈反應法(RT-PCR):檢測膽汁、血清和糞便中戊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HEV-RNA)。  

治療措施

適當休息、合理營養為主,選擇性使用藥物為輔。應忌酒、防止過勞及避免應用損肝藥物。用藥要掌握宜簡不宜繁。

1.早期嚴格卧床休息最為重要,癥狀明顯好轉可逐漸增加活動量,以不感到疲勞為原則,治療至癥狀消失,隔離期滿,肝功能正常可出院。經1~3個月休息,逐步恢復工作。

2.飲食以合乎患者口味,易消化的清淡食物為宜。應含多種維生素,有足夠的熱量及適量的蛋白質,脂肪不宜限制過嚴。

3.如進食少或有嘔吐者,應用10%葡萄糖液1000~1500ml加入維生素C3g、肝太樂400mg、普通胰島素8~16U,靜脈滴注,每日1次。也可加入能量合劑及10%氯化鉀。熱重者可用菌陳胃苓湯加減;濕熱並重者用菌陳蒿湯和胃苓合方加減;肝氣鬱結者用逍遙散;脾虛濕困者用平胃散。有主張黃疸深者重用赤芍有效。一般急性肝炎可治癒。  

病原學

戊型肝炎病毒(HEV)為單股正鏈RNA病毒,現認為屬杯狀病毒屬。應用免疫電鏡(IEM)技術觀察到的病毒樣顆粒,各地報告不完全相同,存在著HEV序列的差異,但這些病毒顆粒間有明顯的交叉反應,提示HEV可能只有一個血清型。其形態為圓球狀,無外殼,直徑為32~34nm,表面結構有突起和缺刻(Indentations),可見實心和空心兩種顆粒,實心者為完整的HEV,空心者為不含完整基因的HEV。HEV主要在肝細胞中複製。現已證明猴、食蟹猴、非洲綠猴、短尾猴和黑猩猩對HEV易感染,動物實驗感染已成功。國內用新疆和瀋陽戊型肝炎患者糞便的提取液,感染國產獼猴已連傳三代,獲得成功。動物試驗證實ALT升高前即可從膽汁中檢出HEV,並持續存在至ALT恢復正常。應用聚合酶鏈反應(PCR)檢測感染的動物,表明血液中HEV-RNA陰轉時間幾乎與糞便同時。應用酶聯免疫試驗(ELISA)檢測實驗感染的動物血清抗-HEV,提示感染後2~6周抗-HEV陽轉,3~4周達高峰,6周後降至低水平。  

病因學

本型HEV經口感染,由腸道侵入肝臟複製,於潛伏期末及發病初期由糞便排出病毒。  

病理改變

本型肝炎病理變化似甲型肝炎,有肝細胞氣球樣變,點狀或灶性壞死及匯管區炎性細胞浸潤。主要為淋巴細胞和單核巨噬細胞。有明顯膽汁淤積。通過電鏡觀察,表明本病肝細胞損害可能與T細胞介導的免疫反應有關。  

流行病學

1989年Reyes等應用分子克隆技術,獲得本病毒的基因克隆。1989年9月在東京國際肝炎會上正式命名為戊型肝炎病毒(HEV),戊型肝炎(HE)。本病主要見於亞洲和非洲的一些發展中國家。一般在發達國家以散發病例為主,發展中國家以流行為主。自1980年後國內新疆地區曾有數次流行,其他各地均有散發性戊型肝炎的報告,約佔急性散發性肝炎10%,至少已有6個省市自治區曾報告發生戊型肝炎暴發流行。其流行特點似甲型肝炎,經糞-口途徑傳播。以水型流行最常見,少數為食物型暴發或日常生活接觸傳播。具有明顯季節性,多見於雨季或洪水之後;發病人群以青壯年為主,兒童和老年人發病較少;孕婦易感性較高,病情重且病死率高;無家庭聚集現象,流行持續時間長短不一。無慢性化,預後良好。  

臨床表現

潛伏期10~60日,平均40日。根據國內3次戊型肝炎流行調查,其潛伏期為15~75日,平均36日。成人感染多表現為臨床型,兒童為亞臨床型。臨床癥狀及肝功能損害較重。一般為亞臨床型。臨床癥狀及肝功能損害較重。一般起病急,黃疸多見。半數有發熱,伴有乏力、噁心、嘔吐、肝區痛。約1/3有關節痛。常見膽汁淤積狀,如皮膚瘙癢、大便色變淺較甲型肝炎明顯。多數肝腫大,脾腫大較少見。大多數病人黃疸於2周左右消退,病程6~8周,一般不發展為慢性。孕婦感染HEV病情重,易發生肝功能衰竭,尤其妊娠晚期病死率高(10%~39%),可見流產與死胎,其原因可能與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低下有關。

HBsAg陽性者重疊感染HEV,病情加重,易發展為急性重型肝炎。  

輔助檢查

特異血清病原學檢查是確診的依據。

1.酶聯免疫試驗(ELISA) 檢測血清中抗-HEV IgM,為確診急性戊型肝炎的指標。是用重組或人工合成多肽作抗原。國內應用本法檢測111例急性戊型肝炎,抗HEV陽性率為86.5%,檢測32例恢復期患者,抗-HEV陽性率6.3%,提示抗-HEV持續時間較短,病後5~6月轉陰。

2.蛋白吸印試驗(Western Blot,WB)此法較ELISA法靈敏和特異,但操作方法較複雜,檢測所需時間較長。

3.聚合酶鏈反應(Polymerass Chain Reaction,PCR)用以檢測戊型肝炎患者血清和糞便中HEV-RNA,本法靈敏度高,特異性強,但在操作過程中易發生實驗室污染而出現假陽性。

4.免疫電鏡技術(IEM)和免疫熒光法(IF)用以檢測戊型肝炎患者糞便、膽汁和肝組織中HEV顆粒和HEV抗原(HEAg)。但此兩種方法均需特殊設備和技術,且HEV在肝組織、膽汁和糞便中存在時間較短,陽性率較低,不宜作為常規檢查。  

預防

與甲型肝炎相同。主要採取以切斷傳播途徑主為的綜合性措施。為預防水型傳播,主要是保護水源,防止糞便管理;注意食品衛生,改善衛生設施和講究個人衛生也很重要。使用丙種免疫球蛋白及人胎盤免疫球蛋白預防戊型肝炎多數報告無效。最終要取決於疫苗,HEV分子克隆的成功為研製疫苗提供了基礎。

【戊肝對哪些人威脅大】

首先是老年人。從流行病學調查來看,在我國,甲型肝炎多感染35歲以下的青年人,而戊型肝炎多感染35歲以上的中年人和老年人,而且老年人感染了戊型肝炎後病情較重。戊型肝炎還喜歡欺侮孕婦。在印度,患急性肝炎的孕婦中約有80%為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妊娠合并戊型肝炎危害相當嚴重,有報告顯示,妊娠早、中、晚期戊型肝炎病死率分別達到1。5%、8。5%和21%。妊娠期戊型肝炎重症病例高達25%~30%。產婦往往在分娩或流產後病情立即惡化,或分娩前一天急劇惡化,迅速發生肝性腦病,產後出血也較多,死胎率亦高。  

傳染戊肝的食物揭秘

病例:小劉最近突然出現發熱、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噁心、嘔吐等癥狀,一周後,他發現自己小便顏色呈深黃色,而且眼睛、皮膚也變黃了,於是去醫院診治。化驗顯示,小劉的轉氨酶比正常升高,總膽紅素也升高,被診斷為「急性戊型肝炎」。據專家稱,戊肝是一種急性傳播性肝炎,戊肝可通過飲食、飲用水及糞便來傳播,所以飲食一定要注意安全。 專家提醒:如果在外面吃了生魚片等海鮮或者吃了沒有烤熟的羊肉串及其他肉類,應警惕戊肝的侵襲。如果在食用上述食物2~10周內出現乏力伴厭食油膩、噁心、嘔吐等消化道癥狀,應高度懷疑患了急性戊型肝炎。一旦患了戊肝,必須住院治療,隔離期自發病之日算起,應不少於3周。

注:僅供參考,身體疾病請咨詢專業醫生。

<< 上一个: 蚊蟲刺咬炎症 下一个: 無痛性甲狀腺炎>>

相關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