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繫結石是一個基本健康人群的高發疾病,其結石的成分往往也很複雜。如何預防結石的患病和治療後如何預防結石的再生很關鍵。
本文就幾種常見型別的結石預防的方法簡單闡述:
1、含鈣尿路結石的預防
含鈣尿路結石患者的預防措施應該從改變生活習慣和調整飲食結構開始,保持合適的體重指數、適當的體力活動、保持營養平衡和增加富含枸櫞酸的水果攝入是預防結石復發的重要措施。只有在改變生活習慣和調整飲食結構無效時,再考慮採用藥物治療。
(1) 增加液體的攝入:增加液體的攝入能增加尿量,從而降低尿路結石成分的過飽和狀態,預防結石的復發。推薦每天的液體攝入量在2.5~3.0L以上,使每天的尿量保持在2.0~2.5L以上。關於飲水的種類,一般認為以草酸含量少的非奶製品液體為宜。應避免過多飲用咖啡因、紅茶、葡萄汁、蘋果汁和可口可樂。推薦多喝橙汁、酸果蔓汁和檸檬水。
(2) 飲食調節:維持飲食營養的綜合平衡,強調避免其中某一種營養成分的過度攝入。
低鈣飲食雖然能夠降低尿鈣的排洩,但是可能會導致骨質疏鬆和增加尿液草酸的排洩。攝入正常鈣質含量的飲食、限制動物蛋白和鈉鹽的攝入比傳統的低鈣飲食具有更好的預防結石復發的作用。推薦多食用乳製品(牛奶、乾酪、酸乳酪等)、豆腐和小魚等食品。成人每天鈣的攝入量應為800~1000mg (20~25mmol)。
限制飲食中草酸的攝入:大量攝入富含草酸的食物後,尿液中的草酸排洩量會明顯地增加。草酸鈣結石患者尤其是高草酸尿症的患者應該避免攝入諸如甘藍、杏仁、花生、甜菜、歐芹、菠菜、大黃、紅茶和可可粉等富含草酸的食物。其中,菠菜中草酸的含量是最高的,草酸鈣結石患者更應該注意忌食菠菜。
(3)限制鈉鹽的攝入:高鈉飲食會增加尿鈣的排洩,每天鈉的攝入量應少於2g。
(4)限制蛋白質的過量攝入:低碳水化合物和高動物蛋白飲食與含鈣結石的形成有關。高蛋白質飲食引起尿鈣和尿草酸鹽排洩增多的同時,使尿的枸櫞酸排洩減少,並降低尿的pH值,是誘發尿路含鈣結石形成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推薦攝入營養平衡的飲食,保持早、中、晚3餐營養的均衡性非常重要。避免過量攝入動物蛋白質,每天的動物蛋白質的攝入量應該限制在150g以內。其中,複發性結石患者每天的蛋白質攝入量不應該超過80g。
(5)減輕體重:研究表明,超重是尿路結石形成的至關重要的因素之一。
增加水果和蔬菜的攝入:飲食中水果和蔬菜的攝入可以稀釋尿液中的成石危險因子,但並不影響尿鉀和尿枸櫞酸的濃度。因此,增加水果和蔬菜的攝入可以預防低枸櫞酸尿症患者的結石復發。增加粗糧及纖維素飲食:米麩可以減少尿鈣的排洩,降低尿路結石的複發率,但要避免諸如麥麩等富含草酸的纖維素食物。
(6)減少維生素C的攝入:維生素C經過自然轉化後能夠生成草酸。服用維生素C後尿草酸的排洩會顯著增加,形成草酸鈣結晶的危險程度也相應增加。儘管目前還沒有資料表明大劑量的維生素C攝入與草酸鈣結石的復發有關,但是,建議複發性草酸鈣結石患者避免攝入大劑量的維生素C。推薦他們每天維生素C的攝入不要超過1.0g。
(7)限制高嘌呤飲食:伴高尿酸尿症的草酸鈣結石患者應避免高嘌呤飲食,推薦每天食物中嘌呤的攝入量少於500mg。富含嘌呤的食物有:動物的內臟(肝臟及腎臟),家禽皮,帶皮的鯡魚,沙丁魚,鳳尾魚等。
2、尿酸結石的預防
預防尿酸結石的關鍵在於增加尿量、提高尿液的pH值和減少尿酸的形成和排洩3個環節。
(1)大量飲水:使每天的尿量保持在2000ml以上。
(2)鹼化尿液:使尿的pH值維持在6.5~6.8之間,可以給予枸櫞酸氫鉀鈉(友來特)1~2g,3次/d,枸櫞酸鉀2~3g或者枸櫞酸鉀鈉3~6g,2~3次/d,或者碳酸氫鈉1.0,3次/d。
(3)減少尿酸的形成:血尿酸或尿尿酸增高者,口服別嘌呤醇300mg/d。葉酸比別嘌呤醇能夠更有效地抑制黃嘌呤氧化酶活性,推薦口服葉酸5mg/d。
3、感染結石的預防
推薦低鈣、低磷飲食。氫氧化鋁或碳酸鋁凝膠可與小腸內的磷離子結合形成不溶的磷酸鋁,從而降低腸道對磷的吸收和尿磷的排洩量。對於由尿素酶細菌感染導致的磷酸胺鎂和碳酸磷灰石結石,應儘可能用手術方法清除結石。
推薦根據藥物敏感試驗使用抗生素治療感染。強調抗感染治療需要足夠的用藥療程。在抗生素療法的起始階段,抗生素的劑量相對較大(治療量),通過1~2周的治療,使尿液達到無菌狀態,之後可將藥物劑量減半(維持量)並維持3個月。要注意每月作細菌培養,如又發現細菌或患者有尿路感染症狀,將藥物恢復至治療量以更好的控制感染。
4、胱氨酸結石的預防
注意大量飲水以增加胱氨酸的溶解度,保證每天的尿量在3000ml以上,即飲水量至少要達到150ml/h。鹼化尿液,使尿的pH值達到7.5以上。宜多攝入以蔬菜及穀物為主的低蛋白飲食,避免過多食用富含蛋氨酸的食物(大豆、小麥、魚、肉、豆類和蘑菇等),低蛋白質飲食可減少胱氨酸的排洩。限制鈉鹽的攝入,推薦鈉鹽的攝入量限制在2g/d以下。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