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男性

歡迎點擊「中國科學報」↑關注我們!

哪些人不適合去做科研?

前些日子,在所裡的院子散步,遇到了剛剛在此獲得博士學位的美國留學生D

閒聊中問起他下一步有何打算?回美國?還是繼續留在中國?想去找一份什麼樣的工作?

他告訴我,他打算返回美國,他不喜歡做研究,想去找一個地方性的小大學(community college)(就是那種非“研究型”的大學)去教書,他更喜歡去教書。

其實,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在經歷博士學習之前,對於做研究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兒是不可能有所瞭解的。

極可能會被某些觀念(或者宣傳)所誤導。

而當歷經數年寒窗苦、讀完了博士,對所謂的“科研”有所瞭解之後,或許發現自己壓根兒就不喜歡搞什麼鬼“科研”,也未見得適合於將其作為自己終生的職業。

注意,“科研”這個詞應該是“科學研究”的口語簡稱,但目下當今好像是已經被誤用、濫用了,什麼事兒都打上了“科研”的旗號,披上了“科研”的外衣。)
俗語說,

“男人就怕選錯行,女人就怕嫁錯郎”。

(當然,時代不同了,嫁錯郎者離了便是,選錯行者“大不了從頭再來”)。

人生苦短,早些發現自己不適合幹哪一行絕對是一件好事情,而且應該是越早越好。

晚了則反而使自己陷於被動。筆者寡聞少見,不敢說到底什麼樣的人適合於從事“科研”,但somehow總覺得好像是有些人不見得適合一生去做科研。

1)同心專心想掙大錢、渴望儘快致富的人,還是別去做科研的好。

有些人受了“書中自有黃金屋”這一傳統觀念的誤導,誤以為念書多了就天經地義地會榮華富貴。

其實,即便是在一些工業發達國家,吃科研這碗飯的人,大多數也就是中產階級水平。

其收入仍然會不如做生意、公務員和在企業公司裡的白領。

日本的一名教授就曾經半開頑笑地對我說過,“(在日本)Professor is nothing”。

一名年輕的美國教授曾經對我說,做教授的動機絕對不是為了金錢。

即便是你千辛萬苦地拼搏到了正教授的位置,跳出圈子一看,在你的同齡人中,比你收入多的人肯定不會在少數。

而真正可以或許將科研成果商品化、經由過程科研來致富的人恐怕還是百裡挑一。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坦蕩地追求財富應該是沒有什麼不好意思的。

2)吃不了苦、耐不住寂寞、屁股坐不住板凳的人,不適合做科研。

科學研究很顯然是一項十分艱苦的勞動。

國外的教授在獲得終身永久位置之前,許多人週末都要去加班工作。

做研究自然是少不了冥思苦想,所以夜不克不及寐是常有的事兒。

做學問除“學海無涯苦作舟”之外,好像也不應該有什麼捷徑可言。

卡爾-馬克思說過:“在科學上面從來就沒有什麼平坦的大路可走。

只有在那崎嶇小路攀登不畏勞苦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

也不知道目下當今的年輕人是不是還曉得這段名言。

3)智力平平、缺乏創造力的人,做科研會很累。

想象力和理解力是在科學領域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在科學的圈子裡可謂精英薈萃,山外有山,高智商的人觸目皆是,智力的競爭激烈而殘酷。

科學研究的核心事件是要創新,是智力打拼,而且是沒完沒了。

如果只是會follow別人,連起碼的、觸類旁通的能力都沒有,或許去幹別的行當會更輕鬆愉快些,活得悠哉些。

4)對科學發現壓根兒就沒有什麼好奇心和興趣的人,還是不做科研的好。

科研活動的本質是探索未知世界,弄清楚其中的奧妙。

如果沒有好奇心驅使,僅是靠來自於外界的壓力,很難保持長久不衰的動力,這顯然也是非人性化的。

記得曾經有位外國(學醫的)科學家,博士畢業後先是去了醫院工作。

幾年以後,他便覺得很無聊,因為每天的工作循環往復地重複,沒有新意,讓他感到乏味和不夠刺激。

後來,還是回到了大學去做研究(當然,可能收入會被打了折)。

人的好奇心可以或許得到滿足是很快樂的,但那或許是一種更高層次的需求。

在我所認識的(包括我自己的)學生中,有的畢業後選擇了去做技術工作,有的去了工業界和公司。

我十分高興地看到他們選擇了一份自己喜歡的職業,而沒有走入不利於自己事業成功的誤區。

如果一個社會已經變得什麼人都可以來做科研,那一定是在什麼地方出了問題!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最新文章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最新資訊

© Copyright 2016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