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內科

健康諮詢描述: 近段時間感覺身體不太舒服,胃口不高吃不下飯,肚子時不時的絞痛,而且還便祕,感覺渾身乏力,去醫院檢查,醫生說是得了高鈣症,但是沒有開藥給我吃。

想得到怎樣的幫助:高鈣血癥飲食需要注意什麼?

高鈣血癥患者的飲食禁忌體現在下面兩個方面:
一、宜:
1、宜吃具有利尿作用的食物。
2、宜吃碳酸含量高的食物。
3、宜吃酸性的食物。檸檬: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以及檸檬酸,具有減少高鈣血癥的形成,進入體內的鈣元素會議檸檬酸鈣的沉澱析出,減少對鈣質的吸收,5-10片泡水後食用。
冬瓜:屬於利尿性的食物,可促進水分的代謝,從而可增加鈉鹽和鈣鹽的代謝,從而起到輔助的降低高鈣血癥的作用,500g與排骨同燉食用。
二、忌
1、忌吃高鈣的食物。
2、忌吃衛生度D元素含量高的食物;
3、忌吃磷元素含量高的食物。雞腿菇:含有豐富的磷元素,對鈣質的吸收具有一個輔助的促進性作用,可促進改制在體內的蓄積,200g清炒食用。
牛奶:屬於高動物性蛋白質的食物,同時也有很高的鈣質,也不利於本病食用,可造成高鈣血癥的程度以及臨床症狀增加,豆漿等低鈣的高蛋白質的食物。
魚肝油:屬於維生素D含量高的食物,有非常好的促進鈣質吸收的作用,從而可促進高鈣血癥的進行性加重。不利於本病的恢復,宜吃含鈣低的豆製品。

人體具有自動調節平衡的能力。當血液中鈣離子濃度上升時,降鈣素會促進鈣離子進入骨中儲存起來,使血液中鈣離子濃度保持正常水平。當血液中鈣離子濃度下降時,甲狀旁腺激素會動員骨中的鈣進入血液中,以升高血鈣濃度。
此外,人體的腸道、腎臟、皮膚等器官,也可以調節鈣平衡。例如,當血鈣水平升高時,腎臟排出的尿鈣量就會增加,反之就會減少。正因為人體能自動調節鈣平衡,所以正常人即使每日攝人2.5克鈣,一般不會對人體產生不良反應,也不會引起高鈣血癥。當然,長期過量補鈣會對身體造成危害,得不償失,需要引起注意。注意少吃高鈣食品高鈣奶等多吃利水的含維生素C的食物,建議查下甲功等,排除疾病引起。

低鈣飲食,防止缺水。宜供給足夠的蛋白質,可選用牛奶、雞蛋、魚、雞、瘦肉、豆類及豆製品等,宜供給充足的維生素D及C,因其在骨骼代謝上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應多吃新鮮蔬菜,莧菜、雪裡蕻、香菜、小白菜,還要多吃水果,忌辛辣、過鹹、過甜等刺激性食品。急性高鈣血癥時應靜脈補液,應用利尿藥物,增加體力活動,控制飲食,也可用乙二胺四乙酸、光輝黴素、磷、糖皮質類固醇及降鈣素等,腎功能衰竭時用後兩種藥物較安全。  
以上是對“高鈣血癥飲食需要注意什麼?”這個問題的建議,希望對您有幫助,祝您健康!

高鈣血癥是指血清離子鈣濃度的異常升高,血清鈣濃度高於2.75mmo1/L即為高鈣血癥。血清鈣大於4.5mmol/L,可發生高鈣血癥危象,如嚴重脫水、高熱、心律紊亂、意識不清等,患者易死於心搏驟停、壞死性胰腺炎和腎衰竭等。得了這個病後,護理的時候一般需要注意下面幾點:
1、奶製品。鈣的來源以奶及奶製品為最好,奶類不但含鈣豐富,且吸收率高,是補鈣的良好來源。沒人每天喝250克牛奶,得到的鈣總量達近300毫克。
2、蝦皮及海產品。從營養成分表上看,蝦皮的含鈣量是同等重量牛奶的十幾倍。但是蝦皮中只有鈣,沒有幫助鈣吸收的元素。它不含有維生素D,所以鈣的利用率不能得到充分保證。因此蝦皮是含鈣高的食物,但是吸收效果並不是特別好。海產品鈣含量也相對較高,例如泥鰍、蚌、螺,貝類。
3、豆製品。大豆本身含鈣量並不算高,100克幹大豆只有91毫克的鈣。而100克豆腐的鈣含量竟然能達到164毫克,豆腐、豆腐絲、豆腐乾等豆製品用含鈣凝固劑加工,是鈣的良好來源;而豆漿、豆汁、內酯豆腐等含鈣量比較低。此外,考慮到大豆中含有較多草酸,鈣的吸收利用率比較低,還是建議吃豆腐、豆腐乾等豆製品補鈣,而不是直接吃大豆或喝豆漿。
4、肉及禽蛋類。肉及家禽類含鈣量相對較少,但是日常生活中也是不可或缺的,比如豬肉,牛羊肉,雞蛋,鴨蛋等
5、蔬菜類。蔬菜類含鈣相對高的有小白菜、油菜、茴香、芫荽、芹菜等每100克鈣含量也在150毫克左右。

病情分析:高鈣血癥的早期症狀有便祕、食慾減退、噁心、嘔吐以及腹痛。腎功能異常大量泌尿,引起體液減少,出現失水的症狀。嚴重的高鈣血癥常常出現腦功能障礙,如精神錯亂、情感障礙、譫妄、幻覺、木僵和昏迷。飲食上注意適當的多吃一些新鮮的蔬菜水果,多吃一些優質的蛋白質,但是需要控制鈣劑的吸收情況,注意多喝水,以促進代謝的情況,注意避免吃生冷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指導意見:同時注意適當鍛鍊,尤其是老年人要避免長期臥床,否則會加重病情,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態,避免熬夜。建議不吃魚油類食物,清淡飲食,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最新文章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最新資訊

© Copyright 2016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