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弗洛伊德
一直以來,在人們根據什麼樣的“愛情標準”進行對象選擇,以及他們如何在想象的要求和現實之間保持一致這個問題上,我們一直很信任作家們的描述。
客觀地說,作家們切實其實也有解決這個問題的潛質。一方面,他們善於藉助細緻入微的觀察發掘隱藏在他人內心深處的情感波瀾;另外一方面,他們也敢於將自己的潛意識世界展現給他人,進行自我剖析。但有一點卻降低了他們創作的現實價值:他們在創造特定情緒效應的同時,還必須引發讀者的理智和審美快感。有鑑於此,他們無法將現實毫無保留地呈現出來,而必須對其進行切割,去除那些有礙創作的干擾成分,同時又加入另外一些細節,以此為整部作品服務。這就是盡人皆知的所謂的“詩人的特權”。
然而,他們雖然竭盡所能地描述生命和愛情,卻對人類心理狀態的起源與發展關注甚少。所以數千年來,雖然作家和詩人藉助愛情這一素材給人類帶來了莫大的愉悅,相比之下,心理學對愛情題材的介入難免相形見絀,枯燥無味,卻也不應不屑一顧。
心理學的研究雖無情趣,卻完全可以或許以嚴謹的體式格局向人們展示人類的愛情或其他的事情,使之更符合科學和邏輯。另外,心理學的發展將會展示人心是可以不完全屈從於“快樂原則”的。
在精神分析的治療過程當中,我們有足夠的機會蒐集到神經症者的愛情行為體式格局。同時,我們也能夠回憶到所見、所聞的類似行為,不管它們發生在一樣平常健康者的身上,還是一些傑出人物的身上。一旦某些素材經常出現並累積為共同素材時,一些明顯的類型便更加清楚了。
在此,我首先描述一種發生在男人間的性對象選擇的類型,因為此種類型的愛情必要條件很有特點,並令人迷惑和費解。不過,精神分析仍然可以對此進行簡單的解釋。
在這一類型的人的愛情條件當中,愛情的第一個先決條件相當特別,只要這小我私家身上有這一條件出現,那麼這一類型的其他特徵肯定都會在這小我私家身上得以呈現。這個條件我們可以稱之為“受傷的圈外人”。
也就是說,這類男人在選擇愛戀對象的時候,絕不會考慮獨身隻身或是離異獨居的女子,而只會對羅敷有夫、已經訂婚的人或者他人的情婦發生興趣。有些時候,由於這一條件變得如此強烈,以至於那種“名花無主”的女人往往會被這類男人所忽視,甚至遭到他們的拒絕;可是隻要這個女人一跟其他男人扯上關係,她就會成為追逐的對象。
另外一個條件也許不那麼常見,但也十分引人矚目。它經常和第一個條件聯袂出現,當然,第一個條件更經常地獨立出現。這第二個條件施展闡發為,這種男人從不把那些貞潔、正派的女子當做他們的愛情對象,反倒是那些在性生活方面很不檢核檢束、毫無忠誠度可言的女子會對這類男人產生巨大的魅力和誘惑。
這類男子的口味也分不同的層次,無論是那些喜歡與人調情的羅敷有夫、習慣於腳踏幾條船的交際花還是所謂的大眾情人,都有人喜歡。說得粗俗一點,這些人簡直就是非蕩婦不愛。
如果說第一個條件滿足了這些男人爭強好勝的慾望,那麼第二個條件中那些浪蕩的女子,則能使這類人的嫉妒心有足夠的發揮空間,這一點也是這類人所必需的。只有當他們可以或許嫉妒時,其情感才能達到極致,女人在他們眼中也才具有充足的價值。於是,這些男子會抓住每個可以或許小題大作的機會,將自己的妒火煽動到頂點。
奇怪地是,他們從不會妒忌自己情人的合法對象,而總是會將懷疑的目光投到自己意中人身邊的那些陌生人身上。有些人甚至從來不希望獨自佔有一個女人,而更願意沉浸在某種三角戀關係中。
我有過一個病人,他曾經因為自己情婦的放肆放任而飽受折磨,但後來那個情婦要結婚了,他卻沒有透露表現出任何異議,甚至極力促成此事。此後的若干年,他都沒有對情婦的丈夫施展闡發出絲毫的嫉妒。
還有另外一個典型病例,患者起初對自己初戀對象的丈夫十分嫉妒,後來多次要求自己的情婦離婚;但在隨後的幾段感情中,他也入手下手變得與其他人一樣,不再將情婦的合法丈夫視作障礙。
以上兩點說的是這類男性的愛戀對象所必須具備的條件,接下來我們要說說他們是如何對待自己的愛戀對象的。
在正常的戀愛關係中,明哲保身的女子總會受人喜愛,生性放肆放任的女子則會被人看低一等。但我們目下當今要說的這類男子卻恰恰相反,他們認為後者才是值得傾心愛戀的對象。他們會久有存心維持與這類女人的曖昧關係,說他們為之顛三倒四也不為過。在他們看來,情婦就是自己唯一的摯愛,並一而再、再而三地要求這樣的女人對他保持忠貞,這樣的要求當然又會在現實中被擊得破碎摧毀。
從中我們不難看出,這種關係明顯有著強迫症的影子,這可以說是所有這類戀愛關係的通病。並且,這種愛情關係清楚地展現了它的“衝動性”特徵。雖然任何涉入愛河的人都存在著程度不同的衝動,但是這一類型的患者,當他們無可救藥地愛上一個女人時,他們那種衝動就會更加明顯。
令人費解的是,當他們熱情似火地愛著的時候,人們都以為這種背注一擲的愛情會耗盡他的全部熱情,在有生之年,他不可能會像這樣再愛一次,事實卻恰恰相反。在這種類型的人當中,他們這樣狂熱的情感依戀會以同樣的特徵反覆多次出現:每次遇到的女人都可完全替代之前的那一個,再次讓他燃燒起來。比如,由於居住環境、換工作等外在條件的變化,這類患者所愛的對象也會經常發生改變,以至於他們與多個女人形成了長時間的系列關係。
最令觀察遲疑者大跌眼鏡的,恐怕是這類人“拯救”自己情婦的慾望了。這些人堅信自己的情婦需要自己,否則她們就會苟且偷安,跌入道德的谷底。所以,為了拯救她,他才緊緊地抓住她不放。如果說他們的情人真的放蕩任氣,為社會所不容,那他們的這種設法主意倒也無可非議;可問題是,即便現實中的女人沒有被拯救的需要,這一類人依然會存在這種衝動。我就見過一個這一類型的男人,他用甜言蜜語將情婦騙上了手,接著就入手下手盡心盡力地說服她對自己忠貞不二。
在看過了以上這些特徵後,我們不難發現,這些人喜歡羅敷有夫和放肆放任的女子,他們的嫉妒亟需釋放,他們自命忠誠,卻又孽緣不斷,還幻想著去拯救自己的情婦;這些人為何會變成這樣,這統統絕不是一個簡單的緣故原由所可以或許歸納綜合的。
要找出問題的答案,我們必須對這些研究對象的生活史作深入的精神分析。與常人的戀愛生活一樣,這群人獨特的對象選擇和情感糾葛,也必然可以追溯到孩提時期對母親的依戀。可以說,他們的這些行為也是擺脫戀母情結的方法之一。
哪怕是在正常的情感生活中,一個男子選擇的愛戀對象往往也會有母親的影子。許多年輕人偏愛成熟的女子,就是最好的例證,只不過他們很快就可以把力比多從母親身上轉移開來。而我們這兒研究的這類人在進入青春期後,其力比多仍然停留在母親身上,他們隨後選擇的愛戀對象都有母親的特徵,甚至很容易就可以被看作是母親的替代物。
就此而言,我們可以作一個有趣的比喻:如果孩子在出生時可以或許很快地脫離母體,那麼孩子的頭多半會又大又圓,形狀很正常;而如果新生兒費了半天勁才與母體脫離,那麼這個孩子的頭看上去極可能會像母親狹窄的骨盆的形狀。
這種人的愛情條件及愛情行為確實源於和母親有關的心理情結,對此我們當然有足夠的證據。最容易解釋的大概也就是第一點特徵,即其戀愛對象必須已經身有所屬,也就是說,“受傷的圈外人”是必不可少的。不難發現,在孩子的意識中,自打孃胎裡出來起。母親就是屬於父親的,“受傷的圈外人”其實就是父親的化身。
這樣一來,這些人把情人視作掌上明珠,對其赤膽忠心,也就不難解釋了。因為每個人都只有一個母親,孩子與母親之間血濃於水的親情,是怎麼也割斷不了的。
如果我們可以或許理解這種人選擇的愛情對象總是母親的替身,那麼要理解下面的事實就會容易很多:這種人雖然每次都是狂熱地愛著一個女子,但是終其一生都在不斷地追逐新的愛情對象。
精神分析的研究發現,如果個體在潛意識當中對無法代替、舉世無雙的東西有著熱切的渴望,那麼他就會無休止地去追尋。他想要的是母親,而現實中所選擇的愛情對象都是母親的替身,替身永遠代替不了真實的母親,所以他會不斷地更換,不斷地追尋。
這種情形在兒童成長的過程當中也會遇到。比如,在某個年齡段,小孩子會施展闡發出喜歡無休止地提問問題,他們原本想問一個問題,但是很少問了就算。同樣地,一些三言兩語的神經症患者的施展闡發也幾乎出於同樣的緣故原由,他們心中擔負著某種祕密的重壓,但總是話到嘴邊口難開。這些現象,都可以用上述理論去解釋。
《性學與愛情心理學》,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廖玉笛譯,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
放肆放任的女人有人愛
文/弗洛伊德 一直以來,在人們根據什麼樣的“愛情標準”進行對象選擇,以及他們如何在想象的要求和現實之間保持一致這個問題上,我們一直很信任作家們的描述。 客觀地…
-
-
-
男人最愛調戲什麼樣的女人?原來這種女人最愛被調戲!
頭幾天,與三五知己先吃飯後聊天。有個妹子透露表現鬱悶:“真想不理解理睬,難道我就這麼差?”大家紛紛關心,終於知道她惆悵的根源:她的姐姐約會無數,她可憐巴…
-
-
-
為何女人總愛說分手
為何女人總愛說分手?對於這個問題,很多男人都百思不得其解。生活中我們會發現,吵架的時候女人總喜歡說分手,而真正分手的時候,她又不願意了,這是為何呢? 有一條熱…
-
-
-
我21歲和66歲老女人做愛了
健康諮詢描述: 感覺老女人很猛,性慾比年輕的強多了,和老女人做愛會有什麼不好嗎感覺老女人很猛,性慾比年輕的強多了 想得到的幫助: 年齡差距這麼大做愛有什麼不好…
-
-
-
為什麼女人總愛說分手
為什麼女人總愛說分手?對於這個問題,很多男人都百思不得其解。生活中我們會發現,吵架的時候女人總喜歡說分手,而真正分手的時候,她又不願意了,這是為什麼呢? 有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