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女性

本文首發於虹膜公眾號(IrisMagazine)。

文 | magasa

剪輯師這個行當,在早期好萊塢是女人的天下,到了後來,男人慢慢接管過去,但傑出的女剪輯師仍然不少,迪迪·艾倫(Dede Allen)多是近半個世紀以來最偉大的一名,儘管她從來沒有贏得過工會獎和奧斯卡。

迪迪·艾倫(Dede Allen)

艾倫入行的時候在哥倫比亞公司打雜,後來從錄音部門的助理入手下手做起,當過工業片和廣告的剪輯師,終於成為「新好萊塢」時期最重要的幕後創作者。

她最重要的作品包括:

《江湖浪子》(The Hustler,1961 ,導演: 羅伯特·羅森)

《美國,美國》 (America, America ,1964 ,導演: 伊利亞·卡贊)

《雌雄大盜》(Bonnie and Clyde ,1967 ,導演: 阿瑟·佩恩)

《愛麗斯餐廳》( Alice's Restaurant ,1970,導演: 阿瑟·佩恩)

《小巨人》( Little Big Man ,1970,導演: 阿瑟·佩恩)

《衝突》(Serpico,1973 , 導演: 西德尼·呂美特)

《夜行客》( Night Moves ,1975,導演: 阿瑟·佩恩)

《熱天午後》(Dog Day Afternoon,1975 , 導演: 西德尼·呂美特)

《新綠野仙蹤》(The Wiz,1978 , 導演: 西德尼·呂美特)

《烽火赤焰萬里情》(Reds,1982 , 導演: 沃倫·比蒂)

《情迷六月花》(Henry & June,1990 , 導演: 菲利普·考夫曼)

等等。生平最重要的合作導演是阿瑟·佩恩(Arthur Penn)、西德尼·呂美特(Sidney Lumet)和喬治·羅伊·希爾(George Roy Hill)。

艾倫生平最輝煌時期是60和70年代,在片廠時代尾聲和「新好萊塢」之間承先啟後。

但她卻其實不是一個好萊塢的圈內人,她在哥倫比亞公司幹了沒多久,就結婚去了紐約,後來也多半在紐約工作,和位於西海岸的電影工業中心保持著距離,甚至工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不願接納她作為成員。

所以很多時候如果有人要僱她,必須搭配一個工會的成員才行。

一入手下手,她進入剪輯這一行遇到的導師,是羅伯特·懷斯(Robert Wise,《公民凱恩》的剪輯師)。

羅伯特·懷斯

在懷斯的指導下,她發展出一種在後世得到普遍應用的技術,即在連接兩個場景時,使聲音相對畫面提前或滯後,形成錯位,這對電影的節奏是個很大的改變。

艾倫剛剛做上劇情長片的剪輯師不久,英國社會現實主義流派和法國sina潮的影片入手下手風靡世界,這對她是個很大的影響。

她吸取歐洲同行的氣勢派頭,豐富到自己原來那套古典好萊塢的無縫剪輯技巧中(那套劃定規矩總是告訴你從主鏡頭切到近景,然後從過肩鏡頭切到特寫,云云),比較具有特色的是出人意表的正反打、跳接。

她入手下手大量應用直接、簡明的「切」,來替代古典好萊塢經常使用的疊化和隱形剪接手法,加快了電影的節奏,提高了視覺的衝擊力。

《江湖浪子》(The Hustler)是她奠定業內地位的作品,羅森給了她小範圍的自由,她和她的助手Evan Lottman在臺球鏡頭的剪輯上有一些創舉,不像傳統的做法那麼有板有眼,他們的剪輯是自由的聯想式的。

《江湖浪子》

作為剪輯師必須心慈手軟,導演和演員捨不得的鏡頭,如果有必要,一定得剪,比如艾倫因為重複的緣故最後拿掉了保羅·紐曼(Paul Newman)演說的一個場景,後者常常說這害他損失了一座奧斯卡。

《江湖浪子》得到卡讚的賞識,所以艾倫得到機會參與了那部紀錄氣勢派頭的《美國,美國》。

艾倫的生活生計代表作是《雌雄大盜》(Bonnie and Clyde),導演阿瑟·佩恩(Arthur Penn)給了她亙古未有的自由度,讓她儘量打破所有的劃定規矩。

《雌雄大盜》

這部影片在許多方面都是當代電影的一大里程碑,她將各種流派的技術更加嫻熟地冶為一爐。她拋棄了古典好萊塢每場戲必備的establishing shot,直接從特寫或某個奇怪的角度進入場景。

她的跳接也不像歐洲電影那樣突兀,給觀眾知覺上的跳躍感也不那麼大,比較服膺於敘事和人物,這是好萊塢電影的要求。

比如她的剪輯有個基本的原則是跟著Clyde的視線走,用他的眼睛來講故事,這種主觀的體式格局最後令觀眾深為認同這個竊賊。

另外她的鏡頭也愈來愈短,這是受到電視的影響。當代的電影,特別是動作片,急促緊密的短鏡頭組合,已經成為我們熟悉的標準規範,其設立建設和艾倫密不可分。

可能幹過一陣子混音的活兒,艾倫比較注意聲音的安排,她認為一場戲的節奏主要是靠聲音而不是畫面決定的。

《雌雄大盜》最後一場伏擊槍殺的戲,畫面順序、角度多變,於是她想到用主角被打中發出的起伏尖叫聲來統一畫面,所以最後給人的感覺是凌而不亂。

面對層見疊出的新手法,Jack Warner曾很不解地問佩恩:「你們打算淡出後下一個鏡頭馬上就切進去?」Warner想炒了艾倫,因為他怕這個婦女的心思太活絡,最後連觀眾都分不清大好人和壞人了。

Andrew Sarris將艾倫的手法定義為「shock cutting」,意思是鏡頭之間的連接給人很新鮮的衝擊感,有經驗的觀眾會明確意想到剪輯的存在,並且會思考它的含義。可以說從她入手下手,剪輯的作用和藝術價值在美國漸漸被更多的人意想到。

80年代後艾倫參與的作品顯得不再那麼前衛,因為她那些曾被行內貶斥的技術已經被吸收到主流影片中。

好萊塢自身也愈來愈僵化,難得為創作者提供實驗的空間。艾倫入手下手參與一些獨立電影,反而迸發出靈感和創意,例如《情迷六月花》。

《情迷六月花》

剪輯師可以說是僅次於導演本人,對電影全局把握最透徹的一個崗位。所以要求剪輯師對電影的各個環節都要有很深入瞭解。

艾倫成功的一個祕訣是善於學習,她從 羅伯特·羅森那裡學習如何講故事,從伊利亞·卡贊那裡學習人的心理,從阿瑟·佩恩和保羅·紐曼那裡學什麼是好的表演,從沃倫·比蒂那裡學習人生經驗(呃??)

艾倫曾說:「講故事的方法、表演和良好的品味,是成為優秀剪輯師的祕訣。」

廣而告之:虹膜開設有多個讀者微信群,每天都在強烈熱鬧地評論辯論電影,希望加入的請先加微信小我私家服務號:hongmomgs。

往期精彩內容

他為《聶隱娘》描繪最快意的刀劍江湖

他助《海上花》還原最雅緻的海上之城

他是世界上「動詞用得最好的中文作家」

他的故事,侯孝賢拍不了,王朔寫不出

聽「最會講故事的人」說故事邂逅32年之後不容錯過的阿城

《阿城文集》七卷本精裝函套版

長按二維碼進入

虹膜專屬通道

享受399元特價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最新文章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最新資訊

© Copyright 2016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