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育兒

昨天收到了一個媽媽的關於孩子分離焦慮的緊急求助。

她的育兒條件得天獨厚,產假 + 請假 + 拖拖拉拉地在家辦公,磨到了孩子八個月大,但一入手下手規律上班,每天早上跟孩子的生離死別簡直捏碎了一顆媽媽心,再加上家裡老人報告請示孩子不喝奶、不吃飯、不睡覺,她巴不得立馬辭職回家陪孩子了!

其實我特別理解這種狀況。雖然我是在弟弟差不多一歲半的時候才重新出來工作,但即使是在家裡一直陪伴,也經歷過兩個階段性的孩子撕心裂肺的分離焦慮,這是每一個孩子都會經歷的階段。簡單地說,孩子的這種分離焦慮跟父母離開多久多遠關係不大,而跟孩子的心理髮育日趨成熟有關。

那位媽媽經歷的是典型的上班分離,這是規律的、大塊的、長時間的分隔隔離分散,而更多的媽媽,如我,經歷的是那種每天的小 drama。哥哥分離焦慮最嚴重的時候,剛好是我肚子裡懷著弟弟的時候。可能當時對哥哥的投入確實變少了,究竟結果精力和時間確實是跟不上。那段時間,哥哥每天都跟在我的後面哭哭哭。

上廁所,哭,去做飯,哭,轉身拿個盤子,還是哭,基本上除上廁所,哥哥都是掛在我的身上,單手抱娃炒菜這個技能,也算是當媽的基本修養吧。就算是心裡清楚分離焦慮是正常狀況,但一眼看不到底的哭泣大法還是讓我頭皮發麻、性情煩躁、心生焦慮。估計要是能看到進度條,情緒會穩定很多,所以弟弟再有分離焦慮的時候,我的應對就輕鬆多了。

絕大多數嬰兒會在六到八個月會入手下手施展闡發出較為明顯的分離焦慮,也有的孩子入手下手的晚一些,在孩子兩歲之前都有可能會出現。主要施展闡發為,一眼看不到媽媽就用盡生命的能量大哭,據科普群媽媽描述,有的性格剛烈的孩子能哭一個小時(媽媽去上班),然後哭累了就睡著了……

經過一次分離焦慮後,我理解理睬了分離焦慮實際上是個好事。

緣故原由有二。

第一,他搞清楚了自己和媽媽不是一體的,自己左右不了媽媽的設法主意,這是智商在發展。小嬰兒時期是生活在自我為中心的世界的,我想吃奶,奶來了,我想睡覺,媽媽來哄我了,我拉完了,媽媽來換尿布了……早點認識到這世界還有別人是一件好事情。

第二,這也意味著,母嬰之間形成了比較清晰的依戀關係,關於安全依戀的科普可以戳鏈接查看【風浪越大娃心越蕩】。這裡只簡單說一下,六個月以前是設立建設母嬰依戀關係的時候,叫做“形成中的依戀”(一樣平常是 6 周到 6 個月),六週之前的小嬰兒不怎麼認人,相信大家都清楚。我猜這也是為了給媽媽時間迅速恢復體力,因為接下來就是硬仗了。

所以說啊,要是你在在孩子六到八個月之後跟他分隔隔離分散,他施展闡發得一臉冷漠一派淡定,則要好好反思一下是否是陪伴體式格局出了問題。已經有相當多的研究指出,影響嬰兒形成安全的依戀類型的關鍵,在於陪伴的“質”而不是“量”。除生活上的照料、情感上的聯結,跟孩子足夠的身體接觸和對孩子需求的及時反饋,都是很重要的方面。這個如果細說可以再寫一篇了,我們以後再聊。

那麼這個有點鬧心的分離焦慮,到底會持續多長時間?

分離焦慮沒有規律,也無階段性過渡,就如同寒潮,突然降臨,又突然結束。

我家哥哥是一歲一個月入手下手施展闡發的特別很是明顯的,我帶著哥哥回家省親,面對一家的外公外婆老叔老嬸,硬是掛在我身上不下來,一直抱著不肯走,再放,準聲淚俱下。說實話當時我特別很是受挫,也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懷疑。已經全職帶他每天陪他了,怎麼還會這麼“黏人”呢?難道是我的陪伴質量出了問題?

但突然有一天,哥哥的分離焦慮不見了,孩子成長得讓我措手不及,以至於我目下當今都不大記得清,到底為何前一天哥哥還是痛哭著要我抱抱,第二天就開開心心把我送出門,這裡面到底發生了什麼神奇的變化。

弟弟的分離焦慮是從一歲九個月入手下手出現症狀,但只持續了一個月不到。當時我已經是一個職場媽媽了,每天都要跟他告別,當然這一個月也是哭得我意亂神煩。他大哭抗議了一段時間之後,畫風突轉,看到我和爸爸出門上班,會噔噔噔指引我出門的標的目的,然後在門口開(語)開(焉)心(不)心(詳)地招手:“爸爸,媽媽,拜拜,弟弟,校,課,泡泡(弟弟要去學校上泡泡課)。”

所以就我小我私家的經驗而言,分離焦慮持續的時間沒有一定之規,理論上講,在孩子搞清楚了“物體恆常性”的概念(也即“看不到媽媽其實不意味著媽媽不在了”)之後,確認了“暫時看不到媽媽但是媽媽依然愛我”之後,分離焦慮也就水到渠成了。

這個情況,有些孩子需要的時間長一些,有些孩子需要的時間短一些,這些都是個體差異,不一定跟媽媽的陪伴質量有關,所以大家千萬不要陷入深深地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只要用心陪伴,足夠好的媽媽已經足夠支持孩子平穩過渡了。

再提供一些小技巧,平穩過渡時期可能用得著:

雖然我沒有辦法明確地告訴大家,分離焦慮到底什麼時候才會結束,但作為過來人,我能分享的一點經驗是,成功度過分離焦慮的孩子,所施展闡發出來的自足和自信是很讓人感動的。

在這個過渡期間我堅持的幾個小原則:

1.不拒絕孩子尋求安撫的要求

如果哥哥要我抱,我就抱,哪怕需要單手炒菜。如果出門在外我也比較累了,我就找個地方坐下來,靜靜地抱著他,等他滿意了再放回推車繼續走。孩子提出要求安撫的要求的時候,一樣平常都是在尋求加油和充電,以及在探尋,媽媽是否是真的還愛我,給我無條件的支持。

所以只要哥哥提出來,我就會盡力滿足他(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況下),事實上這樣的滿足並沒有培育種植提拔出一個專橫驕縱的孩子,我家的白羊哥哥特別很是暖,很會為別人考慮,我猜也跟他的愛的荷包比較滿有關,自己不匱乏,自然不吝贈與別人。

2.不把自我懷疑的焦慮傳遞給孩子

我確實也會懷疑,是否是自己做的不夠好,比如是否是真的沒有給哥哥足夠的機會去認識更多的人,才導致哥哥這麼黏我,也會陷入焦慮,每天跟牛皮糖一樣貼在身上,到底什麼時候才能處置懲罰自己的事情,當時我已經在做萌芽研究所了,很多事情要處置懲罰,哥哥一直哭也讓我很焦慮。但我很努力的不要把我的情緒傳給孩子,需要透口氣,就請家人接手照料。

那個階段,我做得最成功的一件事就是給自己洗腦了,那就是分離焦慮是好事,終將過去,過去之後哥哥就成長了。有時候聽資深媽媽聊聊經驗,知道自己當下的黑暗都不是事兒,真的能從中得到很大的勇氣。

3.最重要的是給予他們足夠的信任

我們的孩子天性地對父母有依戀性,不管什麼時候何地,孩子們還是希望可以得到父母聚精會神、持久不間斷的愛、注視、餵養、玩耍和陪伴。分離焦慮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他要學著成長,學著度過,在得到父母的支持的前提下,他們,其實特別很是甘願答應快點長大。

反而是我,目下當今在孩子們的身上,完全看不到“對我的依戀”了,說真的,我竟有很多很多的失落感。

總的來說,當分離焦慮發生時,我們能做的,也就是支持與陪伴了,然後孩子的獨立宣言就會猝不及防地襲來。

分離焦慮實際上是繞不開的坎啦,只要牢記,孩子焦慮是因為那是他成長的一部分,其實不是因為你做得不好,媽媽不焦慮,也會讓孩子的心境更為安定,大家都能平穩度過的。

參考資料:

《嬰兒、童年和青少年》,[美]勞拉·貝克,上海人民出版社

《心理治療中的依戀》,[美]David Wallin,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本文插圖來自繪本(美)潘恩的《魔法親親》。

客官,這篇文章有意思嗎?

好玩!下載 App 接著看 (????) ?

再逛逛吧 ˊ_>ˋ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最新文章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最新資訊

© Copyright 2016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