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3969字,閱讀大約需要4分鐘。
兒童發展研究者曾提出“直升機父母”一說,形象地比喻那些在孩子(包括已經成年的孩子)頭上回旋扭轉著不肯離開的父母。
這種過度養育會損害孩子的能力、韌性、快樂和自我意識,也影響他們往後的就業和婚姻。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最近幾年社會關注不少。這些孩子父母遠遊,其教育“營養不良”。城市中產家庭的兒童,則存在教育“營養過剩”。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家教和保姆組成的龐大陣營,帶著濃厚的焦慮和期待,如同大山一樣壓在孩子身上,童年就這樣壓碎了。後者同樣帶來教育的焦慮。但是這個問題有一定的世界性。泰迪·韋恩曾在“自私、膚淺、只顧自己:他們為何不要孩子”一文(《紐約時報國際生活》,2015年4月17日)
中稱,目下當今有不少夫妻不願意要孩子,其中緣故原由之一是養育負擔太大。“勞拉·基普尼斯(Laura Kipnis)寫道,她‘特別害怕被拉入其他媽媽的團體,害怕遊樂場和日託中心的交際,以及那些沒完沒了的活動和課程——如今這些活動和課程是中上層階級養育子女的常規內容’。”可是是否是所有的父母都必須陷入這種瘋狂呢?其實過了頭的養育,才是今日教育焦慮的一大根源。前斯坦福大學新生管理處主任、哈佛大學法學博士朱莉·莉斯考特-海姆斯博士,寫了《如何養育成人:打破過度養育陷阱,成功養大孩子》一書,力陳“過度養育”(overparenting)的弊病。過度養育是指孩子力所能及或是可以學著做的事,父母都去代勞。例如,小孩打鬧,大人幫助協調解決。去什麼地方,家長都不放心,要親自接送。兒童發展研究者福斯特·克萊恩(Foster Cline)
和吉姆·費(Jim Fay)曾提出“直升機父母”一說,形象地比喻那些在孩子(包括已經成年的孩子)頭上回旋扭轉著不肯離開的父母。“我們就像對待珍稀花草一樣對待孩子,在照料上不厭精細,一見風吹草動,懷疑孩子可能受到打擊,便衝上去保護。”過度養育損害孩子的能力、韌性、快樂和自我意識,也影響他們往後的就業和婚姻。如果說家長、孩子、家教是生產者的話,大學、用人單位、未來配偶,則是消費者。海姆斯多年接觸剛脫離父母的大學新生。若這些新生成長中“養育過度”,其行為會吹糠見米地顯露出來。海姆斯自己接待新生的時候,有的新生話都不會說,而是父母在邊上代勞。過度養育的後果,會往後延續多年。在日後就業上,被呵護過度的孩子,遇到用人單位,更會問題多多。2005年,一個名叫理查德的常青藤學校畢業生在華爾街某投資銀行就職,年薪25萬。他的工作時間很長,很辛苦,媽媽心痛,千方百計找到小夥子老闆的德律風,跟他抱怨。第二天小夥子上班時候,在電梯口就進不去了,保安把他的東西裝在一個紙盒子上拿過來,讓他走人,紙盒子上寫著:“問你媽媽去。”這個老闆或許不應該用這種惡劣的體式格局處置懲罰問題,但小夥子媽媽的做法頗讓人厭煩。兒子都工作了,還大事小事來插手,恐怕哪一個僱主都難以接受。在婚姻家庭問題上,聖經上告誡男女成人之後,要離開父母,和配偶結合,成為一體。失敗婚姻則是一方甚至雙方無法割斷和原家庭的臍帶,任由父母控制。2016歲首年月北京大學一名教授,和銀監會一名美女處長鬧出離婚大戰,在網上傳得沸沸揚揚。雙方父母互向孩子配偶單位寫控告信。兩個功成名就的當事人,在婚姻家庭的糾紛中,卻離不開父母的控制,外人看了納悶,可在我們這個“可憐天下父母心”聲音極高的國度,這種事實在尋常。看完此書,我總結過度養育有七宗罪:(1)只給東西不練能力。(2)圈養著不讓其經風雨。(3)只顧眼前滿足。(4)只重視學習和升學。(5)不組織孩子從事家務和勞動,(6)代替孩子思考。(7)不聽專家意見。針對這七宗罪,不妨建議如下:第一,要放權授能而不是微觀管理。在企事業單位,大家可能都知道經理人對於員工的管理,一種叫授能(empowerment),是給員工自主權,讓他們自行決定工作體式格局,承擔相應風險,此間除完成工作之外,員工能力、積極性得到提升。另外一種管理,是微觀管理,抓西瓜也抓芝麻,身體力行,員工得不到合理訓練,能力不升反降。管理者本人也累。這種領導是無能的領導。家庭也是社會組織,運作上不無類似。大事小事身體力行的家長,是無能的家長。第二,適度“放養”,教會孩子如何和陌生人說話,而不是“不要和陌生人說話”。1981年,一個名叫亞當的小孩被人綁架後殺害,其故事被拍成了收視率極高的電影。亞當的父親沃爾什(John Walsh)遊說國會成立全國丟失和受虐兒童中心。媒體的渲染,使得國民對於陌生人害怕到了極點。“不要和陌生人說話”成了幾乎所有家庭對孩子的警告。被過度保護起來的孩子,沒有了磕碰和衝擊。家長充當了孩子和世界間的緩衝帶。問題是孩子成年後會接觸一個又一個陌生人,不是所有陌生人都危險的。有危險的陌生人,不與其說話不一定就可以解除危險,不如教會孩子如何應對。作者還透露表現,有時候親人和熟人更危險。有數據顯示,死在親屬手裡的孩子,是死在陌生人手裡的孩子的20倍。出於對孩子過度保護的反感,美國有家長入手下手“放養兒童”(free-range kids)運動,鼓動勉勵在適當教育之後,讓孩子獨立上學,在小區玩耍,把失去的童年搶回來。目前這做法是例外而特別很是規。常規的情況是美國文化也對兒童過度保護,甚至為此侵犯私人空間。有的家長因把孩子放在操場讓其自己玩而被逮捕。第三,學會延遲滿足,讓孩子吃苦吃虧。斯波克博士關於養育的理論,在美國流毒久遠。斯波克博士強調要給孩子瞬間滿足,不克不及刺激他們的心靈。父母都把孩子當成了紙糊的泥捏的,受不起一點打擊。為了鼓動勉勵、誇獎他們,讓他們瞬間滿足則不惜代價。美國有了“人人拿獎盃的一代”。為女童子軍賣餅乾的是父母,而女孩拿榮譽徽章。就連西點軍校的遠征,有的父母也要陪孩子一起去走,無形中奪走了孩子獨立完成任務的成就和光榮。得讓孩子吃點苦,吃點虧,這樣他們會成長得更皮實些。第四,不要參與恐怖的“升學軍備競賽”。父母為了孩子成功,每一步都跟著扶持:幫孩子選課,選容易得A的課程,幫孩子做作業、寫文章等。中國這方面更為明顯,不要說上大學了,就是找幼兒園、小升初的過程,都是家長在決戰苦戰。其實正規教育沒有這麼重要,本書說的原生家庭中的家教(parenting)對人的成長更為重要。第五,讓孩子根據不同年齡的能力,學著做家務。由於過度強調孩子的學習,強調培育種植提拔孩子的自信,一些一樣平常、瑣碎的事情,比如家務,都是家長代勞。孩子日後進入社會,毫無準備。不會做這些都還事小,關鍵是孩子沒有父母陪伴的時候,要會安全、高效地做事。比如小時候他們從來不用錐子釘子,不去換燈泡,哪一天一小我私家住外面,需要一小我私家做這些事了,被割傷被電擊,那才真正危險。另外,不要以為學外語這些東西才需要趁早。勞作的習慣也是需要趁早訓練的。勞動給人帶來快樂,完成任務且能幫助他人,也會帶來榮譽、自豪和團隊歸屬感。有家教的人家,無論中外,都會蓄意在這方面訓練。《朱子家訓》強調“黎明即起,灑掃庭除”。基督教則把懶惰視為大罪之一。那些什麼都不讓孩子做的家長,是孩子成長的禍害。第六,讓小孩漸漸自己拿主意,自己解決問題。作者鼓動勉勵家長訓練小孩在做事、辦事上,逐漸獨立自主。同時她也希望家長讓小孩自己思考,不要過早給答案,學一點“蘇格拉底式詢問”和批判性思維方法。比如把小孩時候的“為何”習慣給學過來。解決問題也是這樣,比如上小學的小孩回家忘了帶書包,書中有這麼兩段對話:
媽媽甲媽媽:今天上學怎樣?孩子:還好,可是我把書包忘到學校了。媽媽:太糟糕了,我開車帶你回去拿。媽媽乙媽媽:今天上學怎樣?孩子:還好,可是我把書包忘到學校了。媽媽:太糟糕了。孩子:我怎麼辦?媽媽:我也不知道。你覺得該怎麼辦呢?孩子:我不知道,你能不克不及開車帶我回學校去拿?媽媽:對不起,不行——我下戰書還有別的事。你覺得可以怎麼解決呢?孩子:我可以打德律風問同學,問作業是什麼?媽媽:可以啊。孩子:可是我需要的東西可能在書包裡。媽媽:嗯,也是。孩子:或許我可以發郵件給老師,告訴她我忘了,問她怎麼說。媽媽:這兩個設法主意都不錯。
(方柏林,筆名南橋,專欄作家,目下當今美國阿比林大學從事課程設計工作)
不願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家長們拉著孩子擠進一扇扇補習機構的大門,目標只有一個:為了升學。
點擊下方藍字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
扼殺寶寶創造力的18個做法,你中招了嗎?
有時候,父母的一些看似正常的、愛寶寶的行為卻是錯誤的,常常給寶寶帶來壓力和不安全感,破壞甚至扼殺寶寶的創造力。這裡讓我們一起反思一下,不要再犯錯誤,這是保衛寶…
-
-
-
生活中12個錯誤衛生習慣,你中招了嗎?
1.白紙包食物為了白紙的白,許多廠家在生產過程中使用漂白劑漂白劑在與食品接觸後,會產生一系列化學反應,產生有害物質,極易對食品造成汙染。2.衛生紙擦拭餐具水果國…
-
-
-
戀愛結婚後的錯誤理財觀,你中招了嗎?
現在社會人們結婚後一些人受到西方人權思維的影響在家庭理財上實行AA制,一些人也會受到傳統觀點影響由一人操持所有,但無論哪種夫妻婚後生活中都會有一些隱形存在的錯…
-
-
-
不再是祕密,這8個容易自嗨的場景你中招了嗎?
從小時候的爬樹、沖澡、夾被子入手下手,飲食男女們便入手下手朝著摩擦的道路不斷狂奔,並深深的體會到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無外乎就是愉悅自己。由於掌握著自己身體的祕密,…
-
-
-
10分鐘打7個哈欠,我得病了嗎
健康諮詢描述: 躺在床上不打!坐起來就打,反覆試了兩次?心臟有問題還是腦有問題了?還是肺出現問題了 病情分析:你好,從你的描述來看,躺在床上不打!坐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