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育兒

我有一個很愛很愛我的媽媽,因為自從我上了小學之後,媽媽就辭去了工作,專門接送我上下學,每天還會給我做好吃的,可是最近這幾個月,媽媽有些變了,因為媽媽做了微商。

雖然我不知道微商是什麼,但是我能感覺到媽媽的變化,以前,媽媽總會在我沒下學的時候,就騎著電動車在校門口等我,每次我走到操場,媽媽就會揮舞著手臂跟我打招呼。然後,媽媽會騎著電動車帶我去菜市場買菜,回家就會做很多多少好吃的,我最喜歡吃媽媽做的紅燒肉了。吃飯的時候,媽媽會問我在學校的一些事情,吃過了晚飯,媽媽會陪我寫作業,每當我有不會的問題,媽媽總會認真的幫助我解答......

可是自從媽媽在兩月前做了微商之後,媽媽就沒有以前那麼愛我了,我這樣說不是空穴來風,目下當今的媽媽,每天在學校門口接我的時候,都是在玩手機,每次都是我走到媽媽身邊媽媽才看到我。當我們在回家的路上看到路邊有很貴的車時,媽媽總會從電動車的車筐裡拿出一盒面膜,站在車的旁邊,叫我幫她用手機拍照。

以前最幸福的事情就是和媽媽一起商量晚上吃什麼,可是目下當今媽媽很少給我做晚飯了,有時候是帶我去大排檔吃,有時候是讓我自己泡麵,她很少吃飯,說是要保持好身材,我在吃飯的時候,媽媽還是在玩手機,而不和我聊天。

每天晚上在家的時間是媽媽最忙的時候,我在寫字檯寫作業,媽媽就坐在我身邊玩手機,媽媽總說晚上有老師講課,我有時候也聽到他們講課的內容,很多都是教媽媽怎麼去騙別人的,我已經五年級了,可以或許分辨出媽媽手機裡的老師說話的內容。每當我質疑媽媽的時候,媽媽總說:“陽陽,你還小,不懂,老師是在教媽媽怎樣發大財呢!”

也許我還是太小,確實不理解媽媽,但是媽媽,我真的很懷念您之前的樣子,我目下當今感覺媽媽好忙,沒有時間陪我,而且老師說我們要講誠信,您要是和手機裡那些阿姨們學的騙人了,我會很傷心的。 希望媽媽不要再做微商了,我喜歡以前的媽媽!

老師評語:

目下當今很多全職媽媽都在做微商,從而忽視了孩子,在有些方面更是給孩子起到了特別很是不好的示範,也許媽媽們做微商也是想給孩子一個更加富足的童年,但是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金錢再多也比不過媽媽的陪伴。

難道各位媽媽們希望孩子的作文中都是抱怨嗎?孩子的作文寫的都是身邊發生的事情,如果您能多陪孩子逛逛公園,孩子的作文裡就是柳綠桃紅;如果您能多陪孩子做做手工,孩子的作文裡就是溫暖親情。當我們抱怨孩子的作文成績差的時候,有無想過這不是因為孩子太笨,而是我們給的太少?

附作文原稿:

附:做個好家長,遠比好老師的要求高

我小我私家覺得,當家長要比當老師難多了。有人肯定要反駁我了。他們或許會說,如果想當一個老師,得考教師證、得獲得國家認可的資格,但當家長不用;如果你是老師,就得遵照“課標”,那是國家對教授教養活動的規定性約束,但當家長就沒有“課標”,似乎是想怎麼教育就怎麼教育;當老師還要面對包括考試、考評在內的各種社會評價,但家長是不是稱職,沒有人管你。只要不犯法,無論你關起門來怎麼教育你的孩子,別人都不會管。但是,在我看來,恰恰因為如此,對一個家長的要求,尤其是對一個家長的素質要求,遠比對一個教師的要求來得高。家庭和家庭教育對一小我私家的一生,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教養體式格局決定孩子的未來我以前當過班主任,從一年級帶到六年級,不遺餘力。但很有意思的是,這40多個孩子畢業之後,將來的人生道路有30、40種。再比如,在我們的上一代,經常會看到這樣一種情形:一個家庭有6個或者4個孩子,一旦老大讀了博士,或者具有比較高的學歷,後面的孩子都差不到哪裡去。但如果老大要是“進去了”,後面的弟妹們就懸了。這種現象表明什麼?它表明,真正影響一小我私家的,是家庭。為何?因為家庭教育至少包含了三大方面的基本內容——一是基本價值觀。對任何一個孩子來說,對其價值體系影響最大的元素就是家庭。有位媽媽在下班路上撿到一個錢包,裡面有3000元。假如這個當媽的接連興奮了好幾天,一想到這件事就說,“真幸運!撿了3000元!”你信不信,這個孩子長大就麻煩了。你指望他拾金不昧?很難。相反,他極可能得一點便宜就得意忘形。因為他的母親給了他這樣一種價值觀:佔了便宜是最美好的。二是行為模式。具體來說,就是當你碰到一種情景時,會怎麼處置。孩子們在這方面所受到的影響主要來自家長。舉個例子,樓上的鄰居在敲打地板。爸爸對兒子說,“給我拿一個凳子來”,然後拿拖把對著上面敲。過了一會兒,樓上沒聲音了,但爸爸還在敲、使勁敲。兒子說,“他們都不響了,你怎麼還敲?”爸爸說,“他們惹咱們就行?得讓他嚐嚐這滋味。”如果父親是這樣處置懲罰,將來這孩子極可能就得理不饒人,而且報復心極強。三是心理素質。孩子的性格,絕對不會像老師,也不會像居委會主任,而是帶有父母的印記。當下,有四種教養體式格局特別很是普遍。大家不妨對照一下,你是哪種?第一類叫“權勢鉅子型父母”,特點是比較厲害、嚴格,總是打罵、求全譴責,有的甚至會對孩子體罰。在這樣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膽子小,但同時心裡會有怨恨。我接觸過一個小孩,他的媽媽總打他。他小時候“最經典”的話就是:我媽打我,我爸不敢吭聲;我媽打我爸,我也不敢吭聲。這小孩後來唸了大學,在崗位上也做得不錯。但有一次,他喝醉後把周圍的人都打傷了。誰也沒有想到,因為都覺得他日常平凡是一個特別老實的人。可見,他內心有恨,只是一直都鬱積在心裡。第二類叫“放任型父母”。這樣的父母教出來的孩子一方面任性,一方面又驕縱、膽小,依賴他人。目下當今經常有一些所謂的“成功人士”,總說“我們目下當今對孩子這麼盡心。我小時候我媽根本不管我,怎麼長這麼大?”但你仔細想一想,在你小的時候,你的爸爸媽媽和你一起吃飯、一起待著的時間,跟你目下當今與自己的孩子在一起吃飯、一起待著的時間比一下,究竟誰比較多?目下當今有些比較富有的全職媽媽根本不管孩子,今天打麻將,來日誥日去赴宴,孩子就扔給保姆。先不說保姆的素質和心態,就說這孩子和保姆的關係。如果孩子從內心深處看不起保姆,但是他情感上又極度依賴,因為沒有其他人關懷他,這樣的孩子長大了就會出現各種問題。第三類叫“溺愛型父母”。我經常對這樣的家長說,你在家慣著孩子,但是外面是沒有人慣的,到外面一定會到處碰釘子,鬧大了就會犯法。如果沒有讓孩子養成遵循社會基本道德秩序的能力,不懂得限制自己的行為,到社會上肯定會犯大錯。你以為你愛他?實際上是害苦了他。第四類叫“民主型父母”。民主的結果就是有愛心、懂得尊重和自主自立。民主的父母通常特別很是看重對等的交往、評論辯論。什麼叫“對等”?就是你一句、我一句,而不是整天就聽你說,孩子基本不說話。具體來說,教養體式格局包括四大方面:身教,你自己怎麼為人處事;對子女的期望,你想把他塑造成什麼樣的人,你就會每日每時用這個期望去影響孩子;教養態度,你是嚴厲、打罵,還是民主;家庭環境,如果家庭氣氛不和諧,別想培育種植提拔出陽光少年。由此也能夠看到,對於家庭教育而言,父母的素養特別很是重要。這裡所說的“父母素養”,有的時候和物質條件、學歷水平、社會地位沒有太大的關係。施一公是我國著名的結構生物學家、清華大學教授,出生於河南省鄭州市,把美國的大實驗室帶到中國。有一次我到他的家鄉,無論是學校,還是他父母的家,都特別很是簡陋。他的父母都不是文化人,但他們有三條給我的印象特別深:首先,兩小我私家都特別很是善良、特別樸素,受中華傳統文化的影響很深,說人要報效國家;第二,夫婦倆的關係特別好;第三,他們對孩子既關心又不控制,這一點是可以明顯感覺出來的。這樣的素養,很多時候和文化、地位、金錢無關。別用你的期望去改造孩子一個孩子的成長是有一個過程的。它涵蓋了6大方面:生理、認知、道德、情感、精神、社會。因此,我們應當全面瞭解孩子的成長過程,而不是隻把眼光落在他們的學習、排名上。可現實是,很多家長在對待孩子的成長上存在一些認識上的偏差。具體來說,當前家庭教育有一些誤區,特別需要警惕——第一,過分期望。期望水平,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如何影響孩子,怎麼教育他,都集中體目下當今對孩子的期望上。你的期望,會實實在在地影響著孩子的整個成長過程。比如,目下當今很多人都說,我想要迅速地獲得成功。有些稍微長得漂亮一點的女孩子說,我得嫁給一個成功人士。那麼,什麼是成功?說句不太好聽的,目下當今大多數家長給孩子鎖定的發展目標,就是世俗的成功標準。說透了,就是當官發財。但大家有無想過,正如鞋子合不合腳只有腳知道,你準備讓你孩子的日子過給誰看呢?過給你的鄰居看,過給七大姑八大姨看,還是真正過給自己看?如果是過給自己的,那你就要想理解理睬了:其實,他的健康、快樂,比什麼都重要。第二,過分替代和保護。如果什麼都替他做了,結果就是,他什麼都不會。我們樓上有一老太太,誇自己4歲的孫子特別聰明,說他認識200多個字,100以內的加減法都會做。後來他兒子說,“不該會的都會了,該會的都不會”。我問,他不會什麼?他說,這孩子不會自己撒尿,從小爺爺奶奶把著撒尿,站在那兒尿不出來。這就是目下當今的孩子特別典型的特點:總是被過分替代。第三,過分隔膜。目下當今有些孩子到了十多歲,你就不知道他在想什麼了;等他再大一些,就更不願意和你聊了。孩子小時候還行。在他五六歲時,你說上商場,他也去;你說去參加婚禮,他也去。結果到了他十四五歲,你說,我們三小我私家一起去旅遊吧?他不去了,說自己不愛旅遊。但過兩天,他和同學玩去了,他就是不願意和你一起。第四,過分放縱。中國的獨生子女中間,有一種“耗子扛槍窩裡橫”的現象。孩子在家裡被驕縱慣了,但一旦到了外面,還是“耗子”,走哪兒都膽小。因為外面有劃定規矩,他就沒有辦法了。在剛才所說的不少家長身上存在功利化的價值取向之外,有的家長身上還經常存在著另外一種“過分”——總希望用自己所期許的某種固定的模子去改造孩子。我曾聽一些美國人說起,很多美國老百姓生下孩子後,就希望他將來可以白手起家、自由發展。如果孩子挺有潛質、施展闡發不錯,就推動推動,結果他上哈佛了,後來成精英了。奧巴馬就是這樣被“推動”出來的。但我們不少中國人恰恰是倒過來的:一生下孩子就入手下手想,我要把孩子培育種植提拔成在社會上鶴立雞群;然後培育種植提拔著培育種植提拔著,到了中學一看,完了,這孩子是一樣平常人啊;再上大學,結果發現,他連一樣平常人都不是了。這裡面犯了什麼錯誤?根據全球範圍的統計,超常兒童或者說有潛能成為社會精英的兒童,只佔全部兒童的1%—3%。精英永遠是少數。如果你一入手下手就賦予孩子精英式期望、精英式壓迫,總要求他非得怎麼怎樣,你想一想,結果會是怎樣?成長是有規律的,過分拔苗助長,或者想方設法想把“土豆”都整成“蘋果”,弄不好結果就會很慘。對待孩子,有三個很重要的定語。第一叫“能動的”,意思就是,他是發展的主體,不該是被你塑造的。第二,“有潛能的”,每一個孩子都有屬於自己的未來和發展。第三,“獨特的”。別老想著把孩子培育種植提拔成什麼樣,他就是這樣的。如果他是“土豆”,你就讓他是“土豆”。“土豆”也能夠全面發展,適應社會,活出屬於自己的快樂和舒服。幫孩子確立起三大支撐很多家長肯定會問,如果不克不及對孩子有過分的期望,那用什麼來支撐起孩子的未來呢?我認為,有三大支撐,是需要各位幫助孩子去確立起來的。第一,物質支撐,你得讓他長大有飯吃。物質支撐取決於兩個方面:第一個是學習能力,也就是可以或許不斷獲取新知識的能力;第二個是職業能力,他有對某一種能力的快樂喜愛和專長。有了這兩條,他就可以有飯吃。第二,精神支撐,也包括兩部分。一是要讓他有點信仰,信什麼,愛什麼。二是要讓他有比較好的心理能力。有三個能力特別很是重要:一是“敞開自我”,善於把內部世界和外部連接起來,不封閉自我。這種孩子將來無論遇到什麼麻煩,都懂得化解和疏浚溝通。二是有能力“戰勝自我”。世界上沒有一小我私家是真正被外界打倒的。真正打倒他的,一定是他自己。所以,要有抗拒壓力和耐受挫折的能力。第三個能力叫“調整自我”,學會調整不良情緒。第三,社會支撐。一小我私家在社會上生活需要三大體系的支撐:制度體系,包括就業制度、薪酬制度、退休制度等,這些制度讓你活著;劃定規矩體系,比如包括交通劃定規矩在內的各種法律法規;人際體系,好比你和老公吵架,抱著孩子回家,你媽和你的姐妹就是你的人際體系。當然,要幫孩子確立起這樣三大體系的支撐,家長自身先得適應這三大體系。你得認同自己所在的社會的制度體系和核心價值觀,這是你發展的根蒂根基和前提。除此之外,你還要懂劃定規矩、會溝通、會合作。擇其要而言之,家庭教育應當遵循這樣一些原則——喜歡並經常和孩子親近,樂於和孩子交流,可以或許和孩子一起解決問題。請你記錄一下,在一週時間內,你和你愛人分別跟孩子相處了多少時間?每次待在一起的時間有多長?還請特別記錄一下,超過半小時以上的相處有幾次?超過的時間有多長?要知道,和孩子親近,這是家庭教育的第一個重要原則。依照孩子的程度,為他制定一個合理的目標,並且要讓他在實現這個目標的過程當中有施展闡發的機會。我們不克不及一天到晚給孩子瞎制定一些目標。比如,下回考試你要考前10名,如果考不進,回家不給你飯吃。這沒有用,且百害而無一益。家裡有明顯、確定的規範。你們家有無規矩?有幾條規矩?大到家裡人不向其他家庭成員隱瞞自己的重大事件,小到家裡的第一碗飯永遠盛給老人,這都是規矩。家規的背後是家風。在家裡給孩子一個崗位。很多家長說孩子沒有責任感。問題是,你給過他責任嗎?如果你從來都沒有讓他承擔過責任,他就沒有責任感。比如,他3歲,那麼諸如每天吃飯擺筷子這種活,完全可以交給他。到6歲了,客廳的桌面整潔可讓他負責。再大一點,十四五歲了,如遇上家裡裝修,家裡的書房或者是家裡放書的地方可以交給他設計。這樣一個崗位不僅可讓他知道他在家裡的地位和價值,更重要的是,可以培育種植提拔他最基本的責隨意率性識。這將是他一生的財富。努力為孩子創造一個和諧、歡樂的家。要重視對家裡的情緒和氣氛的營造。孩子的劃定規矩思考問題。這個特別重要。目下當今大家在家庭教育中往往用的是成人思維。你用你的標準,你永遠對,你永遠管著孩子。事實上,在現代社會,很多問題未必見得就是你絕對正確。比如說,你不願意讓你的孩子和學習成績不好的孩子一起玩。我就這個問題專門做過查詢拜訪。孩子們的設法主意很有意思。有的小孩說,我們這同學雖然成績不好,但他在其他各方面都施展闡發得挺好,性格也特別好,憑什麼不克不及和他玩?有的孩子說,老師們都倡導互相幫助,他學習不好,我和他一起玩還可以幫助他,怎麼不合錯誤?還有孩子說,我媽讓我和成績特別好的在一起,但我在他們那裡有壓力。我願意和成績不好的在一起,和他們在一起時,我感到放鬆。這些設法主意各有各的道理,但很多家長卻其實不瞭解。最後我給大家念一下紀伯倫的《先知·論孩子》。在一樣平常生活中,我們在養育孩子的過程當中常常會碰到各種特別很是具體的問題,包括如何表揚和獎勵孩子、如何批評和懲罰、如何輔導孩子的學習,等等。我覺得,這首詩或許可以幫助我們思考這些問題——“你們的孩子,都不是你們的孩子。乃是生命為自己所渴望的兒女。他們是憑藉你們而來,卻不是從你們而來,他們雖和你們同在,卻不屬於你們。你們可以給他們以愛,卻不可給他們以思想。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你們可以蔭庇他們的身體,卻不克不及蔭庇他們的靈魂。因為他們的靈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們在夢中也不克不及想見的。你們可以努力去模仿他們,卻不克不及使他們來像你們。因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與昨日一同停留。你們是弓,你們的孩子是從弦上發出的生命的箭矢。那射者在無窮之中看定了目標,也用神力將你們引滿,使他的箭矢迅速而遙遠地射了出去。讓你們在射者手中的彎曲成為喜樂罷;因為他愛那飛出的箭,也愛了那靜止的弓。”孩子是屬於未來的,我們要想得更遠、更徹底。要放手,要讓孩子自由快樂地成長、發展。要相信,你雖然為孩子好,但是你的那種過度關愛、過度設計、過度期望,對孩子只有害,而我們的本意是要孩子好。所以,一定要記住,生命不可倒行。

【擇學堂】關注擇學堂微旌旗燈號(zexuetang_com),查看更多精彩內容。可以留言、可以諮詢和共享育兒/家庭的問題,還有很多孩子的免費學習資源等你來取!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最新文章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最新資訊

© Copyright 2016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