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育兒

本指南所稱7 ~ 24 月齡嬰幼兒是指滿6 月齡(出生180 d 後)至2 週歲內(24 月齡內)的嬰幼兒。

對於7 ~ 24月齡嬰幼兒,母乳仍然是重要的營養來源,但單一的母乳餵養已經不克不及完全滿足其對能量以及營養素的需求,必須引入其他營養豐富的食物。與此同時,7 ~ 24 月齡嬰幼兒胃腸道等消化器官的發育、感知覺以及認知行為能力的發展,也需要其有機會經由過程接觸、感觸感染和測驗考試,逐步體驗和適應多樣化的食物,從被動接受餵養轉變到自主進食。這一過程從嬰兒7月齡入手下手,到24 月齡時完成。這一年齡段嬰幼兒的特殊性還在於父母及餵養者的餵養行為對其營養和飲食行為有顯著的影響。順應嬰幼兒需求的餵養,有助於健康飲食習慣的形成,並具有長時間而深遠的影響。7 ~ 24 月齡嬰幼兒處於1000日機遇窗口期的第3 階段,適宜的營養和餵養不僅關係到近期的生長髮育,也關係到長時間的健康。針對我國7 ~ 24 月齡嬰幼兒營養和餵養的需求,以及可能出現的問題,基於目前已有的證據,同時參考WHO等的相關建議,提出7 ~ 24月齡嬰幼兒的餵養指南。

1
繼續母乳餵養,滿6 月齡起添加輔食

母乳仍然可以為滿6 月齡後嬰幼兒提供部分能量,優質蛋白質、鈣等重要營養素,以及各種免疫保護因子等。繼續母乳餵養也仍然有助於促進母子間的親密連接,促進嬰幼兒發育。因此7 ~ 24 月齡嬰幼兒應繼續母乳餵養。不克不及母乳餵養或母乳不足時,需要以配方奶作為母乳的補充。

嬰兒滿6 月齡時,胃腸道等消化器官已相對發育完善,可消化母乳以外的多樣化食物。同時,嬰兒的口腔運動功能,味覺、嗅覺、觸覺等感知覺,以及心理、認知和行為能力也已準備好接受新的食物。此時入手下手添加輔食,不僅能滿足嬰兒的營養需求,也能滿足其心理需求,並促進其感知覺、心理及認知和行為能力的發展。

1.1 關鍵推薦

①嬰兒滿6 月齡後仍需繼續母乳餵養,並逐漸引入各種食物;

②輔食是指除母乳和/ 或配方奶以外的其他各種性狀的食物;

③有特殊需要時須在醫師的指導下調整輔食添加時間;

④不克不及母乳餵養或母乳不足的嬰幼兒,應選擇配方奶作為母乳的補充。

1.2 7 ~ 24 月齡嬰幼兒繼續母乳餵養的益處

嬰兒滿6 月齡後仍然可以從繼續母乳餵養中獲得能量以及各種重要營養素,還有抗體、母乳低聚糖等各種免疫保護因子。7 ~ 24 月齡嬰幼兒繼續母乳餵養可顯著減少腹瀉、中耳炎、肺炎等感染性疾病;繼續母乳餵養還可減少嬰幼兒食物過敏、特應性皮炎等過敏性疾病;此外,母乳餵養嬰兒到成人期時,身高更高、肥胖及各種代謝性疾病明顯減少。與此同時,繼續母乳餵養還可增進母子間的情感連接,促進嬰幼兒神經、心理髮育,母乳餵養時間越長,母嬰雙方的獲益越多。因此7 ~ 24 月齡嬰兒應繼續母乳餵養,並可持續到2 歲或以上。

1.3 輔食的定義

本指南定義輔食為:除母乳和/ 或配方奶以外的其他各種性狀的食物,包括各種天然的固體、液體食物,以及商品化食物。目前WHO對輔食的定義:除母乳以外任何的食物和/ 或飲料(包括嬰兒配方奶、較大嬰兒配方奶和水)。美國兒科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認為:除母乳以外任何含有營養素的食物和/ 或飲料(包括嬰兒配方奶、較大嬰兒配方奶,但不包括水)。歐洲兒科胃腸肝病和營養學會(European Society for Pediatric Gastroenterology Hepatology and Nutrition)認為:除母乳和母乳替代品外所有的固體和/ 或液體食物(不包括嬰兒配方奶和較大嬰兒配方奶)。為倡導母乳餵養,減少大眾對嬰兒配方奶的誤解,本指南強調配方奶是母乳替代品,不是輔食。如母乳充足,嬰兒滿6月齡後不應該添加配方奶,而是必須引入其他各種有營養的食物作為輔食。

1.4 為何強調在6 月齡時添加輔食

嬰兒滿6 月齡時是添加輔食的最佳時機。嬰兒滿6 月齡後,純母乳餵養已無法再提供足夠的能量,還有鐵、鋅、維生素A等關鍵營養素,因而必須在繼續母乳餵養的根蒂根基上引入各種營養豐富的食物。在這一時期添加輔食也與嬰兒的口腔運動能力,及其對不同口味、不同質地食物的接受能力相一致。

過早添加輔食,容易因嬰兒消化系統不成熟而引發胃腸不適,進而導致餵養困難或增加感染、過敏等風險。過早添加輔食也是母乳餵養提前終止的重要緣故原由,並且是兒童和成人期肥胖的重要風險因素。過早添加輔食還可能因進食時的不愉快經歷,影響嬰幼兒長時間的進食行為。

過晚添加輔食,則增加嬰幼兒蛋白質、鐵、鋅、碘、維生素A等缺乏的風險,進而導致營養不良以及缺鐵性貧血等各種營養缺乏性疾病,並造成長時間不可逆的不良影響。過晚添加輔食也可能造成餵養困難,增加食物過敏風險等。

少數嬰兒可能由於疾病等各種特殊情況而需要提前或推遲添加輔食。這些嬰兒必須在醫師的指導下選擇輔食添加時間,但一定不克不及早於滿4月齡前,並在滿6月齡後儘快添加。

1.5 7 ~ 24 月齡嬰幼兒的母乳餵養量

為了保證能量及蛋白質、鈣等重要營養素的供給,7 ~ 9 月齡嬰兒每天的母乳量應不低於600 mL,每天應保證母乳餵養不少於4 次;10 ~ 12 月齡嬰兒每天母乳量約600 mL,每天應母乳餵養4 次;而13 ~ 24 月齡幼兒每天母乳量約500 mL,每天母乳餵養不超過4次。對於母乳不足或不克不及母乳餵養的嬰幼兒,滿6 月齡後需要繼續以配方奶作為母乳的補充。

1.6 為7 ~ 24月齡嬰幼兒選擇乳製品

普通鮮奶、酸奶、奶酪等的蛋白質和礦物質含量遠高於母乳,增加嬰幼兒腎臟負擔,故不宜餵給7 ~ 12 月齡嬰兒,對於13 ~ 24月齡幼兒可以將其作為食物多樣化的一部分而逐漸測驗考試,但建議少量進食為宜,不克不及以此完全替代母乳和/ 或配方奶。普通豆奶粉、蛋白粉的營養成分不同於配方奶,也與鮮奶等奶製品有較大差異,不建議作為嬰幼兒食品。無乳糖大豆基配方奶可作為嬰幼兒慢性遷延性腹瀉時的治療飲食,但應在醫師指導下應用。

2
從富鐵泥糊狀食物入手下手,逐步添加達到食物多樣

7 ~ 12 月齡嬰兒所需能量約1/3 ~ 1/2 來自輔食,13 ~ 24 月齡幼兒約1/2~2/3 的能量來自輔食,而嬰幼兒來自輔食的鐵更高達99%。因而嬰兒最先添加的輔食應該是富鐵的高能量食物,如強化鐵的嬰兒米粉、肉泥等。在此根蒂根基上逐漸引入其他不同種類的食物以提供不同的營養素。

輔食添加的原則:每次只添加一種新食物,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細到粗,循規蹈矩。從一種富鐵泥糊狀食物入手下手,如強化鐵的嬰兒米粉、肉泥等,逐漸增加食物種類,逐漸過渡到半固體或固體食物,如爛面、肉末、碎菜、水果粒等。每引入一種新的食物應適應2~3d,緊密親密觀察是不是出現嘔吐、腹瀉、皮疹等不良迴響反映,適應一種食物後再添加其他新的食物。

2.1 關鍵推薦

①隨母乳量減少,逐漸增加輔食量;

②首先添加強化鐵的嬰兒米粉、肉泥等富鐵的泥糊狀食物;

③每次只引入一種新的食物,逐步達到食物多樣化;

④從泥糊狀食物入手下手,逐漸過渡到固體食物;

⑤輔食應適量添加植物油。

2.2 7 ~ 9 月齡嬰兒添加輔食

7~ 9月齡屬於輔食添加入手下手階段,主要是讓嬰兒適應新的食物並逐漸增加進食量。添加輔食應在嬰兒健康且情緒良好時入手下手,遵照輔食添加原則,循規蹈矩。

為了保證母乳餵養,建議剛入手下手添加輔食時,先母乳餵養,嬰兒半飽時再喂輔食,然後再根據需要哺乳。隨著嬰兒輔食量增加,滿7 月齡時,多數嬰兒的輔食餵養可以成為單獨一餐,隨後過渡到輔食餵養與哺乳間隔的模式。每天母乳餵養4 ~ 6次,輔食餵養2 ~ 3次。不克不及母乳餵養或母乳不足時應選擇合適的較大嬰兒配方奶作為補充。合理安排嬰兒的作息時間,包括睡眠、進食和活動時間等,儘可能將輔食餵養安排在與家人進食時間相近或相同時,以便以後嬰兒能與家人共同進餐。

剛入手下手添加輔食時,可選擇強化鐵的嬰兒米粉,用母乳、配方奶或水衝調成稍稀的泥糊狀(能用小勺舀起不會很快滴落)。嬰兒剛入手下手學習接受小勺餵養時,由於進食技能不足,只會舔吮,甚至將食物推出、吐出,需要慢慢練習。可以用小勺舀起少量米糊放在嬰兒一側嘴角讓其吮舔。切忌將小勺直接塞進嬰兒嘴裡,令其有窒息感,產生不良的進食體驗。第1 次只需測驗考試1 小勺,第1 天可以測驗考試1~2 次。第2 天視嬰兒情況增加進食量或進食次數。觀察2 ~ 3 d,如嬰兒適應良好就可再引入一種新的食物,如蛋黃泥、肉泥等富鐵食物。在嬰兒適應多種食物後可以混合餵養,如米粉拌蛋黃、肉泥蛋羹等。

在給7 ~ 9 月齡嬰兒引入新的食物時應特別注意觀察是不是有食物過敏現象。如在測驗考試某種新的食物的1 ~ 2 d 內出現嘔吐、腹瀉、溼疹等不良迴響反映,須及時停止餵養,待症狀消失後再從小量入手下手測驗考試,如仍然出現同樣的不良迴響反映,應儘快諮詢醫師,確認是不是食物過敏。

對於嬰兒偶爾出現的嘔吐、腹瀉、溼疹等不良迴響反映,不克不及確定與新引入的食物相關時,不克不及簡單地認為嬰兒不適應此種食物而不再添加。嬰兒患病時也應暫停引入新的食物,已經適應的食物可以繼續餵養。

7 ~ 9 月齡嬰兒需每天保持600 mL以上的奶量,並優先添加富鐵食物,如強化鐵的嬰兒米粉等,逐漸達到每天1 個蛋黃和/ 或雞蛋(如果蛋黃適應良好就可測驗考試蛋白)和50 g 肉禽魚,其他穀物類、蔬菜、水果的添加量根據嬰兒需要而定。如嬰兒對蛋黃和/ 或雞蛋過敏,在迴避雞蛋的同時應再增加肉類30 g。如嬰兒輔食以穀物類、蔬菜、水果等植物性食物為主,需要額外添加約5 ~ 10 g油脂,推薦以富含α- 亞麻酸的植物油為首選,如亞麻籽油、核桃油等。7 ~ 9 月齡嬰兒的輔食質地應該從剛入手下手的泥糊狀,逐漸過渡到9 月齡時帶有小顆粒的厚粥、爛面、肉末、碎菜等。

2.3 10 ~ 12 月齡嬰兒添加輔食

10 ~ 12 月齡嬰兒已經測驗考試並適應多種種類的食物,這一階段應在繼續擴大嬰兒食物種類的同時,關注增加食物的稠厚度和粗糙度,並注重培育種植提拔嬰兒對食物和進食的興趣。

10 ~ 12 月齡嬰兒的輔食質地應該比前期加厚、加粗,帶有一定的小顆粒,並可測驗考試塊狀的食物。絕大多數嬰兒在12 月齡前萌出第1 顆乳牙,可以幫助嬰兒啃咬食物。此時嬰兒的乳磨牙均未萌出,但嬰兒牙床可以磨碎較軟的小顆粒食物。測驗考試顆粒狀食物可促使嬰兒多咀嚼,有利於牙齒的萌出。

合理安排10 ~ 12 月齡嬰兒的睡眠、進食和活動時間,每天哺乳3 ~ 4 次,輔食餵養2 ~ 3 次。輔食餵養時間安排在家人進餐的同時或在相近時。逐漸達到與家人同時進食每日三餐,並在早餐和午餐、午餐和晚餐之間,以及臨睡前各加餐1 次。

10 ~ 12 月齡嬰兒應保持每天600 mL的奶量;保證攝入足量的動物性食物,每天1個雞蛋加50 g肉禽魚;一定量的穀物類;蔬菜、水果的量以嬰兒需要而定。繼續引入新食物,特別是不同種類的蔬菜、水果等,增加嬰兒對不同食物口味和質地的體會,減少將來挑食、偏食的風險。不克不及母乳餵養或母乳不足的嬰兒仍應選擇合適的較大嬰兒配方奶作為補充。

特別建議為嬰兒準備一些便於用手抓捏的“手抓食物”,鼓動勉勵嬰兒測驗考試自喂,如香蕉塊、煮熟的土豆塊和胡蘿蔔塊、饅頭、麵包片、切片的水果和蔬菜以及撕碎的雞肉等。一樣平常在10 月齡時測驗考試香蕉、土豆等比較軟的手抓食物,12 月齡時可以測驗考試黃瓜條、蘋果片等較硬的塊狀食物。

10~ 12月齡嬰兒在添加新的輔食時,仍應遵循輔食添加原則,循規蹈矩,緊密親密關注是不是有食物過敏現象。

2.4 13 ~ 24 月齡幼兒餵養

13 ~ 24 月齡幼兒已經大致測驗考試過各種家庭一樣平常食物,這一階段主要是學習自主進食,也就是學會自己吃飯,並逐漸適應家庭的一樣平常飲食。幼兒在滿12 月齡後應與家人一起進餐,在繼續提供輔食的同時,鼓動勉勵測驗考試家庭食物,並逐漸過渡到與家人一起進食家庭食物。隨著幼兒自我意識的增強,應鼓動勉勵幼兒自主進食。滿12 月齡幼兒能用小勺舀起,但大多散落,18 月齡時能吃到大約一半的食物,而到24 月齡時能比較熟練地用小勺自喂,少有散落。

13 ~ 24 月齡幼兒的奶量應維持約500 mL,每天1個雞蛋加50 ~ 75 g肉禽魚,每天50 ~ 100 g的穀物類,蔬菜、水果的量仍然以幼兒需要而定。不克不及母乳餵養或母乳不足時,仍然建議以合適的幼兒配方奶作為補充,可引入少量鮮牛奶、酸奶、奶酪等,作為幼兒輔食的一部分。

2.5 什麼樣的食物適合作為嬰兒輔食

適合嬰幼兒的輔食應該滿足以下條件:富含能量,以及蛋白質、鐵、鋅、鈣、維生素A等各種營養素;未添加鹽、糖,以及其他刺激性調味品;質地適合不同年齡的嬰幼兒;嬰幼兒喜歡;當地生產且價格合理,家庭可負擔。如本地生產的肉、魚、禽、蛋類、新鮮蔬菜和水果等。作為嬰幼兒輔食的食物應保證安全、優質、新鮮,但沒必要追求高價、稀有。

2.6 哪些是含鐵豐富的食物

含鐵豐富的食物包括,瘦豬肉、牛肉、動物肝臟、動物血等。這些食物的含鐵量高且含血紅素鐵較多,容易被人體吸收利用,是人體鐵的重要食物來源,也是最佳來源。蛋黃中也有較高的鐵,但其吸收率不如肉類。嬰兒配方奶、強化鐵的嬰兒米粉等額外添加鐵等營養素,其鐵含量也高,但均為非血紅素鐵,吸收率相對較低。綠葉蔬菜的鐵含量在蔬菜中相對較高,同時富含維生素C,有促進非血紅素鐵吸收的作用。

3
提倡順應餵養,鼓動勉勵但不強迫進食

隨著嬰幼兒生長髮育,父母及餵養者應根據其營養需求的變化,感知覺,以及認知、行為和運動能力的發展,順應嬰幼兒的需要進行餵養,幫助嬰幼兒逐步達到與家人一致的規律進餐模式,並學會自主進食,遵守必要的進餐禮儀。

父母及餵養者有責任為嬰幼兒提供多樣化,且與其發育水平相適應的食物,在餵養過程當中應及時感知嬰幼兒所發出的飢餓或飽足的旌旗燈號,並作出恰當的迴應。尊重嬰幼兒對食物的選擇,耐心鼓動勉勵和協助嬰幼兒進食,但絕不強迫進食。父母及餵養者還有責任為嬰幼兒營造良好的進餐環境,保持進餐環境安靜、愉悅,避免電視、玩具等對嬰幼兒注意力的干擾。控制每餐時間不超過20 min。父母及餵養者也應該是嬰幼兒進食的好榜樣。

3.1 關鍵推薦

①耐心餵養,鼓動勉勵進食,但決不強迫餵養;

②鼓動勉勵並協助嬰幼兒自己進食,培育種植提拔進餐興趣;

③進餐時不看電視、玩玩具,每次進餐時間不超過20 min ;

④進餐時餵養者與嬰幼兒應有充分的交流,不以食物作為獎勵或懲罰;

⑤父母應保持自身良好的進食習慣,成為嬰幼兒的榜樣。

3.2 什麼是順應餵養

順應餵養(responsive feeding)是在順應養育(responsive parenting)模式框架下發展起來的嬰幼兒餵養模式。

順應餵養要求

父母應負責準備安全、有營養的食物,並根據嬰幼兒需要及時提供;

父母應負責創造良好的進食環境;

而具體吃什麼、吃多少,則應由嬰幼兒自主決定。

在嬰幼兒餵養過程當中,父母應及時感知嬰幼兒發出的飢餓或飽足的旌旗燈號,充分尊重嬰幼兒的意願,耐心鼓動勉勵,但決不克不及強迫餵養。

3.3 如何進行順應餵養

父母需要根據嬰幼兒的年齡準備好合適的輔食,並按嬰幼兒的生活習慣決定輔食餵養的適宜時間。從入手下手添加輔食起就應為嬰幼兒安排固定的座位和餐具,營造安靜、輕鬆的進餐環境,杜絕電視、玩具、手機等的干擾。餵養時父母應與嬰幼兒保持面對面,以便於交流。

父母應及時迴應嬰幼兒發出的飢餓或飽足的旌旗燈號,及時提供或終止餵養。如當嬰兒看到食物施展闡發興奮、小勺靠近時張嘴、舔吮食物等,透露表現飢餓;而當嬰兒緊閉小嘴、扭頭、吐出食物時,則透露表現已吃飽。父母應以正面的態度,鼓動勉勵嬰幼兒以語言、肢體語言等發出要求或拒絕進食的請求,增進嬰幼兒對飢餓或飽足的內在感觸感染,發展其自我控制飢餓或飽足的能力。

父母應允許嬰幼兒在準備好的食物中挑選自己喜愛的食物。對於嬰幼兒不喜歡的食物,父母應反覆提供並鼓動勉勵其測驗考試。父母應對食物和進食保持中立態度,不克不及以食物和進食作為懲罰和獎勵。

父母應允許並鼓動勉勵嬰幼兒測驗考試自己進食,可以手抓或使用小勺等,並建議特別為嬰幼兒準備合適的手抓食物,鼓動勉勵嬰幼兒在良好的互動過程當中學習自我服務,增強其對食物和進食的注意與興趣,並促進嬰幼兒逐步學會獨立進食。此外,父母的進食行為和態度是嬰幼兒模仿的榜樣,父母必須注意保持自身良好的進食行為和習慣。

3.4 怎樣合理安排嬰幼兒的餐次和進餐時間

為培育種植提拔嬰幼兒良好的作息習慣,方便家庭生活,從入手下手起就應將輔食餵養安排在家人進餐的同時或相近時。嬰幼兒的進餐時間應逐漸與家人每日三餐的進餐時間一致,並在兩餐之間,即早餐和午餐、午餐和晚餐之間,以及睡前額外增加1 次餵養。嬰兒滿6 月齡後應儘可能減少夜間餵養。一樣平常7 ~ 9 月齡嬰兒每天輔食餵養2 次,母乳餵養4 ~ 6次;10 ~ 12 月齡嬰兒每天輔食餵養2 ~ 3 次,母乳餵養4次;13 ~ 24 月齡幼兒每天輔食餵養3 次,母乳餵養3 次。

嬰幼兒注意力持續時間較短,一次進餐時間宜控制在20 min 以內。進餐過程當中應鼓動勉勵嬰幼兒手抓食物自喂,或學習使用餐具,以增加嬰幼兒對食物和進食的興趣。進餐時看電視、玩玩具等會分散嬰幼兒對進食和食物的興趣,必須加以禁止。

3.5 如何培育種植提拔嬰幼兒自主進食

嬰幼兒學會自主進食是其成長過程當中的重要一步,需要反覆測驗考試和練習。父母應無意識地利用嬰幼兒感知覺,以及認知、行為和運動能力的發展,逐步訓練和培育種植提拔嬰幼兒的自主進食能力。7 ~ 9 月齡嬰兒喜歡抓握,餵養時可讓其抓握、玩弄小勺等餐具;10 ~ 12月齡嬰兒已經能撿起較小的物體,手眼協調熟練,可以測驗考試讓其自己抓著香蕉、煮熟的土豆塊或胡蘿蔔等自喂;13 月齡幼兒願意測驗考試抓握小勺自喂,但大多灑落;18 月齡幼兒可以用小勺自喂,但仍有較多灑落;24 月齡幼兒能用小勺自主進食並較少灑落。在嬰幼兒學習自主進食的過程當中,父母應給與充分的鼓動勉勵,並保持耐心。

3.6 7 ~ 9 月齡嬰兒一天膳食安排

7 ~ 9 月齡嬰兒可測驗考試不同種類的食物,每天輔食餵養2 次,母乳餵養4 ~ 6 次。7 ~ 9 月齡嬰兒應逐漸停止夜間餵養,白天的進餐時間逐漸與家人一致。大致可安排如下:早上7 點:母乳和/ 或配方奶;早上10 點:母乳和/ 或配方奶;中午12 點:各種泥糊狀的輔食,如嬰兒米粉、稠厚的肉末粥、菜泥、果泥、蛋黃等;下戰書3點:母乳和/或配方奶;下戰書6點:各種泥糊狀的輔食;晚上9點:母乳和/或配方奶。夜間可能還需要母乳和/或配方奶餵養1 次。

7 ~ 9 月齡嬰兒每天奶量至少600 mL;逐漸達到蛋黃和/ 或雞蛋1 個,肉禽魚50 g ;適量的強化鐵的嬰兒米粉、厚粥、爛面等穀物類;蔬菜和水果以測驗考試為主。少數確認雞蛋過敏的嬰兒應迴避雞蛋,相應增加約30 g 肉類。

3.7 10 ~ 12 月齡嬰兒一日膳食安排

10 ~ 12 月齡嬰兒每天添加2 ~ 3 次輔食,母乳餵養3 ~ 4 次。停止夜間餵養,每日三餐時間與家人大致相同,並在早餐至午餐、午餐至晚餐、臨睡前各安排1 次點心。大致可安排如下:

早上7 點:母乳和/ 或配方奶,加嬰兒米粉或其他輔食。以餵奶為主,需要時再加輔食;

早上10 點:母乳和/ 或配方奶;

中午12 點:各種厚糊狀或小顆粒狀輔食,可以測驗考試軟飯、肉末、碎菜等;

下戰書3 點:母乳和/ 或配方奶,加水果泥或其他輔食。以餵奶為主,需要時再加輔食;

下戰書6 點:各種厚糊狀或小顆粒狀輔食;

晚上9 點:母乳和/ 或配方奶;

10 ~ 12 月齡嬰兒每天奶量約600 mL ;雞蛋1 個,肉禽魚50 g ;適量的強化鐵的嬰兒米粉、稠厚的粥、軟飯、饅頭等穀物類;繼續測驗考試不同種類的蔬菜和水果,並根據嬰兒需要增加進食量,可以測驗考試碎菜或自己啃咬香蕉、煮熟的土豆和胡蘿蔔等。

3.8 13 ~ 24 月齡幼兒一日膳食安排

13 ~ 24 月齡幼兒應與家人一起進食每日三餐,並在早餐和午餐、午餐和晚餐之間,以及臨睡前各安排一次點心。大致可安排如下:

早上7 點:母乳和/ 或配方奶,加嬰兒米粉或其他輔食,測驗考試家庭早餐;

早上10 點:母乳和/ 或配方奶,加水果或其他點心;中午12點:各種輔食,鼓動勉勵幼兒測驗考試成人的飯菜,鼓動勉勵幼兒自己進食;

下戰書3 點:母乳和/ 或配方奶,加水果或其他點心;

下戰書6點:各種輔食,鼓動勉勵幼兒測驗考試成人的飯菜,鼓動勉勵幼兒自己進食;

晚上9 點:母乳和/ 或配方奶。

13 ~ 24 月齡幼兒每天仍保持約500 mL的奶量;雞蛋1 個,肉禽魚50 ~ 75 g ;軟飯、麵條、饅頭、強化鐵的嬰兒米粉等穀物類約50 ~ 100 g ;繼續測驗考試不同種類的蔬菜和水果,測驗考試啃咬水果片或煮熟的大塊蔬菜,增加進食量。

3.9 輔食添加中嬰幼兒出現不適迴響反映的應對

添加輔食過程當中,嬰幼兒難免會有噁心、哽噎、嘔吐,甚至拒絕進食的施展闡發,但不克不及因此而只給稀糊狀的輔食,甚至放棄添加輔食。輔食需要咀嚼、吞嚥,而不只是吸吮;輔食也有不同於母乳的口味,這些都需要嬰幼兒慢慢熟悉和練習。因此,添加輔食時父母及餵養者應保持耐心,積極鼓動勉勵,反覆測驗考試。此外,父母及餵養者也要掌握一些餵養技巧,如餵養輔食的小勺應大小合適;每次餵養時先讓嬰兒測驗考試新的食物;或將新添加的輔食與嬰兒熟悉的食物混合,如用母乳來調製米粉,在嬰兒熟悉的米粉中加入少量蛋黃等;注意食物溫度合適,不克不及太燙或太冷等。

少數嬰幼兒可能因疾病緣故原由而造成輔食添加延遲,或者因發育遲緩、心理因素等致使添加固體食物困難,對於這些特殊情況,需要在專科醫師的指導下逐步干涉干與、改進。

4
輔食不加調味品,儘可能減少糖和鹽的攝入

輔食應保持原味,不加鹽、糖以及刺激性調味品,保持淡口味。淡口味食物有利於提高嬰幼兒對不同天然食物口味的接受度,減少偏食挑食的風險。淡口味食物也可減少嬰幼兒鹽和糖的攝入量,降低兒童期及成人期肥胖、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強調嬰幼兒輔食不額外添加鹽、糖及刺激性調味品,也是為了提醒父母在準備家庭食物時也應保持淡口味,即為適應嬰幼兒需要,也為保護全家人健康。

4.1 關鍵推薦

①嬰幼兒輔食應單獨製作;

②保持食物原味,不需要額外加糖、鹽及各種調味品;

③1歲以後逐漸測驗考試淡口味的家庭膳食。

4.2天然食物中所含的鈉能滿足嬰幼兒的需求嗎

母乳鈉含量可以滿足6 月齡內嬰兒的需要,配方奶的鈉含量高於母乳。7 ~ 12 月齡嬰兒可以從天然食物中,主要是動物性食物中獲得鈉,如1 個雞蛋含鈉71 mg,100 g 新鮮瘦豬肉含鈉65 mg,100 g 新鮮海蝦含鈉119 mg,加上從母乳中獲得的鈉,可以達到7 ~ 12月齡嬰兒鈉的適宜攝入量(AI)350 mg/d。13 ~ 24 月齡幼兒入手下手少量測驗考試家庭食物,鈉的攝入量將明顯增加。

4.3 適合的輔食烹飪方法有哪些

輔食烹飪最重要的是要將食物煮熟、煮透,同時儘可能保持食物中的營養成分和原有口味,並使食物質地能適合嬰幼兒的進食能力。輔食烹飪方法宜多采用蒸、煮,不用煎、炸。嬰幼兒的味覺、嗅覺還在形成過程當中,父母及餵養者不應以自己的口味來評判。在製作輔食時可以經由過程不同食物的搭配來增進口味,如番茄蒸肉末、土豆牛奶泥等,其中天然的奶味和酸甜味是嬰幼兒最熟悉和喜愛的口味。

4.4 哪些家庭食物適合13 ~ 24 月齡幼兒

添加輔食的最終目的是逐漸轉變為成人的飲食模式,因此鼓動勉勵13 ~ 24月齡幼兒測驗考試家庭食物,並在滿24 月齡後與家人一起進食。當然,其實不是所有的家庭食物都適合13 ~ 24 月齡的幼兒,如經過醃、薰、滷製,口味食物均不適合。適合13 ~ 24 月齡幼兒的家庭食物應該是少鹽、少糖、少刺激的淡口味食物,並且最好是家庭自制的食物。

4.5 怎樣避免高糖、高鹽的加工食品

經過加工後的食品,其中的鈉含量大大提高,並大多額外添加糖。如新鮮番茄幾乎不含鈉,100 mL市售無添加番茄汁含鈉20 mg,而10 g 番茄沙司含鈉量高達115 mg,並已加入玉米糖漿、白砂糖等。100 g 新鮮豬肉含鈉70 mg,而市售100 g 香腸中含鈉量超過2 500 mg。即使是嬰兒肉鬆、肉酥等加工肉製品,100 g含鈉量仍高達1 100 mg。

學會查看閱讀食品標籤,可識別高糖、高鹽的加工食品。按照我國的食品標籤法,食品標籤上需要標示每100 g 食物中的能量及各種營養素的含量,並標示其佔全天營養素參考值的百分比(NRV%)。如鈉的NRV%比較高,特別是遠高於能量NRV%時,說明這種食物的鈉含量較高,最好少吃或避免。從食品標籤上的配料表上則可查到額外添加的糖。要注意的是,額外添加的糖除標示為蔗糖(白砂糖)外,還有其他各種名稱,如麥芽糖、果葡糖漿、濃縮果汁、葡萄糖、蜂蜜等。

4.6 輔食不加鹽,如何保證嬰幼兒碘的攝入

食鹽強化碘是應對碘缺乏的重要措施。強調減少鹽的攝入可能會同時減少碘的攝入,有引起碘缺乏的潛在風險。WHO推薦,需要繼續監測人群鹽攝入量的變化,以考慮是不是需要改變食鹽強化碘的量。

當母親碘攝入充足時,母乳碘含量可達到100~150 μg/L,能滿足0 ~ 12 月齡嬰兒的需要。0 ~ 6 月齡嬰兒碘的適宜攝入量(AI)為85 μg/d,7 ~ 12 月齡嬰兒115 μg/d。此外,7 ~ 12 月齡嬰兒可以從輔食中獲得部分碘,而13 ~ 24 月齡幼兒入手下手測驗考試成人食物,也會攝入少量的含碘鹽,從而獲得足夠的碘,1 ~ 3 歲幼兒的碘推薦攝入量(RNI)為90 μg/d。

4.7 嬰幼兒應少喝果汁

鮮榨果汁、100%純果汁中的果糖、蔗糖等糖含量過高,纖維素含量少,其營養價值不如整個水果。為減少嬰幼兒糖的攝入量,目前推薦6 月齡前嬰兒不額外添加純果汁或稀釋果汁;7 ~ 12月齡的嬰兒最好食用果泥和小果粒;13 ~ 24月齡幼兒每天純果汁的飲用量不超過120 mL,並且最好限制在進餐時或點心時飲用。

5
注重飲食衛生和進食安全

選擇新鮮、優質、無汙染的食物和清潔水製作輔食。製作輔食前須先洗手。製作輔食的餐具、場所應保持清潔。輔食應煮熟、煮透。製作的輔食應及時食用或妥善保存。進餐前洗手,保持餐具和進餐環境清潔、安全。

嬰幼兒進食時一定要有成人看護,以防進食意外。整粒花生、堅果、果凍等食物不適合嬰幼兒食用。

5.1 關鍵推薦

①選擇安全、優質、新鮮的食材;

②製作過程始終保持清潔衛生,生熟分隔隔離分散;

③不吃剩飯,妥善保存和處置懲罰剩餘食物;④飯前洗手,進食時應有成人看護,並注意進食環境安全。

5.2 如何保持家庭自制嬰幼兒輔食的安全衛生

家庭自制嬰幼兒輔食時,應選擇新鮮、優質、安全的原材料。輔食製作過程當中必須注意清潔、衛生,如製作前洗手、保證製作場所及廚房用品清潔。必須注意生熟分隔隔離分散,以避免交叉汙染。按照需要製作輔食,做好的輔食應及時食用,未吃完的輔食應丟棄。多餘的原料或製成的半成品,應及時放入冰箱冷藏或冷凍保存。

5.3 容易導致進食意外的食物

魚刺等卡在喉嚨是最多見的進食意外。當嬰幼兒入手下手測驗考試家庭食物時,由大塊食物哽噎而導致的意外會有所增加。整粒花生、腰果等堅果,嬰幼兒無法咬碎且容易嗆入氣管,禁止食用。果凍等膠狀食物不慎吸入氣管後,不容易取出,也不適合2歲以下嬰幼兒。

5.4 如何保證食物安全

保證食物安全最基本的做法是將食物煮熟。經過高溫燒煮後,絕大多數的病原微生物均可被殺滅。但煮熟後的食物仍有再次被汙染的可能,因此準備好的食物應儘快食用。生吃的水果和蔬菜必須用清潔水徹底洗淨,而給予嬰幼兒食用的水果和蔬菜應去掉外皮及內核和籽,以保證食用時的安全。

5.5 如何保證嬰幼兒進食安全

可能會發生的意外有筷子、湯匙等餐具插進咽喉、眼眶;舌頭、咽喉被燙傷,甚至弄翻火鍋、湯、粥而造成大面積燙傷;誤食農藥、化學品等意外,在嬰幼兒中時有發生。這些與進食相關的意外事件與嬰幼兒進食時隨意走動,家屬看護不嚴有緊密親密的關係。為保證進食安全,嬰幼兒進食時應固定位置,必須有成人的看護,並注意進食場所的安全。

5.6 家庭中自制嬰幼兒輔食的衛生要求
家庭中自制嬰幼兒輔食時要做到以下幾點
①準備輔食所用的案板、鍋鏟、碗勺等炊具均應清洗乾淨;
②選擇優質的原材料,應儘量新鮮,並仔細擇選和清洗;
③避免油炸、燒烤等烹飪方法,減少營養素的流失;
④單獨製作,或在家庭烹飪食物投放調味品之前,選出部分適合嬰幼兒的食物;
⑤現做現吃,沒有吃完的輔食不宜再次餵給嬰幼兒。
5.7 家庭自制輔食還是購買嬰兒食品

家庭自制輔食可以保證食物新鮮,不添加鹽、糖等調味品,味道也更偏向於家常化,但製作費時。購買嬰兒食品則方便,食物質量也有保證,但價格較貴。總體來說,我國市場上適合不同年齡段嬰幼兒的輔食品種有限,部分嬰兒食品中的鹽、糖含量高。

6
定期監測體格指標,追求健康生長

適度、平穩生長是最佳的生長模式。每3 個月1次定期監測並評估7 ~ 24 月齡嬰幼兒的體格生長指標有助於判斷其營養狀況,並可根據體格生長指標的變化,及時調整營養和餵養。對於生長不良、超重肥胖,以及處於急慢性疾病期間的嬰幼兒應增加監測次數。

6.1 關鍵推薦

①體質量、身長是反映嬰幼兒營養狀況的直觀指標;

②每3 個月1 次,定期測量身長、體質量、頭圍等體格生長指標;

③平穩生長是最佳的生長模式。

6.2 繪製和評估嬰幼兒的生長曲線

從嬰兒出生起,就將其每次健康體檢時所測得的身長、體質量、頭圍等數據,按月齡標點在相應的WHO兒童生長標準上,如按年齡身長、按年齡體質量、按年齡頭圍,並將各個數據點連接成線,就是每一個嬰幼兒個體化的生長曲線。相比單次測量的體格生長指標,定期連氣兒測量體格生長指標並繪製成生長曲線,可以更直觀地反映嬰幼兒的生長狀況,也能夠更及時地反映營養和餵養情況。

大多數嬰兒在滿6 個月後,其生長曲線會處於相對平穩的水平,與WHO兒童生長標準的中位線平行。當嬰幼兒的生長曲線在WHO兒童生長標準的第3 和第97 百分位之間(P3 ~ P97)或在Z評分-2 至+2 之間,並與兒童生長標準的中位線平行時,均為正常。而當嬰幼兒生長曲線有明顯下降或上升時,應及時瞭解其餵養和疾病情況,並作出合理調整。如當體質量生長曲線從P50 快速下降到P15,說明近期體質量增長緩慢,可能存在營養攝入不足,應進一步瞭解近期是不是有疾病,餵養不良等;而當體質量生長曲線從P50 飆升到P85,說明體質量增長過快,同樣需要尋找緣故原由,減少過度餵養等不良餵養行為。

6.3 特殊情況嬰幼兒的生長評估

少數有特殊情況的嬰幼兒,如早產/低出生體質量兒、患有先天性遺傳性疾病,以及各種嚴重急慢性疾病的患兒,其生長曲線均有其各自的特殊性,應由專科醫師予以評估和解釋。對於這部分嬰幼兒也應加強定期的生長監測。

6.4 嬰幼兒需要運動嗎

自新生兒起,不同個體的活動水平就有明顯差異。嬰幼兒期不同的活動水平也意味著其能量的攝入和消耗會有所不同。提高嬰幼兒的活動水平可能也是減少嬰幼兒超重以及將來肥胖的有效措施之一。

資料來源:

中國營養學會膳食指南修訂專家委員會婦幼人群指南修訂專家工作組.7 ~ 24 月齡嬰幼兒餵養指南.臨床兒科雜誌. 2016

營養學碩士、南京醫科大學附屬南京兒童醫院營養醫師、科普作者。
發表科普文章超過100篇,編著 《寶寶分齡餵養指導》、《 讓寶寶不生病》、《母乳餵養到輔食添加》、《寶貝,早餐吃什麼》,2014年獲得第五屆中國營養學會科學技術三等獎。2015年被列入南京兒童醫院“青苗人才”。sina微博:兒童營養師劉長偉。科普路上,繼續努力!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最新文章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最新資訊

© Copyright 2016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