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育兒

週末去逛商場,看到了這樣的一幕:一個孩子哭得特別傷心,他的媽媽正站在旁邊大聲地訓斥他,我站在旁邊聽了一會兒,原來事情的原委大概是這樣的:這個小孩想要另外一個姐姐的玩具,但人家走了,所以他就跟他的媽媽哭鬧,甚至入手下手在地上撒潑打滾,我跟大家回放一下我聽到的片段:

大聲呵斥地媽媽:“你還能不克不及行了?啊!帶你出來玩你給我丟人是吧?都跟你說了,人家姐姐已經走了,回家了,你還要怎樣?你今天究竟是咋回事呀,啊?你目下當今給我住嘴!別哭了!你看看目下當今多少人在這看著你呢!”

哭聲更大的孩子:“我不,我就要那個!我就要那個!”

八面威風的媽媽:“你要不就目下當今給我住嘴跟我走,要不你就自己一小我私家在這待著吧!我不管你了,盡給我丟人!”

當時商場裡面有很多人,作為一個不相關的路人甲,我知道我能給這個孩子最大的善意就是轉身離開。所以後面的事情我也就不清楚了,孩子的情緒最終到底有無得到安撫?孩子的媽媽是否是仍然怒髮衝冠?

其實這都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孩子已經受到了來自媽媽一萬點的傷害,他感覺到:媽媽背叛了他。

我們也能夠理解這個媽媽的情緒,因為孩子的行為引來了群眾的圍觀,而這些圍觀其實不都是善意的,作為一箇中國的成年人,她肯定是要面子的。

關於“面子”一詞,我們中國人都特別熟悉,它也是由我國著名學者胡先縉提出並傳到外國,英國的人文學家Brown和美國的哲學家Levinson也對此做過大量的查詢拜訪,提出了“面子保全論”認為“面子即每一個人要求他人認可的公眾自我形象”。

在上面的事例中,媽媽為了不讓別人認為自己是一個教不好孩子的媽媽,為了不讓自己難堪,她只能站在她兒子的對立面去訓斥他,同時把自己從兒子的這件事中摘出來,即“你在無理取鬧,但我是講道理的”

這樣的場景其實不足為奇,同樣性質以洗面革心的體式格局呈現出來的還有這些“你們老師說你今天又欺負同學了,你怎麼回事啊你!”“你看你表哥/表姐,人家學習多好,多優秀,都考上了人大附中,哪像你這麼笨還不努力,能有學校要你我就偷笑了。”等等。這些話的潛臺詞其實都在說:“你看,是你太差勁了,而不是我沒有把你教好。”

我知道,我們家長說這些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變得更完美一些:大眾場合言行要得體、有錯誤的時候要先自我反省、學習成績要儘可能往前排……因為我們的文化是要我們完美的,為了追逐完美,我們會給自己設定特別多的劃定規矩,讓自己變得冷靜、自持、不要出錯。

當我們有孩子之後,我們也會去這樣要求我們的孩子,一旦我們的孩子出現不符合我們要求的行為時,我們做家長的立馬就會站在孩子的對立面去求全譴責他,在這個時候,我們拯救了自己卻背叛了孩子。

《不完美的禮物》的作者布朗在書上寫到:“當我們把冷靜自持和控制,看得比允許自己釋放熱情、耍寶搞笑、流露真心、表達真實的自己還重要時,就等於背叛了自己。當我們幾回再三背叛自己,我們也會背叛所愛的人。”

上面我提到孩子的“被背叛感”,為何這麼說呢?其實,我上面提到的諸多事例,站在孩子的角度,他是這樣看待的:父母是我避風的港灣,是我的天。

天,居高臨下,理應提供遮蔽保護;天,理應是有求必應、給我們依靠的。但如果有一天,我發現:天竟然靠不住,避風港竟然有漏洞,那就是一種背叛。孩子的世界,於是崩裂。

具體來說,就是當我發現我有情緒或受委屈的時候,作為避風港的我的爸爸媽媽他們竟然不克不及理解我,不克不及支持我,反倒來批評我、求全譴責我,在這個時刻,他們就是我的敵人。

很多父母可能都不知道或者說他們忘記了:人的心,都是很脆弱的,孩子尤為如此。所有的孩子從剛出生的時候入手下手都對父母有一個理想的期待(我們會過度美化父母),期待被呵護、被接納。

於是,在孩子成長的過程當中,只要體驗到父母惡意、不友善的對待,孩子就立刻感到受傷、感覺被背叛,這是很真實的感觸感染。而且,更要命的是,這個受傷的感覺,會一直“過不去”,停留在記憶裡,一生不散,除非你回頭,把當時受傷的自己給解救出來。

上面提到的《不完美的禮物》的作者布朗在書裡寫了一個自己的親身經歷:有一天她帶著八歲的女兒在商場買鞋子,結果當時賣鞋子的專櫃正放一首流行歌曲(類似小蘋果之類的),她的女兒竟然當場跳起舞來(她女兒是一個肢體很自由的孩子)。

就在那時,專櫃旁邊剛好有三個貴婦同時也帶著孩子來買鞋子,大家全盯著她女兒跳奇怪的舞蹈。作者注意到旁邊人的表情,不是欣賞,反而是為她的女兒感到難為情,當時她也超尷尬超丟臉的(看,外國友人也是愛面子的)。

當貴婦旁邊的小女生正低聲密語,可能在說些取笑她女兒的話時,她女兒頓時手足無措,身體僵住,突然停了下來,看著作者,眼神彷彿在問:“媽媽,我接下來怎麼辦?”。

沒想到,作者看著女兒說:“你可以把稻草人的動作加進去呀!”於是,女兒繼續開心地跳她的舞。從那一刻起,作者的視線就不曾離開女兒身上,她在一旁欣賞著女兒的即興表演。作者說,她不想“背叛”她的女兒,她選擇站在女兒這邊。

作者還寫到:在第一時間,看到別人對自己的女兒指指點點、眾說紛紜時,她也特別尷尬,她說,要是在以前,她絕對會用力瞪女兒一眼,說:“求你了,別那麼誇張好嗎?”

但她知道,如果她這麼做,等於是“背叛女兒、拯救自己”。她在書上說:“感謝上帝,當時我不是如此迴響反映。”

說這些故事,是因為很多的父母可能會“無心”地傷了自己的孩子而不自知。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但父母的一句話、一個動作,在孩子眼裡,都會被放大解讀。

很多時候,我們為了體現自己是一個教導有方的家長,我們選擇了“人前教子”的體式格局;為了體現自己擁有謙虛的美德,我們拿自己孩子的短板去和別人孩子的優勢相比;為了體現自己的上進心,我們給孩子設定一個他難以達到的目標;為了體現自己作為家長的權勢鉅子感,我們對自己的孩子呼來喝去……

其實,我們都不完美。可能我們在自己小的時候也沒有被妥善對待,因而沒有這個經驗。而目下當今,我們都是第一次為人父母,我們儘量地去為孩子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希望孩子能施展闡發得更好,能為我們做家長的爭氣。

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可能不小心會傷到孩子,讓他們受傷、流淚、感覺被背叛,不妨事,目下當今知道了,那就在心裡默默地向孩子道歉:“我愛你、謝謝你、對不起、請原諒我。”並且在以後的生活中,不論在什麼情況下都要和自己的孩子站在一起!

還是那句話:孩子出醜、丟臉時,最渴望的絕對是爸媽能給兜著!

知子莫若知子花,成就孩子幸福爸媽。

知子花家庭教育專家

微信:Lifetree-edu | 微博:@知子花教育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最新文章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最新資訊

© Copyright 2016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