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育兒

寶寶發燒,也就是小兒發熱(fever)是指體溫超過正常範圍高限,是寶寶十分常見的一種症狀。

按體溫分類

在多數情況下,發燒是身體對抗入侵病原的一種保護性迴響反映,是人體正在發動免疫系統抵抗感染的一個過程。正常寶寶腋表體溫為36℃37℃從溫度去劃分:

低熱為 37.5~38.0℃

中等熱為 38.1~39.0

高熱為 39.1~40.0℃

超高熱則達 40℃以上。

體溫的異常升高與疾病的嚴重程度不一定成正比,並不克不及說體溫越高,寶寶的疾病就越嚴重

體溫在38℃,模樣形狀呆滯的孩子,和體溫在40℃,但仍然頑皮的孩子相比,38℃的寶寶更值得關注。

寶寶的正常體溫可以因性別、年齡、晝夜及季節變化、飲食、哭鬧、氣溫以及衣被的厚薄等因素影響有一定範圍的波動。體溫稍有升高,其實不一定就是生病了。

比如: 一樣平常般寶寶02:00-06:00的體溫最低,17:00-19:00的體溫最高。腋下體溫一樣平常在36.5℃-37.2℃。在寶寶體溫升高時,還要注意觀察寶寶的模樣形狀和舉止。

但發燒過高或長時間發燒可影響機體各種調節功能,從而影響寶寶的身體健康。不要以為發燒只是單純的體溫升高,也有多是是嬰幼兒時期一些常見疾病最先施展闡發出來的症狀因此,對確認發燒的孩子,應積極查明緣故原由,針對病因進行治療。

按發燒時間分類

根據以下的標準,判斷寶寶發燒嚴重程度

1短時間發燒 發燒<2周,多伴有局部症狀和體徵2長時間發燒 燒時間≥2周,有些可無明顯症狀、體徵3緣故原由不明發燒 發 燒持續或間歇超過3周,經體檢、常規輔助檢查不克不及確診者

4慢性低熱 低熱持續一個月以上。

判斷寶寶發燒的緣故原由

1短時間發燒

短時間發燒在兒科多數由感染引起,一樣平常愈後良好或屬自限性疾病,但發燒也多是危重患兒的早期施展闡發,尤其具有精神萎靡、嗜睡、面無人色等中毒症狀較重的寶寶。應注意患兒的病史、流行症接觸史,及有沒有呼吸、消化、泌尿、神經等系統的症狀與體徵,有沒有皮疹、出血點、黃疸、貧血、淋巴結或肝脾腫大及局部感染灶等。

2長時間發燒

長時間發燒分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兩類。

1感染性發燒

呼吸系統感染:最多見,病原體包括病毒、支原體、細菌及結核菌等;

其他系統感染:腸道感染、泌尿系統感染、中樞神經系統感染(腦炎、腦膜炎)、心血管系統感染(如感染性心內膜炎、心包炎)、肝膽系統感染(如肝炎、膽管炎、肝膿腫等);

全身性感染:如敗血症、結核病、傷寒、副傷寒、斑疹傷寒、布氏桿菌病、EB病毒感染、鉅細胞病毒感染、萊姆病、鉤端螺旋體病、瘧疾、黑熱病、血吸蟲病及真菌感染等;

膿腫或侷限性感:染如骨髓炎、腎周圍膿腫、膈下膿腫、闌尾膿腫、肛周膿腫等。

2非感染性發燒

有風溼性疾病 、組織破壞或壞死 、產熱過多或散熱減少、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疾患、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等誘因。

3慢性低熱

症狀:起病較緩,體溫在37.5~38.0℃,持續4周以上者。40%為感染性發燒,57%為非感染性發燒,3%緣故原由不明。

首先要除外結核病,包括肺結核;慢性低熱常由感染後引起,如鏈球菌感染後綜合徵及其他感染後發燒,並要尋找是不是存在慢性病灶或小膿腫,如慢性隱窩性扁桃體炎、淋巴結炎、鼻竇炎、齲齒、牙齦膿腫、肛周膿腫等。

慢性低熱的非感染性疾病有甲狀腺功能亢進、尿崩症、風溼性疾病、炎性腸病(克隆病及潰瘍性結腸炎)、血液病、夏季低熱、蛋白質攝入過高及測試體溫時間過長等。

除外以上病因,如仍然找不到低熱緣故原由,但患兒又無任何病態,只需隨訪觀察,低熱可在數週後自行降至正常。

寶根據寶寶的症狀判斷髮燒緣故原由

根據一些伴隨體徵能幫助找到寶寶高熱的誘因

1若發現咽部充血、扁桃體腫大,可能為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腺炎2若皮膚出現皮疹,可能為常見的出疹性流行症,如幼兒急疹、麻疹、風疹等3若發現皰疹,可能為水痘、手足口病等;4若發現皮膚有淤斑,應考慮流行性腦脊髓膜炎,亦應考慮血液系統疾病;5若發現淺表淋巴結腫大,應考慮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徵,亦應該注意白血病和惡性淋巴瘤;6若發現口腔黏膜有斑點,可能為麻疹;7若肺部聽診聞及痰鳴音或水泡音,是急性支氣管炎或支氣管肺炎的體徵,肺部聽診有哮鳴音,應考慮喘息性支氣管炎或支氣管哮喘8腹部有明顯的壓痛或其他體徵,應注意急腹症如急性闌尾炎、腸梗阻等。

爸爸媽媽在自己發現判斷不了的情況下

請儘早送醫

發燒照顧護士常見誤區

1、酒精擦浴降溫

千萬不克不及給寶寶酒精擦浴!不論是工業的還是醫用的,酒精經過嬰幼兒皮膚吸收和呼吸道吸入都會導致酒精中毒,有致命的風險!另外,溫水擦浴也不推薦,因為寶寶在發燒時候本來就覺得冷了,再脫光了擦身會舒服嗎?

新聞鏈接:2015年6月13日傍晚,東莞一位1歲男童被緊急送往深圳市兒童醫院搶救,抵達醫院時孩子已經無法自主呼吸,陷入深度昏迷。醫護人員盡力搶救一夜還是迴天乏力,孩子第二天上午在醫院死亡,緣故原由是其父母用工業酒精為他進行物理降溫,一瓶酒精差不多有1500毫升,給男童擦拭身體用了2/3瓶。

2、自行交替使用退燒藥

不建議家長自行交替使用兩種退燒藥,有可能導致喂錯藥而導致藥物過量,引發潛在的藥物副作用。記住一點:吃退燒藥是為了讓寶寶舒服一點,不是為了退燒而退燒!

3、把睡著的寶寶挖起來喂退燒藥

除非是41度以上的超高熱(極少見),不需要把睡著的寶寶弄醒喂退燒藥。吃退燒藥的目的是為了讓寶寶舒服一點,多休息也有助於身體健康的恢復。

4、貼退熱貼、溼毛巾裹腿

退熱貼是傳說中的智商稅產品,就這一小塊涼涼的凝膠能退燒?更何況還有導致皮膚過敏的風險。“德國媽媽都會”的溼毛巾裹腿大法倒不至於過敏,而且還能給家長帶來一種“起碼我做了點什麼”的心理慰藉,只不過……並沒有什麼用。

5、灌腸退燒

不要再去小診所給無辜的寶寶灌腸退燒了!!!

藥物灌腸可能造成穿孔、出血等腸管損傷,還可能改變腸道正常菌群環境,誘發腸道感染,長時間保留大量液體灌腸還可能導致孩子水電解質紊亂,甚至死亡!

6、為了預防熱性驚厥喂退燒藥

熱性驚厥和寶寶的體質有關,主要發生在體溫的變化階段。事實上過去“高熱驚厥”的說法是不準確的,其實不是高燒引起驚厥,相關的臨床研究也沒有證據支持吃退燒藥可以預防熱性驚厥。

7、上醫院要求打退燒針、打點滴

經常使用的退燒針有三種:

(1)賴氨匹林針,可能導致致命的瑞氏綜合徵(Reye syndrome)。

(2)複方氨基比林針,因為潛在的造血系統毒性,大部分國家早已淘汰。

(3)地塞米松針,屬於激素,雖然能迅速降溫,但它會抑制免疫功能,使致病菌趁機生長繁殖引起感染。

打點滴主要適用於無法進食、嚴重的脫水及細菌感染等情況,輸液不會讓病好得更快,切記: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輸液。

9、自行購買抗生素服用、吃中藥

自己購買抗生素餵給寶寶,吃中草藥、中成藥都不可取。發燒不是一種病而是疾病的症狀,很多能自愈的病也施展闡發為發燒,其實其實不是中藥起了作用,而是寶寶自身的免疫力在戰鬥。

抗生素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事實上即使是細菌感染也不一定要使用抗生素,而中藥並沒有經過嚴格的臨床試驗和毒理研究,副作用、禁忌、不良迴響反映等都是“尚不明確”,這樣的藥還是不吃為好。

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多喜娃公眾號:duoxiwa1313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最新文章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最新資訊

© Copyright 2016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