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談談孩子的叛逆期,這是很多父母為之頭疼的問題。
如果我們有足夠的準備,足夠的瞭解。那麼,面對叛逆期的孩子,我們不會那麼慌張,不會那麼焦慮,不會那麼容易生氣。
可以說,孩子人生必經的三個叛逆期,是父母最好的成長時間。
因為當我們陪伴孩子渡過這些叛逆期的時候,父母必須去學習,在這種激烈的成長時間,父母跟著孩子成長的步子一起成長著。
從個體心理髮展來看,孩子從幼年到成年,都會經歷3個特別的時期,期間都會施展闡發得很逆反――當然,
因為孩子的成長環境和個體特質不一樣,父母可根據自家孩子的年齡特點區別對待,本文只提供一個參考意見。
若父母可以或許讀懂孩子叛逆行為背後的心理需要,學會尊重孩子,親子衝突就不再是必然的結果了。
“叛逆期”是心理學家們的一個說法,代指這個階段孩子的自我意識快速發展,對獨立、自主、自由有了迫切需求。
其實很多父母都知道青春期叛逆期這個概念,而對寶寶叛逆期的認識是不足的。比如我以前跟朋友們聊天,談到兩歲多的小小魚有點叛逆。就有朋友打趣說,這麼小就叛逆啊!他們覺得是不可能的,因為一樣平常人認為只有青少年才叛逆,這是一個誤區。
孩子從兩歲的時候入手下手就會形成自我意識,這個時候他們會用自己的體式格局去了解世界,去展示自己的力量。於是總是說“不”,他們最喜歡的事情就是在你說的指令前面加個“不”字來回應。
比如:“睡覺!”“不去!”“去吃飯!”“不吃!”“叫叔叔”“不叫!”等等,有時甚至懶得回答,直接甩頭就走。
而且在這個階段,孩子有一個明顯的行為就是“打”人,記得那時候小小魚就經常動手打奶奶,因為他覺得奶奶是軟柿子吧,反正打了也沒事。每次我看到了會進行一個干涉干與引導,但是過幾天又犯。
後來我就覺得無法禁止孩子這樣做,那就改變大人。我要我媽也適當反擊,拍他幾下重的。讓他知道被打是很疼的,打人和拍桌子是不一樣的。就這樣,慢慢地改變了。 在這第一個叛逆期內,孩子特別很是需要表達自己。
有時候他們儘自己所能跟你講一件事,但是父母沒有聽懂,要麼搪塞過去,要麼不理睬,這樣只會讓孩子著急上火,於是吵鬧。
很多父母覺得這是孩子無理取鬧,非打既罵,企圖逼孩子就範,完全沒有去顧及孩子的設法主意。
因為孩子才剛剛入手下手說話,詞彙量有限,發音又不標準,所以要表達一個概念好難。 有時候我都為孩子捏一把汗。
有一次小小魚跟一名阿姨介紹自己的恐龍。他提到了“副櫛龍”,這種恐龍不如霸王龍有名氣。所以大人一樣平常都不知道。
但是不管怎麼講,阿姨還是不理解�⒗聿牽�他急得像猴子一樣蹦了起來。甚至撩起自己的袖子,指著自己手臂上的痣,說“痣”,“是副櫛龍”,因為二者同音。
所以面對這個階段的孩子,家長必須有足夠的耐心,需要日常平凡多留心觀察,去了解孩子的一些特點。這樣能避免很多的衝突了。
幫助孩子渡過這個叛逆期,就要了解這個階段幾個主要的敏感期:
特點:它發生於出生後2歲到3歲,孩子在這時候發現語言和肢體語言是有力量的,而最能施展闡發力量的話語就是罵人的話。比如小小魚也會說“把你咬碎吃掉”、 “你就是屎巴巴”,還有一些跟他差不多大的娃也會在一起就放狠話:“打死你”、“把你踢死去”,這些聽上去既不文明又有些可怕的言辭,出現的頻率是相當高。
兒童發展心理學家認為: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很快發現一句話能表達一個意思,這個發現又使他入手下手重複說一句話。語言的祕密何止於此!很快,兒童又發現語言本身是有力量的,一句話有時候會產生一種強有力的效果,或者像一把劍一樣能刺傷別人,詛咒的敏感期來了。
建議:父母需要做的就是忽略、淡化!不要在意孩子的語言,因為這其實不是他真的想表達的,慢慢等待這個階段過去。
最差的方法就是迴響反映強烈,有些甚至還為此打孩子,覺得是孩子不聽話。因為孩子在這個階段發現了語言的力量,而且他們最能施展闡發力量的話語就是詛咒,而且成人迴響反映越強烈,孩子就越喜歡說。另外就是建議不要總是跟孩子大吼大叫或者威脅孩子,這樣孩子會將你的行為體式格局用來對付小夥伴或者對付你。
特點:這個敏感期是每一個孩子都會經歷的,比如為何我們的孩子一定要把杯子放一個固定的地方,為何一定要先穿左邊的鞋子,為何一定不準爸爸睡他的右邊而要睡左邊?為何門一定要他來開?很多時候,我們以為這是孩子任性,其實不是的,這個敏感期對父母的挑戰特別很是大!
大部分孩子3歲至4歲進入秩序敏感期:最突出的施展闡發就是身邊每一件事得按照他的設法主意,否則情緒就會產生劇烈變化,發脾氣,哭,鬧。
兒童發展心理學家認為:兒童執拗的敏感期,可能來源於秩序感。在建構秩序感這一特殊品質時,兒童的過分需求常常被認為是“任性”和“胡鬧”,兒童在這一時期常常難以變通,有時會到難以理喻的地步。目前還不知道它的真正緣故原由,但兒童的心理活動一定是有秩序的,當他沒有超越這種秩序時,就會嚴格地執行它。這個是每一個父母都應該認識到的。
建議:孩子會因為秩序產生自然的快樂,也會因為秩序錯亂而亂髮脾氣。對於正處在秩序敏感期的孩子來說,只要物品離開了它們應該在的位置,他就會很快發現,並且要求把物品迴歸原位。因此,家長需要耐心觀察孩子的行為施展闡發,關鍵要理解和變通。理解並幫助孩子秩序感的發展。
特點:孩子強烈地感覺到了佔有、支配自己所屬物的快樂。並且對你的大道理一概不聽。
比如有一次,一個小傢伙要玩小小魚的滑板車,他不準,兩小我私家差點打起來。
因為心理學認為:孩子只有在完全的擁有物質並可以自由支配時,才可能去探索物質背後的精神,才可能超越於對物質的佔有。而當這些物品的所有權完全屬於孩子自己時,交換就入手下手了,而這要靠孩子的自覺,家長不要過早地進行干預干與。可以給予引導,慢慢讓孩子進行人際交往。
建議:尊重孩子的選擇和意願,不要覺得孩子是老大就一定把玩具從孩子手裡搶走送給那些小的。在這個問題上,年齡和麵子都不應成為傷害孩子的利器。
給孩子提供一個獨立的空間,比如一個屬於孩子自己的房間或者區域。在你進入他的房間或者區域時,一定要徵得孩子的同意,尊重孩子的空間。
當孩子進入小學之後,思想在逐步走向獨立,特別是小學二、三年級的孩子們,此時已經有強烈的獨立的思想意識,於是行動也入手下手獨立。他們會覺得自己已經長大了。
於是這個
“小大人兒”就會極力地去掙脫父母的掌控,希望凡是自己說了算。
於是處處喜歡跟大人
“唱反調”。既然孩子成長變化了,父母的教養體式格局就得跟著變!
這個階段是孩子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如果你給予孩子正面管教的力量。肯定孩子的優點,給予他鼓動勉勵和正面暗示,會對孩子特別很是有幫助。因為孩子經由過程周邊人的評價來感知自己,確定行為標的目的。
如果得到了認同,他們就會強化那些好的行為,力求自己變得更好。
但是也有很多的父母喜歡貼標籤,導致“好孩子”往往會成為“問題孩子”。“搗蛋”,“嬉戲”,“胡鬧”,“吵架”往往是孩子的自我自發性的體現,不克不及一味地進行打擊,反而需要父母的接納。
當孩子只是在行為上沒有控制好,在道德品質方面並沒有出現什麼問題時,完全經由過程引導就可以改變,千萬不要打上標籤,將孩子推得遠遠的。錯誤的教育方法只會讓孩子走向錯誤的成長標的目的。
我就記得我們小時候,有一個本來很優秀的小夥伴,就因為當時偷偷花了學校退回的課本錢,被父母反覆打罵和埋怨,後來他乾脆安於現狀,讀完小學就當小混混去了。
因為父母一直的否定,只會讓孩子認為自己在父母眼中一無可取,反正我沒有什麼好的,隨便你們說什麼好了,於是便真的破罐子破摔了。所以,父母一定要理性地告訴孩子,應該怎麼辦,那些優秀的品格我們還是要教給孩子,比如善良、謙遜、誠實勇敢等。
不要總是跟孩子說,我尊重你的選擇,但最後孩子的選擇永遠以落空而告終。
在這個階段,父母的一言堂絕對是殺傷性武器。涉及到孩子自身的事不妨多與孩子商量,也可試著逐步將自主權交還給孩子,並在孩子遇到挫折和困惑的時候,幫助和引導孩子朝向正確的標的目的前進。
比如對於閱讀習慣的培育種植提拔,孩子不喜歡文學名著,那麼媽媽可以和孩子商量:是否是有別的快樂喜愛?然後沿著孩子的興趣標的目的培育種植提拔,孩子高興,媽媽也輕鬆。比如喜歡漫畫的孩子,父母和可以跟孩子商量,讀一些健康地漫畫何嘗不可?關鍵是保持孩子的興趣,增強他閱讀的動機。先打開了書本,然後再加以引導,涉獵更廣泛才有希望。
如果不給孩子充分的自由,過分地加以強制,往往會讓孩子心情壓抑,不克不及感觸感染到來自於父母的愛,最終反而讓孩子人格形成發展受阻。
很多孩子一到了這個階段就變的“不聽話”,而且學習也提不起勁兒。
很多人的觀念認為只要給予小寶貝親密的愛與陪伴,等孩子上學了就能夠輕鬆一下了。
於是父母入手下手把重心又轉移到事業上去了。所以留守兒童以這個階段的為主。父母的缺位,導致親子關係緊張。孩子把精力都用來對抗父母了。
孩子進入青春期後,身體初步成熟,而心理卻未成熟,於是經常會遭遇各種挫折感,心情鬱悶煩躁!所以很多青春期的孩子都像一座座行走的火山,煩著呢,等著噴發。
而這個時期,因為孩子已經渴望像一個真實的大人那樣生活,那樣做自己的決定。希望得到父母的信任和期待。
這個階段的孩子入手下手遠離家庭,走入社會,有自己的社交圈子。
他們經由過程社會來重新認識和定位自己。孩子們有自己的社交,擁有自己的朋友,或者是有自己尊敬的長輩等,這些都有助於他們的心理健康。
當然父母不要想著去幹涉干與孩子的社交圈,只能儘可能給他一個健康的社交氛圍,比如給孩子一些忠告,帶他出去接觸接觸不同的人,讓他自己去感觸感染。可以帶孩子去高校學府感觸感染。
面對青春期的孩子,很多父母是一竅不通的,於是有父母去翻看孩子的日記本,偷偷翻看孩子的手機、QQ等。
最後往往導致孩子對父母沒有信任,更加不跟父母交流。
父母如果此時強行干涉干與,效果肯定是拔苗助長。所以一定要試著跟孩子做朋友,真正理解他,尊重他,才能正確引導他。
而且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經有了自己獨立思考和判斷事物的能力,他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已經基本形成,但是孩子們的世界和父母的世界還是有很大的區別。
不要怕代溝限制了交流,但是更不克不及因為唐突干預干與孩子,侵犯孩子的小我私家空間而產生矛盾和衝突。
青春期的孩子正值生理髮育的高峰期,雄性激素和雌性激素分泌旺盛。這種生理特徵讓男孩兒和女孩兒們身體內充滿著躁動和不安。
比如感情的變化,注意力的轉移,敏感焦慮等問題,往往導致孩子們過於偏激。
而這時候,家長必須充分地瞭解孩子心理和生理特點,積極地做好親子溝通,在說話的語氣上、事情的選擇等方面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見。
不要什麼事都給孩子安排好,因為你眼裡的世界和孩子眼裡的世界是不一樣的,千萬不要包辦統統,而是要儘可能多溝通,感同身受地去理解孩子。
在這階段,孩子更喜歡跟一個理性的男性溝通,而不是一個嘮叨的女性。所以父親的理性和信任感此時更能贏得孩子的內心,比焦慮的母親溝通起來要簡單許多,所以在孩子青春期,父親一定要參與到孩子的成長中來。
總之,不同的孩子每一個階段的心理髮展都不一樣。所以父母一定要在陪伴孩子的過程當中瞭解自己的孩子。根據孩子的實際特點調整教養的體式格局。
不要孩子出了問題就怪孩子,要先從自己身上,從家庭找緣故原由。有一句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有一定的道理。在孩子最初的成長階段,父母的作用是特別很是有效的,所以要抓緊這做父母的有效期。
始終記住:
越用心的父母養育的孩子,叛逆的問題會越少,而孩子人生的3個叛逆期,父母最好的成長時間!
魚爸,家有小子一枚,立志做一位合格的80後奶爸,童書編輯,閱讀推廣人。(ID:breedboy) (一個最有愛的公眾號,面向家長群體,每天原創分享親子養育常識、親子閱讀推廣、家庭關係建造知識,以男孩養育為切入點,分享有趣、有愛、有信的內容!)。本文經授權發佈。
“閱讀全文”,即可進入【小柚子微書城】購買囊括美國8項繪本大獎 ――《獨生小孩》!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
今天我們談談孩子的叛逆期,這是很多父母為之頭疼的問題。
如果我們有足夠的準備,足夠的瞭解。那麼,面對叛逆期的孩子,…
-
-
越有思想的人越難以用粗暴的方式去統治!同樣,隨著孩子的不斷成長,他的自我意識也越來越強,開始有了自己小小的主見,不再甘心受父母控制,所以變得似乎“不聽話”“叛逆…
-
-
其實,所謂叛逆,不過是大人兩相情願的說法,對孩子來說那是人家成長的一個標誌而已。如果你能真正理解孩子叛逆行為背後的心理需求,尊重他的成長,你就不會再為此而撓頭…
-
-
孩子在經歷叛逆期時,很奇怪,不可理喻,家長怎麼做都沒用,拿孩子一點辦法沒有。
很少有父母天生就會教孩子,也很少有父母能自然而然地成為育兒高手。要想做一個成功的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