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育兒

為何家長希望『隨保聯』?

所有家長都不希望與自己的孩子『失聯』。但是不同於出國前,孩子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在你面前,可以天天見面。出國後,孩子變成了屏幕裡的一個頭像,你只能經由過程有限的表述得知他們的信息,而很多時候,孩子會對你屏蔽信息,甚至不聯繫。

這種類似『失聯』的狀況多發於孩子剛出國的3-6個月。這個時候的家長很多呈現出心急如焚的狀態,總是想要獲取孩子24小時的信息,並且對於孩子生活學習的各種細節都特別很是的擔心。有些父母甚至有度日如年的感觸感染,經常盯著微信,QQ之類的通訊媒體等著孩子的信息過來。

父母有擔心很正常。但是,從大量的留學生諮詢個案來看,有差不多1/3 左右的擔心實際上是沒有必要的

父母這麼希望『隨保聯』(隨時保持聯繫)是因為他們需要和子女設立建設這樣的關係來提供安撫和支持。如果子女可以安定的按照他們的期望去生活,家長肯定會特別很是安靜冷靜僻靜滿意;但如果子女的狀況不穩定,甚至發生意外,家長的內心會特別很是動盪,甚至會懷疑送孩子出國的決定,所以這個時候就亟需一些清晰的信息來撫慰自己孩子其實沒事

孩子遠走,溝通體式格局是不是需要改變?

孩子生活環境的改變勢必會帶來溝通體式格局的改變。在國內高中飽受管制的孩子一旦出了國,會覺得終於重獲自由。隨著私人空間的變大,接觸到的新鮮事物變多,他們可以用來交流的信息和體式格局也多樣化起來。這時候候,孩子對於父母的依賴會自然的降低,容易看不上父母慣有的那一套。

比如,有一名父親要求孩子在出國前和自己一起學習古箏,並且約定出國以後父子兩人在地球兩端一邊通話一邊彈古箏,希望藉此打破時空的隔閡,和孩子設立建設起新的共鳴。雖然孩子同意去學古箏,但是對於『隔空彈奏』的點子不是很認同,因為他覺得在國外的環境下對著屏幕和爸爸一起彈奏民樂十分不協調。

這個父親在努力的用自己的體式格局去設立建設一個溝通模式,但是他忽略的是,孩子已經要遠飛,但是他還是想要換一雙翅膀,試圖去控制和管理這個孩子,把自己的情感和孩子的綁在一起,顯然孩子出國以後會不接受這種『換湯不換藥』的體式格局

三種家長的溝通類型

留學生父母與子女的溝通體式格局大致分為以下三種:

控制型 父母需要掌控你的所有信息,比如知道你在什麼時候和什麼人在一起,學業是不是有進步。

依賴型 父母需要得知你的信息後才能安心,比如每天下學回家以後報個平安。

民主型 父母會在你有需要的時候,給予統統經濟、情感等資源的支持;如果沒 有需要,他們會相信你有能力處置懲罰你所遇到的新環境中的新問題。

顯然,民主型的父母是比較理想的。這樣的父母,不僅對孩子可能遇到的危險有一個客觀的預估,還可以或許(雖然大多數父母沒有做到)相信孩子可以或許用他們自己的努力去解決,並且也相信他們在解決這個問題的過程當中能收穫出國留學一個成長所必經的過程

造成『失聯』的緣故原由

那為何很多父母無法做到民主型呢?有哪些緣故原由導致孩子嫌你煩,不想和你聊學習生活?

過於問題導向

很多家長放不下牽掛最主要的緣故原由就是,內心深處堅持認為孩子會遇到困難,而且孩子自己是解決不了的

很多父母和孩子一視頻就問『吃飯怎樣?』『睡覺怎樣?』『有什麼困難嘛?』。而很少去問『最近有什麼收穫嗎?』『有什麼進步嗎?』『有什麼新發現嗎?』。

如果父母過於關注問題的角度,而不是進步的角度,如果每句話都透露出『你可能在這個方面會遇到困難』的意思,那麼孩子自然不願意去談問題

父母們不妨換一個思考的體式格局:很多事情未必真的困難。即便是困難,孩子總可以解決一部分,而做不到的那一部分,就是孩子需要成長的空間,克服這些困難的過程,哪怕艱難漫長,也就是成長的過程。所以如果我放手不管,不是不合錯誤孩子負責,而是給他們空間,減少他們需要報告請示、看臉色的壓力,讓他們自己去摸索出方法。當困難實在無法解決的時候,他們自然會主動和你說遇到了問題。

過於關注細節

另外一個造成很多孩子『失聯』的緣故原由是,家長對於細節的關注遠多於整體框架的關注。當每件事情的細節被放大的時候,孩子的成就感會降低(比如問吃了什麼,你怎麼做的,那裡買的菜,菜有無挑新鮮的等一系列問題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做飯的樂趣以及自豪感消失)。這種情況常見於母親與孩子交流生活狀況時。

父母可以關心一些大的方面,比如政治氣氛,整體的學業狀況,教授教養體式格局的差異,對外國人的印像等。從這個角度講,孩子會有更多的意願開口,因為他們會把自己在國外感觸感染到的,而家長在國內感觸感染不到的東西拿出來講,做對比。相比於複述生活中的小細節,這樣的對話會更有趣,也容易讓孩子設立建設自豪感和自信。

過於說教,不注重傾聽

很多家長容易在與孩子的對話中搬出自己的過往經驗進行說教,但是在溝通裡,沒有父母/子女這樣的關係,只是傾聽者/被傾聽者之間的關係簡單點說,父母傾聽的動機是因為我想聽,我感興趣;而不是我擔心你,想幫你改變

張久祥老師說到自己孩子的例子,起初父子之前的對話很少,後來自己研究國學,就讓兒子幫忙找加拿大好的國學老師。結果兒子入手下手自己學習國學,並且產生了濃厚興趣。最後他和兒子會經常在視頻中進行評論辯論。有時候兒子一說一個半小時,自己都插不上話。

所以,父母與孩子的溝通其實不是每次都需要聊一些有關近況的『實質』問題,也能夠是共同的快樂喜愛,或者就是孩子感興趣的事物。當孩子覺得每次的談話都能得到尊重和反饋的時候,他們自然會願意多聯繫。

如何改善目下當今的溝通現狀

細緻觀察,蒐集信息

其實語言其實不是唯一獲取信息的體式格局。你在屏幕上看到孩子的一些表情,看到他們周圍哪怕是一些角落裡的陳設、桌面上的書、抽完的菸頭、雜亂的床頭,這些信息都可以幫助家長了解孩子目下當今的生活狀態

比如一個澳洲留學生的家長就偶爾的在與孩子視頻時發現房間裡有酒瓶。因為孩子從來不喝酒,突然出現的酒瓶讓這位媽媽敏感的覺察到孩子可能最近遇到了煩心事。

但是,細緻的蒐集信息不是讓家長去做『私家偵探』,而是做到胸有定見就好。對於孩子喝酒的事情,不要立刻點破,而是適當『裝傻』,不直接和孩子聊飲酒安全的問題,而是拐彎抹角的問問孩子最近壓力大嗎?會怎麼放鬆?會和國外的朋友一起去酒吧之類的嗎?一樣平常孩子會迴響反映過來你的用意,如果他願意聊就能夠展開評論辯論,聽聽他的看法。

有求必應,無求不擾

如果孩子直接和你說我這裡遇到問題了,那家長必須要調動統統資源來解決問題。當孩子沒有提出任何明確需求的時候,家長就不要打擾,可以繼續觀察,適當的把自己關心的問題引出來一起評論辯論。但是不要讓孩子覺得你一直在盯著他,一發現有什麼問題就跳起來說『我發現你有這個問題,我要幫你解決這個問題』,那樣孩子肯定是很反抗的,這樣的家長做法就是不太明智的。

對與父母來說,解決問題不是目的,要學會解決問題。在孩子有求的時候必行,讓他們對你產生信任感和安全感;同時,在孩子沒有求的時候不擾,讓他們有一定的隱私感和獨立感。這樣,孩子才會願意和你敞開心扉,把真實的問題告訴你。

孩子就是高飛的風箏,線在你這兒,天空在他那兒。所以對於留學生的父母來說,不要老是去牽著那個線,因為總是牽線會影響孩子的遨遊飛翔距離,遨遊飛翔高度,甚至遨遊飛翔的空間。當你覺得風箏傳來的信息需要和你牽連的時候,你要去收緊那個線。如果沒有需要的話,你可以把線埋在心裡,因為你心裡知道這頭和那頭一直在連著

『有求必應,無求不擾』,是對於父母最精準的定位。

父母是弓,孩子是箭

傾盡所有繃緊弓弦

只為箭能射向更遠

如果你在與父母/子女的溝通中遇到問題,

歡迎來和我們聊聊

本文原創作者QueenieGu,首發於公眾號留學心理程(peccos_liuxuexinli),一個關注留學生的心理教育與自我成長的公眾號。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最新文章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最新資訊

© Copyright 2016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