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克羅恩病內鏡治療的原則、準備及技術(上)》更好看奧!
來源:醫學界消化頻道(CCCF―IBD學習驛站出品)
翻譯:上海國際醫學中心 夏璐
Endoscopic Therapy in Crohn’s disease: Principle, Preparation and Technique Min Chen, Bo Shen
文章來源:Inflmm Bowel Dis 2015; 21: 2222-2240
服用抗凝藥物(如華法林和肝素)、抗血小板藥物(如阿司匹林和NSAIDS藥物)或噻吩吡啶類藥物(氯吡格雷和噻氯匹定)的患者,如抗血栓藥物為短時間使用,可考慮擇期內鏡治療,延期至患者不需要抗血栓治療後再進行,如果患者需長時間抗血栓治療而內鏡治療又不克不及延後,則需對患者術前的抗血栓治療進行個體化調整。美國胃腸病學會建議阿司匹林和NSAIDS藥物可在內鏡治療期間持續使用,患者如服用噻吩吡啶類藥物或華法林,高血栓併發症風險者可更換為阿司匹林或肝素(肝素窗),低分險者可在術前停藥5-10天。如患者術後出血的風險低,可立即重新入手下手抗血栓治療。因此,針對每例患者均應進行評估以均衡利弊,必要時內鏡醫師還應與患者的心臟科醫生評論辯論具體用藥方案。
克羅恩病內鏡治療的技術
狹窄及瘻管是克羅恩病(CD)的常見併發症,CD狹窄的主要內鏡治療體式格局是球囊擴張和針刀狹窄切開術,CD相關性瘻管的內鏡治療體式格局包括局部注射、內鏡夾瘻管閉合術及瘻管切開術。
狹窄的球囊擴張EBD
即時的擴張成功(immediate technical success)定義為內鏡可無阻力經由過程所治療的狹窄部,EBD可達到45-97%的成功率,並且大多數患者在隨訪中不需手術治療。
圖4. 選擇合適的內鏡和球囊。 (A 和B) 比較常規胃鏡和腸鏡的管徑和屈曲度。 (C) 比較內鏡球囊:有導絲的短球囊和無導絲的長球囊
1. 順向或逆向擴張狹窄
EBD是內鏡治療CD狹窄的主要體式格局,使用最多的是經內鏡水壓性球囊。兩種治療體式格局順向及逆向法分別對應於可經由過程的及不可經由過程的狹窄。如內鏡可經由過程狹窄部,球囊則可在內鏡直視下送入,並隨內鏡撤退退卻而退後在狹窄部充盈擴張。如為嚴重狹窄或成角狹窄,內鏡不克不及經由過程者,可用導絲交換技術(順向體式格局),內鏡醫生穩定持鏡,內鏡護士向狹窄口送入導絲,如導絲傳送無抵抗,可將球囊向前推入,同時護士退後導絲,在狹窄部位完成交換,如球囊順利經由過程狹窄部,導絲需再次向前推送至越過球囊頭端,這一動作有助於預防球囊頭端造成腸壁損傷進一步引起穿孔的風險,尤其是短球囊在狹窄部位充盈後較易向前方滑動。(圖5B)
圖5. 球囊順向或逆向擴張狹窄。 (A) 逆向體式格局: 內鏡在球囊引導下經由過程狹窄部,內鏡退回,在狹窄部位充盈球囊。 (B) 順向體式格局: 不需要退回內鏡,內鏡對準嚴重狹窄的開口部位使用球囊內的導引鋼絲經由過程狹窄部位,用導絲交換技術(一邊拉出導絲一邊送入球囊)
2. 是不是需要X線透視輔助
臨床一樣平常需要在透視輔助下行球囊擴張術,透視有助於勾勒狹窄病灶的形態以及球囊的方位,當然射線也將患者及醫護人員均暴露在輻射中。在我們中心一樣平常不需要在透視輔助下進行治療,即便是內鏡不克不及經由過程的重度或成角狹窄。
3. 大口徑或小口徑球囊
治療CD狹窄的球囊有多種直徑規格,在一項包含了13項研究、347例CD患者的薈萃分析中,球囊的最大徑(18-25 mm)與操作的即時成功率(內鏡可當即無阻力經由過程狹窄部)無關,與長時間隨訪的預後也無關(即在隨訪期不需要再次擴張或手術治療)。然而,直徑大於25 mm的球囊卻可能造成更多穿孔的併發症。我們的IBD中心對原發或吻合口的狹窄一樣平常使用18-20 mm的球囊。
4.是不是需分級擴張
目前對是不是需分級擴張及擴張時間均無共識性意見,為減少穿孔的風險,我們常規以多步驟的體式格局進行擴張,從18 mm直徑入手下手,逐步過渡到更大的擴張直徑,球囊充盈的時間由狹窄程度決定,一樣平常維持5-20秒。
5. 短球囊或長球囊
球囊有5.5 cm和8 cm兩種長度,選擇何種球囊取決於狹窄的長度及性質。短球囊的優點包括:①易於從內鏡工作鉗道推送;②可以經由過程小兒腸鏡到達空腸、迴腸及近端結腸的深部狹窄; ③往往配備導絲,可以使用導絲交換的順向技術治療重度狹窄。短球囊的主要錯誤謬誤是難以確保球囊越過了狹窄部,尤其是較長的狹窄,因此可能導致球囊向前或向後滑動。內鏡醫師可能會有拇指及食指握著“溼的西瓜籽”一樣的感覺,球囊向前的滑動可能導致腸壁損傷,因此我們常規在球囊充盈的時候將導絲留在球囊頭端以遠以免尖銳的球囊頭端損傷到腸壁。長球囊的主要優點是可用於治療較長的狹窄,但長球囊往往不配備導絲。(圖4C)
6.擴張後再次內鏡探查
在擴張治療後我們往往需要再一次觀察病灶,其作用主要在判斷EBD是不是成功、有沒有併發症發生(PAC,主要指出血及穿孔),並且要判斷近側腸段是不是還有需要治療的狹窄,當然也要防範由於再次內鏡探查釀成的腸道損傷。
7. 病灶內類固醇注射
狹窄的擴張治療造成纖維組織的破裂,這一情況可能進一步引發局部的炎症和纖維化,從而導致狹窄復發。為維持長時間療效、預防狹窄復發,一些內鏡醫師主張在CD狹窄的EBD治療後在病灶內注射長效皮質激素,然而,在擴張前或擴張後注射皮質激素是不是能改善臨床預後目前還有爭議,我們的體會是病灶內皮質激素注射其實不能進一步改善療效,因此在2005年後這一方法在我們中心已不再使用。
8. 狹窄部位是不是需要活檢
在初次或診斷性內鏡操作中,原發狹窄一樣平常均需活檢以排除惡性梗阻,因惡性病灶行腸段切除術後的CD吻合口狹窄或EBD及針刀治療後的複發性吻合口狹窄也需活檢,然而組織病理學結果對判斷炎性或纖維性狹窄並沒有價值。
9. 遠端腸道和肛管狹窄
肛直腸區域富含神經,當在此處進行治療往往會造成患者的劇烈痛苦悲傷,在前壁還有前列腺、陰道等生殖器官及其神經,因此遠端直腸、遠端儲袋和肛管區域的操尷尬刁難內鏡醫師是巨大的挑戰。內鏡醫生必須對局部解剖特別很是熟悉,患者左側臥位、內鏡取直時標的目的如圖6所示,前側壁在4-5點標的目的,後側壁在10-11點標的目的。
EBD或探條擴張可造成遠端腸道前壁及鄰近器官不可預知的壓力傷,導致直腸膀胱瘻和直腸陰道瘻。EBD和探條釀成的撕裂是盲目不可控的,與之相反,針刀治療可以克服這一錯誤謬誤,可精準地在靶向部位實施治療(圖7),為確保治療安全,內鏡針刀狹窄切開術必須在腸道後壁鄰近骶前的部位進行,如在前壁進行鍼刀治療則可能會損傷陰道或前列腺(圖6C)。
藥物治療遠端腸道及肛管直腸的炎症特別很是重要,可使狹窄部位更趨於纖維化並減少炎性相關的治療後出血。EBD治療應該更為謹慎,女性患者應選用直徑較小的球囊(如16-18mm)以防止發生直腸陰道瘻或儲袋陰道瘻。可在術前局部使用利多卡因以減少不適。為儘可能減少肛管及括約肌受損,在治療遠端直腸的狹窄時應在內鏡遠端及球囊近側段之間預留一個開放空間。可以使用透明帽減少肛管收縮釀成的視野干擾。
圖6. 下消化道內鏡的定向: 患者取左側臥位,內鏡醫師鏡身取直。 紅點: 遠端腸道的腔道。 (A) 遠端腸道前側壁,在五點標的目的有陰道瘻開口 (綠色箭頭). (B) 遠端腸道的後側壁,在11點標的目的有骶前吻合口漏(綠色箭頭). (C)在遠端腸道後側壁的11點標的目的行鍼刀狹窄切開術。
圖7. 狹窄的治療: 球囊擴張及針刀狹窄切開術。 (A 和B) 球囊擴張釀成的深度撕裂- 較難控制深度及部位。 (C 和D) 針刀治療前後對比- 深度和部位均在可控範圍之內。
10. 回結腸吻合口狹窄
回結腸切除是CD患者最常進行的手術治療,術後一樣平常有端-側回結腸吻合口(ICA)。從ICA插鏡一樣平常比較困難,因為ICA的開口多是側向的視野。倒鏡或90度技術有助於插鏡及擴張ICA狹窄。可以使用小兒腸鏡,倒轉及鉤拉鏡身進入ICA狹窄部(圖8)。端側的ICA與新的末端迴腸之間90度成角,使得我們需要使用90度技術進行操作。90度技術可在順向或逆向的體式格局下治療各種成角狹窄,尤其是ICA狹窄,當球囊置入越過了狹窄部,內鏡醫師在推送球囊的同時退回腸鏡,使球囊和球囊導管形成90度的角度(圖9)。
圖8. 回結腸吻合口狹窄: 內鏡倒轉技術。 (A) 吻合口狹窄的前視圖。 (B) 吻合口狹窄倒鏡時的視野。 (C) 球囊經由過程狹窄部。 (D) 在狹窄部位充盈球囊。 (E) 倒鏡技術行回結腸吻合口狹窄球囊擴張的示意圖。
圖9. 回結腸吻合口狹窄的擴張: 90度技術。 (A)球囊經由過程狹窄部。 (B)在狹窄部位充盈球囊。 (C) 90度技術行回結腸吻合口狹窄球囊擴張治療的示意圖。
11. 復發瘻管處的狹窄
腸內瘻一樣平常與腸道狹窄相關,比如CD相關的迴腸-乙結腸瘻(ISF)經常合併末端迴腸的重度狹窄,此狹窄一樣平常遠離ISF的迴腸開口處,與ISF相關的狹窄是不是需要擴張治療取決於狹窄和瘻管的距離,如果ISF位於狹窄近側端,其開口和狹窄距離大於5 cm,可進行內鏡擴張治療,這樣可以有助於引流並關閉瘻管(圖10A),但是如狹窄和瘻道開口或複發性的膿腫距離小於5 cm則不克不及行內鏡治療,否則可能因為破壞瘻道造成腸道穿孔(圖10B)。
圖 10. 與複發性回乙結腸瘻相關的狹窄。 (A)如狹窄與瘻道開口距離大於5cm,狹窄可進行球囊擴張治療。 (B) 如距離小於5cm應避免EBD治療。
CD的針刀治療
針刀一樣平常用於ERCP術的乳頭肌預切開,也可用於上消化道狹窄的治療。兩項治療CD併發症的新技術,包括針刀狹窄切開術和竇道切開術均由作者首先報道(B.S.)。
1.內鏡針刀成形術
針刀狹窄切開術可用於回結腸狹窄、迴腸J型儲袋狹窄和Kock儲袋狹窄的治療,我們認為針刀較EBD治療CD或非CD狹窄均更有優勢,主要施展闡發在治療後複發率低。針刀治療雖然在有經驗的內鏡醫生手中能確保一定的安全性,但它較之於EBD創傷更大(表2),因此一樣平常用於EBD治療後復發的纖維性狹窄。
表2. 內鏡球囊擴張和針刀狹窄切開術比較
針刀治療對內鏡技術性要求較高,要求醫師對內鏡頭端穩定性有絕對的控制能力,我們可以使用一次性的多普勒超聲導管從內鏡工作鉗道插入並對狹窄部進行掃描,以發目下當今狹窄部的高血流旌旗燈號,然後沿垂直或正切標的目的切除狹窄部的纖維組織,針刀採用ERBE系統中ERCP 電切的模式(最小電切功率,最大的電凝功率)。
2. 內鏡針刀竇道切開術
針刀治療也可用於肛直腸吻合和儲袋-肛管吻合口的竇道,治療前也需要常規行多普勒超聲探查切開的竇道壁局部無血管結構,用ERCP電切模式切開竇道和儲袋的共同壁,再以金屬夾沿切緣夾閉切開的竇道防止腸壁間的再通(圖11)。局部噴灑雙氧水以清潔竇腔,最後,竇腔內噴灑強力黴素(100mg靜脈用粉劑,用10 ml生理鹽水稀釋)或50%葡萄糖10 ml以促進肉芽增生和纖維化。
圖11. 內鏡針刀竇切開術。 (A) 吻合口竇道 (綠色箭頭) (B) 以針刀切開。 (C) 金屬夾沿切緣夾閉切開的竇道。 (D)管腔上皮化使竇道轉化為憩室(綠色箭頭)。
瘻的內鏡治療
瘻的結構與竇道不同,有兩端開口並且瘻道常有上皮覆蓋,因此其內鏡治療的目標也不一樣,竇的治療目標為打開竇道開口方便內引流,使竇道轉化為有上皮覆蓋的憩室。而瘻的內鏡治療目標為關閉內口,儘可能減少外引流,打開外口,使瘻管“去上皮化”(圖12)。與CD瘻管內鏡治療相關的技術包括瘻管注射與OTSC吻合夾系統內鏡夾閉瘻管(“熊爪”)。內鏡下瘻管內注射強力黴素、50%右旋糖及組織膠等均在我們既往的綜述中評論辯論過。目下當今重點評論辯論幹細胞注射及OTSC。
圖12. 竇道及瘻的治療目標。 (A) 竇道一樣平常起源於吻合口漏或慢性膿腔,有盲端及非上皮組織覆蓋。 竇道治療的技術: 打開竇道開口,行腸腔內引流。 (B) 竇道治療的目標: 使管腔上皮化並使竇道轉化為憩室。 (C) 瘻道連接兩端開口,有上皮覆蓋和開口區域。 瘻治療的技術: 關閉入口處的瘻口,開放出口處的瘻口,進行外引流。 (D) 瘻治療的目標: 去上皮化,關閉瘻道。
1.幹細胞治療
幹細胞注射治療CD相關瘻管的臨床試驗已經取得了初步結果,一樣平常使用脂肪間充質幹細胞(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AMSC)。第一項臨床試驗發表於2005年,4例共有8處瘻管的CD患者以AMSC治療,8周後6處瘻管癒合,2處部分閉合。一項隨機臨床試驗發現AMSC和組織膠聯合使用對CD肛周複雜瘻管效果優於單用組織膠治療,另有數項相關研究,因此AMSC局部注射治療CD相關瘻管是可行且有效的。
2. 使用金屬夾或OTSC治療瘻道
腸外瘻(ECF)的兩端開口應該用不同體式格局治療。為減少引流,需要關閉腸道開口,而皮膚端的開口需切開(圖12),可在腸腔內使用導絲尋找瘻的外口(圖13),ECF腸腔內的開口也可經由過程從皮膚開口處注射雙氧水確定,而後在腸腔內經由過程金屬夾夾閉腸內開口(圖14),然而金屬夾治療瘻的效果受其抓取及固定炎性組織的厚度限制。
OTSC系統(“熊爪”)由施夾帽、抓取鉗等部分組成,首先噴灑強力黴素溶液清潔瘻道,用細胞刷刮刷瘻道和開口處使瘻道去上皮化,然後以OTSC抓取鉗抓取瘻管目標區域組織並用內鏡吸入施夾帽,當抓取足夠量的組織後即釋放熊爪(圖15)。已有文獻報道OTSC可有效治療胃皮瘻及其他消化道瘻,無併發症發生。我們也有用OTSC治療迴腸儲袋-肛管吻合“J”漏頂端的成功經驗。OTSC治療CD瘻還沒有文獻報道,但此項技術已在我們中心進行,我們使用OTSC關閉ECF的腸內開口,我們認為它僅僅在較小的腸端開口處治療有效,而皮膚端的開口需要用針刀或手術刀切開。另外需指出CD瘻的內鏡治療僅限於單一瘻管及較長的瘻道,療效較好者一樣平常見於直腸或儲袋炎症程度得到最好控制的單純肛周瘻,因此在內鏡治療前應該使用抗生素、抗炎藥物及免疫調節劑、生物製劑等充分控制炎性。
圖13. 內鏡探查瘻道。 (A) 腸道內的瘻道開口。 (B) 以導絲進行探查。
圖14. 內鏡金屬夾治療瘻管。 (A) ECF皮膚開口 (B) ECF腸道開口 (綠色箭頭). (C) 內鏡噴灑雙氧水確定瘻道。 (D) 在瘻道的開口處釋放金屬夾。
圖15. 使用“熊爪”OTSC治療瘻管。 (A) 注射強力黴素以清潔瘻管管腔。 (B) 使用細胞刷清潔瘻道,使瘻道去上皮化。 (C) 送入組織抓持鉗,將組織負壓吸引入透明帽。 (D) 釋放OTSC吻合夾。
內鏡操作相關的併發症PACs
主要包括大量的出血及穿孔。其他還包括直腸膀胱瘻及直腸陰道瘻的形成、鎮靜相關的不良事件、吸入性肺炎等(圖16)。EBD術後釀成的大量出血較少見,即便是在合併粘膜炎症的狹窄治療中,大多數出血也是自限性的,不需要進一步處置懲罰。遲發性出血(數小時、數天後)比較罕見,如在操作過程當中出血較多,我們可以使用50%葡萄糖局部噴灑,經常能達到較好的止血效果。我們重點評論辯論急性腸穿孔的預防,這在任何治療性內鏡中都是特別很是重要的,術前我們要有三套方案(見總結部分),並有早期識別併發症的能力和意識。如患者在術中或術後出現明顯腹痛、腹脹及生命體徵的變化,應採取及時、適當的評估及治療。
圖16. 預防內鏡操作引起的誤吸。 (A) 小腸CT顯示腔內有大量造影劑。 (B) 吸入性肺炎。
圖17. 損傷的控制。 (A) CT顯示內鏡穿孔之後的遊離穿孔。 (B) 用帶針導管釋放腹腔內氣體,改善呼吸狀況並可減少腹膜炎發生的風險。
內鏡穿孔發生的概率
EBD治療CD狹窄在有經驗的內鏡醫生手裡還是比較安全的,但併發症其實不能絕對避免,一項薈萃分析發現347例CD狹窄發生內鏡治療主要併發症的比例為2%,另外一項針對EBD的薈萃分析結果為4%。
穿孔的危險因素
EBD相關腸穿孔的危險因素包括合併粘膜的活動性炎症、皮質激素的使用、回乙結腸吻合或回直腸吻合狹窄、有原發的狹窄等,但結果均來源於觀察性研究,還需要病例對照研究來加強這一結論。我們的病例對照研究(30例CD狹窄,60例非CD狹窄)發現EBD併發症與是不是為CD性狹窄無關,我們的另外一項研究也發現內鏡操作所致腸穿孔後IBD患者的腸道切除及造口術比例其實不高於非IBD患者,然而我們發現靜脈使用皮質激素者行腸鏡操作後發生併發症的風險會增高13倍,包括器官衰竭,需進入ICU治療、需接受結腸切除及造口術等。
預防併發症發生
預防併發症的關鍵在於操作者對IBD治療、內鏡治療技術和腸道解剖有全面的掌握並在治療前做好充分的準備與預案。為儘可能減少併發症的發生,我們提出以下建議:
1.對內鏡醫師及團隊進行充分的培訓;
2.在選擇性的根蒂根基上實施內鏡治療,避免在倉促之中行急診內鏡治療;
3.在治療前停止或更換抗凝藥物;
4.高風險患者應在術前進行心血管及呼吸功能的評估;
5.如有可能,在治療前避免使用靜脈皮質激素及生物製劑,如患者使用免疫抑制劑,應延期至停藥後進行內鏡治療;
6.進行充分的腸道準備,可改善可能的腸穿孔預後、減少穿孔相關腹膜炎的風險;
7.術前影像學檢查,為病灶繪製路標、確定病灶性質、發現合併的膿腫及瘻管,還可發現隱藏的微小穿孔,尤其是使用免疫抑制劑者或老年患者;
8.內鏡操作過程當中儘可能少注氣,並使用二氧化碳代替空氣;
9.內鏡取直,完全掌控內鏡頭端的標的目的;
10.如能採用逆向的體式格局,儘可能避免盲目的順向法進行擴張,也可考慮透視輔助、在導絲引導下擴張針樣狹窄;
11.術後立即進行評估,即時發現併發症,並不是所有併發症均需要手術治療,出血及穿孔都可以測驗考試內鏡治療;
12.特別需留意併發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的患者,因可能由於潛在的門脈高壓導致出血;
13.術後及出院後建議患者採用清流質飲食,以防再一次內鏡及手術治療的可能性;
14.懷疑腸穿孔的患者應靜脈補液並使用抗生素;
15.降低此類患者入院留觀的門檻,緊密親密觀察有沒有術後併發症的發生。
損傷的控制
儘管某些併發症可經由過程內鏡金屬夾等體式格局在內鏡下處置懲罰,但也有一些患者發生會導致更嚴重後果的併發症根蒂根基上的併發症(Complications of complications)。應該對PACs採取適當的處置懲罰體式格局,一項回顧性研究發現如果腸道穿孔發現的時間超過24小時,則其接受損傷最小的內鏡金屬夾治療的機會大大降低。一旦懷疑穿孔,應立即行腹部影像學檢查、靜脈補液和靜脈抗生素使用,如有嚴重腹脹及呼吸困難,腸道減壓也很重要,腹腔遊離穿孔會造成腹腔氣體的大量儲蓄積累、糞水汙染和呼吸壓迫,可以使用大孔徑的穿刺針小心插入腹腔釋放氣體,還需放置直腸引流管和胃管並請外科評估。外科手術的目的是清潔腹腔、減少腹膜炎風險、治療膿腫或敗血症,儘可能減少腸道切除和造口的可能性。
總結及建議
內鏡治療CD相關併發症是有效、可行的治療方法,但它在技術上有較大的挑戰,為使療效最優並儘可能減少併發症的發生,內鏡醫師應該對IBD有全面的認識並熟練掌握治療性內鏡。內鏡介入治療應該在合適的患者、合適的病灶和合適的時間進行,術前各項充分的準備工作可使手術的安全性和成功得到保障,各項治療技術如球囊擴張、針刀狹窄切開術、瘻道注射、瘻道關閉等可單獨實施也可聯合進行,然而即使是最有經驗的內鏡醫師也不可能絕對避免併發症的發生,因此在治療前應制定全面的方案:計劃A,進行預期的內鏡治療;計劃B,發生併發症時如何控制損傷和採取補救措施;計劃C, 外科手術作為後備。防止在併發症的根蒂根基上再發生併發症,尤其是那些合併全身性使用皮質激素的患者。早期識別內鏡併發症的發生可以有效改善預後。
(本文僅做學術交流用)
作者簡介
沈博教授,凱斯西儲大學Lerner醫學院教授,美國克利夫蘭醫療中心炎症性腸病(IBD)中心主任,Ed and Joey Story 基金會主席。國際知名IBD專家,主要研究標的目的是炎症性腸病以及儲袋相關疾病。沈博教授親自創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儲袋炎中心,同時也是美國第一家IBD及結直腸術後併發症內鏡診療中心,首次提出了診斷標準及分型治療程序以及新的疾病命名,如儲袋易激綜合症等。他的研究工作獲得了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 (NIH),美國消化病學會(ACG), Broad 基金, 美國炎症性腸病基金會 (CCFA), 美國結直腸外科學會, 美國胃腸病協會(AGA), 博愛基金的資助。300餘篇SCI論文與摘要被包括Science、Gut、Inflamm Bowel Dis等在內的專業領域高質量雜誌收錄。
作為美國胃腸病學科領軍人物之一,沈博教授曾先後擔任美國胃腸病協會(AGA)、美國消化病學會(ACG)、美國胃腸內窺鏡協會(ASGE)的委員會成員;美國FDA顧問委員會成員;胃腸病學會基金及Broad Foundation基金會、克利夫蘭醫療中心基金會評審委員。擔任《Inflamm Bowel Dis》、《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BMC Gastroenterology》和《Gastroenterology Report》等專業期刊雜誌的編委或副主編, 擔任《Gastroenterology》、《Gut》、《Annals of Surgery》、《PLoS Genetics》 和 《Nature Review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等多家專業期刊審稿人。並受邀作為美國、加拿大、中國等國40家主要學術機構的客座教授。
歡迎投稿到小編郵箱:[email protected] 來稿郵件主題為:【投稿】醫院+科室+姓名
小編微信:choudan110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
克羅恩病內鏡治療的原則、準備及技術(下)
結合《克羅恩病內鏡治療的原則、準備及技術(上)》更好看奧! 來源:醫學界消化頻道(CCCF―IBD學習驛站出品) 翻譯:上海國際醫學中心 夏璐 Endosco…
-
-
-
七歲孩子的克羅恩病一治療就是七八年
健康諮詢描述: 從一歲開始發現腸道消化吸收不好,每年不斷的治療,但效果不是很理想,上海,重慶,貴州,湖北等好多地方都去看過,都沒啥效果,目前中醫治療 病…
-
-
-
克羅恩病的治療方法有哪些?
健康諮詢描述: 去年年底,我突然肚子痛,後出現腹洩,剛才始以為是一般性腸炎,在家裡自已吃了點腹可安之類的腸胃藥,之後腹痛且反覆發作,同時體重急劇下降,去醫院就診…
-
-
-
小兒克羅恩病(其他名稱:小兒Crohn病,小兒階段性腸炎,小兒侷限性迴腸炎,小兒克隆病,小兒肉芽腫性腸炎)
克羅恩病是一種多見於青年的病因未明的胃腸道慢性炎性肉芽腫性疾病,合併纖維化和黏膜潰瘍。其病變可累及全消化道,從口腔到肛門的任何部位,但主要侵犯迴腸空腸,其次…
-
-
-
食管克羅恩病
食管克羅恩病是一種胃腸道的慢性、非特異性的全壁層肉芽腫性炎症,口腔、咽部可見潰瘍,會陰部亦可出現潰瘍。少數食管克羅恩病患者無症狀,往往經內鏡或X線檢查才發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