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養生

宗教最主要的功能是給人以精神慰藉,提供一種精神寄託。但道教不僅關注人的精神,還珍重人的肉體,重視醫學,精通養生。這一特點在諸多宗教中顯得很突出。文獻記載,中國歷史上無論是百歲道士還是著名的道士醫生,均代不乏人。有人統計,六朝道醫佔當時全部醫生總人數的28.7% 。在民間,過去百姓說“十道九醫”,道醫董奉、鮑姑、孫思邈、韋慈藏等被奉為醫神或藥王,享受祭祀。因此,在近代道教學中,少不了道教醫學一科。道教養生學是道教醫學的一部分。

神仙信仰是促使道教醫學產生的最主要原因。按照神仙信仰的說法,仙首先是個體生命的無限延長。假如有這種可能,從邏輯上講,既然是無限延長,那麼在無限延長之前,人體生命理應是健康的,是長壽的。在早期道教偏重於修命時期,信徒們更會這樣認為。比如見到年輕道士步履輕盈,目光炯炯,或年老道士耳聰目明,鶴髮童顏,信徒們則會視為仙風道骨,由衷膜拜。相反,一個面黃肌瘦、疾病纏身、體弱乏力、懨懨無神的道士,誰會相信他一朝衝舉昇仙?所以《養性延命錄》闡述說:“道與生相守,生與道相保。”意思是神仙信仰要求貴生,醫藥養生與修仙不可分離。《內觀經》則說:生明道,道守生,“生道合一,則長生不死。”即以醫藥養生而求仙,以求仙而永生。《黃庭內景五臟六腑補瀉圖》說:“先明臟腑,次說修行。”《丹亭真人廬祖師玄談》說:“病魔不除,仙基難立。”內丹修煉首先要“築基”。這些都是把醫藥養生作為成仙的準備階段、必要條件或基礎。求仙必貴生,貴生必求醫,道教醫學必然產生。

濟世度人是促使道教醫學產生的第二個重要原因。道教倡導齊同慈愛的精神,要求道士以濟世度人為己任。《度人經》說:“仙道貴生,無量度人。”“以醫濟世”是濟世度人的方式之一,較容易見效。根據道教的說法,濟世度人不僅是施恩於人,也是積德於己,積德方能成仙。故道經說:“救治百病,愈人疾苦,亦可行仙。”全真教將修煉自己的心性與身體叫作“真功”,將濟世度人叫作“真行”,說“功行雙全”才能成道.

全真教創始人王重陽正是在這一意義上說“學道之人不可不通”醫藥的。丘處機甚至對成吉思汗說:“有衛生之道,而無長生之藥。”是以道教的濟度思想也要求道士掌握醫藥養生知識。以醫濟世往往造成以醫傳教的客觀效果。一些道士掌握醫藥知識,就是為了以醫傳教。如早期道教黃巾的太平道和三張的五米道,傳教之初皆以符水為人治病,迅速贏得了大批信眾。

道教重視醫藥養生學,也與道士本身生活的實際需要有關。這是促使道教醫學產生的第三個重要原因。古代不少道士生活在窮鄉僻壤,有些道士選擇巖居穴處。還有一些道士為了採藥或訪道,跋山涉水,風餐露宿。他們如果缺乏醫藥養生知識,無力抗拒艱苦惡劣的環境,疾病來臨時不能自醫自救,將難以生存。所以東晉道教理論家葛洪告誡道士,必須“兼修醫術”。

另外,有的道經據天人感應說,把治病作為感應天地不降災禍的手段,試圖以醫格天。還有的道經以醫理闡述教理,以醫弘道。這些也是促使道教醫學產生的原因。

我國的神仙說起源很早。《山海經》、《楚辭》、《韓非子》、《莊子》、《左傳》等文獻中都記載了有關長生不死、不死藥、真人、神人、或仙人等的神話或方術。戰國時期,致力於成仙活動的方仙道流行,行氣、藥餌、寶精三派鼎足而立。漢代部分黃老學者轉向神仙方術,形成了黃老道。《漢書?藝文志》著錄方仙道和黃老道的著作,有房中8家和神仙10家,包括房中、導引、按摩、服餌、黃白朮等方術。王充《論衡?道虛》批判黃老道,列舉了養精愛氣、辟穀、食氣、導引、服食藥物5種方術。有學者將方仙道和黃老道的方術稱為方士醫學。方士醫學以成仙為最高目標,以中醫藥學和巫醫為主要內容,並以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作為理論依託。東漢末年太平道和五斗米道以符水為人治病,並教人以悔罪、服藥、存思、服符、誦咒等方式自醫,標誌著道教醫學的正式形成。方士醫學是道教醫學的前身。

巫醫治病,道教醫學也治病,二者有相同的目的。我國古代存在著巫醫不分的巫醫階段。隨著醫藥知識的進步,醫術逐步擺脫了巫術,形成了中醫藥學,從此獨立的巫醫漸趨衰退,但不絕如縷。

有學者畫了三個同心圓,將道教醫學的內容圖解為中心、中間和最外三層。中心層的內容純屬中醫藥學。最外層的內容包符、籤、咒、祓、齋等神祕主義的醫療方法,超出了中醫藥學的範圍。中間層的內容介於二者之間。在神祕主義外衣下,也掩藏著一些科學的或是有用的內容。比如存思、存神、靜坐等不失為一種有效的心理養生和治療方法。再比如,制符的紙帛竹木,畫符的硃砂墨,與符同飲的藥湯,高明的道士根據它們的藥性對症施予,再以宗教神學堅定信徒的信心,的確能治好一些疾病。道經還宣揚通過服符、誦咒、祈禳、誦經等信仰方法治療疾病。它能給予信徒心理上的安慰鼓勵,對某些心理疾病有時有效,對治療其他疾病往往也有幫助。

應當指出,神祕主義醫療方法的療效是有限的。有病還是要清醫生診治。南北朝道士陸修靜在《陸先生道門科略》中確定的原則是,只對那些“不勝湯藥、鍼灸”的“積疾困病”者,採取服符飲水和首過悔罪的治療方法。《三天內解經》也指出符水、首謝法,用於“久病困疾,醫所不能治者”。所以,誠實負責的符派道士,只對那些確實有把握治好或醫藥確實無能為力的疾病,採用神祕主義醫療方法。對其它疾病,首先是用醫藥手段診治,或兩種手段同時採用。現代不少道醫,只使用醫藥手段。

道教醫學的核心內容還是中醫藥學。可以說,道教醫學吸收和融會了中醫藥學的全部內容。歷代道醫以宗教虔誠和救死扶傷的人道主義精神進行醫學實踐和理論探索為中醫藥學作出了巨大貢獻。比如,東晉葛洪最早記載了天花病。肖樑陶弘景集《養性延命錄》,其內容包括醫論、醫藥以及嗇神、服氣、養形、導引、言語、飲食、房中、反俗、禁忌、祈禱、誦咒、存思諸術,為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養生集。其著《本草經集註》在藥物的採集、加工、分類、配伍等方面都有創新。唐代孫思邀,奠定了婦科、兒科發展的初步基礎,發展了養生長壽學。南宋崔嘉彥創立的西原脈學在中醫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外丹術研製的一些外用藥,至今仍在使用。內丹術促進了我國古代養生術的發展和對人體的研究。我國許多重要的中醫藥學著作,都收錄了大量道教醫方。

道教的許多養生思想,至今沒有過時,可以為養生者提供借鑑。我將這些有益的養生思想歸納為六點:第一,順從自然。《老子》說“道法自然”。《黃帝內經》說“人與天地相參”,要人“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道教也要求生活起居效法自然,與氣象、地理環境和季節變化等自然條件保持和諧,以不傷為本。第二,樹立信心。道教提出“我命在我不在天”的口號,指出是否能夠保持身體健康,關健在於每個人自己是否重視養生,鼓勵人們珍惜生命,樹立信心,積極樂觀,敢於同疾病和衰老作鬥爭,堅持養生。第三,防病為主。《老子》說:“夫唯病病,是以不病。”《黃帝內經》說:“不治已病治未病。”孫思邈則說:“勿以健康便為常然,常需安不忘危,預防諸病也。”道教提醒人們要首先著眼於預防,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第四,及早養生。勸人從年輕時、健康時就開始養生。道經說:“凡為道者,常患於晚,不患於早也。”第五,性命雙修。不僅重視生理養生,而且重視精神、道德和心理養生,要人淡泊名利,知足常樂,行善積德,寧靜平和。第六,小處入手。葛洪說:“故治身養性,務謹其細,不可以小益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損為無傷而不防。”這是說,避傷應防微杜漸,養生應須從細微處入手,聚小益為大益。故道教許多養生方法簡便易行,隨處可作。如梳頭、嚥唾液、叩齒、提肛、按摩、服食等。

道教養生術種類繁多,就像一座大寶庫。許多方法已在人民群眾中流傳,值得重新整理和挖掘的方法仍有很多。道教養生方術就大類而言,主要有以下一些:

1、養生禁忌。

養生禁忌以不傷為本,禁止做損害身體健康的事,包括心理和衣食住行各個方面。如葛洪《抱朴子內篇?極言》說:“是以養生之方,唾不及遠,行不疾步,耳不極聽,目不久視,坐不至久,臥不及疲,先寒而衣,先熱而解。不欲極飢而食,食不過飽;不欲極渴而飲,飲不過多。凡食過則結積聚,飲過則成痰癖。不欲其勞甚逸,不欲起晚,不欲汗流,不欲多睡,不欲奔車走馬,不欲極目遠望,不欲多啖生冷,不欲飲酒當風,不欲數數沐浴,不欲曠志遠願,不欲規造異巧。冬不欲極溫,夏不欲窮涼。不露臥星下,不眠中見肩。大寒大熱,大風大霧,皆不欲冒之。五味入口,不欲偏多。故酸多傷脾,苦多傷肺,辛多傷肝,鹹多則傷心,甘多則傷腎,此五行自然之理也。”此外還有《養性延命錄》中的《食誡篇》和《雜誡忌禳害祈善篇》等。基本原則是去欲,節制,避免外界自然對身體造成疾病和傷害,選擇適宜的居室和環境等。

2、四時攝養。

四時攝養就是順應四季陰陽消長、氣候和生理變化而進行養生。比如署名丘處機撰的《攝生消息論》敘述春季說: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披髮緩行,以使志生。生而勿殺,與而勿奪,賞而勿罰,此養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肝木味酸,木能勝土,土屬脾主甘。當春之時,食味宜減酸益甘以養脾氣。高年之人,宿病發動,皆冬所畜之疾,不可便行疏利之藥,恐傷臟腑,別生餘疾。唯用消風、和氣、涼隔、化痰之劑。或選食治方中,性稍涼,利飲食調停以治,自然暢通。其餘三季也各有應注意的事項。除了四時外,有的道經還敘述逐月養生之法,稱為“月令”、“月覽”、“月錄”等等。宋元以來,四時攝養形成道教養生學中一個學派

3、食養。

食養就是通過調整飲食來養生。我國食養的歷史非常悠久,比如馬王堆帛書中就有不少關於食養的處方。現存最早的食養專論保存在孫思邀的醫學著作中。在其《千金要方》中有《食治》一門,在其《千金翼方》中有《養老食療》一節。道教高度重視食養的重要性。孫思邀對比藥療和食養說,治病要想快,必須依靠藥物,但維持生命還是要靠食物,不懂食養則不足以存生、養生。調節飲食的方法是極高明的養生術。道教治病、養生,主張藥療和食養並用,先食後藥。先食後藥即先食療,若無效,再藥療。孫思邈說:“食療不愈,然後用藥。”補虛也主張“藥補不如食補”。根據道法自然的思想,道教主張日常飲食應有節制,反對暴飲暴食和過分肥膩。主張多食四季時鮮,多食野生菜蔬花果。另外,道教還很注意食物配伍禁忌,都是經驗的總結。

4、服食。

服食也叫服餌,指服藥,即服長生不老藥。有的認為僅靠服食即可求長生。據這種方術說,服用丹砂、金、銀、玉等礦物性藥物時,可用一定的方法將之化為液體。道經記載了仙人八公服食成地仙的故事。據說韓終服菖蒲十二年,趙他子服桂二十年,移門子服五味子十六年,楚女子服地黃八年,林子明服術十一年,杜子微服天門冬,任子季服茯苓十八年,陵陽子仲服遠志二十年,都成了陸仙。後服金丹,成為天仙。有的道經則認為服食只能治病、養生,是成仙的輔助手段。道士在長期的服食實踐中,對許多礦物、動物和植物的藥性瞭解較深,留下了不少養生藥方,很有價值。

5、導引。

導引也寫作道引。導引就是通過四肢、身體運動,引導身體中的邪氣,將其排出體外。導引作為養生健身術,戰國時期已經比較普及,道教將其作為長生方術,或作為強筋健骨、去病除勞養生術。《太清導引養生經》說,導引可以調營衛,消谷水,排除身體中的風邪,長進身體中的血氣或正氣,使人精神健旺,疾病痊癒,可以按圖去作。它可以單煉,也可同服氣結合起來。導引種類很多,有立式、坐式、臥式等。華佗發明的“五禽戲”,模仿五種動物的動作,也是導引的一種。導引可以說是現代體操的鼻祖。氣功動功也可歸於導引。導引用於爭鬥對抗,就是武術。武術用於鍛鍊,就是養生術。養生太極拳已風行全世界。現在流行的健身舞蹈,也可歸於導引的範疇。有學者考證認為,導引和服氣都源於原始舞蹈。

6、按摩。

按摩是指用手對身體各個部位施以推、搓、揉、捏、擊、拉等進行治療和保健的方法。有由他人為自己按摩的方法,也有自我按摩的方法。道教認為按摩可使氣血通暢,驅除邪淫,從而達到去除疾病,聰耳明目,舒筋健骨的作用。不僅如此,按摩通過對皮膚、肌肉、血管和神經的壓迫作用,可以激發其活力,還可以進而強壯臟腑,同時還可以達到健膚去皺的美容效果。有的自我按摩法從頭到腳,有一整套動作。有的只按摩一個部位,只有一種動作。按摩經常與導引、服氣、存思等方術相配合。孫思邈《千金要方》收有“太上混元按摩法”,共49式。《真誥》引《大洞真經?精景按摩篇》,要人導引完畢後,用手巾摩擦頸項、耳後,令熱。然後用手掌摩眼、面、項等部位。

7、行氣。

行氣一般可以理解為是一種呼吸法。道教非常重視氣,其基本觀點與一般理解不同,認為行氣的本質在於獲得氣,所以也稱為服氣、食氣、吞氣、煉氣等。《抱朴子內篇?至理》說:“夫人在氣中,氣在人中,自天地至於萬物,無不須氣以生者也,善行氣者,內以養身,外以卻惡,然百姓日用而不知焉。”行氣的方法、派別非常之多,一般要點是呼吸細慢勻長,吸多呼少,結合閉息等。行氣的出現也很早,先秦典籍和出土的戰國時期文物都有具體記載。

行氣也叫吐納,其基本理論是認為氣有清濁、生死,吐納即吐故納新,吐出濁氣、死氣,吸進清氣、生氣。有吐納六字氣法等。

胎息也是行氣的一種。但對胎息的解釋有各種各樣。《抱朴子內篇?釋滯》說:不用口鼻呼吸,就好像胎兒在胞胎中那樣,所以叫胎息。這種方法要求作到最後不用口鼻呼吸。《胎息精微論》說:嚥氣凝結在腹中,如懷胎一樣,所以叫胎息。這種方法強調腹中聚氣。《胎息根旨要訣》說:命門是氣之根本,有天地陰陽二氣初結精之氣。只要復此根本,就能像胎兒隨母呼吸那樣,故叫胎息。這種方法要求恢復命門中的內氣。《胎息雜訣》說:內外氣不雜即胎息。這也是強調保留內氣。總之,胎息是一種形象的說法。

8、辟穀。

辟穀是一種修煉方法,即不食五穀雜糧肉蛋蔬菜等日常食物。這種方術認為:“食草者善走而愚,食肉者多力而悍,食谷者智而不壽,食氣者神明不死。”這是說,食用日常食物雖能維持生命活動,但不能長生不死。又說:“欲得生,腸中當清;欲得不死,腸中無滓。”即日常食物會在腸胃中留下有害渣滓,會使身中上火,減少壽命。這種方術的要點是不食日常食物,但要服氣或服藥等。《抱朴子內篇?仙藥》記載一則服藥辟穀的故事說,秦時一宮女驚走入山,飢無所食,垂餓死,有一老翁教她食松葉鬆實,遂不飢不渴,冬不寒,夏不熱。至漢成帝時,已一百餘歲,被獵人在終南山捕獲,帶回。供給她五穀食物,兩年後蒼老而死。葛洪感嘆說:“向使不為人所得,便成仙人矣。”辟穀術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辟穀也稱斷谷、絕谷、絕粒、休糧等。

9、存想。

存想也稱作存思。存即想,即思。存想也就是閉目靜思某一特定的對象,作到不用眼睛而“看見”它。存想往往包括叩齒、唸咒、嚥氣等輔助手段。道教認為,存想可以預知吉凶,去惡獲福,長生成仙。存想往往根據存想的對象不同而有很多區別。如內視,也稱返觀、內照等。其法認為,經過修煉,人可以閉目內視,清清楚楚地看見自己體內的五臟六腑等。如守一,即閉目靜思至高無上的一、道或氣,使它們常駐自己的身體,使自己精神完全,不致喪失。守一在早期道教中的地位,尤其顯得重要。如守三一,是存想並列的三個對象。說法各有不同。有的守虛、無、空;有的守神、氣、精;有的守身中三宮神的姓名;有的守青、赤、白三氣等等。如存神是存思各種神仙。思九宮法,是存思身中九宮諸神。還有存元成皇老法、存帝君法、存玄一老子法、存司命法、紫書存思元父玄母訣等,不勝枚舉。存想諸法中包含著祈禱神靈保佑和神祕體驗的內容,也包含著高度集中精神而忘掉其它,從而達到健康身體作用的成分。闡述存想法的經典有《黃庭經》等。

10、房中術。

房中術即古代性衛生、性心理和性技巧的總稱,是一種性的藝術。早期道教認為房中術也是長生手段之一,至少是一種輔助手段。《抱朴子內篇?微旨》首先提出人不應當絕欲,也不應當縱慾,正確的態度是節慾。這一觀點是符合醫學的。其次指出掌握了房中術可以健康長壽。其方法包括杜絕洩漏精液,使之回到身體以補腦等等。除了這些內容之外,房中術還講究禁忌。如禁止在惡劣氣候時和心情不正常時交接等。房中術的內容非常豐富。過去一提到房中術,人們立即認為這是黃色下流的歪門邪道。房中術中的確曾混雜著一些不好的內容,但這不是主流,併為後來道教所反對。其中符合醫學的內容,對於保護人民的身體健康,是有幫助的。

11、外丹術。

黃白朮即燒煉水銀、鉛、鐵等金屬,使之化為黃金和白銀之術。實際上並沒有得到真正的金銀,而是獲得了合金。方士、道士為了保密,隱去金銀之名,稱為黃白朮。外丹是指燒煉鉛、汞等礦物,或加以植物類中草藥,製成的所謂長生不老藥。黃白朮也是外丹中的一種,早期無外丹之名,只稱金丹。後為了與內丹區別,遂出現外丹之稱。外丹在六朝隋唐時期非常興盛,唐代,外丹術達到鼎盛時期,服丹成為風氣。但外丹毒性很大,掌握不好往往還要中毒死人。所以唐以後外丹衰落下來,但並未中絕。外丹術是現代化學的先驅,在醫藥、火藥發明等方面都作出了巨大貢獻。

12、內丹術。

以自己的身體為鼎爐,以自己的精氣神為藥物,煉成的“長生不老藥”叫內丹。煉內丹的方法叫內丹術。內丹術中包括服氣、內視等方法,有與現代所謂的氣功法相似之處。可以認為內丹術就是一種氣功。但道教不這樣看,認為氣功僅僅是內丹的基礎階段。一般將氣在丹田之間運行稱為烹煉,將氣順著任督二脈運行叫作小週天或走河車,將氣的運行擴大到四肢叫大周天。內丹術有文始、北、南、東、西、三豐、中、青城、伍柳、三峰、自然法和無為法等派,各不相同。內丹術如果修煉得當,的確可健身去病。道教將《參同契》、《黃庭經》、《陰符經》、《悟真篇》、《古龍虎歌》、《入藥鏡》等作為主要丹經,也有將《老子》作為丹經的。

版權聲明:文章來源於網絡,由中華道友會弘道編輯部整理髮布,轉載請註明出處。中國道教微信公眾平臺,微信號:daoyuancn,歡迎添加關注!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道教養生,長壽健康!

    宗教最主要的功能是給人以精神慰藉,提供一種精神寄託。但道教不僅關注人的精神,還珍重人的肉體,重視醫學,精通養生。這一特點在諸多宗教中顯得很突出。文獻記載,中國…

  • 長壽

    日子過的好了,人就想要活得久一點。如何保證能有個健康的身體呢?健康還是要從心臟做起。而中醫保健心臟,比較簡單的方式便是內關穴! 有研究表明,心臟跳動的正常與否,…

  • 27歲處女,天天,然後失眠有什麼

    健康諮詢描述: 27歲處女,就天天想要,然後就失眠有什麼辦法可緩解,已經兩年多了,還有夜間尿頻謝謝 病情分析:可以找個男朋友嗎?發動親朋好友,同事為你介…

  • 季羨林:老年人長壽誡!

    忌,就是禁忌,指不應該做的事情。 人的一生,都有一些不應該做的事情,這是共性。老年是人生的一個階段,有一些獨特的不應該做的事情,這是特性。老年禁忌不一定有十個…

  • 做眉毛種植如何準備?

    健康諮詢描述: 我的眉毛天生就比教習數,不愛長,最近還出現了脫落的現象。想要做眉毛種植術前要如何準備? 想得到怎樣的幫助:想要做眉毛種植術前要如何準備? …





最新文章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最新資訊

© Copyright 2016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