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養生

相傳戰國時期趙王有頸椎病,頸痛難忍,一名姓朱的御醫用一種乾果煎湯給趙王內服用,很快使趙王解除病痛。而後趙王問朱御醫用了什麼靈丹妙藥,朱御醫回答是山萸果,如若堅持服用,不但可治癒頸椎痛苦悲傷,還可安神健腦、清熱明目。趙王聽後大喜,令人大種山萸。為了表彰朱御醫的功績,就將山萸更名為山朱萸,後來人們將山朱萸寫成目下當今的山茱萸,並逐漸流傳了下來。

這是一個故事,也說明一個問題:山萸肉是治療頸椎病的好藥。當然,既然是傳說,可信度就打折扣,只能當做一個故事來聽。經由過程這個故事可以或許記住一箇中藥,可以或許簡單瞭解山茱萸的作用即可。山茱萸是最經常使用的中藥之一,這個藥是果實入藥,看看圖片上的紅紅的果實,第一眼像極了枸杞子,其實不是的。山茱萸和枸杞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植物結的果子,枸杞子和山茱萸的產地等差別很大。

山茱萸的成熟乾燥果實,去核後即為名貴藥材山芋肉。果藥入藥,為收斂性補血劑及強壯劑;可健胃、補肝腎、治貧血、腰痛、神經及心臟衰弱等症。其性味酸澀、入肝、腎經。酸澀收斂,有滋肝補腎、固腎澀精的作用,適用於肝腎不足所致的腰膝痠軟、遺精滑洩、眩暈耳鳴之症。

著名中醫大家,張錫純善用山茱萸,他認為山萸肉大能收斂元氣,振作精神,固澀滑脫。收澀之中兼具條暢之性,故又通利九竅,暢通流暢血脈,治肝虛自汗,肝虛脅疼腰疼,肝虛內風萌動,且斂正氣而不斂邪氣,與其他酸斂之藥不同,是以《本經》謂其逐寒溼痺也。其核與肉之性相反,用時務須將核去淨。近閱醫報有言核味澀,性亦主收斂,服之恆使小便不利,椎破嘗之,果有有澀味者,其說或可信。凡人元氣之脫,皆脫在肝。故人虛極者,其肝風必先動,肝風動,即元氣欲脫之兆也。又肝與膽,臟腑相依,膽為少陽,有病主寒熱往來;肝為厥陰。虛極亦為寒熱往來,為有寒熱,故多出汗。萸肉既能斂汗。又善補肝,是以肝虛極而元氣將脫者,服之最效。

更大的驚喜是,山萸肉是一種最為經常使用的中藥,著名方劑六味地黃丸中就有山萸肉,而且是一種比較重要的藥物。六味地黃丸中有三補三瀉,其中山萸肉補養肝腎,並能澀精;山藥補益脾陰,亦能固精,共為臣藥。三藥相配,滋養肝脾腎,稱為“三補”。但熟地黃的用量是山萸肉與山藥兩味之和,故以補腎陰為主,補其不足以治本。

我們老家是山萸肉產地,在野地裡和山坡上有很多多少這個。我們那裡人稱山萸肉為酸棗,因為這東西真的很酸呀。

圖片來自網絡

轉載須徵得本頭條號作者同意,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最新文章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最新資訊

© Copyright 2016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