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育兒

每位父母都希望孩子健康成長,然而,如何教育孩子始終是讓父母最為頭疼的事情,一不小心就做錯了!來看看這八句話是否是你經常拿來傷孩子的?!

口頭禪一
你看,別人家的孩子!
��

“別人家的孩子那麼聽話,你怎麼就這麼鬧?”

“你怎麼不跟別人家的孩子學學,成績這麼差!”

父母總喜歡拿自家孩子的錯誤謬誤跟別人家孩子的優點相比較,希望藉此激發孩子的學習動力,讓他積極朝上進步。

然而,這種不適當的比較,對攻擊性較強的孩子可能激起逆反的行為;對攻擊性較弱的孩子,則會在心中留下一個陰影,不僅摧毀了孩子的自信,傷害了孩子的自尊,親子關係也會變得糟糕。

父母堂觀點

如果一定要比,可以引導孩子“三比”:自己跟自己比、今天跟昨天比、這次跟上次比。哪怕是一丁點的進步,孩子都會積極向上,充滿自信。
口頭禪
目下當今讀書,不準愛漂亮!
��

她會拿你的口紅往嘴上塗,試穿你的高跟鞋;

他會對著鏡子扭來扭去,擺出各種耍帥動作。

媽媽不禁有些小憂慮:

“孩子如此愛漂亮,讀書時會不會分心,影響學習?”

愛漂亮之心人皆有之,愛漂亮沒什麼過錯,但凡是要有個度,不克不及因愛漂亮而影響自己(指壞的方面),比如上課總照鏡子而不聽講課,要漂亮去每天精心打扮而浪費大把時間。

如果發現孩子過分注重外在的打扮,家長可能需要自查一下,自己是否是在日常平凡的言行舉止中,給孩子做了這樣的示範?

父母堂觀點

家長要尊重孩子愛漂亮的需求,也要引導孩子哪些是該做的,哪些應該控制,比如:

告訴孩子成人的化妝品對這個年紀的孩子肌膚非但沒有好處,還有傷害作用; 表揚孩子衣物整潔,而不是打扮漂亮; 還可以帶孩子多參加一些有關美的活動,比如看一些藝術展等等; 讓孩子懂得,外貌其實不能決定統統,內在的修養和素質比外在更加重要。
口頭禪
除學習,你啥都別做!
��

不許做家務,

不用交朋友,什麼事都不用去管,最緊要是不耽誤學習。

太多的中國家長,對孩子的飲食起居賜顧幫襯得無所不至,為孩子的課餘時間安排眾多的學習項目,音樂、繪畫、舞蹈、外語……家長們希望孩子將來有遠大前程的心情可以理解,但這種越俎代庖的方法,會使孩子在生活上產生依賴性,在學習上產生被動,消極的情緒。

孩子必須獨立承擔他生命裡的責任。父母的過度保護是對孩子創造力的無情扼殺。如果從小到大家長什麼都替孩子做好,在孩子成年以後,在群體中會感覺自己一無可取,毫無自信,根本沒有能力把事情做好。

父母堂觀點

學會做人 做有品德,講誠信的學生,做遵紀守法的公民。做尊敬師長,有禮貌的孩子。 培育種植提拔動手實踐能力。知識只有運用到實踐中解決實際問題,才是真實的收穫,把書本知識變成生活中的例子才是最好的學習。 多參加社會實踐。能有更多的機會與別人交流,可以鍛鍊和提升小我私家能力。

我這麼說都是為了你好。”

“聽我的話按著我說的去做。”

“媽媽不求別的,就希望你以後好……”

每一句“我是為了你好”之後都蘊含著家長無限的期望,說這話的人知道,聽著的人更能體會到。因為知道身上揹負著家人的希望,所以孩子才會感覺到壓力。壓力是動力也是阻力。適當的壓力能促使孩子進步,過多的壓力卻會壓垮孩子。

父母堂觀點

不要常常給孩子壓力,你的每一句“我都是為了你好”對孩子來說都是枷鎖,捆綁著他們按著你的設法主意前行,做著他們本不願意做的事,等到超過他們承受的限度,叛逆的青春會讓你知道他們是什麼顏色。
口頭禪
孩子有什麼自尊心?
��

孩子還小,

哪來自尊心、羞恥感?

不打不罵怎麼改正錯誤?

當孩子做錯了事情,家長希望經由過程批評來使孩子改掉錯誤謬誤。如果你的批評針對是他的行為,孩子會朝你希望的標的目的去發展。反之,如果針對孩子的人格價值,即攻擊的是孩子作為人的價值,將使孩子覺得自己沒有尊嚴沒有價值,逐漸真的喪失自尊和價值。

懲罰打罵孩子更是簡單粗暴的行為,只能使孩子感覺孤立無助,毫無尊嚴。一些過激的懲罰行為,甚至會在孩子的心裡滋生怨恨的種子,在成年後仍留著負面陰影。

父母堂觀點

父母 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裡,他們總是經由過程你的行為體式格局,來理解這世界是如何運轉。 你對孩子的影響深遠程度也許大大超出你的預期。如果你希望孩子可以善良、自信、溫柔地對待他自己,那麼請你以這樣的體式格局對他。 “一個老師教的,怎麼人家就學得好呢?”“你又和同學打架,肯定是你的錯。”

在有些父母的眼中,孩子的錯誤謬誤被無限放大,其實,孩子的種種行為都是父母教養體式格局的真實體現:你今天訓孩子不如別人優秀,就別怪他來日誥日怨你不如別人爹媽有權勢;你處處苛求孩子完美,就別怪他自卑懦弱;你習慣打罵孩子,就別怪他崇尚暴力或奴性十足;你自己界限不清,就別怪他不負責任。

父母堂觀點

父母應經由過程孩子這把鏡子,不斷髮現自我、修正自我、挖掘自我,並用新我來為孩子做示範和表率。 “你爸懶惰、不負責,你不要像他一樣!”“你爸爸愛賭博,你別像他一樣愛賭博!”

“你媽愛嘮叨,你以後不要像她一樣嘮叨!”

“你媽不顧家,你千萬不可以像她一樣!”

有些父母為了發洩對對方的不滿,當著孩子的面求全譴責另外一半懶惰、不負責、愛嘮叨、不顧家,令人遺憾的是,孩子長大後肯定也會出現這些行為。

根據心理學家馬斯洛的研究:當人的生理需求得到滿足,也就是吃飽穿暖之後,心裡最大的渴望就是愛與歸屬感。

孩子心裡最大的渴望就是與爸媽連接的歸屬感,那麼,孩子是透過什麼體式格局與父母連接的呢?――做和父母相同的事。因為透過做相同的事,孩子可以感覺“我們是一起的”。

但有關爸爸/媽媽的信息全是負面信息,孩子只能跟這些信息連接,做出相同的行為來滿足與爸媽連接的歸屬感。當夫妻因為對方的行為而否定他/她身為父母的身份,孩子就會和被排除的一方做出相同的行為模式。簡單地說就是,當你越不尊重對方,孩子就會越像他/她。

父母堂觀點

為了孩子,別再隨意馬虎否定你的另外一半 父母應提供更多正面的信息來滿足孩子連接父母的信息,例如,誇獎孩子和爸爸/媽媽一樣,聰明、講義氣、人緣兒好、孝順;善良、有愛心、軎歡學習、做事認真……透過這種體式格局,孩子會朝好的信息標的目的與爸媽連接,心中對歸屬感的渴望也會得到滿足。
口頭禪
為了孩子我絕不離婚!
��

離婚恐怕會影響孩子學習,以後再說....

孩子會怨恨我們,不克不及離...

離了要獨立撫養小孩,壓力太大...

單親家庭,孩子會不會有心理問題?

“要不是為了孩子,我早就跟你離婚了!”多少對夫妻吵架的時候會把這個理由搬出來,這句話看似無奈,但細究起來卻大有問題:為了孩子,就該把痛苦的婚姻維持下去嗎?

湊合的婚姻不僅傷害著夫妻雙方,還傷害著孩子。在夫妻互動不佳、關係惡劣的情況下,父母的長時間婚姻衝突對孩子所釀成的負面影響,經常要比離婚本身來得大:孩子會從中感覺到害怕與恐懼,甚至對婚姻產生巨大的恐懼,導致孩子的婚姻更加不正常,會自動複製上一代婚姻的失敗部分甚至更加嚴重。家庭悲劇就這樣一代代延續。心理研究還發現:名存實亡的婚姻多是一種“隱性離婚”,孩子可能會缺乏父母其中一方的情感而形成“假性單親”,也容易出現“戀父情結”或“戀母情結”,會影響到成年後的婚姻。

父母堂觀點

孩子不僅需要父母的愛,他也需要父母的互愛帶給他的幸福感。我們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在一個完整、和諧、幸福的家庭中長大,父母有責任去運營一段高質量的婚姻,給孩子帶去滿滿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如果拼盡全力也無法維繫良好的關係,那麼,還是分隔隔離分散得好,理性地結束,成熟地處置懲罰,把對孩子的傷害降到最低。

任何媒體轉載須經授權

恭喜週二早刊“小小西”獲獎

寶寶蛋 麵包熊的故事

精美插圖,豐富的內容,可愛的形象精湛有趣,情商方案啟發幼兒智商,適合親子閱讀

被上海市科協評為

2015十大社會類科普公眾號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最新文章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最新資訊

© Copyright 2016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