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計每一個人的朋友圈裡
都有那麼幾位“晒娃狂魔”吧,
如果說這是一種病,得治,
好像有點兒誇張,
但你有無想過,
你的這種全方位無死角的晒娃行為
會給孩子造成怎樣的影響?
等車或者其他閒暇之餘,我們總不由得拿著手機刷一刷朋友圈(亦或其他社交平臺),就像皇帝批閱奏摺,朋友們的動態也盡在掌握,誰家娃能抓著勺子打奶奶了,他家狗看見隔壁阿黃終於敢叫兩聲了,那小我私家生贏家少奶奶又去北極看什麼獨角鯨云云。
其實這都沒什麼,直到最近,看到一張超近景的一個我每天都能在朋友圈裡看到七八回的孩子蹲在小馬桶上的照片,跟它一起還有一張柔軟的,清晰可見的靜物圖片,與之配合的文字是――第一次,終於拉在了小便盆裡哦!讓我更崩潰的是,再往下滑,竟有沒有數媽媽朋友的誇獎,還有類似“太棒啦!”“這下媽媽終於能解放了!”之類的評論。
這些天來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其他人真真兒是這麼想的嗎?難道沒有一小我私家的觀念和我一樣,就是――“你確定,真的要把這樣的內容發上來嗎?”中國有句俗語叫家醜不可外揚,不論是受到多大的打擊,老一輩人總是把“沒事的”掛在嘴邊。而目下當今,我們會把生活,尤其是孩子的事無鉅細地曝光給朋友,同事,甚至只見過一兩次的人面前。
與此同時,也有愈來愈多的父母們認識到了這股颳了許久的“晒娃風”大有愈演愈烈的趨勢。在美國Parents一項2000人投票中,有79%的人都認為身邊的父母晒娃晒過了頭,相比之下,承認自己確實晒太多的只有32%。
日前,《華爾街日報》網絡版近日針對“晒娃”行為選取了兩篇逆來順受的文章(點擊文末閱讀原文
查看詳盡文章內容)支持晒娃的人認為,這是設立建設圈子的有益體式格局。反對者則認為,晒娃侵犯了孩子的隱私,還有可能引發一些長時間後果。
朋友圈裡冉冉升起的“微二代”們
其實,我們也才剛剛意想到這種過度晒孩子可能會對他們造成怎樣的影響。
究竟��結果他們可是第一代從小生活在“看起來一片美好祥和”的朋友圈裡,而且很多小至三四歲的孩子已經習慣了這種“被晒”,他們中的很多孩子甚至已經將所謂迷你版的“網紅自拍技術”舉一反三,像是什麼膝蓋微屈,雙臂略擡,牙齒要露出八顆之類的姿勢和表情在你的鏡頭喀嚓之前已盡數擺好。
這些孩子從小就知道他們父母喜歡什麼,做什麼事最值得他們的父母發到朋友圈上受到誇獎。
這個時代每一個人有機會成為主角
在父母親的潛移默化下,孩子們也慢慢懂得了社交媒體的魅力,那就是,每一個人都能成為像明星一樣受人關注的人物。
網絡上各種照片、自拍和視頻的風行,讓目下當今的孩子更加渴望可以或許成名。
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數字媒體中心做的一項針對9~15歲孩子的查詢拜訪中,已經有自己社交媒體賬戶的孩子,和26%的13歲以下有自己視頻賬戶的孩子,比其餘沒有這些賬戶的孩子更加渴望成名。
有一個愛晒的媽,可能就會伴隨著一個經常問自己的照片得到了多少個誇獎的娃,或者相反,有一個常因父母獨特的分享習慣難堪的娃。
位於美國新澤西的一名媽媽就稱她兩個孩子對隱私有著判然不同的態度。“我9歲的兒子會為我們把他的照片放在facebook或者因為她小姨晒了張他的週歲照而難為情。
而當我給7歲的女兒拍了張照片,或者被她說的某句話逗笑時,她都會問我‘你會不會把它放到facebook上?’ ”當然,這不單單是因為孩子享受被關注的感覺。
因為發了幾張孩子的照片到某網站,一顆童星順勢冉冉升起,早早入手下手成為全家經濟支柱的例子也不少見。在國內也有如此案例。
當你在晒孩子的時候其實在晒啥?
以前,我們耳邊回想的總是“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那時候吹個牛,說個大話什麼的還只是很私人的行為,而且聽眾的數量也究竟��結果十分有限。
可目下當今,不僅圍觀群眾不乏其人,自我吹噓本身升級也被包裝成了一種很文藝的形式。有61%的Parents查詢拜訪參與者都認為父母們在社交媒體上吹得實在太過了。
與毫不掩飾地吹噓不同的是,還有一種更隱晦,貌似更謙卑的吹噓,“好痛苦啊,為了準備香港全球傑出兒童鋼琴比賽,我們來日誥日4點鐘就要起床,預賽時女兒得了第一位,說什麼都不讓我遲到,當媽媽真是夠悲催哦。”
當然,其實不是說朋友圈裡就沒有真正能打動人,或是值得父母驕傲那麼一下下的場景。看到別人家的孩子踏出人生的第一步,手足間的親暱時刻,或是實現了什麼自我突破,我們都會為之高興。但也確實不乏看到藉助孩子進行自我吹噓或是把孩子捧得居高臨下的那種爸媽。
雖然專家們認為談論這種晒孩子的行為會造成什麼長時間影響還為時尚早,但普遍同意這對孩子來說不是什麼健康的事。
凱瑟琳・斯坦納在自己所著的書《巨大的隔閡:在數碼時代保護童年和家庭關係》中提到,社交媒體確實在很多方面做得特別很是好,比如它可以拉近人們之間的距離,但也會讓父母遠離真切的家庭生活,沉迷於智能手機和電子屏幕,讓孩子無形中因被忽視而倍感寂寞。
完美的生活在朋友圈裡?
“星期六的下戰書,陽光懶懶的,窩在搖椅上繼續讀著泰戈爾的《生如夏花》,旁邊是一杯焦糖瑪奇朵,看著窗外小院裡繁花似錦,孩子們在旁邊開心地玩著積木塊,哦對了,烤箱裡的海鹽乳酪蛋糕馬上就要出爐,香氣撲鼻。夏天,就這麼來了。”再看相應的配圖,場景真是美好得像宜家的廣告宣傳片,不過很可惜,你營造出的毫無缺憾的朋友圈讓你的朋友們其實不買賬。
大約67%的人都認為大多數父母在社交媒體上關於他們家的育兒生活的描述得其實不誠實――而這也許都源於我們的親身經歷――某種程度上,自己也曾在朋友圈試圖隱瞞過什麼。
兒子有個同學的媽媽經常在朋友圈裡晒她出品的美食大片,營養均衡,秀色可餐。以至於有一天趕上同學爸爸接孩子,我一臉羨慕地問他“今晚上你家又吃什麼好的?”,那個爸爸迷茫地撓了撓頭,“今天嗎,估計還是麥當勞吧,這禮拜已經吃好幾回了。”
類似的事情遇到多了,對朋友圈存在的那些別人家的事兒也就不以為然了。很多女性會糾結其他人是怎麼看她的,在別人眼裡她究竟是不是一個好母親,好妻子,所以朋友圈不管發什麼都勢必經過了精心挑選的過程,以確保氣勢派頭統一,孩子穿著得體,自己看起來也精神十足。
這種施展闡發或者說攀比就像是一個無盡頭的圓圈,誰的家最整潔,誰的孩子最聰明,誰的婚姻最幸福?但你永遠不知道在這些照片背後是什麼?究竟��結果沒有一小我私家過的生活是完美沒有一絲缺憾的。
很多人只是善於講好聽的故事而已,在社交媒體上這種事一抓一大把。大概只有經歷很多年,遇到一些事後,才能真正放下壓力,學會不在乎別人怎麼看自己吧。
晒?不晒?這是個問題
在聖地亞哥做教育工作者的阿什麗說,她家有一個5歲和一個7歲的孩子,每當她想要發點兒關於孩子們的事時,都會先給他們看並且跟他們說,看看我發了什麼,看照片裡的你多可愛。
孩子會問她誰能看到這些內容,於是她會給他們看爺爺奶奶,他們同學的爸爸媽媽的帳號。如果他們不高興自己的私事或照片讓別人看到,就會拒絕讓媽媽發。
這也讓阿什麗意想到,她分享的其實不是她自己的事,所以當然要徵得真正當事人的同意。不過必須承認,尚且有此覺悟的媽媽其實不多。
今天早上起床,兒子照例不穿我給他新買的那件米老鼠衛衣,我也依然窮追不捨就是不甘願寧可這五百大洋浪費了非要給他套上,我倆從臥室穿過門廳直到廚房我才將他逮住,他渾身掙扎的那一刻突然我倆入手下手笑作一團,當時沒有閃光燈,沒有自拍,沒有觀眾,更沒有人點贊,但我們倆都特別很是開心,這樣美好的時刻正在被兩小我私家分享著,就是最在乎它的兩小我私家:媽媽和孩子。
孩子的這些事兒不克不及晒
在美國Parents一項針對媽媽的查詢拜訪中,認為“孩子的這些事不克不及晒”的事情比率是:
86%孩子上廁所的視頻
65%孩子只穿內衣的照片
62%孩子坐在馬桶上的照片
49%發脾氣時的視頻
37%報告單的照片
31%發脾氣時的照片
23% 收到特別很是貴重的禮物的照片
15%寫有老師表揚的照片
11%奢侈的海外旅行照片
5%玩遊戲或參加比賽時的實時播報
另有24%的媽媽擔心他們晒的內容會讓孩子青春期或成人後感到尷尬或氣憤。
最後,讓我們來一起圍觀一組高逼格的晒娃組圖吧!
圖片語言不同晒的意義不同!
(9歲的小男孩,竟為了流浪狗狗,在自己家的院子裡建了一個“無殺戮庇護所”。)
(3歲的小男孩,好想幫小兔子爬上臺階,可是小兔子太重了他怎麼也託不起來!)
(8歲小男孩,容忍著外界異樣的眼光一直留著長頭髮,他不是心理有問題,而是……要將頭髮捐給因為生病化療而失去頭髮的孩子。)
(6歲的小男孩,因為小夥伴夠不到馬桶而甘願趴下來做人肉梯……)
(以上用圖均來自網絡)
我還想看
點擊藍色文字可直接跳轉閱讀↑↑↑
父母世界Parents你的視界決定孩子的世界
長按二維碼可關注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
美國Parents大數據揭祕:孩子的這11件事不!能!晒!朋友圈
估計每一個人的朋友圈裡 都有那麼幾位“晒娃狂魔”吧, 如果說這是一種病,得治, 好像有點兒誇張, 但你有無想過, 你的這種全方位無死角的晒娃行為 會給孩子造成怎…
-
-
-
家長注意:孩子成長這4件事不克不及靠老師,只能靠家長自己
學校老師不克不及萬能的,同一個老師要關注幾十個甚至上百個學生,精力一定是有限的。所以孩子的成長,最終要靠家長,小時候不關注孩子,等孩子出問題的時候,家長付出更大…
-
-
-
過得不好不要忍:任性媽媽一生教給孩子這一件事
這是少年商學院(ID :youthmba)的第1137次分享。作者築媽(微信公號:zhuma_note)是北外語言學碩士、科技產業記者、一歲半孩子的媽媽。我們…
-
-
-
天冷了,這5件事千萬別讓孩子做!父母一定要看看
一年中最冷的時候就要來了,往往這個時候,潛伏著很多爸爸媽媽們都忽略的危險。有的時候,我們一不小心,就會讓孩子受…
-
-
-
孩子十歲前應該知道這10件事,比奧數外語鋼琴更重要!
小編導讀: 孩子十歲前,應該讓他知道這樣10件事,雖然這10件事聽起來很簡單,但卻比奧數外語練琴重要得多。比起奧數外語,這些技能更能幫助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