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吃蛋誤區(三):不吃蛋黃,寶寶第一口輔食,究竟應該是什麼?目前國際上的早期雜食原則,我們究竟如何看待,該不該遵循?
原創作者:梧桐媽媽大小寶
(跟北京大學醫學博士,曾經的武漢同濟醫院主治醫師,復旦大學兒童心理學博士後,二胎媽媽一起育兒!――這是同一小我私家……)
上述提到過,寶寶第一口輔食,目前國際上多建議吃含鐵穀物,鐵質強化配方米粉最多見,AAP也建議添加肉類和果蔬。
既往,國內外育兒書上寫到,為了減少過敏的發生機率,給寶寶添加輔食最好遵循一定的順序,比如6個月先添鐵質強化配方米粉,然後是低致敏率的蔬果,7~8個月添加肉類,8個月添加魚類、蛋黃,1歲後再加鮮牛奶及鮮奶製品、帶殼海鮮、花生及其他堅果類。
不過陸陸續續有研究入手下手質疑這一觀點。美國兒科學會(AAP)2000年根據“專家意見”,建議過敏風險較高的嬰兒避免過早接觸高敏感類食物。2008年,分析了新的臨床數據,AAP承認,為了預防過敏而延後接觸高過敏類食物是沒有根據的。澳大利亞國家健康與醫療研究委員會NHMRC發佈的嬰兒餵養指南(2012.12)指出,添加輔食應在6個月左右,以含鐵食物入手下手,包括:富含鐵的嬰兒米糊,肉泥,家禽和魚,或煮過的豆腐和豆類。蔬菜、水果和奶製品如全脂酸奶,芝士和奶油凍可隨後添加。只要最初的輔食包含了高鐵食物,添加順序和速率可以調整。2013年12月,加拿大兒科協會(CPS)和加拿大過敏症及臨床免疫學會發表聯合聲明:孩子6個月以後應該儘快入手下手添加各種輔食,包括高過敏性食物。不要延遲任何食物的引入,推遲引入魚肉、花生(小月齡需碾碎)或雞蛋的添加不克不及防止甚至可能增加食物過敏的發展的風險。
於是,按照上述三家權勢鉅子機構的意見,6個月入手下手加輔食,就要入手下手加肉、菜、穀物、水果(種類順序不分先後),不停測驗考試新食物,儘快豐富種類。目前國際上認為,遵循一定添加順序是沒有必要的,但要注意輔食必須包含了高鐵食物(高鐵米糊、肉、豆腐等)。對於大多數嬰兒而言,第一口輔食添加什麼都無所謂。
最近2016年的一項研究,更是顛覆了輔食添加順序順序這一堅持了數十年的育兒觀。美國《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NEJM,多牛的雜誌,可以自行百度下)刊登了一篇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領銜進行的研究文章,內容可以說是特別很是勁爆,花生過敏高風險的嬰兒,如果在11個月以前儘早餵食花生,可在6歲前明顯降低發病風險,即使他們從5歲左右停止食用。在實驗中,不吃花生孩童的花生過敏機率(18.4%),遠高於吃花生者的機率(4.8%),花生過敏風險足足降低了74%。
簡單的說,這篇文章介紹嬰兒吃點花生,有利於防止花生過敏。由花生推及其他食物,什麼食物都在嬰兒期吃點兒,更不容易過敏。
這可是世界上第一個隨機對照的孩子花生過敏的研究結果。研究人員追蹤了5、6年,特別很是不容易。話說這項研究的影響力實在是太大了,以至於全球範圍內衛生當局都入手下手重新檢視,自己多年來所給予寶寶應避免攝取某些食物的建議。很多國家的餵養建議據此幾回再三修改。我國的育兒輿論更是來了一場網絡狂歡,很多標題為《老一輩這回真的對了》,《胡亂喂還是挑著喂?這事兒上,奶奶外婆們又一次完勝!》一類的文章,在網絡上迅速走紅。新媽媽們又一次放心斗膽勇敢的給孩子啥都吃。啥都能吃,雞蛋自然又一次不在話下了。
筆者對此特別很是納悶,照這樣說,啥都能吃,如何解釋寶寶早期添加雞蛋特別是含蛋白全蛋、鮮奶及鮮奶製品、堅果、海鮮等過敏率高,添加米粉和常見蔬果過敏率極低的現象?人工餵養寶寶較母乳餵養寶寶過敏率高,餵養的小心程度能一樣嗎?很多文章寫過敏就別吃唄,過三個月再吃,問題的關鍵是老百姓不知道怎麼判斷過敏,天天餵給孩子吃,怎麼辦?這個實驗到底怎麼做的,究竟靠譜不靠譜?(你肯定認為我瘋掉了,膽敢懷疑這麼牛氣哄哄的文章。不過筆者向來認為,只要是有關嬰幼兒的文章的結論,一定得打個問號,緣故原由很簡單,嬰幼兒不會說話,難於配合,還有許多倫理緣故原由,實驗做起來要比成人難得多,得出的結論和假設的相關性,一定要仔細考量。)
較真的梧桐媽媽,還真找來這篇牛文章仔細觀摩,研究他們採用的實驗方法。
第一步,他們找來了640個4個月以上的一歲以下高過敏體質的孩子,這些孩子不是對雞蛋過敏,就是有嚴重的溼疹。然後他們把這些孩子隨機分配到吃花生組和不吃花生組。但是呢,他們先給所有孩子都做一個皮膚試驗,再做一個吃花生試驗。為的是避免嚴重的花生過敏以及分組的平衡。皮膚測驗結果如果是不過敏,讓孩子一次吃2g花生看看孩子迴響反映;如果檢測陽性,那就從少到多直到喂大劑量花生(3.9g)看孩子迴響反映。如果孩子在吃花生試驗中發生過敏了,就加入禁止吃花生的組;如果吃花生試驗沒發生過敏,孩子將按照隨機的方法分配到吃(每週最少6g花生攝入)或者不吃花生組,直到他們長到5歲。結果很驚人,在皮膚試驗陰性的孩子中,定期喂花生的孩子發生過敏的比例為1%,而不吃花生的孩子發生過敏的為6%。這一現象同樣發生在皮膚試驗陽性的孩子中,吃花生的過敏為6.8%,不吃的反而為33.1%。當研究者給孩子們檢測IgE的水平的時候,喂花生的孩子中,出現高度IgE的水平的機率比較低。這也佐證了給孩子吃花生好過於不給孩子吃花生。
表:11月前入手下手吃花生和不吃花生的孩子6週歲時花生過敏機率
我小我私家感覺,這篇文章有許多的漏洞(以下言論屬於一家之言,僅供參考,梧桐媽媽真沒那麼斗膽勇敢量跟國際牛刊叫板。請各類粉絲不要過於猛烈的拍磚,有問題特別很是歡迎批評指正或一起探討)。
1
最大的漏洞,就是第一次篩查有花生過敏施展闡發的孩子,歸到不吃花生組!
其中,最大的漏洞,就是第一次篩查就把曾經有過花生過敏施展闡發的孩子,歸到了不吃花生組!我們知道,過敏的人,第一次吃某種食物引起機體防禦迴響反映,產生各種物質抵禦這種食物再次來襲。第一次吃花生就過敏的孩子,絕對是花生過敏的高危人群,而且之後沒有進行任何脫敏處置懲罰(少量、多次接觸,可能會脫敏,越小的孩子脫敏成功率越高)!這不吃花生組的花生過敏率,肯定要比預想的超出跨越許多。真感覺這群研究人員苦苦追蹤了6年,第一次分組就出現這種醫學常識性問題,真是白瞎了。
2
兩組孩子,可能其實不公平
我們知道母乳餵養率、第一次添加輔食時間、家族遺傳傾向、別的食物過敏率和種類等因素,都對某種食物過敏機率有影響,是重要的混雜因素。這項研究跨度為4~12個月的孩子,要知道正常足月的寶寶,胃腸道黏膜免疫要到7~8個月前後才基本健全,人工餵養,過早添加輔食,自然過敏機率要超出跨越許多。也就是如果這項實驗都針對同月齡,且6~7個月以後再添輔食的純母乳或人工餵養孩子,沒有家族成員花生或別的東西過敏史,數據可能會大不相同。對這些混雜因素,文章並沒有採用統計方法排除,也沒有任何文字說明。
3
過敏施展闡發各異,判斷標準模糊
上面我們提到過,寶寶過敏施展闡發八門五花,即使醫務人員識別率也不一定高。怎麼判斷過敏?僅僅是長溼疹?文章並沒有說明。
我們最希望得出的結論是輔食順序有無必要,也就是某種食物早吃晚吃要沒關係,最終還是要寶寶吃的。比如我們很想知道,寶寶6個月吃花生好,還是一定得等到1歲以上。這篇文章提到的不吃花生組,是自從小時候實驗性地吃了第一次,6歲以前再也沒吃過。剛才提過,孩子經常少量攝入某種東西,是有脫敏機率的,從那以後沒再吃過花生的孩子,肯定過敏率會有所增加。因此我們希望經由過程這篇文章得出的結論,“讓孩子1歲以前入手下手吃花生沒關係,反倒更有好處”;“別的食物早點添加也沒關係”,“不需要遵循輔食添加順序”,這些推理,還是比較牽強的。
梧桐媽媽找來許多類似的文章仔細研究,雖然結論都震懾眼球,不過仔細揣摩,也有諸多不完美的地方,包括很多不錯的文章。緣故原由與上述類似。有關嬰幼兒的循證醫學證據,跟成人相比,可信度真的會下降――大家都研究偏了,真相去哪兒了呢?這是因為嬰兒我們研究起來很困難。舉個例子,既往西方對寶寶需不需要趴著睡爭論不休,經由過程鐵板錚錚的循證醫學證據,權勢鉅子機構都建議趴著睡,結果嬰兒猝死率飆升,數十年後,又再修改指南。各項研究幾乎數年一更新,又數年一顛覆,我們對這些知識數據不單單是需要心存敬畏的接受,還是保留一些懷疑態度為好。
那麼,梧桐媽媽自己對於寶寶添加輔食的建議,究竟是什麼呢?
1、第一口輔食,還是不容易過敏的東西為好。
寶寶腸子很嬌弱,有些寶寶腸子受了一次打擊,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恢復。如果沒識別過敏,天天吃就更糟了。我們在臨床上觀察,那麼多的孩子因為雞蛋、鮮奶製品、堅果等過敏,很多吃母乳的寶寶,媽媽經常吃鮮奶或僅僅是加了奶粉的小麵包,寶寶都能長出遷延不愈的溼疹和肛周潰瘍,一家人只道是媽媽奶不好,“奶有毒”。很多寶寶超過1歲也受不了鮮奶。給寶寶珍貴的第一口吃這些東西,顯然不合適!因此,國際目前流行的權勢鉅子機構建議第一口隨便吃,6個月什麼都可以吃,早點吃反而不容不過敏的種種說法,從實際操作的角度上說,梧桐媽媽小我私家認為是不嚴謹的,且可能誤導的。
2、至於輔食添加順序是否是應該堅持,梧桐媽媽是這樣看待的:
寶寶的腸道是有一定發育過程的,7~8個月胃腸黏膜免疫才基本設立建設完善,食物過敏率大大降低。也就是說不同月份,寶寶食物過敏機率是不同的,極可能是逐漸下降的。這種情形下,先添容易過敏的,再添不容易過敏的,你說是否是很合理?打個比方,寶寶長牙需要時日,中樞神經對喉咽部的肌肉控制也需要一段時間,胃腸道吸收能力也逐漸增強,因此需要從泥糊食物慢慢過渡到固體塊狀食物,我們不克不及操之過急,否則寶寶容易噎住或誤吸,即使吃下去,嬌嫩的腸道也消化吸收不了這些塊塊,都拉出去了。同樣,對於寶寶腸道,也不可操之過急,早早地讓他處置懲罰他不容易耐受的食物。從這個意義上講,輔食添加順序在理論上是站得住腳的。
我們要不要放心斗膽勇敢的,一入手下手就給寶寶吃容易過敏的食物?首先我們看看,為何這些食物容易過敏。易於過敏的食物,通常是我們平常比較少吃的(可能因為脫敏效應和地方的進化制度),比如內陸的人吃海鮮和熱帶水果過敏率就會高許多,一些人吃某些堅果的機率不多,自然過敏率也會增加;或者高蛋白,或蛋白或多肽分子較小,易於穿透寶寶腸道的食物,一些堅果中也含一些易致敏的小分子脂質,容易穿透腸道進入身體,這就解釋了為何鮮奶和雞蛋以及部分堅果,容易引起寶寶過敏,且隨著發育時間延長,腸子發育愈來愈完善,相當於說對這些小分子異物的胃腸“篩孔”愈來愈小,此類食物的過敏率會下降,成人對雞蛋和鮮奶的過敏率,顯然會小很多,我們大可耐心地等待其成長完善;再就是遺傳方面的緣故原由,就像一些人先天乳糖不耐受,或蠶豆病的病人無法吃蠶豆一樣,某個家族裡,可能許多人都對同樣的物質過敏,這是基因決定的。這三種情況,我們其實可以區別對待。平常我們比較少吃的食物,也大可沒必要給寶寶“嚐鮮”;易於穿透腸壁引起過敏的物質,我們暫時別吃,等寶寶長大些也不遲。先天性不耐受的還拿給寶寶吃,那真是“作死”,不過不除外一些基因突變的散發病例,需要及時識別遏止。總之,梧桐媽媽認為,還是不要放心斗膽勇敢的,一入手下手給寶寶什麼都吃比較妥當。小心使得萬年船,儘可能讓寶寶不遭罪,保護他小小的胃腸和逐漸完善的免疫力,豈不合錯誤營養吸收更好?
每樣食物添加需要一些時間,通常需要觀察3日,沒過敏或可疑不舒服的迴響反映再添下一樣,不可操之過急。另外,研究證實全母乳寶寶營養足夠6~9個月使用,一入手下手添輔食就只是嚐嚐鮮,量特別很是少,沒吃進去多少營養,還是以奶為主。早期最主要考慮輔食含鐵情況比較理想,別的其實不用過分緊張。那麼著急什麼都給寶寶吃,一入手下手就得讓營養多麼多麼全面,倒也沒必要太刻意(但一定要重視鐵質攝入,最好4~6個月給孩子進行血液檢查,具體見貧血章節)。
至於輔食順序,真沒必要太糾結,主要是容易過敏的和不容易過敏的先後問題。最關鍵的地方在於,過敏的識別!特別很是建議各位新媽媽和照料者,仔細學習各種嬰兒餵養相關知識,認識過敏,也認識並重視易於過敏的食物,一旦出現即使識別並停止過敏原攝入,3~6個月後再測驗考試。
如果真像這些權勢鉅子機構建議的那樣,飛快地給孩子吃穀物,蔬果,肉類,蛋類,堅果製品……要知道,早期寶寶換一種奶粉都可能腸胃不舒服,一入手下手就一股腦給寶寶添這麼些玩意,他仍然有可能不適應。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切實其實觀察到一入手下手給寶寶添加肉,很多孩子不適應,消化不良,大便很臭。理論上肉類含異種蛋白和大量脂質,對“胃腸篩孔”仍不是很小的嬰幼兒,極可能也會成為過敏原。如果是這樣,真的沒必要勉強添加,耐心等待一段時間,等腸子發育得差不多了再吃不遲。而且我們需要知道,每一個寶寶的發育速度,極可能大有不同。統統以寶寶每階段需求為主,實事求是,不可操之過急。
3、從理論上講,如果寶寶過敏迴響反映其實不明顯,少量多次攝入某個食物,特別在嬰幼兒期,切實其實過敏機率會下降。
上述ENJM的實驗,也很好地佐證了這一點。由此推理,如果一小我私家從小啥都愛吃,尤其是他還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孕婦孃親啥都吃,切實其實寶寶過敏率會降低。這些已經有實驗數據證實。不過這個“脫敏治療”方法(讓孩子啥都吃,經常吃自己可能過敏的食物)讓百姓實施起來需要一定理論根蒂根基,有風險,爭議也大,主要問題和效果差別集中在過敏識別和個體差異上。百姓在考量自己需不需要測驗考試,如何測驗考試時,仍需謹慎對待。
我們有所瞭解,醫學上有種“脫敏”治療,就是對一些過敏的人群,少量多次攝入某個過敏原,身體對這種東西的耐受度會增加。就好比一小我私家小時候打了疫苗,或感染了什麼能產生免疫迴響反映的病毒,身體產生的保護性免疫迴響反映可讓他很長一段時間內免受類似疾病困擾。也好比一小我私家經常跑步,慢慢就可以耐受勞累,一小我私家經常穿很少的衣服,慢慢就可以耐受寒冷一樣。
不過這種治療結果其實不確定,機體也可能識別過敏原,產生對應的抗體小分隊,專門抵抗這種物質,再次攝入時產生較重過敏迴響反映,讓主人意想到不要再接觸此類玩意。也有一些人,反覆攝入過敏原症狀愈來愈重。就好比一個你不喜歡的鄰居常來拜訪,也許時間長你就習慣了,甚至也慢慢對他有好感;也很有可能你愈來愈討厭他,一聽到他的腳步聲就渾身哆嗦一樣。這取決於每一個人的個性。同理,對待反覆來臨的過敏原,身體的迴響反映也存在顯著的個體差異。
最近幾年來研究和實際運用發現,6歲以內嬰幼兒脫敏治療成功率相比成人要高,部分文章報道治癒率可達50~80%甚至更高。這是因為嬰幼兒的免疫力正在快速設立建設,有更強的可塑性;各粘膜功能免疫也在逐步趨於完善,隨時間推移,“抵禦外敵”的能力會逐漸增強。成人就沒孩子那麼“好運”了,治癒率很不確定,跟個體差異也很有聯繫關係。不過脫敏治療耗時長,約需3~5年,至少也需2年;檢測和治療手段可能會有創傷;即使臨床治癒,之後可能反覆;太小的孩子症狀不典型且更重……保險起見,一樣平常醫院最早只給5歲以上的孩子進行脫敏治療。
不過從這些理論和相關的實驗研究,我們可以得到一些借鑑。如果孕婦媽媽不過敏,還是啥都嚐嚐比較好(不過一定別吃過頭“過敏”了,孕婦身體內激素再調整,免疫功能通常會增強,一旦過敏可能會對胎兒有影響。)寶寶入手下手添加輔食後,還是膽小如鼠為妙,輔食添加順序可以借鑑,先添不容易過敏的,再添容易過敏的,照這些權勢鉅子機構意見,啥都能吃,多個現實事例證實,一入手下手添加雞蛋、鮮奶等高過敏風險食物顯然不合適。輔食每隔2~3日一樣一樣添加,謹慎評判有無過敏迴響反映出現,或者單純觀察到寶寶與日常平凡不一樣,不吃這種食物就好,最好停止攝入這種食物3~6個月,之後謹慎觀察。一入手下手食物也最好不要混合製作,會干擾新媽媽的判斷。然後一點一點逐步補全營養金字塔中的一個個食物種類。沒必要操之過急,你的小寶寶,最終啥都能吃上。
再打個比方,上述這些家庭的所作所為都像是“雞蛋脫敏治療”,天天給自己的孩子吃蛋,結果雞蛋過敏的機率仍然相當高,可憐的寶寶天天都要接受過敏原的“拷打”,不斷地忍受林林總總惱人的過敏症狀,有苦說不出。也許他們長大後真的“脫敏治療”成功,對雞蛋的過敏傾向解除,不過他們美好的童年就這樣在過敏的苦惱裡掙扎的過去了,且被雞蛋等過敏原反覆調教出來的高敏感性身體,相比較而言仍然容易對其他物質過敏,也容易患免疫方面的疾病。因此,瞭解來龍去脈,綜合信價比,為何不等腸子長好些,晚一點給孩子吃雞蛋,自然而然地防過敏,營養吸收也更理想,反而非要做這種殘忍的“脫敏治療”呢?這本身就是一個悖論。
傳說中,雞蛋的那些好處,真的有嗎?有關雞蛋的其他疑問和闢謠,明兒且聽梧桐媽媽細細道來。
重磅推薦!北京大學醫學博士新書橫空出生避世,手把手教您餵母乳,並喂得輕鬆,喂得開心幸福。
(本文節選自《夏娃的困惑》叢書,作者馮欣源(微信公眾號:梧桐媽媽大小寶,wtmmdxb),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作者為北京大學醫學博士,曾任武漢同濟醫院主治醫師,現為復旦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後,師從孫時進教授,主攻兒童心理學。讀書期間親自養育兩個寶寶。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第一本《夏娃的困惑――全程實用母乳指導,史上最強哺乳謠言破碎摧毀機》已出生避世,孕媽媽、哺乳媽媽、新媽媽必備!書有幸得到各位大咖推薦――武漢同濟醫院婦產科馮玲教授,兒科劉愛國教授,麻醉科梅偉教授傾力推薦!復旦大學社會心理系孫時進教授,武漢大學社會學系羅教講教授傾力推薦!並作序!詳情請加公號,點擊後臺右下方有書籍介紹以及獲得體式格局。)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
寶寶第一口輔食該吃什麼?當今國際上早期雜食原則,該不該遵循?
寶寶吃蛋誤區(三):不吃蛋黃,寶寶第一口輔食,究竟應該是什麼?目前國際上的早期雜食原則,我們究竟如何看待,該不該遵循? 原創作者:梧桐媽媽大小寶 (跟…
-
-
-
寶寶第一口輔食,第一口菜泥,第一口肉泥,究竟怎麼吃?
寶寶的第一口食物、第一口輔食、第一口菜泥、第一口果泥。第一口肉泥、第一口粗糧該吃什麼,身為麻麻的你知道嗎?有了這個作為參考,麻麻們就清楚很多了哦~ …
-
-
-
寶寶第一口輔食吃什麼很重要,大多數媽媽都喂錯了
很多媽媽都知道,寶寶的第一口輔食是米粉,但是市道市情上的米粉種類繁多,到底寶寶需要的是哪種呢,相信很多媽媽其實不知道。 其實,出生滿6個月的寶寶體內的鐵存…
-
-
-
輔食這麼吃,寶寶不長高都不行!
2017-02-19食譜君小菜媽媽 營養師媽媽精心搭配 406道原創寶寶輔食食譜分類 不再為寶寶吃飯發愁 ◆ ◆ ◆ ◆ ◆ 今天教一道 超受寶寶歡迎的食譜…
-
-
-
6月齡寶寶添加輔食
當寶寶6個月時,寶媽就會考慮幫助寶寶添加輔食了。給寶寶添加輔食是為了幫助寶寶攝入更全面的營養,例如添加豬肉、豬肝、禽肉、蛋、豆製品、各類蔬菜等。母乳餵養的寶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