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各種育兒理念就像擺在書店裡的書,每一本都很好,但哪一本是值得我們買回去的,就看買書的人,你需要補充哪方面的知識(社科類還是工科類),你處在什麼樣的發展階段(漫畫還是哲學書)。
文/kelly(彭灩嵐)
如何給孩子定規矩,可以說是做父母最頭疼的事情:
首先,度如何把握?圈畫大了,就怕最後把孩子養得太散;圈畫小了,又怕束厄侷促了孩子,壓抑了孩子的天性;
其次,規矩定下來了,又該如何堅持呢?看孩子哭得那麼慘兮兮,我是否是把孩子管得太死?但也有人說了規矩一旦定下來就要堅持,哪怕別人說我是冷血家長……
還有,有時候處於空白地帶,到底這時候候是該管呢還是不該管呢?
老天啊,給我個答案吧!
作為一個新手媽媽,我也在這個邊界上迷茫、試探。
突然,就在昨晚把小七哄睡之後,我入手下手對這個問題有不同的思考:
按照開頭的三個角度去探討給孩子定規矩,就像一個班老師出了題,所有的學生都一起解題――這樣的思考體式格局是把所有的家長都預設在一個出發點上,然後按照老師指導的思路去尋找相同的答案。
可現實是什麼?每一個家長的生長環境不同、心智成熟的程度也不同,所以如果按照同一個老師的指導思路去解題,就相當於把文科生、理科生、文藝特長生(生長環境)混在一起,而且這些學生是來自於不同的年級(心智成熟度)!!
這就是為何很多家長說:我按照這個思路去給孩子立規矩了,但是沒效果啊!是否是這個定規矩的視角錯了?
視角沒錯,但這個視角只針對二年級的文科生家長,三年級的理科生和一年級的文藝特長生家長,你們還沒找到適合自己的視角而已。
而且隨著孩子的長大,有些家長也跟著成長,慢慢的會從一年級升到五年級,但有些家長拒絕成長,孩子都已經上初中了,他們還在一年級慢慢徘徊!
所以,關於給孩子定規矩,我們需要一種全新的解讀體式格局――
那就是家長首先認清自己的特徵和發展階段,然後用適合本階段發展的體式格局去給孩子定規矩,並承擔相應的結果(為何還要承擔結果?後文有詳解)。
以孩子不好好睡覺為例,Kelly列出幾個不同的制定、遵守規矩的方法:
1、“睡覺是你自己的事情,我只提醒,不干預干與”
過程:“寶寶,快睡啊,別玩了……媽媽先睡了”
可能的結果:“到點就睡”的規矩對孩子產生不了約束力,孩子睡眠不規律,午覺推到傍晚睡、晚上半夜才能入睡、早晨起不來。
2、“你到底睡不睡?!”
過程:“快點睡!都什麼點了!你不要睡覺老孃還要睡呢!看來不打不消停啊!” 睡眠是家裡的對抗賽,每天家長都要氣哄哄地打幾巴掌孩子才肯睡。
可能的結果:孩子不願遵守“到點要睡覺”的規矩,抗拒睡眠,因為睡覺意味著憤怒的爸爸媽媽和捱打。帶著情緒入睡,易在睡夢中哭鬧,第二天起床困難。
3、“睡覺很重要!”
過程:“寶寶,媽媽告訴你目下當今已經很晚了,你只要放鬆一點就能夠睡著。你已經是大孩子了,需要學會自己安靜冷靜僻靜……”唐僧似的嘮叨,看似是給孩子講道理,實際上是怕自己一停下來就會情緒失控。家長在努力剋制自己的情緒。爸爸媽媽輪番上陣“寶寶,如果你在媽媽身邊睡不著,就到爸爸這裡來,不許亂動,也不許說話……”
可能的結果:睡覺的過程變成了家長漫長的演講,家長看似安靜冷靜僻靜,但情緒卻像奔湧的岩漿,只因特意控制才不噴湧出來。孩子感觸感染到家長的表裡不一,迷茫困惑,很難控制情緒。對睡眠仿照照舊有抗拒。
4、“寶寶,我知道你睡不著很難熬痛苦,媽媽陪著你。”
過程:孩子扔枕頭、扔娃娃、亂踢亂爬,家長看到的不是無理取鬧――他有道理,因為他睡不著,又沒有辦法讓自己安靜冷靜僻靜下來,而是孩子的無助,於是平心靜氣地抱著他、摟著他,包容他的情緒,用自身內在的安靜冷靜僻靜去安撫孩子的煩躁。
可能的結果:家長用愛去解讀、包容孩子,孩子感觸感染到了家長內在的寧靜,從而慢慢安靜冷靜僻靜下來,自覺自願去遵守“到點要睡覺”的劃定規矩。
大家看完,是否是說我要選第四個?
理想很豐滿,現實卻是我們絕大部分人不克不及選第四個!
緣故原由
因為要做到第四個,需要一小我私家有特別很是成熟的心智:可以或許接納包容自身的不完美(包括起伏不定的情緒),可以或許在遇到問題時從自己身上找緣故原由(不是他惹我生氣了,他一出招我就要接招嗎?我才是為自己情緒負責的人),愛自己(在工作生活中找平衡點,不壓抑自己,不透支健康),看清真實的自己(瞭解了自己,才可以或許看見別人真實的需求,包括孩子),最終,才能用一顆安然平靜的心,去關愛身邊的人。
而我們絕大部分的人,都處在第1、2、3個方法的成熟階段,如果要求自己要跨過自己的階段去做太高階段的事情,那麼只能是去追求高不可攀的不可能。
一個一年級學生咬著牙要解微積分,就因為他認為微積分很高端,那麼結果會怎樣?
當然是沮喪!他不正視自己的能力,不接納自己的不足,接下來說不定會更否定自己:我沒用,我不是一個好家長!
遷移轉變
但是否是就不克不及做到第4個階段?不是,當我們接納了自己的現狀,我們伴隨孩子一起成長,我目下當今處在一年級,那我就解一年級的題,慢慢的,等我升到了二年級,我再老老實實解二年級的題,不好高務遠,心比天高。紮紮實實地生活,終有一天,等我們擡頭一看,自己已經隨著孩子的成長,升到了更高的年級。
感悟
當然,我們不可能一入手下手就知道自己屬於哪一個年級哪一個階段,所以需要我們在育兒的過程當中慢慢去悟。如果我們感覺自己還處於一年級的時候,請不要和別人比較,每一個人的生活背景和機遇都不一樣,也不要抱怨,因為天知道接下來你會接到什麼樣的牌?也許孩子就是老天給你的下一副牌,給你機會去翻身。
瞭解了自己的發展階段,要做的就是接納。我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那就不要控制,真實的表達出來比強行壓抑、在孩子面前戴著面具要好,因為孩子是會透過表象,直接感知我們最真實的內心的。要麼暫時離開,要麼在孩子的面前發洩完之後,給孩子道個歉“對不起,媽媽控制不了自己,請你原諒。”一味追求表面的“不在孩子面前發脾氣”,其實會給孩子帶來更大的傷害:媽媽的面具後面到底藏著什麼?孩子用豐富的想象力一加工,恐懼,就如大海一樣寬廣。但是,如果我們真實地表達自己,孩子就知道:媽媽是會生氣,不過我知道她再生氣也就那樣。有限的恐懼和無限的想象,哪一個對孩子的傷害更大?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談接納。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宿命,在這個時期,我們的孩子就只能得到一個這樣一個發展階段的父母,如果我們和孩子“認命”,那麼我們就可以踏實生活,一點一點成長,如果不“認命”,家長硬要跳級施展闡發,那麼家長和孩子只能經歷更苦的“命”。
不求完美
最後,是否是能做到第四個方法的父母就永遠不會發脾氣?這樣的要求只是在追求完美。一天24小時一年365天日日心如止水,只有佛陀能做到,我們修煉的層次還不夠,今天能做到安靜冷靜僻靜去解讀孩子,來日誥日也許會對孩子釋放怒火……接納自己的狀態,成長也是一個螺旋上升的狀態,進一步退兩步都是正常的,只要整體狀態是在成長、在變好就行。
各種育兒理念就像擺在書店裡的書,每一本都很好,但哪一本是值得我們買回去的,就看買書的人,你需要補充哪方面的知識(社科類還是工科類),你處在什麼樣的發展階段(漫畫還是哲學書)。
-END--
本文在頭條號與微信公眾號【顆粒成長屋(klcz_kelly)】均已進行原創聲明,任何媒體未經授權不得刊登、使用。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
看完這個,不光養孩子,連你自己的人生都更清晰了!
導讀:各種育兒理念就像擺在書店裡的書,每一本都很好,但哪一本是值得我們買回去的,就看買書的人,你需要補充哪方面的知識(社科類還是工科類),你處在什麼樣的發展階段…
-
-
-
看完這個故事,或許你會明白什麼才是真正的愛情
看完這個故事,說不清楚是一種怎樣的感覺。只覺得一陣嘆息自心底湧上。人這一生,到底在追求什麼,到底什麼才是最好的。真的要等到一切都已經歸於平凡,才會想起,才會接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