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溝通如何說專家微評】
許多父母對於自己在孩子面前大發脾氣是很無奈的,事前忍無可忍,事後陷入愧疚。父母都知道應該安然平靜,可是失控卻在所難免,面對這樣的窘境,我們能做的只有儘可能減少情緒失控的頻率,降低強度,並且做好事後彌補。
作者:Karen
不久前寫“作為父母,我們為何吼孩子”,引來特別很是多的閱讀、轉發和反饋。情緒管理是許多父母面臨的困境,我相信絕大部分的父母都曾有失控的時候:吼叫、或者直接痛打一頓,那一刻所有的育兒理念都丟到無影無蹤,只想好好出口惡氣。我,作為一個育兒“磚家”的普通人,也會有這樣破功的時候,這不,“畏妻如虎”的一幕不久前又在我家上演了。
導火索:
週二晚上我一拖二,當時情形:1)爸爸本說好晚上八點半回家的,結果改成接著唱歌半夜回家;2)群裡的講座過點半小時才結束,一個半小時裡我需要不時呼應老師而放不下手機,3)要督促孩子們睡前全部流程;4)等他們洗澡上床已經9:20,兩人光著膀子在床上又跳又笑。
火山爆發:
有點著急的我,入手下手時說:“媽媽還在繼續工作,你們能不克不及配合一下,把衣服穿好準備睡覺?”他們不聽,繼續打鬧,最後老大把老二打哭了。這時候我一邊忙著發群裡最後的致謝和廣告,一邊調解排遣,想起是爸爸食言導致我如此狼狽,我又氣又急,突然就爆發了:拿起老大的恐龍,強忍砸向他的衝動,一把扔在了床上,然後惡狠狠地大吼:“我已經請求你們配合了,媽媽不是在玩,媽媽在工作,為何你們�z就是不聽?”這下他們徹底嚇到了,我繼續咆哮:“我已經表達了我很著急,非要鬧到讓我很生氣地吼叫你們才能停下嗎?”
重尋理智
這時候候我已經意想到我這是赤裸裸地威脅,我也知道其實我是把對爸爸沒有表達的失望變成怒氣撒在孩子身上了,可我真的還是很想爆發,於是我忍住衝動,跑進衛生間打開水龍頭放冷水洗臉,大概過了半分鐘我出去,情緒平復很多。孩子們很快上了床,兩個孩子都有點被我嚇到,想哭又不敢哭的感覺。
修復關係
我想彌補。關了燈,我說:“我給你們講個故事……”然後我編了一個類似事件的故事,把主人翁換成了別人家小孩和媽媽,帶著他們回溯了整個過程。最後我說:“我要向你們道歉,媽媽剛才太凶了,嚇到了你們。我很著急,講座一直不結束,耽誤我們睡覺的時間;另外因為爸爸食言,我很失望;所以我就把怒氣撒在你們身上了。日常平凡你們蹦蹦跳跳我會覺得好玩,但今天卻憤怒地像火山一樣爆發了。”
老大馬上就哭了出來,說:“可是我不克不及原諒你了。”
我說:“你是否是覺得特別委屈?”
他說:“你打了我。”
我說:“你感覺到剛才媽媽扔恐龍的時候就像打你一樣嗎?”
他說:“對!”然後繼續小聲啜泣。
我抱住他,輕輕拍(老二折騰過程當中自己睡著了),告訴他:“剛才媽媽那個代表能量的杯子裡的水灑了。一部分被講座延時,一部分被你們的哭鬧,還有一部分被爸爸食言灑空了。當我沒有能量時,我就容易變成生氣的媽媽。”我們繼續評論辯論了一會兒關於杯子的問題,過了一會兒他變得安靜冷靜僻靜。
反思
我再一次掉進了自己的坑:每次比較疲憊,或者和爸爸鬧不愉快時,就很容易生氣,這次我已經預見到了可還是沒有控制住自己的情緒。事後我想彌補,給他們道歉,也坦承我的設法主意。這是個糟糕的溝通實踐,但我讓他們知道了媽媽也需要學習和成長,當事情失控時,我們還可以去彌補過失,降低對其他人的傷害。
以上就是我對最近一次情緒失控的全部記錄,不知道你看完有什麼啟發呢?我們都是普通人,希望對孩子更加溫和,但事實上卻很難一直做到。《正面管教》的創始人簡.尼爾森在出版了這本專門教導父母教育孩子的書後,還曾經拿著皮鞭追著女兒打;《如何說孩子才會聽》的兩位作者也曾寫過另外一本書《解放父母、解放孩子》,裡面翔實記錄了在養育孩子過程當中的挫折與反覆。大師尚且如此,我們掉進坑裡,也是自然。
除衝突後寬慰自己不要太過自責外,我們還能做很多。以下就是我在這幾年反覆爬坑經驗中得出的總結,希望看到文章的你,可以比我掉坑的頻率少一些,進步快一些。
首先,對失控的幾個階段有清晰認知,將會幫助你避免掉坑,以及失控後很快尋回理智。大體上,失控的場景用丹尼爾.西格爾博士在《由內而外的教養》當中對失控的定義,分為以下四個階段,我略作簡化:
觸發:內部或外部事件引發失控進程。(案例中的導火索)
過渡:大腦由可控狀態轉入失控狀態。(此過程或長或短)
浸沒:處於失控狀態,思維停滯,無法進行自我反省、調節等。(案例中的火山爆發)
恢復:大腦重新進入可控階段,此時很容易重新進入失控狀態。(重尋理智階段)
無意識地區分自己的失控階段,就是開啟情緒管理的第一步。
針對第一階段,總結經常觸發自己情緒的事件共性,比如因為孩子不好好吃飯或者自己身體疲憊,提前想好一些應對此類事件的措施,做到下次有更好的處置懲罰體式格局。更重要的是總結共性,再回溯童年,理解自己的情緒來源是必要的一步。那些稀裡糊塗的情緒來自潛意識中的過去,當我們認真反思童年,它們就會慢慢浮現並被接納。
其次,認識到爆發之前我們有過渡階段,可以在理智還未掉線時做一些防範:提醒對方我的情緒不穩定,或者暫時離開現場。我經常會在這個階段四肢舉動並用來描述我的感觸感染:
“我目下當今感覺自己就像個氣球要爆炸了!”
“我的火山就要噴發了,岩漿已經到了脖子!”
“我感覺我的嘴裡快要噴出火球了!”
“我就是一隻憤怒的青蛙,呱呱呱!”
這樣說,一方面可讓孩子具體理解生氣是什麼,另外一方面也能夠把我們的注意力轉移到自己身體的迴響反映上,有效緩解情緒上的緊張感。
一旦進入失控(浸沒)階段,大腦中負責理性思考的前額葉皮層就被屏蔽,這個時刻,我沒有什麼好的建議。但瞭解失控的四階段後,每一個人可以做到的是認識到自己處於失控狀態,需要儘快冷靜找回理智。比如我在事件中沖涼水,或一邊走一邊深呼吸、甩手,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體因憤怒產生的迴響反映上也是經常使用的方法。
恢復階段是情緒很不穩定的時刻。大家或許都有這樣的經驗,吵架本已接近尾聲,結果對方一句不經意的話,往往導致一場更激烈的爭吵。一旦你找回理智,首先要做的是關注自己的狀態,讓自己儘快穩定,而不是忙著繼續處置懲罰衝突事件。我在前面的故事裡,回到房間時保持緘默沉靜了一段時間,直到找回自己的全部理智。
第二點,失控過後,我們可以著手做的是關係的修復和重新連接。這一部分在我的故事裡很清晰展現了,要強調的是“父母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認清自己在與孩子的受損關係中所扮演的角色,告訴孩子自己的感觸感染。這樣做不僅有利於破裂的修復,還能減輕我們的行為給孩子帶來的羞恥感。”(引自《由內而外的教養》第八章)。許多父母雖然內疚,卻很少向孩子表露,卻不知孩子很多時候會把你的攻擊等同於他們不夠好,不值得被愛,從而陷入自我否定和不自信中。請勇敢向孩子道歉,告訴他們我們也有需要學習的功課,為孩子們樹立一個能在衝突後自省的好榜樣。
最後,事後反思。回顧事件的整個過程,會讓自己清晰看到做得好和不好的地方,以及幫助自己去了解:為何會那麼生氣?我有怎樣的信念?下一次類似情形我能做些什麼?如果可以寫下來是最好的。這一步在最後,卻是避免下次類似事情再發生最重要的一步。
這不,這週二我晚上又有工作時,我提前告知了孩子們。過程當中當我感到有些焦躁時,也表達了我的擔心。結果你猜怎麼著?睡覺前老大說:“媽媽,我覺得你今天脾氣很好,沒感覺要發火呀!”
(作者Karen Wang:如何說孩子才會聽的美國認證講師,薩提亞模式實踐者,三課導讀師,親子溝通如何說頭條號簽約作者。曾經的外企高級經理,目下當今是兩個男孩的全職媽媽。)
本頭條號擁有30餘位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傳播學背景的專家學者,將與活動號(微信公眾號:親子溝通如何說)一起,致力於推動有品質的親子溝通,“你問我答”功能已經開啟。歡迎關注!
轉載須徵得本頭條號作者同意,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
有一種育兒體式格局,叫反覆爬坑
【親子溝通如何說專家微評】 許多父母對於自己在孩子面前大發脾氣是很無奈的,事前忍無可忍,事後陷入愧疚。父母都知道應該安然平靜,可是失控卻在所難免,面對這樣的窘…
-
-
-
有一種男人再好,也堅決不克不及要!
-01- 有一種男人,他們為人和善,彬彬有禮,德行良好;他們待人處世成熟有方,人緣不差,對女孩都很好;他們包替你提,車門為你開,流氓幫你打,絕不讓你尷尬,…
-
-
-
我說穿一件,婆婆說三件,有一種冷叫他奶奶覺得冷
以前一直流傳的一句話是“有一種冷叫—你媽覺得你冷”! 目下當今我才深深的覺得,這他喵的應該是“有一種冷叫—你奶覺得你冷”! 有時候想給寶寶好好穿個衣服,簡…
-
-
-
有一種冷叫“奶奶覺得娃冷”,寶寶穿衣聽誰的?
立冬雪絢麗,氣候由涼變冷。知道嗎?有一種冷叫奶奶覺得你冷! 這個時節往後,奶奶紛繁化身潮童殺手,帶養的寶貝們有一個共性,即是被穿得像個球! 讓奶奶們短時刻內學…
-
-
-
有一種美,叫奶奶覺得你美
萌萌狐和很多寶媽一樣,日常平凡需要上班,只好把孩子交給奶奶來帶,奶奶能幫襯好是好,但有些代溝問題基本無解,比如在孩子穿衣打扮這件事上,就很讓萌萌狐頭疼。大家都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