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育兒

本文圖片均來自網絡

當臭臭再長大些,我會告訴她:你喜歡有錢的人就去賺錢,你喜歡好看的人那就去變美,變成自己喜歡的那小我私家,愛上自己,愛上能讓自己變得更好的時間。

1

家長會,臭臭班主任無奈提起班裡的幾位“拖延症”患者,好氣又好笑。

給他們佈置了課堂作業,要求放學前完工,結果有九位小朋友跳票了,甚至有幾位大神只寥寥寫了幾個字。

好嘛,其他人放學,留下九位小朋友完成未竟之事業。

一個小時又很快過去了,目下當今還剩下三位“垂死掙扎分子”,只完成了無需動腦的抄寫生字作業,真正拖延重症患者。

老師觀察了一下,這幾個東找一塊橡皮,西借一把尺子,聊聊娛樂八卦,侃侃同學趣事,悠哉至極,似乎壓根沒將拖欠作業放在心上。

估摸著再不放人,門口家長可能要暴走,無奈的老師只得讓他們先走,千叮嚀萬囑咐晚上一定不克不及再拖延了。

”其實課堂作業真的不多,我較量爭論了一下,統共只需寫三百多個字。”

班主任擔憂道,”不可思議,家庭作業加上拖欠的課堂作業,那幾個孩子晚上怎麼也得折騰到晚上十點以後了。不僅壓縮了睡眠時間,也影響第二天的課堂效率。久而久之,……唉,我都替他們將來發愁,這可怎麼完成初高中的學業啊。“

2

想起小時候玩過的一道心理測試題。

說有一串葡萄,顏色越紅透露表現越甜,顏色越綠透露表現越酸。

如果整串葡萄都由你一人享用,你是會先挑甜葡萄吃還是酸葡萄吃?

有的人會從嘴甜的葡萄入手下手挑起,另外一部分則選擇從最酸的葡萄入手下手。

照理說第一種人應該樂觀,因為他所吃的每一粒葡萄都是所剩葡萄中最好的;而第二種人應該悲觀,因為他所吃的每一粒都是最差的。可事實恰恰相反,因為第二種人還有希望,而第一種人只有回憶。

為何會由孩子的拖延症想起葡萄的心理測試呢?

因為我認為拖延症的孩子像極了葡萄測試中的第一種人。他們的一樣平常就是將每天干的事情一二三排序,讓他們感到愉快舒適的事情優先級放在了最前面,讓他們為難不舒服的事情放在最後完成。

於是和同學玩耍、聊天、吃零食放在了優先等級,然後是看看課外書、發發呆,隨後是上廁所、借文具、找東西,實在拖不下去了就做一些不需要動腦的作業,比如抄寫。

此類小朋友如果不擅寫作,他的作文必定是最後完成的;如果對背誦感到頭疼,他的記憶類作業跳票的概率極大。

拖延症的孩子永遠把最難啃的骨頭放在最後,於是越接近最後越痛苦,越接近最後效率越低,當痛苦難以承受的時候,他會選擇逃避。

總有那麼一群問題少年,他們的智商和同齡人相比毫不遜色,但卻不肯用功學習,成績遠遠落後別人。他們說話做事全憑一時衝動,只要心血來潮,不是曠課逃學就是打架鬥毆;他們不願思考,缺乏耐心,經常與人發生衝突,有時甚至以進拘留所為榮。“先享受,後付錢”成為他們人生的座右銘。

如何杜絕孩子成為這樣一群問題少年的可能?從小教育他們從酸葡萄入手下手挑起,告訴他們“先吃苦,後享樂”,讓他們學會推遲滿足感,我認為是比較靠譜的做法。

所謂推遲滿足感,就是不貪圖暫時的安逸,先苦後甜,重新設置人生快樂和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對問題並感觸感染痛苦;然後,解決問題並享受更大的快樂。

比如要求一個5歲的男孩多一點耐心,讓同伴先玩遊戲,自己等到最後,就能夠在沒有人催促的情況下,享受到更多的樂趣。

又比如建議一個6歲的女孩,學會吃蛋糕時不一口氣吃光奶油,或者先吃蛋糕再吃奶油,就能夠享受更甜美的滋味。

3

臭臭同學其實也是嚴重的拖延症患者。

比如寒暑假結束的最後一個夜晚,面對不知從哪一個犄角旮旯冒出來的茫茫多作業,她可以挑燈夜戰到十一二點,一邊噙著淚一邊奮筆疾書。

比如有時晚上臨睡前她會十分憂愁地叮囑我,“老爸,來日誥日早半個小時叫醒我,我的背誦作業還沒有過關。”爾後在床上輾轉反側,操心第二天早上能不克不及順利被叫醒。

比如每到星期五早上,她才入手下手忐忑鋼琴功課的事,會擔心八八老師因為曲目不熟練衝她發飆。可在此之前的一個星期時間,她寧可躺在沙發上發呆,也不想額外多摸一下琴鍵。

我把臭臭一樣平常要做的事情羅列出來:看跑男永遠排在第一序列,可是因為眼睛假性近視,看電視和PAD是被嚴格管控的;看有故事情節的書籍,哪怕是作文書,這是排在第二位的;排在第三位的是跑到別人家去串門,這傢伙自帶社交屬性,與人交流對她來說是件愉快的事;發呆或是白日夢,一小我私家或者找點小道具,可以獨處半天,這是她第四喜歡乾的事情;然後是鋼琴練習,容易上手的曲子優先級更高,生澀複雜的曲目容易逃避;隨後是身體鍛鍊,基本是要在催促之下才會跳繩、跑步、羽毛球啥的;排最後的永遠是家庭作業,不到最後一刻,永遠不知道小傢伙的書包裡還藏著什麼未完成的作業。

自從知道了推遲滿足感這個概念,我入手下手利用家長權勢鉅子,無意識地調整臭臭同學的一樣平常作息,一律秉承先苦後甜理念:放學回家第一要務就是做作業;要是天氣尚好碰巧樓下有相熟小夥伴溜達,可以被允許在外面跑上那麼一小會;作業做完,家長檢查簽名完畢,接下來是鋼琴練習,從最生疏的曲子入手下手;作業、鋼琴練習間或可以活動一小下,吃點零食補充水分什麼的,之後可以放任她獨自發呆一會;不過小傢伙理解�⒗聿牆酉呂詞怯淇斕目甕庠畝潦奔洌�通常就會掠過發呆時刻,或者儘可能將發呆時間壓縮;週末的時候,當所有該做的都做完了,允許她觀看最新的跑男。話說鄧超鹿晗的魔力實在巨大,為了早一刻看上心愛的偶像,小妮子有時候清晨六點不到就和作業較上勁。原本和媳婦想趁週末偷個懶,睡個回籠覺的,模模糊糊就被臭臭推醒了,“老爸,作業做完了,我目下當今準備彈鋼琴,你給我記時間。”

用推遲滿足感管理孩子的一樣平常,有一大忌諱。

某個週末晚,臭臭捧著馬小跳看得不亦樂乎,臭媽忽然來了一句,“閒著也是閒著,把最新的琴曲再練一下唄。”

臭臭決然毅然拒絕,“不,我要看書,白天已經把該練習的都練習好了。”

臭媽仍不死心,“可是出埃及記彈得這麼生疏,你就不想早日完整地彈奏出來嗎?”

臭臭刀切斧砍,“絕不。”

臭媽無奈,轉頭向我,”臭爸,你說呢?“臭臭放下書本,可憐巴巴也看著我。

”當然不用。“我堅定地站在臭臭一邊。

”老爸萬歲!“臭臭跑過來,狠狠嘬了我一下。

媳婦恨恨作罷,”兩父女就朋比為奸吧。“

是的,孩子為了享受快樂而勇敢忍受痛苦,如果因為孩子享受快樂的時間太長而額外增加痛苦,那麼下一次他忍受痛苦的動力會不會因此而得到削減呢?

答案是,一定會!

4

現實生活中大部分人可以或許掌握推遲滿足感原則,學會先苦後甜,擁有足夠自制力,避免貪圖一時安逸的後果。可為什麼總有相當數量的人不懂得先苦後甜,最終成為失敗者?

比如上文教育孩子先做功課再玩耍,也許很多家長也會學著如此規劃孩子的時間,可是孩子其實不買賬,他們拖拖拉拉,一邊玩耍一邊敷衍著寫作業。

我覺得應該是家庭教育出了問題。

那些不願意先苦後甜的孩子,可能會覺得世界是不安全的。他們寧肯提前透支將來的快樂和滿足,也不願意推遲滿足感。在他們看來,將來太遙遠、太渺茫、太不靠得住。即便將來比目下當今好過許多倍,他們也不願意去等待,只願意苟且偷生。

那些不願意先苦後甜的孩子,可能潛意識對於自己的認同度會很低。他們往往不認為自己是個有價值的人,從而看輕了自己擁有的最寶貴的東西――時間。他們覺得時間無關緊要、可有可無,完全不值得花費心思去好好經營自己的時間。

緣故原由會是什麼呢?

1、父母本身自律不夠,不僅沒成為孩子的榜樣,反而成了反面教材。在家庭這個小宇宙裡,父母就是孩子的上帝,神聖而威嚴,孩子缺乏其他模仿對象,就會把父母的一樣平常行為記錄下來,爾後全盤接受模仿。如果父母對於自己的時間缺乏規劃,拖沓、偷懶耍滑、苟且偷生,卻要求自己的孩子井井有條地生活,其結果不可思議。

2、父母沒有把精力用在孩子身上,陪伴孩子的時間太少。由於缺乏相處時間,他們無法深入瞭解孩子的需要,並找到教育他們的正確體式格局。在孩子需要培育種植提拔自律能力的時候,父母沒有挑起膽子,而是不耐煩地說,“我懶得管你,你想怎樣,就怎樣吧!”而當孩子犯錯的時候,父母又把義憤填膺發洩在孩子頭上,不是打就是罵。

3、父母投入的愛不夠多,至少沒有讓孩子感觸感染到他們在父母心中的價值。有的父母為掩飾家庭教育的失敗,會不停告訴孩子說自己有多麼地愛他們,多麼重視他們,可孩子不會被謊言和欺騙長時間矇蔽,如果父母幾回再三反覆無常,會讓他們漸失決定信念,把父母的教導和許諾看得一文不值。

我以為,父母在家庭生活中營造的安全感讓孩子學會愛自己。而學會愛自己的孩子,才會愛護保重自己的時間,才會安心推遲滿足感。

當臭臭再長大些,我會告訴她:你喜歡有錢的人就去賺錢,你喜歡好看的人那就去變美,變成自己喜歡的那小我私家,愛上自己,愛上能讓自己變得更好的時間。

最後讓我們再回到那個吃葡萄實驗,假設那葡萄不是由孩子獨自享用,他有競爭對手,那麼您孩子會從哪一種葡萄入手下手挑起?如果那個競爭對手只是父母,他又會如何施展闡發?

雙子星文化微信公眾號(shuangziwenhua)原創文章,本文作者雙子星文化 臭臭爸,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如需轉載聯繫小編 (微旌旗燈號:nbruiba);同時,雙子星文化長時間接受育兒類原創文章投稿(地址:[email protected])

轉載須徵得本頭條號作者同意,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最新文章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最新資訊

© Copyright 2016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