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育兒

目前的研究表明,早期嬰兒體重過重會影響童年的生活及成年後的健康,對其有著終身影響。越早肥胖,2 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代謝問題、骨性關節炎(osteoarthritis)以及部分腫瘤的發病也越早。此外,相關的視網膜和腎臟併發症,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多囊卵巢綜合徵,不育症,哮喘,矯形併發症,精神疾病等患病風險也將增加[Gerontology. 2014;60(3):222-228]。成年後也更容易肥胖,這近一步影響身體健康。

更為嚴重的不是身體疾病,而是精神影響。肥胖兒童會被同伴嘲笑、取綽號和把玩簸弄,這進一步會被孤立甚至陷入自閉;會感覺絕望並失去參加正常活動的興趣;進而導致吃更多運動更少,容易疲勞並且注意力難以集中,這些會進一步導致其難以融入集體[Pediatrics,1998, 101 (S2): 518-525]。

嬰兒肥胖的因素特別很是複雜,跟遺傳、種族、社會經濟條件、破腹產、抗生素等都有關。最近的研究表明,高蛋白餵養比低蛋白餵養得肥胖的概率高。2 歲以前可以高 0.2 個 z 分,6 歲以前比低蛋白餵養者高 2.43 倍的肥胖率[Pediatr Gastroenterol Hepatol Nutr. 2015;18(4):217-223]。

嬰兒超重與出生體重 Z 值、母親餵養方法、餵養模式及嬰兒的飲食攝入沒有顯著相關;唯一可能有關的是母親的態度[Appl Nurs Res. 2016;30:210-215]。體重正常的嬰兒,其父母對嬰兒體重的關注高於肥胖嬰兒的父母;12 個月後體重過胖的母親明顯更容易忽略嬰兒體重。低收入父母在對嬰兒體重認識的準確性上更差;建議父母要經常關注嬰兒的體重和餵養體式格局[Acad Pediatr. 2016: S1876-2859(16)30059-6]。

不可以增加嬰兒的攝入、儘可能延長哺乳間隔並逐漸形成規律的哺乳,以及對添加輔食和正常飲食兒童不刻意餵食,可以減少漸大兒童過胖的可能。

最近研究表明,嬰兒腸道菌群與嬰兒或兒童的體重具有重要相關性,特別是類桿菌和乳酸菌(BacteroidesandLactobacillus)有利於兒童體重的正常增加和保持。儘管母乳餵養可能有利於控制體重,但會受限於母親的身體狀況,有時未必有效。經由過程服用乳酸菌、雙歧桿菌和乳鏈球菌,可以調節腸道菌群,控制兒童體重[Nutrients. 2015; 7(4): 2237�C2260]。而無意識的調節飲食也能夠逐漸調整腸道菌群。

2013 年的發表在《科學》雜誌上有個有意思的研究,一對同卵雙胞胎體重迥異,而將他們腸道菌群移植到小鼠體內後,無論何種餵養體式格局,移植肥胖的兄弟菌群的小鼠更容易發胖[Science.2013,341(6150):1241214]。因而可知調節好腸道菌群或許是控制體重的一種有效方法。可以經由過程攝入益生元、控制飲食結構以及接觸的微生物等或許會逐漸改變腸道菌群。

總之,嬰兒體重是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版權歸作者所有,隨意率性轉載需要徵得作者同意)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最新文章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最新資訊

© Copyright 2016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