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育兒

歡迎來到娘娘說,說養娃的科學和哲學

娃爸田太醫:協和醫學院醫學博士,哈佛大學醫學院博士後,三甲醫院兒童神外主任醫師

娃媽周娘娘:清華媽媽,前新華社記者,女性創業者

娘娘說:

小寶寶感冒了?!那麼就免不得要在“去不去醫院”“吃不吃感冒藥”等各種問題之間糾結。而且,這個糾結還不光是媽媽的糾結,最後就會變成全家總動員的糾結,甚至還會發展成為不同代之間育兒觀念的爭論。

文/娘娘說

特約作者/趙歡歡

病不好,理還亂。怎麼辦?看下文!

其實這次感冒,已經是1歲的小蘋果第三次感冒了。和前兩次不同的是,這次在流鼻涕的同時,還伴有發燒、咳嗽等症狀,所以當只有我一小我私家堅持不去醫院的時候,面對的壓力也是成倍增長的

,所以,我也就隨意馬虎地敗下陣來,乖乖地帶著寶寶去了趟兒童醫院,拿了一堆藥回來,然後作戰般地給寶寶吃了四天藥。

經過這件事我也更加知道,科學育兒需要全家的支持,但在孩子病了的時候,在全家的壓力和寶寶的痛苦雙重推力之下,單打獨鬥的媽媽往往真的很難守住立場。如果遇到的是自己的媽媽,也許還能溝通,但如果是婆婆,還是學著適當地妥協吧,那種被人懷疑虐待自己孩子的感覺,還真的不太好受。再說,吃了藥其實也沒什麼大不了,至少得到些心理上的慰藉,關於免疫系統設立建設的那些事,還是留給那些太平年月吧。

寶寶突然發燒38.5°

就在我結束一年多的閉關生活,第一次和朋友們約了一起去KTV喝酒打牌的日子,我第一次沒有陪著她入睡。晚上11點多回到家,看著睡得正香的小蘋果同學,還不禁感慨:沒有我,原來也睡得挺好。

就在我洗漱完畢,躺在床上,正要親下小臉蛋準備睡覺的時候,卻發現寶寶滿臉通紅,額頭滾燙。趕緊找來體溫計,38.5°。瞬間睡意全無!

貼了退燒貼,想著如果能安安穩穩睡一夜,每隔一小時量一次體溫,只要不持續發燒,早上醒來也許就沒事了。可發著燒的孩子不可能安睡啊,很快就入手下手哼哼唧唧。

為了讓她儘快入睡,我抱著全身滾燙的孩子不斷在地上溜著。寶寶很想睡覺,眼睛一直閉著,但因為不舒服很難入睡,即使睡著了放在床上翻個身馬上就醒,又入手下手哼唧。為了不因為翻身醒來,我只能抱著她,不斷溜著,直到她睡得足夠熟了,才坐下。可每次還是最多一個小時就醒。

我上網搜索了類似情況的處置懲罰辦法,在媽媽群裡和大家評論辯論了一下,爸爸也不惜半夜德律風叫醒了相熟的兒科醫生。所有的建議基本都是一致的:首先排除幼兒急疹的可能,其次先物理降溫,再觀察一下,一旦溫度持續升高,馬上送醫院。

我讓爸爸弄來溫水,給寶寶擦拭了全身,也儘可能裸露她的身體儘快散熱。貼著退燒貼,但溫水卻怎麼都喝不下去。而且幾乎每隔一個小時,十分困難入睡的寶寶就會醒來一次。我們量一次體溫,擦一次身體。好在溫度一直沒有上升,一直在37.5°――38.5°之間徘徊。

爺爺奶奶還是被寶寶斷斷續續的哭聲弄醒了。奶奶說,睡覺前寶寶一直都很正常,玩得很好,一天下來也沒吃任何新的東西,接觸的也都是原來的那些人和物,先排除過敏的可能。但此時,爺爺奶奶已經很急躁了,半夜裡,奶奶因為爺爺把水兌得熱了一些而紮紮實實地把他訓了一通。

馬上去醫院的設法主意雖然沒有直接說出口,但意思已經很明顯,回到房間之後,爺爺奶奶還打了個德律風給爸爸,說實在不行就趕緊去醫院。在後來爺爺奶奶和老家的德律風中我才得知,他們驚訝於我的“能扛”,如果是他們單獨遇上了那天的情況,巴不得長上八條腿,抱著孩子就往醫院跑。

抱著渾身滾燙的寶寶,她腦袋耷拉著臉蛋通紅地偎在我的懷裡,聲音沙啞滿是委屈地叫著媽媽媽媽。其實那一刻我的感覺沒有了心疼,也沒有了焦慮,更沒有了他們衝去醫院的急切,就是真切地感覺到我和孩子是一體的,我們倆這個整體和整個世界是分離的,我們的心跳在一個節奏上,我們一起感觸感染著她身體上的每一絲不舒服。

所以整夜下來,孩子沒有離開我的身體一分鐘,那些需要我放下孩子去做的事情,都是本能地認為難以辦到的。小蘋果小朋友23斤的體重,日常平凡最多抱半個小時就要休息一下。有一瞬間,我覺得自己支撐不下去了,可想著再抱十分鐘,就讓爸爸替一下下。但最終還是一個小時一個小時地抱了下來。

那一夜其實不是傳說中那種過得特別慢,一分鐘像一小時一樣的難熬,我反倒覺得在一小時一次的量體溫中,時間過得特別快,不知不覺間窗簾外的天已經白了起來。也可能因為和寶寶融為一體,不自覺中已經進入了忘我的境界了。

時燒時退 喉嚨沙啞 我還在抗

早上八點多,寶寶從小睡中醒來,體溫終於降到了37°以下,奶奶把她抱出臥室,我留下來補了個覺。當我全身攤在床上時,才猛然發覺我那脆弱的腰,像斷了一樣的疼。

關於我的腰疼,很有一些和寶寶相關的故事。懷孕之前,我的腰極其脆弱,上學時長時間坐姿不合錯誤,導致後來太累、加班時間太長就容易腰疼;到孕後期,每天腰都像斷了一樣,離了孕婦枕就難以入睡。可生完孩子之後,我的腰疼竟神奇的好了。根據一個頗有些人體解剖學功底的健身教練的說法,孕後期,腹部重量變大,腰部的活動量也隨之增多,在幾個月的鍛鍊中,原來腰肌勞損的地方被自然修復,所以就不會再因為長時間坐姿不合錯誤或是勞累而腰疼。

可那一晚之後,我的腰持續疼了一個星期,目下當今我嚴重懷疑,一夜的超強度負重讓我的腰又回到了原來的狀態。真是“成也寶寶,敗也寶寶”

我大概睡了兩個小時,就在寶寶沙啞的哭聲中醒來了。

一整天寶寶都在時燒時退中度過。發燒時最高到38°,一兩個小時就退燒,退燒前會出一身汗,然後精神良好地玩一兩個小時,再入手下手下一輪燒。最讓爺爺奶奶揪心的是,寶寶嗓子啞了,哭也不太能哭得出來。

那是一個週五,我請了假在家,爸爸正常上班。奶奶的臉色一直都很陰鬱,滿臉都在寫著:寶寶這麼難熬痛苦,還不盡快給她吃藥打針。但他們始終沒有給我直接提出要求,只是用表情和行動透露表現著。因為這時候我還沒無意識到爺爺奶奶已經對我的“能抗”忍耐了很久,所以我對家庭空氣中瀰漫的那種不和諧氛圍,還沒有很明顯地感覺到。

讓我體會到這種急切的,是在爸爸下班以後。上班忙了一天的他,下了班回來馬上就要求送寶寶去醫院。我才知道也許爺爺奶奶真的給了他好大壓力吧。

我的態度依然是:燒已經退了,大人感冒嗓子也會啞,目前沒有什麼大問題,其實不需要去醫院,但是爸爸如果執意要去,我也不會攔著。

為了再次確定,這個跑醫藥衛生口的記者,又聯繫了一個兒科醫生,詢問了相關情況。醫生的答覆是:可以再觀察一晚,如果當天晚上再發燒,第二天就去醫院。

當我很早就在微信裡和關心寶寶的人們說晚安,準備再戰一晚的時候,再次醒來時卻發現天已經發白,寶寶竟然安安穩穩地睡了一個晚上。

週六一天,寶寶還是在時燒時退中度過,只是每次燒的時間變短,中間可以或許正常玩的時間變長。到了下戰書,入手下手流清鼻涕,並且會一陣陣地咳嗽。我想這可以確定是病毒型感冒了,更沒有去醫院的必要了。

可週末爸爸一直在家,爺爺奶奶的焦慮很容易造成爸爸的心理壓力,爸爸的壓力就容易傳導給我。於是,寶寶每咳嗽一陣,家裡的氣氛感覺就像又緊縮了一分,我的心也跟著抽抽一陣,一方面是為寶寶咳嗽的痛苦,另外一方面是為愈來愈難以承受的家庭氣氛。

去了醫院,寶寶的咳嗽不再是我的心悸

到了晚上快睡覺時,爸爸終於又支撐不住了,又找了一個兒科醫生詢問。相比較之前兩個醫生籠統的建議,這個醫生經由過程德律風聽了孩子的呼吸和咳嗽,也看了寶寶的鼻涕性狀,詳細詢問了從發燒入手下手的每一個細節。最後給出判定:極大的多是病毒性感冒,並且很有耐心地向我們普及,目前還沒有可以或許治療病毒的特效藥,所有藥物只能緩解症狀。90%的孩子經由過程7到10天的恢復期,是可以自愈的。最後囑咐,緊密親密觀察,如果再出現發燒等情況,再跟她說。

又一個不建議去醫院的醫生。這在爺爺奶奶的觀念中是不正常的,因為他們認為醫生都是要掙錢的,哪有醫生會不願意人家去醫院。這反倒讓他們對醫生的判斷更加懷疑。

當天晚上,寶寶沒有發燒,但總是會被咳醒,然後自己掙扎著再入睡。

第二天,寶寶還是咳嗽流鼻涕,但鼻涕逐漸變濃。在我的概念中,這已經進入恢復期了,只需要加強照顧護士,嚴密觀察即可。所以當天下戰書,想著這是我的第一個母親節,是否是應該出去吃個飯,慶祝一下,於是,就跟爸爸出去了。

事後我才知道奶奶對我們的這個行為有著多大的意見,她認為寶寶還那麼不舒服,還處在隨時要去醫院的狀態,我們兩個怎麼能出去吃飯?我們也確實是在吃飯快結束時被奶奶的德律風叫回家的。

這天晚上,寶寶還是會咳醒。每次看著咳醒的寶寶,我的心糾結到了極點。

第二天一早,跟那個醫生報告請示了情況之後,我馬上決定去醫院讓她當面看看。

檢查的結果正是病毒性感冒引起的喉嚨發炎,因為有痰,寶寶不會吐,所以才會隔一段時間集中咳嗽一陣。醫生也確認咳嗽沒有引起肺部的問題,主要問題還集中在喉嚨上。拿了一些治療消炎、化痰和感冒的中成藥。

回到家裡,奶奶馬上積極地給寶寶吃藥。在接下來的幾天裡,寶寶還是會不時咳嗽,只是每次咳嗽時,我因為確定她的肺部沒有問題,焦慮程度降低;重要的是在面對全家,尤其是奶奶時,我也坦然了很多。不用再成為那個被對立的人,心情瞬間輕鬆起來。

寶寶吃了四天的中成藥,雖然鼻涕還在流,偶爾還會咳,我還是果斷停了藥。如果按照奶奶的設法主意,可能會一直吃到鼻涕完全停止吧。

有一天在媽媽群裡,看到一個媽媽在懺悔,說是沒抗住奶奶的壓力,給寶寶吃了感冒藥。我也感慨,這次如果沒有爺爺奶奶給我釀成的巨大心理壓力,可能我也會堅持到寶寶逐漸恢復健康而不給她吃藥。

寶寶到目下當今一歲,每次感冒,都是我堅持不給她吃藥,完全靠多喝水自愈。但每次需要面對的幾乎是來自全家的反對聲音。記得第一次感冒是四個半月時,恰好我帶著寶寶回了孃家。七大姑八大姨以及每個鄰居,看到流鼻涕的寶寶都在催著我給她吃藥,更有同齡寶寶,說是七八個月已經打起了吊瓶。我每次只能默默點頭,然後繼續給寶寶擦著鼻涕,喝著水。

我公公婆婆是稍有風吹草動就立刻入手下手吃藥的那種人群,家裡的經常使用藥,幾乎能裝滿三個抽屜。我不希望我的女兒在這樣的家庭習慣中長大,不希望她總是慣性地寄希望於藥品和醫學,而是要懂得從培育種植提拔好的生活習慣入手下手。

總之,科學育兒不容易,且行且愛護保重。不是說孩子生病一定要多抗少吃藥,而是從科學的角度來說,在緊密親密觀察、確定無大礙的前提下,還是讓寶寶的身體去獨立作戰比較好,這樣才能更快地設立建設起完善的免疫系統。這是對所有媽媽身體的考驗,更是對媽媽們承擔巨大壓力的心理素質的考驗。

歡迎來到娘娘說,說養娃的科學和哲學

娃爸田太醫:協和醫學院醫學博士,哈佛大學醫學院博士後,三甲醫院兒童神外主任醫師

娃媽周娘娘:清華媽媽,前新華社記者,女性創業者

轉載須徵得本頭條號作者同意,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最新文章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最新資訊

© Copyright 2016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