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育兒

一個文明社會,任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都會十分注重文明禮貌。禮貌待人是社會交往中的行為規範,也是小我私家修養的體現。曾有幼教專家說:教會孩子禮儀,等於教會孩子優雅地過一生。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庭禮儀教育將會影響孩子一生,而父母正是孩子最好的禮儀教師。

葉聖陶說:“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培育種植提拔良好的行為習慣。”

下面這個關於“扶門”的故事,可以給大家帶來很多啟示。

剛去美國的時候,我覺得那兒的人好像都特別紳士,我還沒走到門前,就有人面帶微笑幫我開門。我想這或許是西方人講究“女士優先”的緣故吧,於是就滿足地徑直穿了過去。一段時間裡我特別享受這一“待遇”。

慢慢地我發現,規矩並不是如此,而是“後來者優先”。凡是公共場合有門的地方,總會看到這樣的情形:走在前面的人,推開門後都要回頭看看後面有無人進門。他/她會扶著門讓後面的人進去,而後面的人進去後,也總要向扶門的人說聲“謝謝”,並接著扶。我去孩子學校,特別留意觀察,我給後面的小學生扶門,發現沒一個不說“謝謝”的。無論在學校還是商店門口,很少有人進去後一甩門拂袖而去的。

這使我想起郎鹹平師長教師在幾年前講到的一件事,他一直想不通為何他的一個學弟要比他混得好。

有次他學弟去香港演講,郎鹹平特別留意,一群人出去吃飯,要經過一扇小門,他說:“像我這種沒有什麼悟性的人,會一腳跨出門就走過去。”而這位學弟則本能地向撤退退卻一步,讓別的人都過去之後他才過去。郎鹹平才悟出學弟比他“混”得好的緣故原由。原來在美國選擇人才有一個標準,即“一定要做個大好人”,像他這樣目不轉睛、揚長而入的就算不上“大好人”了。

在我們看來是小事,別人則看成是大事。你不扶門,人家第一個迴響反映就覺得奇怪,然後判斷你缺乏基本的禮貌和教養,更談不上舉止優雅了。一些國家的人看到我們不扶門這件小事特別不順眼,而且更受不了你不可一世地徑直經由過程。

別人扶門因怕門撞到你的臉,而不是為你專開綠色通道。另外一細節是,當遇到別人為你扶門時,雖然還有幾步,也要加快步伐,不可慢吞吞地溜達過去。然後你也得接著扶,直等到後面客人魚貫而入,或有人半途接棒,再緩緩放手,這才算完成了一套“愛的傳遞”的標準動作。

在美國的十多年間,每次都是別人扶著門讓我走過去,我又扶著門讓後面的人走過去,這個簡單的扶門動作我學了好久,因為我們從小到大從來不學扶門。

德國也是個重視扶門的國家。有人說德國民眾天生素質就比中國人高,其實也不盡然。真實的緣故原由是在聯邦德國成立後,政府制定了一套劃定規矩,讓民眾自覺提升素質。如德國有法律規定,關門時不小心把人撞了,要無條件賠償,還得幫人醫治。這些規定都很具體,操作性很強。還有遵守交通劃定規矩、按秩序排隊等等,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良好的行為就變成了習慣,這個社會就變得文明起來了。

有個小學生認為,最令她感動的是奶奶一個毫不起眼的動作――扶門,而不是給她買好吃的東西,買好看的衣服。慢慢地,她也入手下手學會了為奶奶扶門。我們的教育把學生培育種植提拔成有知識的人,但不一定有文化、有教養,這讓那些受過多年素質教育的精英人士,在國際商務場合中常顯得不適應。知識、文化、修養三者之間其實不能劃等號。中國自古有句老話:“與人方便,自己方便”,今天來看,依然不無道理。

你習慣扶門嗎?如你能“因善小而為之”,你就不愧為“大好人”了。

古古解讀:假定社會是一列火車,禮儀就好比軌道,火車只能沿著它前進。缺了禮節,最親密的朋友會變成死敵,友好或結盟的國家會兵戎相見。

“禮儀無需花錢購買,卻能透露一小我私家的身份。”禮貌是在待人接物中言語動作謙虛恭敬的施展闡發,也是一小我私家文明素質的自然流露。禮貌待人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更是每個人從小就應養成的生活習慣和人生起碼的道德水準。

良好的行為習慣要從孩提時期入手下手培育種植提拔。幼兒期正處在個性及品性形成發展的重要時期,在人格形成方面具有極大的可塑性,因而也是瞭解社會、學習各種行為要求的理想時期,更是禮儀等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最佳時期。

作為父母,我們有義務幫助孩子學習並實踐禮儀,讓他們成為有氣質、有風度和有教養的現代文明人。關注古立古豆父母學院(微信名:億童古立古豆;微信ID:guligudou)學習育兒技能,還有父母微課讓你與育兒專家零距離溝通哦!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最新文章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最新資訊

© Copyright 2016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