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育兒

【親子溝通如何說專家微評】

孩子漸長漸大,社會生活愈來愈豐富,如何讓孩子在TA的社會生活中保持個體天性與童真的同時,能更好的理解情境、善解他人,並能在不同場合更有教養地與人交流互動,這是親子相處過程當中需要面對的問題。本文作者經由過程對女兒行為的觀察、思考和溝通測驗考試,對這一問題的一樣平常實踐做了一個很好的示範,值得家長細細品讀。

文:牧遙媽媽

一個孩子,若是古靈精怪、愛頑皮搗亂,只要不太出格,相信多數成人都會透露表現出理解和寬容,甚至會覺得這是孩子個性活潑、大方聰明的施展闡發。但最近,因為小女的一些行為,我入手下手琢磨:什麼算小孩子的天真頑皮?什麼是缺乏教養?

四月的一個週末,我帶小女參加了朋友組織的一次天文臺觀星科普活動,參與活動的包括有成人以及各年齡階段的孩子。一群孩子中,有天文知識水平了得的初中生,也有連常識都不具備的低齡娃娃,小女七歲,屬於後者。活動由熱心的天文系教授帶隊,內容安排豐富:關於銀河系的講座、參觀科普基地舉措措施、夜晚觀星。

講座入手下手,小女和小朋友們端坐第一排,十多分鐘搞理解�⒗聿牆滄�是什麼回事之後,幾個差不多年齡的小傢伙分明入手下手坐不住。一個半小時,講座接近尾聲,天文快樂喜愛者們意猶未盡,報告人詢問大家有什麼問題。話剛落音,坐在第一排的女兒,最快速地站了起來,用力把手舉到最高。報告人很和藹地笑問她有什麼問題,小女急急地大聲答到:“我有一個大大的――問題,那就是――我們可以出去玩了嗎?”

全場的人都被逗笑了,這問題大抵太出乎報告人意料了,報告人略有尷尬但也很快恢復常態,笑著同意了沒有問題的小朋友可以先出去玩,而主持人則補充強調了不準在會場吵鬧。小女得到允許,高興得意地蹦蹦跳跳出去了,後面還跟了一溜兒早都坐不住了的小朋友。

不知道是被第一個問題的肯定回答所鼓舞,還是因為覺得逗笑全場讓孩子覺得好玩,或者是一群孩子跟著走出會場讓她成就感滿滿,總之,隨後每一個參觀講解活動,在基地講解員最後讓大家提問的環節,小姑娘總是第一個舉手提問,但都是諸如“我沒有聽懂,能不克不及再講一遍”之類的問題。

其實如果孩子是真有興趣,認真聽了沒聽懂,出於好奇求新知且敢於說真話,當然值得鼓動勉勵。但以我的觀察,完全不是那麼回事,毫無知識根蒂根基的小傢伙,既沒興趣也沒辦法真正理解什麼鏡頭標準、世界領先的概念,所以根本不在聽講的狀態,提問言行之間,搗亂搞笑之意甚為明顯。因此,在最後一次,我粗暴地把她的問題給打回去了,不想她再給講解員添亂和難堪。旁邊同為本頭條號作者的朋友認為我不該制止女兒提問。

事後某一天,很無意偶爾和這位朋友再次聊起此事,我談到了孩子教養的問題,朋友順著我的關注給出了他對事情的評價:“舉手示意(透露表現有問題)是禮貌,詢問求得理解是教養,說出真心話是真誠,我覺得真誠很重要,我很喜歡你家閨女的幾次表達。”

作為父母,當然很願意聽到這樣的反饋。如果抽離情境,他所說的當然也沒有問題,但回到女兒提問的情境,我還是不克不及完全釋然。我很贊同孩子有問題要敢於表達,但就此事而言,更讓我注意到的是行為背後的意圖以及行為的體式格局,在我看來,這事關孩子教養的問題。一個孩子,要保有頑皮的天性,但也要學著理解場合,有場合意識,分清什麼時候可以頑皮搗亂,什麼時候需要嚴肅認真;一個孩子,要保有天真真實,但也應該學著尊重與體諒,學著用別人可以或許接受和舒服的體式格局表達自己真實的設法主意。

於是,晚上睡覺前,我特意和女兒重新提起那天的事情。

首先,我用共情的體式格局引導女兒回到了那天的場景,並且正面肯定了她行為中我認為恰當的層面。

媽媽:“寶貝,那天在天文臺,老師講的我發現我很多多少都沒聽理解�⒗聿牽�你聽懂了嗎?”

女兒:“嗯――,好像也沒聽理解�⒗聿前傘!�

媽媽:“那是否是你坐在一個會場聽老師講時間最長的一次?”

女兒:“對啊,我都覺得沒意思了。”

媽媽:“都覺得沒意思了,但你竟然還堅持到老師講完,而且中間沒有打擾老師,挺厲害的,知道尊重老師的勞動了。”

女兒:“其實,我早就想出去玩了,但我不敢說。”

媽媽:“講座的時候,你不敢說是對的,就像如果你在班裡講故事,下面的小朋友總吵著問能不克不及出去玩,你開心嗎?”

女兒:“那樣老師肯定會批評他們,我可能也不開心吧。但我其實就是不想聽,我也聽不懂。他講的話那麼多,我根本記不住。”

媽媽:“所以,媽媽覺得你能堅持其實挺了不得的。後來快結束的時候,老師讓問問題,所以你就等不及的問可不可以出去玩了,對吧?”

女兒:“對啊,哎呀,終於可讓我說話了。”

媽媽:“你沒有自己隨便跑出去,可以或許堅持,做得很好;等講座的老師讓問問題的時候,你抓住機會把自己的問題說出來,也很勇敢。那天,人這麼多,老師就讓你站起來說你的問題了,你是否是也特別得意?”

女兒:“對啊,我都快得意忘形(最近小朋友喜歡用成語)了。”

到這,然後我入手下手進入正題,引導她去理解自己的搗亂行為及不妥的地方。

媽媽:“得意忘形就故意搗亂了吧?說話語氣學著怪模怪樣,走出去也一副了不得的樣子,還弄出點聲響了吧。”

女兒:“(笑)對啊。”

媽媽:“寶貝,那天講座,其實和你們上課一樣,是件很嚴肅的事情,不是課間玩耍,可以隨便淘氣搗亂,你知不知道,講座的老師問誰有問題,肯定是想知道誰對他講的內容有無問題,就像你們上課時老師問你們有無不懂的問題一樣,對吧。你聽了那麼長時間,而且聽不懂還覺得沒意思,肯定很累;但老師講了那麼長時間,下面有很多哥哥姐姐和大人都挺想接著聽呢,老師還要想回答他們的問題,肯定也很累,對吧?”

女兒:“可能吧。”

媽媽:“老師那麼辛苦給大家義務的講,我們要透露表現感謝和尊重他的勞動,對吧?但是你用搗亂的語氣問,能不克不及出去玩,好像他講得一點都沒意思,你都等不及了一樣,要是我肯定會傷心,而且你跑出去的樣子還故意搞笑,是否是有些不合適?雖然老師同意你們出去了,但講座還沒有完全結束呢。”

女兒:“但是我多是太高興了吧。”

媽媽:“我知道,你肯定是太高興了,要是我也肯定高興,但你高興也不克不及讓別人覺得你在故意搗亂,讓別人不高興。”

指出了問題,最後,除避實就虛給女兒指出替代搗亂的正確表達體式格局之外,同時,也給她就最常進入的一些場合做了區分。

媽媽:“我覺得那天你問問題很好,但如果不故意裝著怪聲怪氣的,而是認真的詢問並說出自己想出去的理由,譬如這樣,‘老師,我有點聽不懂,我能不克不及先出去玩?’而老師同意後,你也表達謝謝,然後帶著小朋友儘可能不弄出聲音悄悄走出教室,這樣就不會影響老師和其他人了。”

女兒:“哦。但媽媽,有時我就想故意。”

媽媽:“我知道,有時你是可以故意搗亂搞笑,但有些時候就不可以,比如在家和媽媽玩,課後和小朋友做遊戲的時候都可以,但上課、聽講座、看演出,或者大人在開會聊天有事的時候,都不可以。實在有問題需要打擾老師或大人,當然只要認認真真的說出來也是可以的。”

女兒:“好吧,媽媽,我知道了。就像你以前說的,有的特搞笑或一些bad words(不好的詞),只能在洗澡的時候說,其它時間就不克不及說,對嗎?”

媽媽:“是的,所以,那天,後來講解員給大家介紹千里鏡的時候,你要真有問題,是否是也能夠更有禮貌好好的說出來?”

女兒:“好吧。媽媽,但有時我會忘記,怎麼辦?”

媽媽:“那以後媽媽經常提醒你,習慣了就行了,行了,今天先睡覺吧。”

和女兒的一番溝通後,我確定她對這個問題能有所理解,也相信她以後故意搗亂的成分會愈來愈少。教養,總在一樣平常細節中顯見。七歲的孩子,說小已經不小,天真頑皮不克不及成為教養缺乏的擋箭牌。孩子的社會生活正在快速展開,在成長的路上,如何讓孩子既持久地保有一份純真,又使其富有教養而非落入庸俗的社會化巢臼,是家長親子路上必須時刻注意的問題。

(作者:七歲女孩的母親,高校教師,頭條號簽約作者。總認為,親職承擔,有付出,但更是自我生命的延展與成長,所以,願意用歡喜的心,和孩子一起,慢慢長大。)

本頭條號擁有30餘位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傳播學背景的專家學者,將與活動號(微信公眾號:親子溝通如何說)一起,致力於推動有品質的親子溝通,“你問我答”功能已經開啟。歡迎關注!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最新文章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最新資訊

© Copyright 2016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