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心理健康

英國哲學家喬・赫伯特曾說過:“恐懼對人的傷害比疾病更嚴重”。

“恐懼”是每個人一生中都或多或少不可避免的一種情緒,“恐懼”幫助我們躲避一些傷害,但也不可避免地給生活帶來許多負面影響。我們不禁要問,人類的恐懼究竟從何而來,又有沒有一種方法能夠消除恐懼呢?!

人和多數高等動物一樣,腦中都有所謂的恐懼機制。當面臨危險時,這個機制可以用最快的速度警告我們,並且�袢∈實鋇畝�作。在人的腦子裡,恐懼機制主要是靠一個叫做“杏仁體”的小玩意來觸發與主導。

例如當我們曾在逛街時遇到過危險的話,那麼再次經歷類似場景時,杏仁體在我們不自覺的狀況下不斷地掃描周遭環境,我們感官所接收的訊息,會先跳過腦額葉皮質(負責邏輯思考)與海馬�(負責記憶)直接傳遞到杏仁體,所以一但察覺到危險時,我們還沒來得及進行理性分析判斷,杏仁體就會即時反應,讓我們心跳加快、唿吸急促,同時身體大量分泌腎上腺素,專注力瞬間提高,肌肉也處於緊繃狀態,這一切的反應,都為了緊接而來的兩項行動:戰鬥或逃跑!

杏仁體的反應是直接、快速、且情緒化的,這樣的功能在演化上非常重要,它讓我們在面臨危險的時候能瞬間做出反應,不會像無尾熊或是樹懶一樣慢半拍。但有一好沒兩好,人腦這樣的設計也確實暴露出一個弱點:人類對於突發事件是先產生情緒反應,然後才能開始理性思考的。小baby一出生杏仁體就已經長好了,但他們的額葉皮質卻一直要到青春期才算完全發育。所以大人有的情緒小孩子一樣也沒少,而且在表達上更是直接露骨,不爽就哭、開心就笑,但卻缺乏邏輯分析與判斷的能力。而同樣是成人,男性的杏仁體比女性要大,這可能也是男性較女性更易衝動的原因。

所謂的教育,就腦部發展的角度來看,就是幫助一個人把思考的重心,由掌管情緒的杏仁體,逐漸轉移到掌管理性分析的腦額葉皮質上。很多幼教專家都建議,當小孩子發飆無理取鬧的時候,大人應該先讓他的情緒(杏仁體)降溫,之後試著藉由對話把思考的重心轉移到額葉皮質上,這樣小孩子「感性(杏仁體) to 理性(額葉皮質)」間的通路才會順暢。相反地,如果小孩發飆,大人跟著抓狂,雙方用杏仁體對乾的結果,只是讓腦子變成一灘杏仁豆腐而已!

其實不光是小孩子的教育,面對工作與家庭,即使身為成人的我們常常也被焦慮的情緒所主導,害怕被裁員、害怕買不起房子、害怕婚姻所�非人。我常常覺得,真正討厭的不是我們所害怕的事物,因為那些事情根本還沒發生,也未必真的會發生,但「害怕」這情緒本身便已經對我們造成負面影響,它讓我們愁眉不展,難以樂觀積極的面對機會,有時甚至讓我們無法好好思考,做出正確的判斷。卡內基的書中曾提到一位出版業大亨Leon Schimlin,他自創了一套擺脫焦慮的方式,其實不過是在紙上寫下四個問題,並且試著回答。這四個問題是:

1. 是什麼事情讓自己恐懼?

2. 造成此事的原因有哪些?

3. 有哪些可能的解決辦法?

4. 最好的解決辦法是什麼?

根據當事人的經驗,這四個問題往往才回答到一半,難題也就解了,而且在思考的過程中,情緒也得到抒發。我想這方法跟面對發飆小屁孩的招數是類似的,也就是透過對話,試著將解決問題的重心,由情緒的杏仁體轉變為大腦皮質的思考。

另外一件有趣的事是,杏仁體也是有記憶功能的,對於一些引發恐懼的事情,它會保留起來作為下次應對的元素。簡單的說這就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的大腦運作機制。它原始的目的是幫助我們避開危險,但這類恐懼的記憶也常常非理性地主導我們的行為。有個心理學實驗是這樣的,受試者被要求看著螢幕,螢幕中每次會出現一個顏色方塊,有時是紅,有時是藍、黃、綠等不同的驗色。當每次出現藍色方塊時,受試者就會被施予電極,經過幾次之後,即使把電極拆掉,受試者只要一看到藍色方塊,杏仁體便會活躍起來,甚至造成心跳與脈搏的加速,甚至感到恐懼。大腦皮質雖然告訴你藍色方塊沒啥好怕的,但你的杏仁體就是很堅持地讓你開始慌張。我想Tiffany公司的人應該很不喜歡這個實驗。

心理學家說,想要解除這種不理性的恐懼,就要用新的記憶來替換掉舊的記憶,就像在Facebook洗版一樣,重複讓受試者看藍色方塊,卻不施予電極,用大量「藍色方塊是安全的」記憶把「藍色方塊是危險的」記憶「蓋掉」。記得小時候讀過忘了是誰說的話:「眼睛怕看尖的東西,把空中全放些尖的東西,久了就自然不怕了」。這告訴我們「恐懼」難易避免但「勇氣」是可以訓練的。其實人生中大多數的恐懼老實講都是無謂的,與其整天擔心受怕,不如就去做看看,反正人來到這世間,就沒打算活著回去對吧?

還有一件科學家的發現,證明恐懼是會「傳染」的。特別容易恐懼和憂慮的人,確實會釋放出一種費洛蒙,周圍的人鼻子聞不到,但思考卻會直接受到影響,也變得擔心害怕起來。其實不需要腦科學家,自古以來玩弄權勢的政客早就知道這點,他們先讓群眾感受到威脅和恐懼,原本只有一小群人受影響,但很快就會拓展到整個國家,群眾的恐懼升高到頂點時就會轉為憤怒,這鍋水就燒開了,這時只需要挑選一個共同的外部敵人(納粹用猶太人、中東用美國人、而美國用恐怖分子),群眾的力量便掌握在手心了。如果你身處一個充滿憂慮與恐懼的環境,我會建議你還是早點離開,因為恐懼就像感冒病毒一樣,一群健康的人並無法治療感冒的人,但一個感冒的人卻很容易讓一大票健康的人跟著感冒。

科學家曾透過同卵雙胞胎的實驗,證明恐懼感有一定的比例是天生的。即使DNA一模一樣的兩個Baby,面對陌生人、陌生事物時,恐懼的程度也有所不同。但值得慶幸的是,腦科學家也告訴我們,「膽量」是可以訓練的,這中間的關鍵在於,能否適度強化大腦皮質活動(也就是理性分析與思考),而不要一味地讓杏仁體(掌管原始的情緒反應)主導我們的行為。這樣的訓練產生的回報可能是相當可觀的,美國杜克大學的Scott Huettel博士曾經利用核磁共振造影研究過有錢人的腦子與一般人的差異,其中較活躍的腦額葉皮質是個明顯的指標。換句話說,適當的控制恐懼,善用理性思考,不但讓你更受歡迎,說不定也會讓你發大財!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最新文章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最新資訊

© Copyright 2016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