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心理健康

我們知道酒精、咖啡因、尼古丁會上癮,但你知道各種心理依賴也會上癮嗎,而且90%我們的身邊的人都有各種各樣的這種“依賴強迫症”,美國賴特學院著名的心理學家Judith・ Wright把它稱作“軟癮”。

賴特學院調查報告:90%以上的美國人有軟癮

Judith Wright在其調查報告中指出,90%以上的美國人患有軟癮症。其中,過度使用網絡、電腦、拖延在軟癮症狀調查中位居前列。Judith教授說:

“這些習慣看似沒有什麼危害,一旦我們過度沉溺其中,在獲取短暫的快樂後,它更多的是在榨取我們的時間、精力,麻痺真實的需求和感情,使我們漸漸遠離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美國斯坦福大學某項研究報告指出:每8個人中就有1個人有網癮,其生理表現為睡眠嚴重不足、眼睛疲勞等症狀,其心理表現是想戒不能戒,期盼與更多的網友共處而忽略了自己的親朋好友,離開網絡期間情緒低落、暴躁、易怒。

“軟癮”這一新名詞漸漸引起了世人的關注。因為不管你有沒有患上軟癮,都有人正經歷著。

如果心理上癮比物質更瘋狂 那愛好算不算“軟癮”?

Judith教授最先提出“軟癮”一詞,並率先用這個詞描述這一心理疾病對人們的危害。Judith教授表示,生活中的任何行為都有可能轉化成軟癮,而我們每個人都患有不同程度和表現的軟癮症,關鍵在於度的把握以及是否及時治療。

有一位朋友玩笑地問:“為什麼要叫‘軟癮’?‘硬癮’不行嗎?”

其實,這就好比有“軟件”、“硬件”的說法。與“軟癮”相對應便是“硬癮”一說。

簡單地說,“硬癮”就是廣為人知的“物質上癮”,而“軟癮”則是“精神(心理)上癮”。

最初,“上癮”一詞是由拉丁語“addicere”意譯過來的。本意是指A與B兩種事物相結合的過程。到了現代,“上癮”的概念最早來源於醫學中病人對藥物上癮的現象。例如,上癮者對酒精、咖啡因、尼古丁的依賴。直到世界衛生組織重新定義了這一說法,上癮是指藥物與人體作用後形成的一種精神依賴狀態。上癮者如同有強迫症的人一樣,身體產生持續使用該藥物的反應,而其最終目的是滿足自己的精神依賴,否則就會感到不舒服。所以,上癮主要包括兩種:一種是生理藥癮;一種是心理藥癮。顯然,後者的癮性更大、持續時間更久。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一個人想戒毒,單方面消除生理毒癮是不夠的,戒毒所的病人通常還要定期接受心理治療,正所謂“一朝戒毒,終生想毒”。可見,心理之癮對人身心的影響非同小可。換句話說,“軟癮”就是以強烈的心理之癮及行為效應為基礎,從起初的藥物上癮擴大到日常生活中的行為,導致做事拖延、效率低下、身體不適等一系列負面表現。

在生活中常常能聽到身邊的朋友自稱“打麻將上癮”、“運動上癮”,甚至某些粉絲會有“喜歡偶像癮”。實際上,類似打麻將、運動、逛街等正常個人愛好是生活的組成部分,做這些事情的時候會感到身心放鬆,沒有壓力,心情大好,而且也不會投入太多精力,付出太大代價,即便對自己的偶像有特殊喜歡之處也無可厚非。

所以,正常的愛好不算軟癮,判斷的依據是看這件事給自己帶來的利益是否大於危害。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就不算軟癮。

Judith教授也曾解釋說:“我們不能把‘軟癮’和正常的愛好混為一談。”如果做某件事讓你覺得充滿活力、感到快樂,那你很有可能是在調整自己,試著學習和成長,這是對個人愛好充滿激情的一種表現。相反,如果某種行為給你的正常生活帶來了不良影響,甚至頭痛不已時也無法停止,恐怕就是染上軟癮了。

軟癮&拖延症:不會讓肌體死亡,也不會真實地存活

通過前面所述內容的瞭解,我們看到如果在某一(影響正常工作和生活的)事物中過於沉溺或上癮,就會耽誤不少“正事”。正事沒辦完如何是好呢?許多人自然而然就想到了(或者說只能無奈地)拖延。所以,拖延也是軟癮病的一種症狀或表現。

許多成功者都能理解這句話:“拖延等於死亡。” 根據一項有關軟癮症的職場調查結果表明,有近六成的職場人都患上了軟癮症,只有三成的職場人聲稱自己沒有軟癮症,剩下的部分人士對此持猶豫不決的態度。

調查還發現,50%的職場人拖延成癮,他們往往會把手上的活兒拖延到最後一刻才去完成,“不拖到最後一刻,不會開始動手工作”;有19%的職場人是“只拖延一會兒”;有17%的人會將任務拖個“一天左右”;還有14%的人是“不拖到領導再催,絕不完成”。拖延讓我們無法按時完成工作,不能受到嘉獎,無法升職加薪,讓我們無法享受生活,讓我們與健康體魄絕緣,甚至有很多人因為害怕排隊,本該去做的例行檢查沒去,身體不適也拖著,希望能“拖”好。可誰料結果卻是越拖越危險。當然,軟癮或許並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這麼“惡毒”,它至少不會讓肌體那麼快地死亡,但是也不會讓我們更加真實、高效地存活。

自古就有,軟癮為什麼會在當代集中爆發?

《紐約客》的專欄作家詹姆士・ 索羅維基曾說過,軟癮症是人類的共性,相關研究數據表明,人類一直都患有軟癮症,不過到現代軟癮症才變得越來越嚴重。

他認為軟癮症的明顯原因有兩個:一是,現在的工作性質發生了轉變。不像大工業時期,大家都在工廠裡進行規模化操作,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都是自己管理自己的時間,做著更加開放性的工作,工作不像以前是即時完成的,現在的工期可能更長。所有這些都為人們提供了滋生軟癮的溫床。二是,現在的娛樂活動越來越多,只要你不想工作,想消遣,你都能夠輕鬆辦到。只要你的電腦能上網了,你就可以隨時溜號,將注意力從工作轉移到各種各樣的娛樂中去。

有關研究表明,年紀越大,軟癮症似乎就越不明顯。有人說,當人進入60歲以後,折磨他一生的軟癮症似乎在逐漸減弱。是因為年齡的問題嗎?很可能,因為人們年紀越大,越能感受到世間的壓力,生命的截止日期在這裡變得越發明顯。另外,很大一個可能性是年長的人更加能夠有效管理他們的衝動情緒,所以更善於將軟癮這件事延期,而先做應該做的事。 心理左右生理,情感入侵理智:軟癮是身體自發保護機制?

美國作家塞繆爾寫下過這樣一段文字,或許可以解釋軟癮症為何會纏身於我們:

“我們一直推遲我們知道最終無法逃避的事情,這樣的蠢行是普遍的人性弱點,它或多或少都盤踞在每個人的心靈之中。”

“軟癮”這一新名詞雖然尚未得到全世界所有專家的認同,但它確實是真實存在的。

Judith教授研究發現,人們之所以會在負面情緒或巨大的壓力下變身“購物狂”甚至虛度光陰,從而增強免疫系統的效率,這是因為趨利避害是人的本能之一。只是每個人的生理、心理狀況不同,遇事時作出的反應也就不同。

軟癮現象在大學生中表現得尤為突出,據美國一個機構針對大學生作的調查發現:

患有輕度軟癮的大學生佔58%,患有中度、重度軟癮的大學生佔42%,其中,患有中度軟癮的大學生為24%,患有重度軟癮的大學生的檢出率為18%。不計其數的人懷有雄心壯志,但為什麼大部分人沒有如願以償,甚至很多人還在溫飽線上掙扎?我們感覺工作了很久,但為何實際上大部分時間都在打岔、走神?其中大多數人是因為不知不覺患上了軟癮症。從事任何職業的人都可能染上軟癮的瘟疫,但絕大部分人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知道自己患有軟癮,卻不知是如何被這種“病魔”纏身,以至於想要治療卻無從下手。

逃避是人體本能:靠自律不如樹立個新目標

逃避問題,使得享有盛譽的企業聲名狼藉,使得一代梟雄烏江喋血。在現代社會裡,人們對企業提出了更高的期望。但個別企業在遇到問題時採取“鴕鳥心態”(逃避),是一種掩耳盜鈴、自欺欺人的消極態度,無益於解決問題,只能使問題陷入更嚴重的狀態中。

軟癮是一種消極反抗現實,逃避現實的本能衝動反應,因為現實讓你感覺不滿、難受,所以你為了逃避不適患上軟癮。你將自己的注意力轉移到一些替代性活動上面,希望使自己的情緒得到緩解。拿破崙・ 希爾發現:只要對一些偉人的傳奇生平加以研究,就會發現他們從不恐懼或逃避生活的考驗,他們每一個都是經歷了生活的嚴峻考驗,才能“功成名就”。

前美國總統克林頓在“拉鍊門事件”之初,採取“提起褲子不認賬”的態度,美國公眾和獨立檢察官斯塔爾非揪住他不放。克林頓一看形勢不對,立刻改為“博同情”戰術,在電視上一把鼻涕一把淚地向美國人民道歉,公眾情緒迅速轉為同情。輿論總是保護弱者,事實上,人們感興趣的往往並不是事情本身,而是當事人對事情的態度。因為從心理學的角度講,人們的感覺勝於事實。

對於很多患有軟癮症的人來說,他們的生活如一團亂麻,他們不知道自己下一步該做什麼,看不清未來的方向。他們對人生只有短期的計劃,很多時候都是走一步看一步,沒有明確而長遠的規劃。對於這樣的人來說,時時遭遇挫折就毫不奇怪了,他們很多時候甚至會下意識地逃避成功,下意識地拖延手頭的事情。因為他們對未來沒有明確的規劃,潛意識裡害怕各種改變,希望保持現狀。

很多人選擇用自責、自律或監督的方式來告別軟癮症。這些方式短期內或許有用,但長期來看基本沒用。因為軟癮本身就是因為內心的焦慮導致,而逃避、自責、抗拒的心態會帶來更多的壓力,使人更為焦慮,越剋制拖延,內心就越想拖延;壓力如果超過了個人的承受能力,還可能出現心理問題。所以要客服軟癮,最重要的還是要找到一個長期的生活目標才行。

內容來源:搜狐讀書 書名小心!軟癮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最新文章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最新資訊

© Copyright 2016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