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心理健康

到處看病,不斷掛號,不停詢問,不停檢查和吃藥……不停換醫生,他們熟知城中各個科室、大半名醫,熟知每一項檢查,懷裡有成摞的檢查單、病歷本,成堆的藥品……由於久治不愈,常被視為“疑難雜症”。這種反覆求醫,真是“病”沒治好嗎?

心理疾病患者的“逛醫症狀”
一位23歲的女性因血糖高控制不住而住院。醫學心理科醫生會診後瞭解到,該患者的母親患有精神分裂症,她小時候多次在睡覺時看到身邊的母親被帶走,後來父親發生車禍身亡,她獨自一人與肇事方打了多年官司。為了緩解壓力,她常常一口氣吃一斤奶糖。這是一位典型的心身疾病患者。

病人因軀體問題來看病,其實是由於心理不適造成病痛,專科醫生無法從專業角度解釋病人的發病原因,治療效果也不佳。後來醫生開了抗焦慮藥,她的血糖很快恢復正常,康復出院。

調查顯示,因心身疾病就診的人數佔近60%,這些病人還常常有一個明顯的“逛醫症狀”:到處看病,不斷掛號,不停詢問,不停檢查和吃藥……不停換醫生,他們熟知城中各個科室、大半名醫,熟知每一項檢查,懷裡有成摞的檢查單、病歷本,成堆的藥品……由於久治不愈,常被視為“疑難雜症”。

心理問題常被“視而不見”
目前我國大多數軀體疾病伴發的抑鬱障礙被忽視,心身障礙的知曉率、接受率、識別率、識別程度都不高。比較典型的是,明明知道病人可能有心理問題,卻“相逢不相識”――選擇視而不見。

心身疾病患者治療起來非常麻煩。他們常常不能堅持服藥,不遵醫囑,病情反覆,對醫生來說是“拖不起的病人”。由於醫療定價不合理,收費太低,醫生沒有動力開展心理諮詢治療。比如專家的心理諮詢門診收費區區25元,很多醫生乾脆配藥、轉診、不做了。

耐心聆聽,讀懂病人的生命故事
心身障礙疾病患者“就醫難”的問題,引起醫患矛盾增多、關係緊張。例如不少惡性傷醫事件發生在鼻病患者身上。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心理衛生中心做了一項調查,結果顯示,需住院手術的長期鼻病患者,疑病、心理變態、精神衰弱、精神分裂和詐病的得分明顯升高,這類患者對自己的身體健康過度關心,過分擔心自己有病或不健康。

該中心主任況利告訴記者,評估和治療心身疾病患者,必須從生理、心理、家庭、社會等多個方面進行,尤其要重視心理治療,即醫生的診療模式要改變,尊重病人身體症狀的體驗,耐心聆聽,讀懂病人的生命故事。

傳播正能量,潤物細無聲

中國心身醫學終身成就獎獲得者、上海中醫藥大學何裕民教授說:“以往我們談論心理輔導,都有居高臨下的感覺。要知道,誰都不願意被教育、被輔導。我們的語言需要改變。互聯網語言活潑輕鬆,更容易被患者接受。”在他們設立的癌症互聯網社群中,醫護專家以“粉絲”身份入場,主要負責將社群中的負面情緒引導為正面情緒,用“潤物細無聲”的方式發揮正能量。

歡迎投稿到小編郵箱:

[email protected]

來稿郵件主題為:

【投稿】醫院+科室+姓名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最新文章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最新資訊

© Copyright 2016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