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心理健康
心理疾病十分常見,也十分隱蔽。
眾所周知,心理疾病十分常見。
大量統計數據表明:單是今年,美國每五個人中就會有一個患上心理疾病。
當我們把時間跨度拉長到人的一生,那麼全球每四個人中就會有一個受到心理疾病的困擾。
不過,心理疾病這個詞仍然會給人一種異樣的感覺。
在我們周圍,有許多人看上去很正常,生活很美滿,工作也很出色,然而當他們每天擠進人頭攢動的地鐵時,那種孤立和無助的感覺還是會襲上心頭。
為了改變這一狀況,我的朋友、前同事布萊妮·戈登(Bryony Gordon)成立了一家名為“心理健康夥伴”(Mental Health Mates)的團體。

它位於英國,以結伴散步的方式,幫助那些存在心理疾病的人。
今年秋天,我將組建該團體的第一個紐約分部。
我之所以喜愛這類團體,正是因為它不是正規的醫療機構,也不涉及臨床治療。
當一個人被診斷患有心理疾病,接受專業治療絕對是必要且適當的。
值得慶幸的是,心理疾病的汙名化已經消退了不少,現在大多人都能正確看待。
不過,心理問題不一定非得成為鎖在診室裡的祕密。
事實上,戈登在她的第二本書中就記錄了自己對抗強迫症的故事,她告訴我們,那些奇異的舉止其實很正常。
戈登表示,她成立“心理健康夥伴”的想法來源於她聽到的一段採訪,採訪對象是已故小說家卡森·麥卡勒斯(Carson McCullers)。

麥卡勒斯在採訪中說,她感覺自己被“我們”這個群體排除在外。
“我當時想,你錯了,你也是‘我們’的一份子,你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戈登說。
從理性上來說,我知道很多人(包括一些朋友和同事)每天都在獨自承受和應對心理健康問題。
不過,在自己兩次深陷嚴重抑鬱症期間(謝天謝地,兩次都很短暫),我卻忘了這件事。
在康復之前,我沒有足夠的信心跟人談起自己出了什麼問題。
然而,當我終於說出口時,幾乎所有的朋友都告訴我,他們也受到過一些心理疾病的困擾。
培養這種共同的身份感非常重要。
互聯網可以成為一件有用的工具,對於那些尋求溝通和交流的人,網絡上有很多互助團體和論壇。
不過,這種虛擬社會中的開放性尚未轉化為現實生活中的開放性。
克里斯·巴克(Chris Barker)是倫敦大學學院的臨床心理學教授,同時也在研究專業和非專業心理支持的不同優點。
他指出,網絡互助團體“通常很注重彼此的隱私”,許多成員會“感到有些失落”。
相比之下,面對面的社交可以帶來真正的好處。
看到別人也有心理健康問題,能使人產生一種強烈的歸屬感。
“這會達到一種去汙名化的效果,對於自己的疾病,人們的羞恥感減少了,也不再那麼尷尬,他們被賦予了能量,覺得自己更加強大。”巴克說,“知道別人也有和自己類似的感受,他們會正常看待自身的問題。”
當然,互助團體的這些好處並不是什麼新鮮事物。
比如說,LGBT群體(女同性戀、男同性戀、雙性戀及跨性別者)和少數族裔一直在努力維持這樣的社群。
雖然尚無正式研究探討那些罹患心理疾病的人是否能夠從“同性戀驕傲大遊行”之類的活動中受益,但紐約州立大學布魯克波特學院的心理學教授詹妮弗·拉特克利夫(Jennifer Ratcliff)表示,在她看來,這類活動對許多人而言都很有意義。
“有大量證據表明,公開自己隱匿的汙名化身份,是有益處的,我覺得這其中也包括心理疾病。”拉特克利夫解釋說。
她致力於研究汙名化、社會認知以及“驕傲遊行活動”對邊緣化群體的影響。
她表示,一個人對自己遇到的困難開誠佈公,這樣做能產生積極的心理影響。
在互助團體內部與其他成員談論心理健康問題,你就有信心同自己的朋友和同事談起這些問題,最終有助於消除心理疾病的汙名。
自從“心理健康夥伴”今年2月啟動以來,它已經擁有了數千名成員,並在倫敦、利茲、紐卡斯爾、愛丁堡、南安普敦、布裡斯托爾、劍橋和卡迪夫等地組織了類似的互助聚會。
人們顯然需要這樣的社群,戈登說,這個團體“只是應運而生”。
她說,有太多的人依然把心理疾病與影片《飛越瘋人院》中的人物形象聯繫在一起。
事實上,心理疾病沒有什麼不正常,那些罹患心理疾病的人也不會全都表現出某種特定的行為舉止。
“當你感到抑鬱,你會覺得自己要被扔進精神病院,你還認為所有得這種病的人都是怪胎。”戈登說,“所有的心理疾病都是騙子,它們讓你感覺一團糟,讓你覺得你是世界上唯一有這些感受的人,覺得自己好像一文不值。可事實上並非如此。”
作者:Olivia Goldhill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最新文章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最新資訊

© Copyright 2016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