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心理健康

謹以此文紀念英國著名客體關係理論大師

溫尼科特誕辰120週年

溫尼科特(D. W. Winnicott,1896―1971)1896年4月7日生於英國普利茅斯。今天是溫尼科特誕辰120週年,他是繼梅蘭妮·克萊茵之後,最具原創性且為一般英國大眾熟知的客體關係理論大師。

溫尼科特是精神分析歷史上一個非理論的理論家,因為他沒有構思一個有這嚴密系統的理論,而是帶有詩意,甚至是隨意性地發展了不少著名的臨床概念和育兒名言,例如,過渡性客體、足夠好的母親、假性自我等。從傳記中,我們可以得知,這些概念和他的臨床工作經驗和生活是息息相關的。幾乎每個精神分析理論都是該理論創始人的慾望的歷史和描述,從兒擴展了精神分析對人性的廣度。

――徐鈞

溫尼科特其人溫尼科特(D. W. Winnicott,1896―1971)是繼梅蘭妮·克萊茵之後,最具原創性且為一般英國大眾熟知的客體關係理論大師。1896年4月7日生於英國普利茅斯。在弗洛伊德之後的精神分析流派中,溫尼科特具有非凡的創新精神和獨特的視角。他遠離了弗洛伊德對本能的強調,撰寫了大量著作,闡釋母親與孩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如何滋養或阻礙孩子的發展。他是第一個在BBC開設專欄的心理學家,而且一開就開了24年。通過英國BBC的無線廣播,溫尼科特幫助了成千上萬的父母,使他們能夠更好地瞭解孩子的情緒世界。不同於克萊茵仍保留弗洛伊德提出的本能驅力,溫尼科特將兒童自我建構提升至社會化層次,乃至文化領域的影響。

溫尼科特生平

  • 1896年:出生在英國普利茅斯的一個有教養的、信仰新教的家庭。

  • 1916年:一戰中斷了他的醫學教育,成為一名醫助人員。

  • 1923年:開始找詹姆斯·斯特拉奇給自己做精神分析。在女王兒童醫院和帕丁頓綠色兒童醫院分別獲得職位。在這兩家醫院,他從事了40年的兒科醫生和精神分析師的工作。

  • 1939年:開始在英國BBC電臺做系列節目,一直持續到1962年。

  • 1941年:研究流浪和貧困對兒童的影響。

  • 1956~59年/1965~68年:擔任英國精神分析協會主席。

  • 1971年:在倫敦去世。臨終前在記事本上寫下祈禱:“噢,上帝!讓我死後如同生前!”

溫尼科特成就他曾經說過:“孩子的健康成長,並不需要最好的母親,只要足夠好的(good enough)母親就可以了。”什麼是足夠好的母親呢?溫尼科特在其著作《父母――嬰兒關係的理論》中這樣註解“足夠好的母親……起初幾乎完全能適應嬰兒的需要,隨著時間的推移,她逐漸難以適應,嬰兒的能力不斷增長,她開始面對自己的失敗。”我國心理學者曾奇峰對這句話的解釋是:“一個媽媽越是能夠面對和接納她逐步被拋棄、失敗的命運,就越能做一個好媽媽。”溫尼科特強調自體形成時的環境重要性,他說環境,當它夠好時,會促進嬰兒的成熟過程。嬰兒依賴環境所帶來的糧食,而環境(在母親的身上)則會針對嬰兒不同的需求自行調適。隨著成長,嬰兒會慢慢地不那麼依賴環境或母親。環境的狀況,不論是好或不好,都會形塑嬰兒的發展。環境中的最重要因素是母親的照顧。溫尼科特說:"最初,母親本身就是這個促進發展的環境"。此促進發展的環境其特質即是"調適"。溫尼科特即使用此一名稱來描述"環境"對嬰兒需求所做的調適。嬰兒的需求及成熟的歷程才是中心重要的,而適應它們則是父母的責任。也就是說,開始是母親要全然施予到嬰兒的照顧上,然後慢慢地她要朝向"去適應",即一種重新對本身自主獨立性的主張。當該客體從主觀性的改變到成為客觀所感知的時,孩童乃逐漸離開全能的階段。

以下是中國地質大學應用心理學研究所副教授吳和鳴眼中的溫尼科特。

兒科醫生溫尼科特

作者 | 吳和鳴聲明 | 本文為吳和鳴為《溫尼科特傳》所作序言,轉載請聯繫後臺

唐納德·伍茲·溫尼科特(1896―1971)是兒科醫生,這一直讓我感覺非常親切。三十五年前讀醫科時,我們三大班有六十多個兒科系的同學,如今他們在全國各地的兒童醫院或兒科工作,我總能想到他們與孩子們工作時的狀態,很特別的是他們看孩子時的眼神,與我們看成年病人是全然不同的。我在溫尼科特的照片中也看到那種眼神,是含笑的、接納的、穩妥的……

兒科醫生溫尼科特用那種眼神如此看過來。例如餵奶,他就有三個觀察點:嬰兒、母親,以及作為一個整體的母嬰。關於餵奶的故事重點不再是奶汁本身,而是要從這三個視角講述。

那麼在兒科醫生溫尼科特,他眼睛裡是怎樣的嬰兒,怎樣的母親,怎樣的母嬰?

先說母嬰:一個吃奶餵奶的行為。但不止於此,這是一個整體,這整體在空間與時間中發生著複雜的相遇。溫尼科特經典的說法是:沒有嬰兒這回事。他的意思是,嬰兒從來不是一個孤立的存在,有吃奶的嬰兒,就必定有餵奶的母親,所以看到了嬰兒,就看到照顧他的母親。沒有母親的照顧,就沒有嬰兒,嬰兒與母親共同形成一個整體。這一空間上的整體,隨著時間的變化,嬰兒孕育而成為一個個體,經歷從完全依賴到相對依賴,再到獨立自主的過程。而且餵奶伴隨著凝視,“當我看到我被凝視,我就存在”(When I look I am seen, so I exist)。母親凝視著嬰兒,溫尼科特凝視著母嬰。在餵奶的過程中,溫尼科特差不多在其中發現了整個人類歷史。

嬰兒:吃奶的嬰兒。但不止於此,抽象地說,這是一個主體,有主觀想象與客觀的感知。具體說來是飢餓的嬰兒,滿足的嬰兒,產生幻想與錯覺的嬰兒,具有分裂的男性和女性元素的嬰兒。

母親:餵奶的母親。但不止於此,同樣抽象地說,這是一個客體。溫尼科特給了這一客體許多描述,貢獻了如“足夠好的媽媽”“促進性環境”“抱持性環境”等諸多概念。

溫尼科特就如此看,如此“塗鴉”,如此玩著概念的“遊戲”,如此激勵一代代治療師開創性地工作。

空間

進而,溫尼科特從餵奶,看到了毛毯、泰迪熊,“在嬰孩和母親角色之間的潛在空間,即是遊戲發生之所在”。較之於時間上的“早”(early),溫尼科特更重視空間上的“深”(deep)。他多年致力於凝視、描述在母嬰之間的縫隙中發生的各種故事。

是溫尼科特讓我們看到,這個他命名的“過渡空間”充滿溫情,同時又恐怖、血腥,溫情與憤怒共存。這首先是一部言情片,母嬰情深,雙方有美妙的給出與接受,相互滋養。這也是一部暴力片,有撕咬、吞噬,有死亡的威脅、拋棄的恐懼,充斥著敵意。這還是一部科幻片,在這一空間發生著無窮無盡的幻想與創造。最終,溫尼科特給出了一個他觀察到的序列:

  1. 主體聯結到客體;

  2. 客體在一個被主體找到的歷程中,而不是被主體置於世界之中;

  3. 主體摧毀客體;

  4. 客體在摧毀下倖存;

  5. 主體可以使用客體。

時間

說到青春期的攻擊性的時候,溫尼科特說:“倘若孩童將成為成年人,那麼這個進展是踩著一個成年人的屍體來達成的。”他還說:“你播種一個嬰兒,卻收成一顆炸彈。”在臨床工作中,借用他的話,我與青少年個案的家長們達到深度共情:“孩子是踩著父母的屍體長大的。”

對於治療,溫尼科特的說法是:“治療不成熟只有一個良方,就是時的流逝。

原初母性貫注之中,世界以嬰兒為中心,由嬰兒的需求確定的內在時間是世界唯一的鐘表,由此我們獲得了在世的立足之地,有了與世諧和的節奏。反之如果由母親或母親的母親因為各自的焦慮,一開始就來掌控這個時鐘,那麼盡其一生,我們都在忙不迭地與他人對錶。強迫是心理障礙的共有現象,強迫時我們就像一部拆散開的機器,必須看著不同的部分在一個接一個地運作。視線也變成了一條因果的直線,如此,我們與世界都成為一根根線條,因而恐懼斷裂,深受斷裂之苦。所有的疑問或者別的冒出來的想法、感受,那些被稱為症狀的諸多現象,它們的意義是在標記時間,一刻一刻。強迫的儀式性,就是內在時間的輪轉。或落伍或超前,所有的慌張都源於那個缺失――與母親融合的體驗。我如此地思考,也是強迫的輪迴……

那些屍體與炸彈,背後都有一個深深的渴望:找回屬於自己的時鐘。

傳記

本書作者帶領我們完整地瀏覽溫尼科特的作品,本傳記突出地呈現了溫尼科特的思想史。另一方面,在我的感覺裡,本書與其說這是一本傳記,還不如說它是一份病歷,是溫尼科特和一大幫精神分析師的病歷,而且是以與溫尼科特全然不同的風格撰寫的病歷,如果想要了解英國客體關係理論的歷史,想要了解以精神分析理論解析早年經歷與其思想形成的關係的方法,這本傳記無疑是一本絕佳的教材。

但我還在想,如果“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以溫尼科特的風格來寫他的傳記,會是怎樣的?

傳記是由時間與空間編織而成,在此時空中,面對既定的對象,溫尼科特始終關注個體的創造性,同時完成了自己的創造。費爾貝恩曾經說過:“一般而言,我算是反對所謂的‘純粹’分析,其意指以使用標準分析技巧為其目標,重點應是讓病人變好。在我看來,將純粹、毫塵不染之為精神分析的目標置於心理治療的目標之上,是一大錯誤。”

所以,為了閱讀的快感,為了不辜負溫尼科特的奉獻,在本書作者開始他的精神分析的地方,讀者不妨展開自己的想象,放飛自己的心靈,與真正的溫尼科特相遇。

更多有關溫尼科特故事請了解《溫尼科特傳》,這是一本用精神分析理論分析精神分析師的傳記,武志紅、張德芬、曾奇峰、吳和鳴、徐鈞推薦。

這是一本用精神分析理論分析精神分析師的傳記

書名:《溫尼科特傳》

作者: [美] 羅伯特?羅德曼

譯者: 吳建芝 、 劉書岑

出版時間: 2016.01

讀一位學者的傳記,是一個很好的去魅過程――消除那些太過表面的理解。溫尼科特是我非常喜歡的客體關係理論家,所以能夠讀到這樣的專輯,我覺得非常榮幸。――武志紅 著名心理諮詢師、暢銷書作家

我們擁有這本《溫尼科特傳》,不僅僅表示我們的書架多了一本書,多知道了幾個創造性的心理學術語,還意味著我們決定放棄借完美掩蓋缺憾,有能力用溫柔表現勇敢,以成長對抗失去的哀傷。――曾奇峰

武漢中德心理醫院創始人、首任院長

本書與其說這是一本傳記,還不如說它是一份病歷,是溫尼科特和一大幫精神分析師的病歷,而且是以與溫尼科特全然不同風格撰寫的病歷。如果想要了解英國客體關係理論的歷史,想要了解以精神分析理論解析早年經歷與其思想形成的關係的方法,這本傳記無疑是一本絕佳的教材。――吳和鳴中國地質大學應用心理學研究所副教授

這是一本很好的傳記性作品,在敘事過程中也深刻地闡述了溫尼科特的理論和臨床的各方面。這本書值得向精神分析工作者、心理學家、心理學愛好者推薦。――徐鈞全球聚焦心理療法學會(TFI)訓練師、協調員華東師範大學心理健康輔導中心督導及講師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最新文章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最新資訊

© Copyright 2016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