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心理健康

近幾天,除了來自奧運賽場的實時“戰況”之外,朋友圈還被一位名叫楊永信的“網癮醫生”刷了屏。

這位“楊醫生”的微博認證是“臨沂市精神衛生中心主任醫師”、“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他創辦的“網癮”治療中心有著近乎神奇的治療效果――僅用40分鐘,就能讓一個頑固倔強的“網癮”少年,變成對父母百依百順的“別人家的孩子”。楊永信也因此被許多憂心忡忡的家長當作救世主,希望孩子能在他的治療中心絕境逢生。

而該中心的主要治療方法,是聽上去就令人毛骨悚然的電擊療法――電擊“網癮”少年的太陽穴,直至其疼到答應立刻承認錯誤,馬山向父母道歉為止。

看到這兒,可能有不少父母感到無奈又糾結:知道孩子很痛苦,但戒“網癮”沒有其他好方法呀!再這樣下去學業荒廢了,以後可怎麼辦?

可憐天下父母心,希望本文能讓各位吃個定心丸。

“網癮”?這“病”根本不存在

在互聯網尚未普及的年代,網癮是由美國的精神科醫生Ivan Goldberg杜撰出來的疾病。

之所以是杜撰,是因為在今天精神醫學國際通用的診斷體系《國際疾病分類與診斷要點(ICD)》和《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均沒有將“網癮”定為精神疾病。

我國的診斷標準《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也沒有將“網癮”認定成為精神疾病。

有癮不等於有病

再讓我們看看什麼是“癮”。“癮”在字典中的解釋是特別深的不良嗜好,也泛指對某項事物的特殊興趣、癖好,比如煙癮、球癮、看書上癮等等。

按照字典的解釋,各種出於濃厚興趣而花費大量時間去做的事情都可以叫做“癮”:我喜歡與人交往,所以有“社交癮”;我喜歡打球,所以有“球癮”;我一天上網超過9小時,查資料、刷新聞、談合作,如果這些都認定是病,實在太滑稽。

事實上,2008年由北京軍區總醫院陶然主持制定的《網絡成癮臨床診斷標準》曾經通過專家論證。但2009年國家計生委省委(原衛生部)認為“網癮”的定義並不確切,不能作為臨床診斷的精神疾病。

《網絡成癮臨床診斷標準》中規定,“日均上網時間超過6個小時,持續時間超過3個月,就可診斷為網絡成癮。”現在看,這個標準顯然太過時了。

楊永信的電擊療法,為啥能戒“癮”?

電擊療法本身無罪

電擊療法又稱電休克療法或電痙攣療法,適用於其他治療措施(包括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無效的嚴重抑鬱症、精神病,和伴有嚴重精神症狀的癲癇病患者。

這種治療進行之前,醫生會給患者使用麻醉劑和肌肉鬆弛劑、以避免通電後出現抽搐、肌肉顫動、骨折等併發症。

作為精神科最常用的非藥物治療措施之一,電擊療法可有效控制患者的精神症狀,副作用較藥物更少,但它必須在專科醫院由專科醫生實施,嚴格掌握適應證和禁忌症,以免發生危險。

“網癮電擊治療”是被扭曲的電擊療法

不錯,楊永信所使用的就是上面所說的電擊治療儀,但存在著嚴重的操作錯誤:

  • 首先,電擊療法僅適用於有嚴重自殺傾向、暴力傾向的重度抑鬱症和精神病患者,而不是過度上網的孩子;

  • 其次,在電擊之前,“楊醫生”並沒有使用任何麻醉劑或肌肉鬆弛劑,這導致孩子們在電擊的過程中出現劇烈的抽搐和疼痛。

  • 第三,電擊療法必須在專科醫院實施,而不是“網癮”戒斷中心。

事實上,2009年7月,國家衛生計生委(原衛生部)就已經在其網站上下發了《關於停止電刺激(或電休克)治療“網癮”技術臨床應用的通知》,要求各地立即停止該項治療。

戒斷“網癮”的實質,是“厭惡治療”

“網癮電擊療法”產生奇效的原因,並不在於電擊本身,而在於“厭惡治療”――將孩子過度上網的行為與電刺激聯繫起來,並通過多次電擊的方式建立條件反射。一旦孩子想要上網,腦中就會立刻浮現被電時的痛苦,念想自然就斷了。

這種方式我們在生活中也常用,比如不希望狗狗啃傢俱,主任可能會在傢俱上塗抹它不喜歡的氣味。此方法百試不爽,再加上楊永信所使用的威逼、恐嚇、洗腦等“方法”,短時間內“馴服”一個喜歡上網的孩子,絕非難事。

不過,如果孩子因為電擊治療操作不當而健康受損,或者從此變得膽小怕事,即使不(Hai)想(Pa)上網了,又有什麼意義呢?

“網癮”孩子,到底怎麼挽救?

有些家長可能會說,我們當然不希望孩子被電,但不電他他就沉溺網絡啊!

其實,沒有父母們想的那麼嚴重:

1.沉溺網絡不等於痴迷遊戲

在互聯網高度發達的今天,玩遊戲和打發時間絕不是上網的惟一目的,它更是學習、工作、獲取知識和信息的重要途徑。

所以如果家長一味地限制孩子上網時間,就等於切斷了TA與外界溝通的橋樑。消息閉塞的直接後果是觀念陳舊,甚至個人競爭力降低。

2.痴迷遊戲不一定是荒廢時間,不求上進

近年來,我國網絡遊戲產業發展勢頭強勁,人才緊缺。如果孩子真的對網遊感興趣,可以鼓勵其鑽研網絡遊戲,注意強調入行的學歷要求和學習的重要性就行了,大可不必將其視為孩子前程的攔路虎。

3.單純斷網不是治癒不求上進的良藥

對於孩子打遊戲度日、無心上學,家長如果將全部的責任歸咎於上網,幻想靠斷網解決所有問題,無疑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治標不治本。

正確的方法是認真與孩子溝通,探究其行為背後的心理原因。比如,是不是在現實生活中獲得的讚揚與肯定不夠,所以TA才會在虛擬世界中尋找成就感?是不是在學校受了欺負,因此靠網遊中的打打殺殺發洩情緒?

只有解決了心理問題,孩子才能衝破低迷狀態,重新樹立鬥志和信心,認真學習和生活。

最後,春雨君希望每一位父母都能擦亮眼睛,保護孩子不受傷害,願每一個青少年都能健康上網,健康成長!

題圖來源:123rf.com.cn圖庫

文/老白

版權聲明:本文為春雨醫生原創稿件,版權歸屬春雨醫生所有,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授權與合作事宜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的“電擊療法究竟

    近幾天,除了來自奧運賽場的實時“戰況”之外,朋友圈還被一位名叫楊永信的“網癮醫生”刷了屏。 這位“楊醫生”的微博認證是“臨沂市精神衛生中心主任醫師”、“國務院…

  • 女人的第一次究竟痛?

    女人的第一次究竟有多痛? 在沒有進行性生活之前,幾乎所有的男女都聽說過或者在電視劇裡看過,女性的初夜很疼,這多少在心理上給了女性一個心理暗示和恐懼。其實,關於…

  • 女人生孩子究竟痛?看完對你身邊的女人好一點

    對於女性來說,最偉大的地方就是用柔弱的身軀,勇敢地分娩出新的生命,讓家庭更溫暖、更完整,為整個家庭帶來生活的希望。 女人生孩子究竟有多痛? 奶奶曾經講過,在她那…

  • 伶牙利齒的孩子究竟可怕

    關注成長樹 每天讀點有用、有趣、有態度的育兒乾貨 文 | 雨霏 成長樹原創,其他公號轉載請在後臺輸入“授權” “我清楚地記得,她第一次使用詩詞是在兩歲多的時…

  • 讓101萬爸媽只看到第一張就轉發的漫畫究竟大魅力?

    原創作者:米小布 米布親子 有人說有孩子跟沒有孩子是人生的分水嶺,不管你信不信,反正米小米是信的。有孩子的爸爸媽媽,不論主動或是被動,人生都會變得愈來愈圓滿,情…





最新文章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最新資訊

© Copyright 2016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