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心理健康

我是一個母性不怎麼充沛的3歲男孩的媽媽,一個不喜歡看家教育兒書的出版社編輯。我當然愛自己的孩子,關注他的成長,只不過我知道有太多的家教育兒書,不僅僅是在浪費木材,更可怕的是將人引入誤區,從而把活潑潑的生命壓抑到可憐的地步。如果一定要讀書,我推薦讀那些經過實踐檢驗的經典,跟是否暢銷無關,跟是不是大師之作無關,只跟是否真正能帶給你和你的孩子內在的滋養有關。我將分四個部分推薦。

第一部分推薦4本書,都是大師經典之作。我們說盡信師不如無師,但大師智慧的精華必須汲取。這4位作者既是各自領導的權威代表,又是最懂孩子的心理學家,他們之所以在人類歷史上留名,是因為千萬人都是他們學說的印證者。

1.《論人的成長》

卡爾?羅傑斯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理論家和發起者、心理治療家,被譽為“人本主義心理學之父”。他從事心理諮詢和治療的實踐與研究,並因“以當事人為中心”的心理治療方法而馳名。在這本帶有自傳色彩的經典作品中,羅傑斯在回顧自己個人經歷,同時指出了他認為個人成長的方法和途徑。另外,他還提到了自己對於教育性質的認識以及展望。生命的過程就是做自己,成為自己的過程,而如何讓孩子做自己、成為自己

2.《溫尼科特傳》

又溫柔又勇敢,他是世界上最懂孩子的男心理學家。他是第一個在BBC開設專欄的心理學家,而且一開就開了24年。通過英國BBC的無線廣播,溫尼科特幫助了成千上萬的父母,使他們能夠更好地瞭解孩子的情緒世界。他創造出“60分媽媽”“過渡客體”等心理學術語,溫暖而通俗、人人都能理解,人人能接受,也人人都能因為接受而產生改變。閱讀這本書,不僅僅是表示我們的書架多了一本書,多知道了幾個創造性的心理學術語,還意味著我們決定放棄借完美掩蓋缺憾,有能力用溫柔表現勇敢,以成長對抗失去的哀傷。

3.《父性》

每個孩子都有父親,然而,全世界有無數的孩子是在沒有“父親”的生活中長大的――他們的父親忙事業、忙應酬,唯獨忘記陪伴最渴求他們的孩子。本書作者通過對神話、典籍的細緻梳理,認為父親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一個穿越歷史而變遷的社會構建。作者研究了由“父性缺失”而導致的孩子、家庭、社會結果,思索了今天的“父親”身份正面臨的危機,並提出“今天,我們如何做父親”的思考及可能的解決方式。

4.《兒童精神分析》

梅蘭妮·克萊茵,著名精神分析學家,被稱為“客體關係之母”,兒童精神分析研究的先驅。在其意義深遠而富於開創性的工作中,她打開了了理解嬰兒最早期的心理歷程的途徑,這些早期心理歷程支配者嬰兒的內心活動。她也被譽為繼弗洛伊德之後,對精神分析理論發展最具貢獻的領軍人物之一。她對幼兒心靈的探索,以及對兒童精神分析技巧與理論的開拓,百年來無人能出其右。這本《兒童精神分析》是她的代表作,通過詮釋兒童的潛意識幻想,可以降低、釋放兒童的焦慮,減少其�仍誑志澹�提升身心的健康。克萊茵還詳述了早期、潛伏期及青春期兒童的不同特質,進而描繪在各發展階段分析技巧上的異同。這本較前三本稍微有點難,等你讀完其他同類書不解渴了,這邊本肯定是最好的選擇。

第二部分推薦6本書,都跟“問題”有關。不記得是大仲馬還是小仲馬說過,生活就是將一個又一個的問題串起來的珍珠項鍊。問題本身不可怕,重要的是你如何去解決問題,這些書的作者用驚人的毅力經年累月做著同一個研究,只是為了得出一個問題這背後所有正確的認識、思維、知識。

5.《我的童年受傷了》

對於和兒童一起的人包括家長、教師、兒科醫生來說,這是一本不容錯過的書。它提供了切中要害的關於嬰兒期研究的歷史,是一項從出生到18歲的發展的縱向研究。這本書是一個長達十數年的發展心理學研究,作者布洛迪今年已過百歲高齡,她的貢獻不在於她提出了什麼新理論,更不在於她發明了幾個量表,或者發表了幾篇SCI,而在於她就那麼一年又一年地進入家家戶戶,就那麼觀察著,一觀察就觀察十多年,一觀察就觀察一輩子。她通過細節的呈現,考察了兒童不同生活路徑的源頭,以及什麼對他們的影響最為深遠。

6.《情感依附》

心理學精神分析的本質是培養內在的自由,這本《情感依附》就是告訴你如何培養內在自由的孩子的經典之作。無數研究表明,父母與孩子,尤其是母親與孩子的關係,製造了孩子最核心的人格,這個人格決定了孩子將來能夠取得的成就和敢於享受的幸福。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父母不應該只是一個角色,更應該是一門學科。跟《我的童年受傷了》類似,這本書是關於從嬰兒期到成年早期的發展。作者記錄了76個嬰兒從出生起直到30歲的成長。不同的是,作者的觀察時間更長久,要有多大的對生命和研究課題的熱愛,才能連續30年對同一群人做著同樣的研究記錄啊!

7.《母嬰關係創傷療愈》

很多母親早年經歷過關係創傷,無意中將這種創傷強加給孩子,讓自身的悲劇在孩子身上重演;很多成年人內心潛伏著一個受傷的小孩,幼年時在和母親的關係中體驗到的創傷將會伴隨一生,最終喪失獲取愛和幸福的能力。這本書的案例同樣來自長期累積的研究和社會工作實踐的成果,因為彙集了精神分析、親附理論和神經生物學對母嬰關係研究的主要貢獻,所以普通讀者讀起來會略顯吃力,但書中探討了嬰兒和其父母間關係的創傷,以及創傷產生的原因,也真正能幫助到母親和孩子重建和諧的母嬰關係,幫助成年人療愈早期關係創傷。

8.《兒童敘事治療:嚴重問題的遊戲取向》

雖然很多名家對這本書有溢美之詞,說它是“一本獻給兒童和家庭治療界的可喜而又非凡的禮物”“是一本令人興奮、與眾不同的著作”,但我想,一般家庭可能用不到這本書――它的副標題是“嚴重問題的遊戲取向”。你可以把它當作出色的敘事治療方式編年史來看:書中記錄瞭如何運用敘事方式解決兒童及其家庭所面臨的問題,以及兒童如何戰勝嚴重問題。在作者的筆下,“敘事”激發出兒童自身的創造性解決方式,並將其置於關注的焦點,而成人們(包括家長、治療師和廣大的讀者)則被兒童的承諾和聰明才智深深吸引。我之所以推薦它,是因為,這本書是關於兒童的,但是其中渴望擺脫情感痛苦和不適的奇思妙想同樣也適用於許多成年病患。

9.《治療自我傷害的青少年》

青少年的自我傷害行為正在增加。精神健康專家和學校裡的相關專家觀察到,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切割和燒灼自己,濫用酒精和藥物,發展出進食障礙等行為。本書讀者給讀者提供了一種全面的、高度實用的方法,用來治療這一富有挑戰性的成長群體。塞萊克曼討論了自我傷害青少年的常見神話,考慮了導致這類問題在青少年中發展和維持的主要侵犯性因素,併為治療提供了一種整合的、富有彈性、問題解決取向的方法。塞萊克曼強調來訪者的自身優勢以及與家庭的有效合作,幫助專家以建立青少年內心優勢的方式進行干預。

10.《發現特別的自己:青春期心理與成長》

這是一本給大孩子自己看的書,也是一本實用的青春期心理學手。想想我們自己吧,青春期的時候,那種迷茫、無助、衝動和急於證明自己的感受,你的孩子也一樣會遇到。如何理解自己,如何發現自己,如何讓自己不再受自卑感的折磨,如何和朋友更好地相處,如何面對自己純真而複雜的戀愛情感?也許這本書能幫助青春期的孩子更好地領悟與處理自己的情感。

第三部分推薦4本實用書籍,雖然我自己不喜歡實操書,我總覺得只要掌握理念,實操完全可以靈活施展,不過對於沒有時間慢慢讀書、希望快速掌握育兒知識的家長來說,這些書都兼具了操作建議和心理解讀的優點,不想“病急亂投醫”的可以有選擇地買來看。

11.《申宜真幼兒心理百科:0~6歲幼兒父母育兒必備》

名副其實的心理百科全書。市面上很容易找到輔食添加、防疫接種之類的應用書籍,也不乏指導如何與孩子溝通、如何正確養育孩子的教育理念著作,對於語言技能發育尚不完全的6歲以下的幼兒,如何通過他的表現正確理解孩子的心理,這類書最棒的就是這一本。作者申宜真是韓國的兒科醫生,也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她在韓國受歡迎的程度大概相當於中國的崔玉濤,但比崔玉濤更加註重從心理層面觀察問題。孩子挑食、看到喜歡的東西就想買、要不要上興趣班、不願去幼兒園……這些幾乎每個家長都會遇到的問題都有其心理原因。難得的是,書中還提到同時養育兩個孩子遇到的問題及解決辦法,書剛出版時中國尚在實行獨生子女政策,當時顯得有那麼一點點不合時宜,現在反而成了這本書額外的亮點。

12.《蒙臺梭利親子成長法則――傾聽3-6歲孩子的心聲》

蒙氏教育在中國的蓬勃程度已經到了八線城市。關於蒙臺梭利的書也出過很多。這本書的特色在於簡潔易操作,一共介紹了21條親子教育建議。每條建議所在的頁面右邊是孩子的心理希冀,書中用文字將其表述了出來;左邊是蒙臺梭利給我們的信息――我們應該怎麼做才能正確地接受孩子們發出的信息並妥善應對。

13.《完美教養手冊――1000個育兒小提示字典》

哪有什麼完美的教育?尤其是對現在已經接受了“給孩子內容不如給孩子寬容”思想的部分家長來說,更是如此。不過,這本書提到的“完美的教養”並不表示父母有可能達到完美,或者是應當盡力去追求完美,它指的是一個過程:父母不過是凡人,也會有缺點和弱點,但他們應儘自己最大的努力,教養出有能力、負責任且快樂的孩子。完美的教養就是“有計劃的教養”,是依照計劃去採取行動,而不是臨時的反應;需要根據知識而不只是靠運氣;要經過仔細考慮而不只是被孩子激怒;並且也需要運用一些常識。這本書最大的特色在於其字典式編排,所有孩子可能出現的問題按照音序排列,像查字典一樣,為家長提供合乎科學、看過之後又可以立即操作的建議。

14.《我的哈佛日記:育兒版》

這本書的作者是一對名校夫妻,爸爸張楊從男孩蛻變成一個父親,從哈佛畢業後認真考察了美國基礎教育。媽媽小貝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和美國波士頓學院學前教育專業,現為凱斯國際?朝陽一號園的園長兼聯合創始人。為了成為孩子最好的榜樣,他們都成為了最好的自己!這本書記錄了新一代父母孕育孩子、培養孩子成長的瞬間。他們通過比較中西教育的差異,為女兒賽賽設計出一箇中西合璧的教育方案,同時也希望能幫助中國的父母找到最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國際化的視角是這本書最值得一看的理由。

最後這部分也推薦4本書,這4本書是從家庭系統或生命週期的層面,來分享如何更好地愛孩子、愛自己、愛家人。一個孩子的成長是環境綜合造就,你可以陪伴他長大,但你無法陪伴他一生。始終陪伴孩子的,是你的教育方式造就的他的個性、思考方式和價值觀念。家是世界上最好的地方,也是愛開始的地方,所有你對家的理解,都將影響到孩子對世界的幸福感知。

15.《愛的序位:家庭系統排列個案集》

起初我以為這是一本只有專業心理諮詢師才會看的書,萬萬沒有想到家庭系統排列的概念在不少高知媽媽群裡也流行多時。這本書所講述的是有關人類關係中的一些秩序,而這些秩序往往早已被愛所排定。作者海靈格認為,唯有當我們洞察這些秩序,愛才能成功。閱讀這本書,包括閱讀海靈格的《誰在我家》《在愛中昇華》《洞悉孩子的靈魂》是需要一定的勇氣的,很多人開始的反應是厭惡和排斥,但真正讀進去,發現系統排列的理論跟中國傳統的道家思想有異曲同工之妙,主張對家庭中出現的某些問題採取“無為”的做法,讓愛在家庭中按照它應有的秩序自然流動。今年6月份,91歲高齡的海靈格將來到中國北京和杭州做兩場工作坊,這可能也是唯一一次與大師面對面的機會。

16.《成長中的家庭:家庭治療師眼中的個人、家庭與社會》

它為讀者提供了一個框架,在這一框架中,作者將家庭生命週期中的應激、家庭和代際歷史及社會文化因素完美結合起來並用於理解家庭的功能。儘管這本書最初是寫給家庭治療師的,但它在其他相關領域的讀者群中也引發了巨大的反響。這不禁促使我們開始努力思考,如何才能使“生命週期”這一觀點與視角應用於所有和家庭相關的工作領域。也許,把這本書推薦給更多關注孩子、自我和家庭成長的你,也是這努力的一部分吧。

17.《新家庭如何塑造人:和諧社會從家庭開始》

出版十年,暢銷不衰。我也曾在多個場合推薦過這本書。家庭生活就像冰山,大部分人只意識到正在發生的事情的十分之一。自我價值感、溝通、規則以及與社會的聯繫幾乎在所有的家庭中起作用。這本書就是幫你發現這些因素是怎樣在你的家庭中起作用的。閱讀這本書的體驗和閱讀海靈格的傳世名作《誰在我家》有點像,一開始可能會帶來回憶,引起痛苦的感受。畢竟,面對我們自己、學著為自己負責往往會伴隨著痛苦。這本書有大量的練習,愛是一門語言,學習“新語言”的過程當然不會容易,但它帶來的改變將是使你的孩子成為被愛全面滋養的一代,並能帶著愛的能力,延續給他的後代。

18.《發展心理學――人的畢生發展(第六版)》

一個心理諮詢師朋友說他每年都會重讀一遍這本書,只要有機會就會向身邊的朋友推薦這本書。另外一個諮詢師朋友在一次講座中提到了這本書的一個觀點,98塊錢一本的書立馬就賣出去好幾本。這本書不但貴,還很厚,有800多頁,起初我並不願意翻看。但是你知道,生命之旅、成長之旅要比這本書更為厚重,更珍貴。全書深入淺出,圍繞一個人的生長過程娓娓道來,把各個生命發展階段細細描寫,就像跑一萬米馬拉松把每個目標設定為一千米一樣,一個個小目標組合一起,帶領我們漫遊了生命之旅,同時獲得了成長。因為內容專業、全面,不僅專業人士喜歡,很多家長也拿來作為長期參考,用於孩子的教育。可以說,這是和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密切相關的一本書。我因為讀了一些心理學的書後收穫很大,常跟人說“心理學改變生活”,而什麼樣的心理學知識才能改變生活,這本書給出了最好的答案。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最新文章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最新資訊

© Copyright 2016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