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心理健康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哈佛成人發展研究歷經75年的研究成果,他們追蹤了724位男性觀察他們的整個人生青少年時期一直追蹤到老年,去觀察到底什麼才是真正能夠幫助他們保持健康、幸福的東西呢?

最初調查他們的人生目標時,超過80%的人說,他們主要的生活目標的要變富有。還有50%說他們另一個主要生活目標是成名。我們總是被告誡要投入工作,努力奮鬥,完成更多。

我們似乎覺得要生活得更好,這些就是我們需要追求的。可事實真的是這樣的麼?這些真的是在人類生命歷程中幫助他們保持幸福感的東西嗎?

人一生中所做得選擇以及這些選擇怎樣影響他們,我們幾乎無從得知。我們對於人生絕大多數的理解,是從他人的回憶中獲得的。我們知道,人是不可能有完整清楚的記憶的。我們生命中大部分發生過的事情我們都遺忘了。有時我們記憶形成過程簡直充滿創造性。研究顯示,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實際上以一種更積極的方式在保持我們的記憶。“任何時候開始擁有幸福的童年,都不算晚。”

75年間,年復一年,研究人員詢問他們的工作、家庭生活、健康狀況。當然研究員在詢問過程中並不知道他們人生將會怎樣?在最早的724名男性中,大約有60位還在世,並繼續參與這項研究,他們絕大多數都已經超過90歲了。

從1938年起,研究人員追蹤了2組男性。第一組在加入研究時還是哈佛大學大二的學生。他們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完成大學學業。之後絕大多數人為戰爭工作。另外一組我們追蹤的群體是波士頓最貧窮區域的男孩。正是因為他們來自於20世紀30年代波士頓麻煩最多、最底層的家庭,才被選入我們的而研究。多數人都住在出租屋裡,許多甚至沒有熱的或冷的自來水。

當他們入選研究之後,所有的青少年都接受面談和醫學檢查。我們去他們家裡對他們的父母進行訪談。後來這群青少年長大成人,進入社會各行各業。有的成了工廠工人,成了律師、泥瓦匠、醫生,有一位成為美國總統。有的成了酒精依賴者,一些患上精神分裂症。有的從社會底層一路爬升到上流社會。而一些人卻沿著相反的方向走過這段人生旅程。每兩年,研究人員打電話給研究對象,詢問是否能夠寄給他們一套有關他們生活的問卷。

波士頓城郊的人們總是回覆“你們怎麼總是不斷地想要研究我?我的生活沒什麼意思。”而哈佛的畢業生從沒問過這個問題。這些信息到底教會我們什麼?其實,完全無關財富、名聲或者拼命工作。

我們從這項長達75年的研究中得到的最清晰的信息是:良好的關係讓我們更快樂,更健康,總結為三條:

第一條:社會連接真的對我們有益,而孤獨卻有害。

事實證明,和家庭、朋友和周圍人群更緊密的人更幸福。他們身體更健康,他們也比連接不甚緊密的人活得更長。而孤單的體驗是有害的。和不孤單的人相比,那些比自己所希望的樣子更孤單的人覺得自己更不幸福,他們到中年時健康狀況退化地更快,他們的大腦功能衰退早,而且他們的壽命更短。我們知道,在人群中你也可能感到孤單,在婚姻中你也可能感到孤獨。

第二條:起決定作用的不是你擁有朋友的數量,不是你是否在一段穩定的親密關係中,而是你的親密關係的質量。

事實證明,處於衝突之中真的對我們的健康有害。例如:充滿衝突而沒有感情的婚姻,對我們的健康非常不利,甚至有可能比離婚還糟。而生活在良好、溫暖的關係中是有保護作用的。當追蹤的研究對象到他們80歲之後,研究人員回顧他們的中年生活,預測誰會享有幸福健康的晚年,誰不會。當所有有關他們50歲的信息都整合起來之後,發現能夠預測他們晚年生活的不是他們的中年膽固醇水平,而是他們對所在親密關係的滿意程度。50歲時對自己的親密關係最滿意的人,80歲時最健康。而良好、親密的關係似乎能緩衝我們在衰老過程中遇到的坎坷。我們生活的最幸福的伴侶,無論男女,在他們80歲之後都說,當他們感到身體疼痛時,他們的心情依然快樂。而那些處於不幸關係中的人,當他們感受到更多身體疼痛時,這些疼痛被增加的情感痛苦給放大了。

第三條:良好的關係不僅能保護我們的身體,也能保護我們的大腦。

研究表明,80歲之後依然處在對另一個人安全依戀關係中是有保護性的。在關係中真的感到自己能在需要時可以依賴另一個人的人們,他們保持清晰記憶裡的時間更長。而感到關係中真的無法依賴另一個人的人群,將更早出現記憶力衰退。而那些良好的關係,並不一定要一直保持平順。一些80-89歲老年夫婦,他們可能一天到晚都在吵架。但只要他們感到自己真的能在困難時刻依賴另一個人時,他們根本不會記得那些爭吵了。所以良好、親密的關係有利於我們的健康和完好狀態。

為什麼這些道理很難被人理解,就拿巨大的財富來說,我們知道,一旦我們的基本物質需求滿足了,財富也並不能讓我們的健康和快樂發生變化。而至於望,媒體不斷地入侵和缺乏隱私使得多數名人顯著不健康。顯然不會讓人更快樂。至於拼命工作,有一條真理說,沒有人在臨死前覺得自己要花更多時間在辦公室就好了。為什麼這些這麼難理解,這麼容易就被忽視了?人真正喜歡的是快速解決方案,一種我們能得到的,又能讓我們生活得好並且一直保持下去的東西。關係錯綜複雜,照顧家人和朋友是繁重的工作。而這也是終生的,絕無盡頭。

75年研究中擁有最幸福退休生活的人是那些主動尋找玩伴來替代工作夥伴的人。正如調查中的年輕人一樣,研究對象很多人在一開始還是青年的時候,真的相信聲望、財富以及高成就是他們想要生活地更好就必須追求的。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在這75年間,研究顯示:發展的最好的人是那些把精力投入關係,尤其是家人、朋友和周圍人群的人。也許是簡單到拿和屏幕打交道的時間來和人打交道,或者只是一起散步或者約會,或者聯繫那個多年不曾說過話的人,來點亮一段死氣沉沉的關係。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而且包括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良好。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滿足我們豐富多元的物質與精神享受的同時,也不可避免的帶來形形色色的機遇和挑戰,亦給我們的身心健康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那麼什麼樣的心理才是健康的呢?

1951年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和米特爾曼提出心理健康的十條標準:

一、充分的安全感

每個人都需要安全感,不管來自外界還是自身的。缺乏安全感的人容易出現抑鬱、焦慮等心理問題,甚至會導致病變。

二、充分了解自己,並對自己的能力作適當的估價

如果勉強去做超越自己能力的工作,就會顯得力不從心,於身心大為不利。由於超負荷的工作,甚至會給健康帶來麻煩。

三、生活的目標切合實際

由於社會生產發展水平與物質生活條件有一定限度,如果生活目標定得太高,必然會產生挫折感,不利於身心健康。

四、與現實的環境保持接觸

因為人的精神需要是多層次的,與外界接觸,一方面可以豐富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及時調整自己的行為,以便更好地適應環境。

五、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

個性中的能力、興趣、性格與氣質等各種心理特徵和諧而統一,方能得到最大的施展。

六、具有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

現代社會知識更新很快,為了適應新的形勢,就必須不斷學習新的東西,使生活和工作能得心應手,少走彎路,以取得更多的成功。

七、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

多建立正向積極的人際關係。

八、能適度地表達和控制自己的情緒

人有喜怒哀樂不同的情緒體驗。不愉快的情緒必須釋放,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但不能發洩過份,否則,既影響自己的生活,又加劇了人際矛盾,於身心健康無益。

九、有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才能與興趣愛好

人的才能和興趣愛好應該充分發揮出來,但不能妨礙他人利益,不能損害團體利益,否則,會引起人際糾紛,徒增煩惱,無益於身心健康。

十、在不違背社會道德規範下,個人的基本需要應得到一定程度的滿足

當然,必須合法,否則將受到良心的譴責、輿論的壓力乃至法律的制裁,自然毫無心理健康可言。

對號入座,大家的心理健康是否達到標準了呢?

最後,用馬克吐溫的一句名言與大家共勉:

生命如此短暫,我們沒有時間爭吵、道歉、傷心,我們只有時間去愛!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最新文章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最新資訊

© Copyright 2016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