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老人

作者:吳義春

北京中醫醫院重症監護室主治醫師

最近在接診過程中,我發現患有頸動脈斑塊症狀的患者越來越多,而且這些患者對於頸動脈斑塊缺乏正確的認識,治療上也存在諸多誤區,這對患者的健康和恢復來講,絕非好事,因此,今天就給大傢俱體的分析一下關於頸動脈斑塊這個病症,希望能夠引起大家的注意,擺正治療心態,在日常生活中最好預防和護理工作。

說到頸動脈斑塊可能大家還比較陌生,頸動脈斑塊在醫學上被稱為頸動脈粥樣硬化,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有很多,如年齡、性別、家族中有心腦血管疾病患者、高總膽固醇、高低密度脂蛋白、高甘油三酯血癥、肥胖、高血壓、糖尿病、吸菸等,可能在大家意識裡,認為這類疾病多發於老年人患者,其實則不然,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頸動脈斑塊也呈現年輕化趨勢,根據權威機構調查結果顯示,頸動脈斑塊與中青年缺血性腦卒有著密切關係。在該機構節選的62例中青年腦卒中患者中,有斑塊者39例,佔總數的62.9%,其中不穩定斑塊者16例,穩定斑塊者23例。所以,頸動脈斑塊並非老年人的專屬疾病,中青年人群同樣該引起重視。

在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和進展過程中,頸動脈是最易受累的部位,它是窺視全身動脈粥樣硬化的一個窗口,也是卒中的一個預警信號。在接診過程中,常有患者反映說:大夫,你看我在體檢時,超聲報告單上顯示我的頸動脈有斑塊了,可我什麼症狀都沒有啊?我需要治療嗎?頸動脈斑塊對我的身體有影響嗎?在這裡我要鄭重的和大家說,頸動脈斑塊對人身體的危害極大,一旦發現頸動脈斑塊務必及時治療,被稱為“沉默殺手”的頸動脈斑塊是殺人於無形的。建議大家每年做兩次體檢,尤其是老年人,以時刻警惕動脈斑塊的產生。

頸動脈斑塊的危害

根據我國居民第三次死因調查結果顯示,腦血管病已經成為我國國民的第一位死亡原因(超過所有類型導致死亡的腫瘤之和),死亡率高於歐美國家的4~5倍,是日本的3.5倍,甚至高於泰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是真正威脅人民群眾生命健康的“第一殺手”。

頸動脈是血液通向頭部的主要動脈,提供腦組織85%的血液,一旦發生狹窄就會影響腦組織的供血情況。當人們患有高血壓、高血脂和糖尿病時,全身的動脈就會發生硬化,內膜下可能生長出斑塊,頸動脈的分叉是斑塊常見的部位。頸動脈斑塊生長在頸動脈內膜下,前期,僅僅是一點脂質的斑點。隨著斑塊的增大,內部的成分就變的複雜起來。在這些因素的作用下血管內皮受損,促使炎性細胞黏附,同時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在血管壁沉積,逐漸演變為動脈粥樣斑塊,斑塊逐漸增大可阻塞血管腔造成管腔的狹窄,如同兩隻手掐住了頸部,造成腦組織缺血、缺氧,患者感到頭暈、目眩、思維能力明顯下降。嚴重時甚至造成管腔的閉塞或斑塊破裂急性血栓形成,阻斷血流,導致腦萎縮。

對於頸動脈斑塊最危險的主要在於不穩定斑塊,也就是在血管壁上不牢固容易脫落的斑塊。當斑塊整塊或者部分脫落後隨血流到達大腦堵塞遠端腦動脈,導致栓塞事件。根據斑塊堵塞血管的大小及堵塞的時間會導致不同的結果。小血管堵塞症狀較輕或者無症狀,但也為日後腦卒中和血管性痴呆埋下禍根;大血管堵塞會導致突發的偏癱、失語等症狀。堵塞時間短的,會出現言語不清、頭暈、肢體麻木或者無力等症狀。堵塞時間長或頸動脈斑塊破裂出血會引起顱內動脈閉塞,導致嚴重腦梗死。

頸動脈斑塊的早發現,早診斷,早積極、有效、及時的干預,很大意義上可以預防中風的發生,減少30%~50%的腦梗死(缺血性中風)的發生。那麼,臨床上哪些方式可以早期檢查出動脈斑塊呢?

頸動脈斑塊的檢查方法

對於頸動脈的診斷,臨床中最常用的檢測方法就是頸動脈超聲檢查。做頸動脈超聲檢查跟做心臟、肝、膽、腎等部位的超聲檢查方式相同,要求患者平臥,取頭仰位,頭略偏向檢查的對側,醫生將彩色多普勒超聲探頭分別放在頸部兩側,檢測雙側頸總動脈、頸內動脈和頸外動脈。該檢查可以清晰地顯示出頸動脈的解剖結構,可以清楚地看到頸動脈的血流是否順暢,血管壁是否有異常,管腔是否有狹窄以及狹窄的程度和範圍,還可以通過回聲的強弱以及斑塊的形態來區別出斑塊的性質,是易損斑塊,還是穩定斑塊。再加上頸動脈超聲檢查具有無創傷、可重複、費用低、檢查方便等優點,所以,被作為頸動脈斑塊檢查的最常用方法。

通過頸動脈超聲檢查,可以確定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這個數據得出以後就可以判斷血管內是否有粥樣硬化斑塊的存在。目前臨床中認為正常的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應該小於1.0毫米,如果在1.0至1.2毫米之間為內膜增厚,1.2至1.4毫米之間為斑塊形成,如果厚度值大於1.4毫米那麼就屬於頸動脈狹窄了。研究表明,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每增加0.1毫米,心肌梗死的危險就增加10%~15%,卒中危險增加13%~18%。尤其是檢查時發現頸動脈內存在低迴聲的易損斑塊,也就是不穩定的斑塊,這時應該提高重視程度,因為這種斑塊更容易脫落導致腦卒中。

除了頸動脈超聲檢查外,臨床中還可以應用CT或核磁共振來篩查頸動脈斑塊,如果為了明確頸動脈的狹窄程度、斑塊變化,還可以進行血管造影檢查,這種檢查最準確,但是屬於有創檢查,不容易被患者接受。

以上是現代醫學最為常用的頸動脈斑塊的檢查方法,而在中醫臨床上,可以通過望診中的舌診來判斷斑塊情況,當患者舌下靜脈怒張,粗壯青紫時,可以判斷患者一定有頸動脈斑塊的病症存在。

動脈粥樣硬化是一種全身動脈廣泛受累的病變,頸動脈粥樣硬化及斑塊作為全身動脈粥樣硬化的一個表現,常被用來反映全身動脈粥樣硬化的病變情況。所以通過頸動脈超聲檢查,一旦顯示頸動脈內膜增厚或是頸動脈斑塊形成,那麼就預示著全身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必須警惕。

頸動脈斑塊的治療

西醫療法

對於與頸動脈斑塊的治療,現代醫學臨床上多采用生活方式的改變、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三種方式:

  1. 非藥物治療一旦發現頸動脈斑塊,無論斑塊大小、無論是否造成了血管腔狹窄,均應該立即進行生活方式干預,即控制飲食攝入量、改善飲食結構、增加運動、減輕體重、戒菸限酒,這些措施有助於降低血液中膽固醇水平,延緩斑塊的增多和發展。

  2. 藥物治療(1)控制血壓、血糖、血脂;(2)抗血小板治療:預防性應用抗血小板藥物可顯著降低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發生率,可每日口服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3)強化降脂治療:多項臨床研究均證實他汀類藥物可穩定斑塊、顯著降低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生率和病死率,可根據患者LDL-C水平及是否合併其他缺血性腦卒中危險因素,酌情使用他汀類藥物控制血脂。服用過程中需定期監測肝酶、肌酶的變化。

  3. 手術治療手術治療的目的是預防缺血性腦卒中的發生。臨床上,醫生會根據頸動脈斑塊導致血管狹窄的程度、斑塊的穩定性,結合患者的症狀、基本情況決定是否手術及採用何種手術方式。(1)頸動脈內膜剝脫術(CEA):手術剝離增厚的頸動脈內膜及硬化斑塊,多在全麻下進行,要求患者無較嚴重的心、肺或其他系統性疾病;(2)頸動脈支架植入術(CAS):為微創手術,於病變位置放置支架,撐開狹窄的血管壁,使病變的血流恢復通暢,局部麻醉下即可完成,適合合併嚴重基礎疾病無法耐受全麻手術的患者。術前3~5天需口服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雙重抗血小板治療。目前認為CAS的遠期通暢率與CEA相同。

中醫療法

祖國醫學中沒有與頸動脈斑塊類似的病名。從病因病機特點而言,本病屬於中醫“瘀血”、“痰濁”的範疇;從發病部位看,又與“脈痺”有一定的相似性;從症狀而言,病症加重時可出現頭暈、頭痛、暈厥等症狀,故又可劃分為“眩暈”“頭痛”“厥證”等範疇。中醫對頸動脈斑塊的的病因病機有虛實之分,虛者多為腎虛、氣虛,實者則以血瘀、痰濁、寒凝、氣滯多見,而“血瘀、痰濁”之病機貫穿於本病的整個過程。因此治療上應以活血化瘀,祛痰止濁為根本出發點。

很多患者會服用單味中藥三七來治療此類疾病,三七確實具有擴張血管,溶解血栓,改善微循環,預防和治療高血脂、膽固醇增高、冠心病等作用,但單獨服用三七並不能有效溶解斑塊,應該配合其他具有活血化瘀,溶解血栓的藥物共同服用。近年來發現不少單味中藥或中藥提取物具有治療頸動脈斑塊的作用,如苦碟子、黃連素、紅曲、銀杏葉等,患者可到正規醫院,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合理治療,既減輕手術治療的痛苦,還可減少治療費用,最主要的是從根本上治療疾病,預防疾病的發展。

相信通過上述介紹,大家對於頸動脈斑塊的危害和治療也有了一定的瞭解。建議大家每年定期體檢,日常生活中做好預防工作,可以服食具有改善和防禦作用的食物,如醋泡蒜,醋具有軟化血管的作用,而大蒜具有抗氧自由基功效,兩者同服,可有效改善血管情況,但並不能代替治療。作者簡介:

想了解更多免費健康資訊?趕緊來關注我們吧!( china_haoyisheng

長按二維碼 關注我們

投稿&合作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最新文章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最新資訊

© Copyright 2016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