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老人
近年來,年輕人發生高血壓的比例不斷攀升,約佔成年高血壓患者的三分之一。
之前,因高血壓就診的年輕人多是肥胖人群。然而這兩年,高血壓更青睞工作節奏快、應酬多的年輕人――壓力逐漸成為年輕高血壓患者的患病主因。
高血壓還有哪些誘因?降壓藥怎麼吃?量血壓的技能你get了嗎?本期,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高血壓科主任王繼光教授作客名醫面對面,和大家說說和高血壓有關的那些事兒。
名醫面對面

王繼光,男,醫學博士,教授。上海市高血壓研究所所長,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高血壓科主任。主要從事高血壓診治與研究工作。截止到2016年10月,全文發表英文論著與綜述304篇,發表中文論著與綜述120餘篇。國際高血壓學會(ISH)執委/理事,中國高血壓聯盟候任主席。
01
注意!高血壓和這些生活方式有關

除了前文中提到的 肥胖、壓力,易誘發高血壓的危險因素還包括 進食鈉鹽過多、飲酒、吸菸、熱量攝入過多等。
體力活動,特別是體育活動少,也是導致高血壓的危險因素。另外,糖尿病、腎病患者應該加強血壓監測,觀察血壓的變化趨勢。
02
血壓有哪些徵兆?
如果 血壓隨著時間推移逐漸升高,比如經過數年時間,最終達到了高血壓的診斷標準,這樣的高血壓 通常沒有明顯的症狀,即沒有徵兆
但如果 血壓在較短時間內迅速升高,比如,在數天、數週或數月內,則往往會有比較明顯的症狀, 最常見的症狀包括頭痛、頭暈、頭昏、眼睛不適、乏力等
但因為這些症狀沒有特異性,沒有高血壓專業知識的老百姓很難根據這些症狀知道自己患了高血壓。因此,應定期測量血壓,以便及時診斷高血壓。通常應每年至少測量1次血壓,這樣就可以在血壓升高的一年之內及時發現高血壓。
03
判斷高血壓的標準是什麼?
診室、家庭、動態血壓均可診斷高血壓。
診室血壓
診室血壓 由醫護人員在診室測量,是目前診療常用的測量方法與參考依據。
測量方式:在醫院的診室,非同日測量血壓3次以上,每次測量2-3個讀數,取多次測量的均值≥140/90 mmHg,即可診斷為高血壓。

家庭血壓由受測者或家人協助完成,可用於評估血壓的長期變異和降壓療效,並避免“白大衣效應”。

測量方式:連續5-7天家庭血壓監測,每天早、晚各測量2-3次,總計20-42個血壓讀數的均值≥135/85 mmHg,可診斷為高血壓。

(注:“白大衣效應指受測者在診室中測得的血壓值與診室外的血壓值有一定的差異。通常是診室中由醫生測得的血壓高於患者在家中自測的血壓值。)

動態血壓 是由自動測量儀器在24小時內多次測量,同樣可避免“白大衣效應”,並監測夜間睡眠期間的血壓。
測量方式: 24小時動態血壓監測,24小時平均血壓≥130/80 mmHg,白天的均值≥135/85 mmHg,或夜間的均值≥120/70 mmHg,即可診斷為高血壓。

在選擇血壓計之前,應確認所選血壓計是經由國際標準即ESH、BHS和AAMI標準的認證。常見的血壓計有臺式水銀血壓計電子血壓計,主要用於診室血壓測量與家庭血壓測量,實際上,隨著電子血壓計的推廣,臺式水銀血壓計已經逐步被電子血壓計所取代。在測量方法上,兩者略有不同。下面我們也將詳細介紹兩種血壓計的使用。

首先是 臺式水銀血壓計的使用,其測量步驟如下:

首先,受測者應安靜休息5min 以上,測量前(半小時)避免劇烈運動、酒煙咖啡、憋尿等。

然後,受測者採取正確的姿勢,即坐位或臥位,裸露上臂,選用合適規格袖帶綁縛好於手臂的肘關節以上 2~3 釐米處,並使袖帶與心臟同一水平,在肘窩內側摸到肱動脈跳動,並將聽診器聽頭放在肱動脈上,並避免置於袖帶下,準備測量。

打開水銀血壓計,旋緊氣閥門,並快速打氣測壓,待肱動脈搏動消失,再升高 30mmHg 左右後開始放氣。緩慢均勻放氣,速度為每搏心跳下降2~4mmHg,測量者應平視視血壓計的水銀柱,當聽到第一聲脈搏跳動的聲音 (柯氏音第一期),此時汞柱凸面顯示的讀數即為收縮壓值繼續邊放氣邊聽,直到脈搏聲消失 (柯氏音第五期),此時顯示的血壓為舒張壓測壓時應受測者應避免講話。

間隔 1 分鐘後,再次測量,取平均值作為受測者的血壓。若兩次測量值相差 >5mmHg,應再進行測量,計算3次平均血壓值。每次如實記錄血壓讀數, 精確到2mmHg,尾數為偶數。

相比之下,電子血壓計的使用就簡單許多。電子血壓計通過壓力傳感器識別壓力和搏動信號,自動識別並讀取血壓和心率。在同樣的準備後,只需按下按鈕就能自動進行測量,這種優勢也使它成為家庭血壓測量的首選。

目前市場上電子血壓計種類較多,包括指式電子血壓計,腕式電子血壓計與上臂式電子血壓計。根據 2011 年中國血壓測量指南,推薦使用上臂式電子血壓計,而指式電子血壓計與腕式電子血壓計分別因其準確性與使用穩定性目前不提倡廣泛使用。

在上述的介紹之後,大家對血壓測量的認識是否又進了一步?那麼,在掌握了測量血壓的技能後,我們還需要注意以下細節:

約20%的人左右上臂血壓差別>10mmHg(稱為臂間血壓差異), 因此初次檢查時建議測量左右上臂血壓 (肱動脈處),以血壓高的一側作為血壓測量的上肢。當左右上臂血壓(收縮壓)差值>20mmHg時,建議進行四肢血壓測量。臂間血壓差異持續>20mmHg時高度提示主動脈弓縮窄及上肢動脈閉塞,應當及時就醫。

氣袖大小應適宜,至少包裹80%上臂,大多數人的臂圍25-35cm,應使用長35cm、寬12-13cm規格氣囊的袖帶;肥胖者或臂圍大者應使用大規格袖帶;兒童使用小規格袖帶。

老年人及糖尿病或某些疾病患者易出現體位性低血壓,建議測量多種體位血壓。心律失常患者應注意選用具有房顫等識別功能的血壓計,若使用水銀血壓計測量時,放氣速度應為每搏心跳水銀柱下降不超過2mmHg,同時應多次測量。

血壓測量應儘量做到定時間,定部位,定體位和定血壓計這樣測量才能相對準確並便於對比。

臨床上使用的所有血壓計都需進行精確性檢驗,應定期校準,一般每半年檢測1次。

水銀血壓計應嚴格按要求使用,注意使用前後儲汞瓶的開關,並存放於環境溫度-20℃~+35℃,相對溼度≤80%的環境中。

降壓藥那麼多,你吃對了嗎?
現在常用的降壓藥大概有 5 大類,還有一些是有多種有效成分的複合製劑。
噻嗪類利尿劑
這是一類經典的降壓藥,適用於高鹽飲食、老年高血壓、單純收縮期高血壓、伴有心力衰竭和下肢水腫的患者,也是難治性高血壓的基礎藥物之一。 常用藥物有: 如吲達帕胺、氫氯噻嗪。
鈣拮抗劑
鈣拮抗劑,是應用比較廣泛的一種降壓藥。適用於老年高血壓、單純收縮期高血壓、頸動脈內膜中層增厚或斑塊穩定型心絞痛、腦卒中後以及周圍血管病的患者。
長效鈣拮抗劑有:硝苯地平控釋片、硝苯地平緩釋片 III、氨氯地平、左旋氨氯地平、非洛地平、拉西地平;
中效鈣拮抗劑:一般 2 次 / 天,早晚服用,常用的有尼群地平、硝苯地平緩釋片(I、II);
短效鈣拮抗劑:一般 2~3 次 / 天,比如硝苯地平。以上所提到的藥物都是二氫吡啶類鈣拮抗劑,基本上可以用於所有的高血壓患者。
適用於伴有糖尿病、慢性腎臟疾病(嚴重腎功能不全除外)、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後伴心功能不全、心房顫動的預防、肥胖以及腦卒中的患者。
長效藥物 有: 貝那普利、 福辛普利、培哚普利、雷米普利和咪達普利等;
中效藥物 有: 依那普利;
短效藥物 有: 卡託普利,多在血壓增高時,為了較快降低血壓應用,如果長期服用,一般需 2~3 次 / 天。
ARB:血管緊張素 II 受體拮抗劑
與 ACEI 類作用及適用人群大致相同,尤其適用於用 ACEI 類藥物乾咳明顯的患者。 常用藥物有: 氯沙坦、纈沙坦、厄貝沙坦、替米沙坦、坎地沙坦以及奧美沙坦。
β 受體阻滯劑主要通過減慢心率、降低心肌氧耗量,來達到降壓及心臟保護作用,比較適合中青年、心率偏快的患者,對伴有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死後、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更為適用。
長效藥物有: 比索洛爾、美託洛爾緩釋片,一般 1 次/天;
中短效藥物有: 美託洛爾普通片、卡維地洛、阿羅洛爾、阿替洛爾等。
除了這些常用的降壓藥物之外,還有a受體阻斷劑、中樞交感神經抑制藥物、非二羥吡啶類鈣離子拮抗劑、醛固酮受體拮抗劑類利尿劑、保鉀利尿劑、髓袢利尿劑等多種降壓藥物, 在某些特殊情況下,也可以使用,有時必需使用。
06
高血壓患者需要終身服藥嗎?

通常需要。但少數患者在祛除了導致高血壓的病因後,血壓降低至完全正常水平,則可以停藥。

另外,通過長期血壓監測,如果因為任何原因血壓較低,也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調整降壓治療方案。

07
一吃降壓藥就成了低血壓,怎麼辦?
如果沒有明確診斷的高血壓,通常不建議服用降壓藥物。除了測量血壓的方式和狀態外,外界因素,如飲食、菸酒、壓力,都會導致血壓在某段時間增高。因此,在判定高血壓時必須把外界因素考慮進去。如果年輕人測得血壓140/90mmHg至160/100 mmHg之間,且無高血壓家族史、無症狀的話,可以先不吃藥,隨後調整生活方式,一到三個月內每天測量血壓,看看把外界因素去除後血壓是否恢復正常。如果正常了,那麼只要長期保持健康的生活狀態,無需服藥。
如果被明確診斷為高血壓,在進行降壓治療的過程中,出現了嚴格定義的低血壓,即有頭暈等低血壓症狀,或測量到了反覆出現的白天≤90/60 mmHg或夜間睡眠期間≤80/50 mmHg的血壓,則 應在醫生的指導下調整降壓治療方案。
高血壓患者的日常應注意:
高血壓患者的飲食應做到:“三少”,即少鹽、少油、少糖;“三多”,即多蔬菜、多水果、多蛋白(尿毒症患者除外)。另外,應注意 不要過飽食,儘可能少吃,量少,熱量也少。
此外,在血壓得到有效控制的情況下,高血壓患者完全可以和血壓正常的人一樣運動,包括日常活動,適當增加熱量消耗;也包括體育鍛煉,通常每週1-2次,每次持續30分鐘至1小時,要出汗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最新文章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最新資訊

© Copyright 2016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