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老人

2016年10月29日是第十一個“世界卒中日”,主題是“關注中年人中風風險”。在“世界卒中日”來臨之際,我們整理了有關卒中的知識和進展,以饗讀者。

中年人防卒中刻不容緩

《中國腦卒中防治報告2015》(以下簡稱《報告》)回顧6年來我國腦血管病防治工作實踐歷程,總結和分析防治現狀後發現:40歲以上人群中,有16.37%屬於腦卒中高風險人群,對中年人進行篩查和干預刻不容緩。

中華預防醫學會會長王隴德等採用“中風”危險評分卡(包括高血壓、血脂情況、糖尿病、心房顫動、吸菸、體重、運動、卒中家族史等8項及既往卒中、TIA患病情況)對40歲以上人群進行腦卒中風險評定發現,排在前幾位的分別是吸菸、血脂異常、超重或肥胖、高血壓

。而不少人通常集多個危險因素於一身,發生卒中的風險當然高。體檢是發現卒中風險因素的重要手段。

腦卒中治療的革命性進展――“介入取栓”

突發缺血性腦卒中(腦梗死)後,內科醫生給患者用藥物溶栓是人們熟知的傳統療法,而今通過介入手術、用外科手段取出血栓,正成為神經科醫生手中的一把利器,被國際臨床學界熱點關注並推行。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取栓治療可以實現在大血管閉塞的情況下,在有效時間內取出血栓,讓血管再通,降低卒中的死亡率和致殘率。 “介入取栓”是目前卒中治療理念的一次革命性進展。

介入取栓術主要適用於顱內動脈狹窄的患者及因房顫、瓣膜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脫落形成栓塞導致的卒中。特別是對於那些溶栓治療出血風險高的患者,取栓治療是他們的福音。

目前從技術層面來講,取栓已不是難點,關鍵是建立起由急診科、化驗室、影像科、導管室、神經內科、神經放射介入科等多科室協同作戰的“取栓團隊”。對於卒中患者,時間就是生命,只有建立這種專業的醫療團隊才能保障“入院―檢查―取栓”等各項流程在90分鐘內完成。

腦卒中防控,要注意這三個時間點

腦卒中發病迅速,很多患者來不及轉診,尤其是出血患者,轉診有一定危險,因此要注意以下幾個時間點。

一是60分鐘。患者從到達醫院急診,到開始靜脈溶栓的時間應控制在60分鐘。

二是90分鐘。對於能進行血管治療的患者,理論上來說從進入急診到開始進行血管造影穿刺的時間應控制在90分鐘。但實際操作上,從急診問診、查體到CT檢查、檢驗再到介入中心、血管造影室,所有的工作要在90分鐘內完成,對醫生是個挑戰,因此患者和家屬配合很關鍵。

三是3小時。一般認為,從發病到開始溶栓,應控制在4.5小時內。不過,並不是所有患者發病後4.5小時內都能做靜脈溶栓。尤其是目前,雖然縣級以上醫院都能做,但水平和大醫院還是有差距,從原則上來講,3小時內做是安全的。但目前,由於交通、生活習慣、醫保體制等限制,很多患者是在3小時後才被送入醫院,從而錯失治療時機,所以大家要了解3小時這個新界點,及早就診治療非常關鍵。

頸動脈狹窄牢記幾道“坎”

統計資料顯示,腦卒中的病人,約2/3的腦梗塞與頸部動脈狹窄有關。因此,患者一旦查出頸動脈狹窄,有幾道“坎兒”是必須記住的。

1、頸動脈直徑狹窄率<50%,且經過彩超、核磁等檢查確定為斑塊穩定者,可選擇單抗(阿司匹林)或雙抗血小板藥物(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治療,以延緩斑塊的發展速度。每半年做一次頸動脈彩超監測斑塊發展的程度,最長別超過一年。合併有冠狀動脈疾病的患者,建議進行雙抗治療,同時要堅持服用他汀,延緩冠脈粥樣硬化的進程。

頸動脈直徑狹窄率<50%,但斑塊不穩定者,應積極就醫。所謂不穩定斑塊是指斑塊有可能隨著高壓血流從頸動脈脫落,並在顱內形成梗塞。患者一定要儘快到有資質的專科門診進行治療。

2、頸動脈直徑狹窄率>50%但<70%者,如果有明顯的腦缺血癥狀,包括一過性的頭暈、黑蒙、視力障礙,一側肢體運動或感覺方面的短暫喪失,語言表達能力障礙等,也應當積極就醫。

3、頸動脈直徑狹窄率>70%,無論是否出現過腦缺血癥狀,都應當儘早治療,包括頸動脈內膜剝脫術、頸動脈支架植入術等。

腦卒中患者的血壓血糖別降太低

對於合併高血壓的卒中患者,平穩降壓非常重要,不能急於求成。按照指南要求,卒中急性期內不主張降壓治療,除非患者收縮壓過高,大於200 mmHg。同時要注意降壓不可太猛,從200緩慢降到180或170 mmHg,對患者是有益的,降太多則危險大增。老年患者的收縮壓控制在150~160 mmHg,舒張壓在90 mmHg即可。

對於合併糖尿病的卒中患者,降血糖同樣主張“不可降太低”的原則。尤其是老年患者,血糖降太低,日後發生認知功能損害的機率可能增加。建議血糖水平控制在8~10 mmol/L,不要低於8 mmol/L。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最新文章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最新資訊

© Copyright 2016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