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消化內科 副主任醫師 楊冬

  隨著人口老齡化、飲食結構的改變和精神心理、社會因素的影響,我國慢性便祕的患病率逐年增加。有眾多的便祕人群,然而,只有少數患者會選擇到醫院就診,不少便祕者自行服用瀉藥,濫用瀉劑造成瀉劑依賴、瀉劑結腸等不良反應,甚至產生明顯的焦慮或抑鬱情緒,生活質量下降,增加治療難度。在正常排便時,恥骨直腸肌懸韌帶和肛門外括約肌鬆弛,但一些慢性便祕患者在用力排便時不能很好地收縮或鬆弛恥骨直腸肌或肛門外括約肌,因而使排便受到阻障,這就是所謂的盆底肌協同障礙或肛門痙攣。目前認為這一功能性紊亂並不是由於神經損傷所致,而是適應不良所致,經過訓練,至少2/3的患者可以掌握肛門外括約肌和恥骨直腸肌的鬆弛。

  生物反饋療法是以操作性條件反射為基礎,借用專門的裝置將人體細小的生理活動資訊放大,轉換成易於識別的螢幕訊號,通過醫生指導,患者根據螢幕上變化的圖案訊號完成正常的排便動作,學會協調肛門肌群及腹部肌群的運動,糾正異常的肌電活動,調整生理反應,重新建立正確的排便反饋通路,協調恥骨直腸肌懸韌帶和肛門外括約肌鬆弛,達到治療便祕的目的。國外多項功能性便祕診治指南均推薦了該項療法。我國07年慢性便祕的揚州指南亦將生物反饋療法治療出口梗阻型便祕作為可靠的推薦療法。研究資料顯示,該療法治療功能性便祕的有效率達73%-76%,且對各型便祕均有較好的療效,對出口梗阻型便祕療效尤佳。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