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膝關節一走就疼到底咋回事兒?
從醫學上講,骨性關節炎也叫退行性關節炎,說白了,就是關節歲數大了,身體裡的零部件不中用了,經不住老化和磨損,它生病了,而導致生病的主要原因就是依附在骨關節上的一種被稱為“關節軟骨”的這個零部件搗的鬼!
二、關節軟骨就是我們熟知的脆骨
大家在吃雞腿時,在雞骨頭頂端看到的白色脆骨,就是關節軟骨,人的關節上就有這樣一層脆骨,這些“脆骨”有一定的彈性和強度,可以保護軟骨下的骨骼不受破壞,軟骨還可以分泌一定量的潤滑液,其內無血管無神經,所以,人在運動時,軟骨與軟骨之間滑動摩擦並不會感到疼痛,但它只長到20歲便固定成型不再生長。
骨性關節炎實為“脆骨”的退變!
但人生的20歲才只是個開始,在之後的漫長歲月中,這層關節軟骨隨著年齡的增加和創傷的不斷累積,會慢慢失去彈性和強度,越來越脆弱不堪,表面變得粗糙不平,進而出現裂隙,表面剝落糜爛,引起軟骨下骨質暴露,骨質上有豐富的血管神經、感覺極為靈敏,走路時,骨骼失去了軟骨的保護,骨骼之間的摩擦將直接導致疼痛出現;
此外,剝落的軟骨碎片也會像一隻老鼠一樣在關節內四處亂竄,擾的街坊四鄰雞吠不寧,痛苦不堪!
與此同時,關節軟骨由於遭到了破壞,變得殘缺不全,猶如把一條桌子腿砍斷了一樣,關節會像這個桌子一樣失去了平衡,為了維持肢體的穩定性,關節的邊上會長出一些小骨頭來增加關節間的接觸面積,這些新長出來的骨頭就是傳說中大名鼎鼎的“骨質增生”,也叫骨贅。
這樣看來,骨質增生的形成是為了維護關節的穩定性而生的啊,這是好事啊!但是,如果關節繼續不穩,增生繼續生長呢?當增生超出了它的維穩範圍,侵入了其它軟組織的地盤,會引起關節疼痛、僵直畸形、骨摩擦音和功能障礙,軟骨破壞越厲害,相應症狀越嚴重。好事又變成壞事了!
對於骨性關節炎的診斷,醫生會通過詢問和體格檢查後,配合影像學檢查明確傷病程度,常用的檢查方法包括X線、核磁共振成像、關節鏡檢查等,這三者的區別是:
X線:X線平片無法反應軟骨早期的病變,但是在中晚期能發揮重要作用,在中晚期X片可表現為關節間隙狹窄、軟骨下骨囊性變,關節邊緣骨質增生形成,晚期可出現關節遊離體甚至關節半脫位等。
核磁共振:核磁共振可顯示早期關節軟骨退變、軟骨下骨硬化、關節腔積液等病變情況,對診斷和治療具有很大的指導作用。
關節鏡:關節鏡是骨性關節炎診斷的金標準,可以直接觀察關節軟骨的腫脹、磨損情況,但關節鏡不能顯示軟骨深層改變及軟骨下骨質改變情況,同時關節檢查屬於有創檢查為其缺點。
上面這些檢查方法各有各的優勢,也各有各的缺點,價格不同,瞭解的病情內容也有區別,醫生在進行詢問和體格檢查時就能夠了解大概情況,並酌情選擇最合適的檢查方法,病情確診後,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制定治療方案了。
三、關節軟骨不可再生,別以為忍一忍就能好了!
關節軟骨在人體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平衡受力、緩解衝擊、潤滑關節的功能,一旦軟骨磨損退化了,關節必然失去靈活性,影響運動功能,而且,關節軟骨一旦損毀,不可修復,所以,針對軟骨磨損,最根本、最迫切的辦法就是及時採取治療措施,避免軟骨進一步損傷。
對嚴重關節疼痛經各種治療無效者,關節功能嚴重障礙影響日常生活者,需施行手術才能解除疼痛和恢復關節功能,
四、常用手術方法為以下幾種。
1、關節鏡微創手術:關節鏡技術20世紀初起源於日本,20世紀70年代後在美國等國家得到長足的發展。通過關節鏡可以對關節內結構進行全面觀察,較切開手術更加細微,許多關節內的結構和病變可以得到直接觀察和治療。對引起關節疼痛的關節內軟骨碎片,可以通過0.5毫米的微創切口取出來,效果立竿見影。
2、截骨術:截骨術簡單說一下就是根據你的關節畸形程度,或者關節面磨損的程度,通過截骨把不平整的關節面給你調平了,這樣的話,原來沒怎麼磨損的面,就承擔了關節摩擦,成為負重面,達到緩解疼痛增進功能的目的,主要適合於60歲以下的中、青年病人。
3、人工關節置換術:是骨性關節炎手術治療的一個重要部分,目前髖、膝、肩、肘、手、足等關節均可進行置換。有些人認為關節置換會將關節全部切除,裝上不鏽鋼關節,術後肢體如同機器人一般,生硬而不自然。其實,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已經是一項十分成功和有把握的技術。如同裝牙套一般,植入人工關節,它可以即刻消除關節疼痛,使長期受關節病痛折磨的人們再次獲得新生,恢復關節的正常功能。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