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是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其首選的治療方法仍是手術切除。但並非所有的肝癌都能夠手術切除,相反確診時僅有20%左右可行手術切除。對於不能切除的肝癌可選用介入治療,它包括:肝動脈栓塞化療、經皮無水酒精注射術(PEI)、射頻消融、微波消融、鐳射消融、冷凍、經腹腔鏡下肝切除術等。這些方法相對於肝切除來說,似乎對病人的創傷減少,故現多稱之為“微創”。但我們應注意所謂微創是一相對概念,方法不當同樣可產生嚴重後果,有時甚至危及生命。本講我們主要介紹臨床上幾種常用的微創治療方法。
一、肝動脈栓塞化療
20世紀80年代起,TACE被廣泛應用於不能切除的肝癌。經過20餘年的臨床應用,積累了大量的經驗,其應用範圍也在不斷擴充套件,同時對它的臨床應用價值也有了更客觀的認識。
原發性肝癌血液供應95%~99%來自肝動脈,栓塞劑由導管注入肝動脈後,能阻斷腫瘤的血供,減少腫瘤血流量的90%,造成腫瘤的缺血、壞死,達到破壞腫瘤的目的。同時通過肝動脈灌注抗癌藥可使腫瘤區域性藥物濃度更高,提高療效。
存在的問題:TACE在20多年的臨床應用中,也暴露了它的缺點和侷限性,因癌結節周邊部和包膜主要依賴門靜脈供血,因此TACE不能根治性治療肝癌患者,短期內有很高的複發率,;TACE治療後有多方面的併發症,如肝功損害,栓塞後綜合徵(上消化道出血,異位栓塞、發熱)等;可切除肝癌術前應用TACE後可使膽囊壁增厚、萎縮、粘連以及癌灶與膈肌、側腹壁和網膜粘連加重,使肝硬化程度加重,手術時間延長,術中出血量增加,增加了手術的難度和危險性,因此對可切除的肝癌術前行TACE應持慎重態度。
二、經皮無水酒精注射術(PEI)
1983年,杉浦信之等首無使用超聲引導經皮穿刺瘤內注射無水酒精治療肝癌,取得良好療效,近十餘年來,超聲引導下經皮瘤內藥物注射治療肝癌,作為一種區域性原位滅活的方法有了較大的進展,已成為一種安全、可靠、簡便、副作用少的治療方法,並已由單純超聲引導,無水酒精注射發展到超聲或CT引導,多種藥物瘤體內注射。
乙醇消融其主要機制是:1在腫瘤細胞內,乙醇引起細胞漿脫水,隨後凝固性壞死並引起纖維組織增生;2在腫瘤血管內,乙醇可導致內皮細胞壞死和血小板聚集,因此導致血栓和組織缺血。因組織學特性、血管形成的程度、包膜或隔膜的存在以及組織的堅固性不同的差異很大,每次治療導致肝癌壞死的大小和形狀是不完全一致的。
適應證與禁忌證 酒精注射法主要適用於腫瘤直徑≤3cm,腫瘤個數≤3個的肝癌患者,且以單結節者療效最佳。胃腸道潰瘍和酒精過敏者慎用。Child C級,膈頂部及大血管旁的肝癌結節不宜注射。
三、微波消融
1979年,日本外科醫生Tahuse首先應用微波刀進行兔肝切除的實驗研究獲得成功,隨後又用這種切割器應用於臨床,為肝癌的微波治療奠定了實驗及臨床基礎。
微波治療原理是其可使靶組織分子耦極被震盪和旋轉而產熱,結果導致熱凝固。肝組織熱變性的主要機制是水分子旋轉,這種旋轉隨著超高速微波(2450MHz)電場交替進行。微波從電極的遠端發射出, 產生2.0-3.0cm範圍的高溫區,在肝癌組織內可形成梭形固化灶。
微波治療適應證包括不能手術的肝癌和因嚴重的肝功能異常或少血供而不適宜化療栓塞或化療栓塞和乙醇治療失敗者。一般來說,理想的微波消融肝癌大小直徑應小於3cm,腫瘤數目少於4個。
臨床常用的是超聲引導經皮微波凝固療法(percutaneous microwave coagulation therapy, PMCT)。方法是在B超引導下,將14號導針穿刺在癌灶,然後將微波電極通過引導針插入癌灶內,以60w的功率通電120s,一次消融在電極頂端區域產生的圓形凝固區最大徑略大於2cm,一般1-2次/W,重複1-4次,同樣微波也可經腹腔鏡和於術中進行。
對有纖維組織或隔膜的病變,微波消融也能通過加熱使病變完全凝固壞死,因此,對乙醇消融或化療栓塞不敏感的纖維化肝癌非常有效,微波消融的機制、適應證、優點和禁忌證與射頻消融相類似。與射頻消融相比,微波消融用時短(<60s),並且壞死的形狀呈橢圓形,因此微波消融損害較小,但大的腫瘤需多次治療。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