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放療科 主任醫師 徐紅斌

  胃癌是我國最常見的惡性腫瘤,男女之比為2~3:1,以40~50歲最多,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屬胃癌高發區,全世界約35%的胃癌病例發生在中國。我國胃癌年平均死亡率為25.53/10萬,居惡性腫瘤死亡第一位。有關研究顯示,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我國胃癌死亡呈上升趨勢。

  目前惟一可治癒胃癌的手段仍是手術治療,然而由於早期胃癌症狀不典型,在明確診斷時,大多數病人已處於進展期,進展期胃癌單獨手術治療失敗率高,術後區域性複發率高達40%~85%,預防和控制區域性復發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關鍵問題,作為區域性治療手段的放射治療因此成為一種選擇。

  由於早期放療技術的侷限性,腫瘤靶區難以勾畫、周圍敏感臟器(肝、腎、脊髓、小腸等)的保護難以更好解決,支援療法的缺乏,嚴重毒副反應的出現以及部分學者提出的放射敏感性的問題等,曾認為胃癌不適於放療,對胃癌很少採取放療。近年來,隨著治療觀念的轉換、支援療法的進步、化療藥物的更新、基礎研究的深入,特別是隨著計算機技術,影像技術的快速發展,放射治療發生了突破性的進展。

  立體定向適形放療、三維調強放療技術、CT模擬定位和治療計劃、藉助MRT,PET-CT勾畫靶區、評價放療療效等放療技術和方法的應用以及新的放射增敏劑和放射保護劑的應用,極大的改善了放射治療精度,減少了正常組織損傷,為放療作為重要的區域性治療手段再次進入胃癌術後的輔助治療領域創造了條件,並在臨床應用中獲得了良好效果。目前認為胃和其它消化道器官一樣屬於放射相對敏感的組織,胃腺癌與其他上皮細胞惡性腫瘤一樣可能對放療較化療更敏感。

  胃癌放射治療達4000~4500cGy後可以清除其照射野內的亞臨床病灶。在常規分次照射中,大部分和全部胃、小腸、結腸受到4500cGy水平的中等劑量照射後,基本不發生嚴重的併發症。且小範圍照射甚至可以耐受6000cGy以上的劑量。在多年的臨床應用中,放療以術前、術中和術後三種主要方式參與了胃癌的輔助治療,並取得了一定的療效。

  胃癌的術前放療是指對某些進展期胃癌,臨床上為提高切除率而進行的術前區域性照射,每次200cGy,5次/周,共4周,總量為4000cGy;停止放療10~14天后行手術;術前放療能使60%以上病人的原發腫瘤有不同程度的退縮,切除率比單純手術組提高5.3%~20%。

  胃癌的術中放療是指腫瘤切除後建立胃腸吻合前,針對以腹腔動脈為中心的手術野進行一次大劑量照射,以3000~3500cGy為宜。對進展期胃癌可提高5年生存率約10%;對原發灶已切除、淋巴結轉移在兩組以內或原發灶侵及漿膜面並累及胰腺、無腹膜及肝轉移者可行術中放療。

  進展期胃癌術後單獨應用化療或放療均未能提高生存率。所以許多學者著眼於進展期胃癌的術後聯合放化療,認為對於進展期胃癌病人,術後應用放療聯合化療,放療可迅速殺死區域性殘存癌細胞,提高腫瘤細胞區域性控制率;化療抑制或消除亞臨床病灶的遠處轉移,對潛在轉移灶有殺傷作用,從而獲得滿意的生存率。胃癌術後聯合放化療這種模式是基於直腸癌輔助放化療的成功經驗。

  在直腸癌,根治術後的同步放化療已成為標準治療方案。近年來在美國,根據INT0116試驗以及隨後的多組評估試驗證明,胃癌根治術後區域性放療聯合以5-FU為基礎的化療明顯提高了進展期胃癌術後的生存率,毒副反應可接受。胃癌術後放療可適用於腫瘤分化差、腫瘤侵及漿膜、有淋巴結轉移、腫瘤距切緣較近或切緣陽性、胃癌姑息性切除或探查術後以及胃癌術後復發等。

  術後放療劑量以4500~5000cGy為宜,每次180~200cGy,5次/周。術後聯合放化療在美國已成為進展期胃癌術後的標準治療。而在國內胃癌術後放化療目前開展尚不夠廣泛,有待於深入研究探討。我科已有成效地開展了胃癌術後放化療的工作,正在進一步積累病例進行分析。

  胃癌放療急性反應有噁心、乏力、體重減輕等。在治療前和治療中要注意病人的營養狀況,給予適當的支援治療。胃癌放療晚期併發症包括脊髓、肝臟、腎及胃的放射性損傷。治療計劃設計中注意對上述器官的保護,可以避免發生。

  需要再次指出放療應該是胃癌一個可耐受的有潛在益處的治療。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