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內分泌科 主任醫師 張高生

  糖尿病是一種慢性內分泌代謝性疾病,長期高血糖對人體組織細胞的持續損害,會導致全身各系統的併發症發生,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壽命,而這種高血糖對人體慢性損害的過程往往在起病後多年內不被患者感覺,而不易早期發現,甚至許多患者在明確診斷糖尿病後,也因為沒有特殊不適而不積極治療,或者不規範治療,還有許多患者只重視監測空腹血糖,而忽視餐後血糖的監測與控制,最終導致各種慢性併發症的發生和發展,而這些慢性併發症一旦發生,治療起來,不僅需要大量的經濟費用,且療效不佳,還會持續性加重,但到此時悔之晚矣。

  現代糖尿病治療理念是:早期診斷,全面安全達標,即不僅要血糖達標,且避免出現低血糖,還要同時控制血壓、血脂、體重等。而在血糖控制方面,則強調平衡控制空腹和餐後血糖。

  正常人血糖,無論空腹或餐後,均處於一個相對平穩的狀態(血糖穩態),即空腹3.9-6.1 mmol/L餐後<7.8 mmol/L。

  糖尿病患者,由於自身胰島素功能的缺陷,胰島素分泌水平下降,或組織利用葡萄糖的能力降低等因素,導致患者空腹或餐後血糖升高,但在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早期,很多患者空腹血糖並不高而僅表現為餐後高血糖,即餐後1-2小時血糖超過7.8 mmol/L,而一旦空腹血糖升高(>6.1mmol/L),則代表胰島功能的基礎胰島素分泌明顯衰減,餐後血糖往往會更高,而高血糖對全身各組織細胞的慢性損害具有累積效應。

  研究證明,空腹高血糖(>6.1mmol/L)和餐後高血糖(>7.8mmol/L)對導致慢性併發症的結果有所差異,前者與微血管病變(主要包括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糖尿病腎病等)的相關性已獲得循證醫學的證明,而餐後高血糖則更與大血管併發症相關(主要包括心腦血管病變如冠心病、腦梗塞或腦出血等),同時,血糖波動(即空腹與餐後血糖的變異或波幅)被認為是血管損害的獨立危險因素,因此,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既要監測或控制空腹血糖,也要監測或控制餐後血糖(包括三餐後的血糖),同時還要減少空腹與餐後血糖的變異,即平穩控制空腹和餐後血糖,保持血糖穩定。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